赞颂孟子的诗歌

时间:2020-08-14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

收题咏371篇,分别录自孟子林墓、孟府,孟母林墓祠庙,孟母三迁处、断机堂,子思书院等处的历史石刻;明代成化本《孔颜孟三氏志》、嘉靖本《三迁志》、万历本《孟志》、天启本《三迁志》,清代雍正本《三迁志》、光绪本《重纂三迁志》,以及历代《邹县志》等有关书籍。

本书收录题咏的时限,起自汉代,截至清末。在这一时限内,上述石刻与史籍所载之关于孟子或与孟子有密切关系的孟母、子思的题咏,凡能见到者均全部收入。

本书在收集有关资料时,坚持采用原始出处的原则。凡既有石刻又有刊印者,一律采用石刻,或石刻已毁而刊印又有多种版本者,一律采用最早版本。

本书内容包括:拜谒亚圣邹国公墓留题、敬谒先师邹国公祠、驺弱孟子庙碑铬、太师右丞相过邹孟子之碑颂、首谒亚圣公题诗等内容。

孟子林庙历代题咏集/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下载 大众点评

书评

邹,孟子故里。春秋时称邾、邾娄,战国时为邹国,秦汉时置驺县。后又称邹县,现在其境内设邹城市。这里有孟子的林墓、祠庙,还有孟母三迁处、断机处,子思作《中庸》处,子思书院、子思祠等与孟子有关的古代遗迹、遗址及纪念性建筑。如岗如阜的陵墓,桧柏掩映的殿庑,历尽沧桑的遗址,是历代人们凭吊、拜谒、祭祀孟子的圣地,也是学士文人对儒学寻根求源的圣地。人们前来凭吊、拜谒、祭祀孟子,总会为一种情感所驱动;而凭吊、拜谒、祭祀之后,又会使这种情感得到慰藉并进一步升华,以至感慨万千。这种情感的表述,题咏当然是最雅的形式。“邹城南去有名祠,满地丰碑满壁诗。”“题勒半穷凫峄石,可能写得七篇终?”这是拜谒者对孟庙题咏之多而发出的赞美与感叹。

然而,孟庙并不是在孟子殁后就有,而是在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创建。当时,孟子虽再度受到孙复、胡瑗、石介三先生的推崇,但官方尚未认可。直到元丰六年

(1083年),才被追封为邹国公。随之,孟庙也由远离邹城三十余里的四基山孟子墓侧迁至邹城东郭。因地势低洼易遭水患,宣和三年(1121年)又由邑士徐祓等捐资,由县城东郭移至南门外道左,即今址。因此,在北宋之前是没有孟庙题咏的。但是,早在西汉,就有了对孟母的赞颂。这些赞颂,名日赞颂孟母,实由孟子而引发,在赞颂孟母中,也蕴含了对孟子的赞许。西汉刘向《列女传》中《孟子颂》曰:“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西晋左芬《孟母赞》曰:“断机激子,广以坟奥。聪达知礼,敷述圣道。”这是咏孟诗歌的萌芽。北宋题咏孟子的诗歌,也并非存于孟庙,而是存于尊崇孟子的部分学者、政治家的诗词文集之中。如,与范仲淹齐名的韩琦作《孟子赞》,进一步肯定了唐代韩愈对孟子的赞誉:“醇而醇者,孟氏而止。”“较其大功,盖禹之比。”“孔子之后,一人而已。”王安石则吟出七绝:“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成为孟子千余年之后的知音。

北宋虽然创建了孟庙,然而人们对它的接受还有一个过程。还未等人们诗兴作起,女真人便赶走了徽、钦二帝,邹县也就成了金朝的领地。因无人间津,孟庙荒芜了。“先师立教尊姬孔,其土一祠犹草莱。”这是;通判赵鼎谒庙后留下的哀叹。拜谒者悄悄来到孟庙,或将题咏刻于碑阴,或将题咏藏于橐囊,以待来日。金代的题孟诗歌虽然很少,但留存于孟庙的题孟诗歌却从这个朝代始见。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将孔孟都追封了最高的爵位,一个是大成至圣文宣王,一个是邹国亚圣公。连孟子父母也分别追封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这时孟庙得到重修、扩建,谒庙者与日俱增。然不知何故,题名者有之,题咏者罕见。所留下的几篇诗句仅系于碑文之末。如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张颈,在《驺孟子庙碑铭》中替孟子疾呼:“天欲平治兮舍我其谁?安得所遇兮性之身之,无有乎尔兮孰知我悲?”

