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李白《古风 百四十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唐)《寒食城东即事》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陆游(宋)《晚春感事》(之四)
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钱福(明)《蹴鞠》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唐诗宋词中哪些诗写到蹴鞠?
唐诗宋词中写到蹴鞠的诗有:唐代李白的《古风一百四十年》、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宋代陆游《晚春感事》(之四)、唐代王建的《宫词一百首》、唐代鱼玄机《打球作》、唐代杜甫《清明二首》(其二)。
李白的《古风一百四十年》对蹴鞠的描写是:“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大意为:金光闪耀的宫殿内也盛行着斗鸡之戏,蹴鞠运动在京城里广泛举行。
唐代王维《寒食城东即事》对蹴鞠的描写是:“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意思为:踢出的皮球屡屡高出飞鸟上,荡起的秋千争相废除绿杨林。
唐代鱼玄机《打球作