明太祖一统天下之后,虽崇儒重道,但当读到《孟子》中“土介”、“寇仇”之语时,却大为反感,不仅命刘三吾作《孟子节文》,删去《孟子》85章,而且将孟子牌位逐出孔庙。在孟子遭受冷落的情况下,邹县的地方官吏仍竞相重修孟庙。首任知县桂孟谒庙后写道:“书藏老屋苍苔雨,庙枕荒郊古木风。藻荐一杯浇断础,拟将微力效前功。”。因孟庙邻近古道,邹县境内又设邾城、界河两处驿站,途经的朝廷要员络绎不绝地到孟庙拜谒,他们用最美妙的诗句,尽情地颂扬孟子。如,书吏尤存作《祀孟子之歌》:“泰山岩岩,配禹超荀,功业炽兮。命世亚圣,醇乎其醇,崇仁义兮。绍尧继舜,道传其身,赖不坠兮……”专供主祀者祭孟时吟颂。河东薛碹书律诗:“邹国丛祠古道边,满林松柏带苍烟。远同阙里千年祀,近接宣尼百岁传……”刻石镶于祠壁。其后王华商、邵贤等竞相次其韵志感。监察御史陈洙、李棂则在同谒孟庙后,分别用同韵五言古风“发明孟夫子命名之意”。多人同咏一题者比比皆是,一人题咏多题者屡见不鲜。如,东官后学卢瑛田谒庙后口占自警诗三章,改亭山人徐炳分别以孟庙、孟林、孟母祠等为题以五言古风及七绝赋诗六首,阳明学的继承者许孚远瞻谒孟庙后漫题六首绝句志怀。在地方官吏中,甚至形成了以孟庙及孟子故里圣迹为描述对象的题咏群体。如成化年间的儒学教谕刘浚、廖海,训导胡选,县丞顾俊等,他们以“亚圣名祠”、“三迁教子”、“中庸精舍”等为题,相互唱和,留下了七律、七绝、五言古风等题咏20余首。这个朝代,是谒孟诗作的鼎盛时代,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留存数量最多,约有260余篇,占历代总留存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

共收题咏371篇,分别录自孟子林墓、孟府,孟母林墓祠庙,孟母三迁处、断机堂,子思书院等处的历史石刻;明代成化本《孔颜孟三氏志》、嘉靖本《三迁志》、万历本《孟志》、天启本《三迁志》,清代雍正本《三迁志》、光绪本《重纂三迁志》,以及历代《邹县志》等有关书籍。

本书收录题咏的时限,起自汉代,截至清末。在这一时限内,上述石刻与史籍所载之关于孟子或与孟子有密切关系的孟母、子思的题咏,凡能见到者均全部收入。

空子和孟子的 庙

文章道德圣人家 ——闲话曲阜孔庙联 孔庙位于曲阜市中心,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占地面积327亩。

共有九进院落,是我国三大宫殿式建筑(北京故宫、泰安岱庙、孔庙)之一。

主体建筑为正殿大成殿,四周廊上立二十八根擎檐石柱,高达6米。

前檐十根石柱,深浮雕二龙戏珠,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殿内供孔子像,两旁是四配十二哲塑像,庙内保存历代碑碣雕画二千多块,都是书法艺术珍品。

孔庙的对联很多,进门就是清代大才子、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1724—1805)的一副: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语高度评价了古代伟大的先哲孔子的“文章道德”,与天不老。

并说孔子的后人,同享福禄,世代尊荣。

据传“富”字上没有一点,是寓意富贵无顶之意。

乾隆皇帝爱舞文弄墨,为大成殿写了两副对联,其中一副还写出了名: 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上联歌颂孔子的道德,“与天地日月鬼神”相配;下联歌颂孔子的功绩,可与“尧舜禹汤文武”并列,一个满族人、一个盛世帝王能够对孔子作如此高的评价,也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与乾隆同时,乾隆殿下的进士、历任陕西、河南巡抚、毕沅(1730—1797)为孔庙六厅题了一联: 恩纪金鱼,永镇东山棨戟; 祥呈玉燕,常绵北海簪缨。

联语说古代三品以上的官员,每年都要举行祭孔仪式,一些达官贵人还要为孔府诞生的贵子进行祝福,可见孔子的礼遇是够高的了,难怪乾隆皇帝对孔子顶礼模拜。

孔子的后裔也为孔庙写了许多对联,孔子第七十三代孙孔庆熔为前上房写了一副长联: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已; 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联语有如家训,无论是对家人、对族人,还是对旅游者,都是有益的。

为人处事,要做到“无愧于心”很难,只要遵照联语上的话做了,也就说对祖宗无愧了。

孔庙遍及全国,河南郑州孔庙有副短联: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仅八个字,就将孔夫子的道德捧上了天,空前绝后,无人可及。

台湾高雄孔庙也有一副短联: 莲潭水明,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俨如尼山。

联语别开生面,不正面歌颂孔子,只描写孔庙周围优美的景色,好象大陆的“泗水”与“尼山”,表达了对孔子敬仰之情。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

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佑四年(1037年),创建于邹县东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

后迁于现邹县城南关。

孟庙南北长458.5米,东西宽95米,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6亩。

其规模仅次于孔庙,为山东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庙亚圣殿 孟庙前后由五进院落组成,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为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式配列。

现有殿庑64楹,碑亭2座,木坊4座,石坊1座。

棂星门是孟庙正南门。

棂星门内左右各一木坊,名为“继往圣”、“开来学”,以此表彰孟子“继孔子以往,开儒家之来”的功绩。

亚圣庙石坊,为亚圣庙第二进院落门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

石坊通高5.2米,四柱三门,柱顶饰以宝瓶、穿云板,类似华表。

正中坊额镌刻“亚圣庙”金字楷书。

左右坊心镌以“云中翼龙”、“海水蛟龙”图案,极为精美。

东庑、西庑位于承圣门内(“庑”,即古代堂下走廊、房屋)。

东、西庑内供奉孟子弟子及11位对孟子学说有贡献的学者,各设神龛木主用于供奉。

这些供奉者有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屋庐连、浩考不害、公孙丑、陈臻、钱唐、子叔疑、孙爽、彭更、徐辟、咸邱蒙、孟仲子、万章、充虞、季孙氏、桃应、孔道辅。

亚圣殿,始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殿七楹,高17米,横宽27.7米,纵深20.48米,为绿琉璃瓦覆顶的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

殿下竖立26根八棱水磨石柱,柱下托以覆莲状础座。

前廊下8根柱上饰以翱游的双翅翼龙、宝相牡丹、西蕃莲等图案,技艺精湛。

殿外梁坊斗拱饰以宫殿和玺彩绘,金碧辉煌。

殿正中门楣上悬有清高宗乾隆御书“道阐尼山”雕龙巨匾,殿内迎门金柱上悬巨幅对联:“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亦为乾隆手书。

亚圣殿正中为雕龙贴金神龛,内供奉孟子塑像,服饰采用宋代元佑年间礼制:着九族九章(冠有九族,服饰有九种图案),为公爵之服、正一品服饰。

殿内东侧神龛内供奉孟子高足利国侯乐正子塑像。

殿内西侧竖有北宋宣和三年“先师邹国公孟子庙记”碑刻。

孟庙内保存有秦、汉、晋、唐、宋、元、明、清历代碑碣280块,其主要内容有历代封建皇帝封赠圣旨、孟氏家族谱系、历代维修扩建纪实、文人骚客诗词赞颂等。

其字体楷、行、隶、篆全备,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重要的碑刻有西汉《莱子侯刻石》、《秦峄山刻石》、东汉《石墙村刻石》、元文宗八思巴文《封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圣旨碑、明《孟氏宗传祖图》碑等,是研究我国历史和孟庙沿革的珍贵资料。

孟庙内各种树木430株,其主要树种为柏、桧,还有少量的古槐、银杏、紫藤...

赞颂孟子的诗歌

请问春秋时期遗留下来的关于祭祀的词或古文有哪些?

作者: 云尘子 提交日期:2006-12-16 22:15:35 释奠礼祭文(云尘子文)维 乙酉年三月初九日后学赵宗来等数人敢昭告於至圣先师孔子 天玄地黄日月其光覆之载之斯明斯祥生民不宰惠物无疆四时攸序万品昭彰惟我羲皇仰观俯察立人极效天法地循道遵德定礼仪惟我先圣皇帝王伯之教是承纂订六经道德仁义之谛为衡天地之心以立生民之命以期华夏之统以传太平之世以熹小康之世既往大同之世其昌礼义教化既普融洽和合万邦我等虽小民岂弃匹夫之责愿谨遵圣教躬行一贯之学奠仪虽简敢以略表寸诚神其来格九州福寿康宁 兹惟季春谨以果品菜蔬式陈明荐以 复圣颜子 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子 亚圣孟子配尚

与礼有关的诗词

1.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唐代:杜荀鹤《题弟侄书堂》译文: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2.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两汉:司马迁《孔子世家赞》译文: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

3.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唐代:杜甫《百忧集行》译文: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

4.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唐代:杜甫《望岳三首·其三》译文: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5.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译文:“少君”把我带到了玉坛之上,远远地施礼请仙人相见。

6.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唐代: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译文: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7.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先秦:佚名《周颂·丰年》译文:配合祭典很适当,普降福禄多吉祥。

8.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唐代:杜甫《忆昔二首》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

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9.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唐代: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译文: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我应和着裴使君就像应和着谢宣城。

10.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唐代:王绩《赠程处士》译文:礼乐拘禁住了姬旦,诗书束缚住了孔丘。

与孟子说的那段话意思相同的诗句有哪些?在线等

孟子故里邹城位于我省南部,与孔子故里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美誉,198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保存着孟庙、孟府、孟林等多处与孟子有关的遗址、遗迹及纪念性建筑。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他的重民轻君之论、性善养气之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震古烁今。

因此自古以来孔孟并提,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

日前记者走进这片古老的“圣地”探访,那飞檐彩拱的庙宇,桧柏掩映的殿庑,如岗如阜的陵墓,蚀迹斑斑的碑碣,都无言地叙述着历史的沧桑;游走其间,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耳熟能详的语句,在脑中也愈发鲜活起来。

毕竟,比起实物的遗存,思想的影响更为恒久而深入人心。

冷清庙宇写照历史 孟庙位于邹城市南关,又称亚圣庙,为历代祭祀孟子的场所。

在邹城文物局做了多年导游、现为孟庙孟府管理所副所长的张慧女士告诉记者,孟子殁后,并不像孔子那样以所居之堂为庙,而是在1300多年以后的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由孔子45代孙孔道辅于四基山访得其墓,依墓建庙,因距城较远,瞻仰祭祀诸多不便,于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到现在的地方。

近千年来,历代重修达38次之多,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地震倾圮后重建的,规模仅次于孔庙,为我省现存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也是国内稀存的宋元至明清时期古建筑代表作品。

1988年,与孟府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孟庙,先入棂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侧各立斗拱木坊,左为“继往圣”、右为“开来学”,显然是颂扬孟子对儒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功绩。

穿过亚圣坊,孟庙逐院推进,错落有致,院院不同、各具格局。

亚圣殿是孟庙的主体建筑,堪称一个集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于一体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抱柱上有乾隆皇帝手书楹联“尊王言必称尧帝,忧世心切同禹颜”,殿内高悬雍正皇帝手书匾“守先待后”,其侧还有一高大的御碑亭,内置康熙皇帝手书《御制孟子庙碑》。

与孟庙毗邻的“亚圣府”是孟子嫡裔世代居住的地方,以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保存着不少帝王所赐的朝服、圣旨、珠宝字画,体现着昔日的荣华。

大堂前,有一副隶书金字对联:“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

” 对孟子的功绩作了形象的概括。

由于宣传上的迟滞,邹城的知名度远不能与毗邻的曲阜相比。

也正因此,记者一路探访,鲜见游人,更无市声喧哗。

在这样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里,便更容易感受、触摸历史,想到生命的承载和扬弃。

其实,古老的建筑本来就是有生命的,它往往在宁静中写照着鲜活的历史,点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沉浸在思考和想像之中。

遍地丰碑满壁诗句 孟庙修建以后,不断有人前来拜谒和祭祀。

除了历代修缮孟庙、祭祀活动和封建皇帝封赐留下的众多碑刻以外,孟庙还有历代文人和学者留下的大量诗词文章。

有人形容孟庙,是“遍地丰碑满壁诗”。

沿孟庙东侧甬道,是著名的“孟庙碑林”。

偌大的院中只有记者和张慧所长两人,正好可以细细地品味。

在读了八思巴追封碑、元代重制的秦李斯小篆峄山刻石和欧阳询的《苏玉华墓志铭》后,记者在清代所立“孟母断机处”和“孟母三迁”碑前久久驻足,思绪飞扬。

孟子幼年时家境贫寒,三岁丧父,全赖其母教养。

孟母曾以“三迁其居”的方式和“断机教子”的方法,促使孟子立志学儒习礼。

如今,孟庙东北隅就有孟母殿,殿前立一石碑,上镌“母教一人”四个大字,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德行。

孟庙题咏的主题是对孟子的尊崇与赞誉。

张慧所长对此深有研究,如数家珍。

“七篇初受读,旦暮想平生”,表现题咏者的尊师之情;拜谒者们还以诗的语言阐述孟子之学。

如“七篇之书,仁义性善。

尧舜可学,千载如见”。

描写邹城孟庙景物的诗句亦有很多,董其昌的《题孟庙古桧》可谓代表之作:“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型。

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

阅世磨秦籀,参天接鲁青。

方知樗散寿,只入列仙经。

”在拜谒者们的题咏中,也留下了孟庙兴衰的诗句,记载了与孟子、孟庙以及孟子故里有关的历史事件。

张慧所长介绍,现存于孟子林、庙的题咏刻石共350余块,最早的为金代所刻,距今已800多年。

多数系明代所刻,距今350多年至600多年。

最晚的清末刻石距今也逾百年。

这些珍贵的刻石,有的立于庙内殿前道旁,有的嵌于墙垣内壁,有的镶于门楼之下,保存完好者74石98篇,部分碑刻由于长期日光曝晒、风吹雨淋,剥蚀严重。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邹城当地的部分孟子研究学者正在将散存各处的题咏全部汇集,准备付梓成书。

这既利于保存这些濒临亡佚的佳作,又便于广泛传播,为儒学特别是孟子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

善莫大焉。

思想之树依然青葱 孟庙中各种树木共430余株。

这些树的树龄大都在八九百年以上,年岁远远大于孟庙内的所有建筑物。

在古树掩映的亚圣殿内,端坐着气宇轩昂、双目如炬的孟子彩塑,平缓有力的话语仿佛从他飘动的髭须间吐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关于孝的诗句

这个有点多啊……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长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

——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

——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

——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格言对联》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

〖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

《四书》体系的建立者,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四书》应当依照《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次序来读。

先读《大学》,以立其规模。

这就好比建造房子应当先打好地基。

《大学》包含的是为人为学的纲目。

“大学”的意思,便是教人学做大人,为人为学要先立一个做“大人”的规模。

做“大人”的规模是从“格致诚正”,一直到“修齐治平”。

一个“大人”不仅体贴与理解天地万物,而且觉醒与省察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并且心怀家国天下,更为重要的是,大人将万物、自身与天下贯通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因此,《大学》不仅展现了一个包括“万物-自我-他人”的阔大人生内容,而且厘清与指明了人生努力的目标与次第。

所以,朱子强调,《四书》应当先读《大学》,可以把《大学》的内容作为一个间架,然后再将其他书填补上去。

次读《论语》,以立根本。

《论语》是孔门诸弟子答问的记录,孔子的语默静动皆有记载,最为亲切可信。

儒家思想的精义亦囊括其中。

因此,次读《论语》,可以从中了解与体悟圣人中正平和之道。

次读《孟子》,以激其发越。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

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最后读《中庸》,以尽其精微。

《中庸》一书难读,初学者未当理会。

需要在其他三书都读完了,于其中道理都有所了悟之后再来读。

朱子在《中庸章句》中称其为“孔门传授心法”,“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因此,《中庸》的道理非常精奥,要放在最后来研究。

《四书》的阅读次序,不仅包含了朱子对于《四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蕴涵了朱子自身立教教人的深意。

关于《四书》具体的阅读原则与方法,朱子曾说:讲习孔孟书。

孔孟往矣,口不能言。

须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将孔孟心作自己心。

要须自家说时,孔孟点头道是,方得。

不可谓孔孟不会说话,一向任己见说将去。

若如此说孟子时,不成说孟子,只是说“王子”也!因此,阅读《四书》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要“将心比心”。

读者需要用自己的心去体贴孔、孟的心。

古人古书不会说话,如若任凭自己的私见、偏见去读,最后所得,也只是自己的私见、偏见而已。

所以阅读《四书》首贵虚心,如此才能看出古人下字的用意,才能领略其精神妙处。

其次,阅读《四书》时,必须要做到“沉浸专一”,每一书都要熟读、精读,要做到“一书不完,不读另一书”。

读《论语》时,如无《孟子》;读前一段,如无后一段。

否则的话,读这里,又想那里,纷纷扰扰,无有终始。

第三,看《孟子》的时候,与读《论语》不同,《论语》要冷看,《孟子》要熟读。

《论语》逐文逐意各是一义,因此需要一字一句的去读,涵咏在心,仔细思索。

《孟子》文章则是一大段一大段,首尾通贯,熟读文义自见,不能象读《论语》时一样逐句逐字的理会。

第四,《四书》中圣人言语的意思一重又一重,需要深入去看。

人们通常只看到第一重的表面意思,便不去追究第二重含义,只有看得到言语的缝罅处,深入进去思索,才能透彻其中的意思。

最后,也是极为关键的一点。

阅读《四书》要在平实的生活中去体悟领会,要在自身的身心上去著切体认,更要在自身的行为上去努力践履。

《四书》所讲无非都是平平正正的生活。

《四书》的“阅读”不仅仅是“知”,更应当是“行”。

所以,《语类》论读书法的第一句,朱子便说:“读书只是学者第二事。

?论语??孟子?何时被列入“四书”?

南宋的朱熹将《论语》《"孟子》列入四书的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火,只剩下五经。

目录 [隐藏] 1 四书 1.1 《大学》 1.2 《中庸》 1.3 《论语》 1.4 《孟子》 2 五经 2.1 《诗经》 2.2 《尚书》 2.3 《礼记》 2.4 《周易》 2.5 《春秋》 3 参阅 4 外部链接 [编辑] 四书 主条目:四书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

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南宋光宗绍熙远年(1190年),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

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编辑] 《大学》 主条目:大学 (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人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编辑] 《中庸》 主条目: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年-前402年)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

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编辑] 《论语》 主条目: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编辑] 《孟子》 主条目:孟子 (书)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

是否有关于孔子和孟子的神话传说

孔子的先知先觉 [典故]相传,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有一次到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好心上前劝说道:“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是谁请你出来评理的?只有孔夫子有资格评,错与对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我错了就把头割下来给你。

你错了呢?”颜回说:“我错了就把我的帽子输给你。

” 二人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了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买布的赢了帽子笑着离开了。

颜回大惭掩面辞行,孔子说:“回,听为师两句话:枯树莫藏身杀人莫用刀”。

颜回行至半路大雨倾盆,猛见一枯树大洞恰容己身,忙屈身入内,此时耳边猛然孔子语:枯树莫藏身!颜回顿然离去,只听耳边一声巨响,枯树被雷火劈碎!颜回心中感激老师救命之恩。

待行至家门已是半夜时分,颜回竟越墙而入,借月光颜回仿佛看到妻子床上睡有二人,颜回心头火起,暗思妻子不贤做此苟且之事抽刀破门而入,刚要砍下猛然想起来老师说:“杀人莫用刀!”便点起灯火一看才知道是妻子与其妹同卧。

颜回对空礼拜再三连夜去见孔子。

问孔子:“恩师,三八到底是二十三还是二十四呢?”孔子说:“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一顶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大悟! 此人名叫 公冶长 原文: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云。

盖当日有一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 长往,果得獐,乃无意饲鸱肠也。

鸱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也。

遥呼曰:「我击死者。

」至,乃一死人,非獐也。

众遂逮长见邑,宰讯之,长告其故,宰不信。

适檐前雀噪甚急,宰因问长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 长倾听良久曰:「雀云,东乡有车粟覆地,来呼众雀往啄之耳。

」 宰使人廉之,果尔,遂释长系。

--明.青州府志 译文: 世俗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语」。

有一次公冶长听到老鹰嘎嘎地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死獐,你来吃肉,我吃肠。

」公冶长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只獐,可是他并不想把肠子拿给老鹰吃。

老鹰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那只老鹰又像上次一样来通报,公冶长又像上次那样跑往南山去。

他远远见到几个人围着一个东西,在那里议论纷纷。

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怕被别人抢走,就老远喊着:「那是我打死的。

」等他跑过来一看,竟然是一具尸体,不是獐。

这些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到官府去。

县令问案情,公冶长说明来龙去脉,但县令不相信他懂鸟语。

刚好这时候屋檐下的鸟雀叫声很急,县令就问公冶长:「你如果懂得鸟语,那么,你听懂这只刚飞来的鸟吱吱喳喳的,为了什么事呢?」公冶长仔细听了好一会儿之后说:「那只鸟说,东乡有一车粟米翻车,粟米撒了一地,来叫大伙儿去吃啊。

」县令派人到东乡去考察,果真如此,就释放了公冶长,不监禁他了。

孔子诞生的传说2008年06月24日 星期二 12:57受人供奉了千秋万代的儒家大圣人孔子,查一查他的身世,原来并不光彩。

《史记·孔子世家》云: 孔子生鱼鲁昌平分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 纥。

纥与颜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晋人干宝《三日纪》亦云: 徵在(即颜氏之女,孔子之母)生孔子空桑之地,今名空窦,在鲁南山之空 窦中。

孔子之父叔梁纥六十多岁时,在空桑看上了徵在,两人“野合”便诞生了孔子。

孔子出生的年代,还保存着那种男女自由性交的原始遗风,《周礼·地官·媒氏》所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就是说在一年一度的中春之月的男女聚会中,男女可以自由地谈情说爱,甚至发生性关系也没人制止。

孔子正是叔梁纥在自由聚会后的结晶,这种野合所生之子,在当时却得到了宗法、社会的承认,不会受到歧视。

汉代画像石中就存有野合图。

孔子死后,逐渐成了世人公认的至高无上的圣人。

人们对其“野合而生”的身世,总觉得有些不光彩,于是,对孔子的诞生进行了美化、神化,既是圣人,那么圣人诞生自有 檎髡祝 扒厝送跫巍妒耙偶恰肪砣 疲? 周灵王立二十一年,孔子生于鲁襄公之世。

夜有二苍龙自天而下,来附徵在 之房,因梦而生夫子。

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来,以沐浴徵在。

天帝下奏钧天 之乐,列以颜氏之房。

空中有声,言天感生圣子,做降以和乐笙镛之音,异于谷世 也。

又有五老列于徵在之庭,则五星之精也。

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 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

徵在贤明,知为神异, 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孔子诞生的种种吉兆中,有一点就是孔子的诞生与沐浴有关。

孔子之母颜徵在生孔子的那天夜里,梦见两条苍龙从天而降来到房中,又有两位神女手捧香露从空中冉冉而来,用...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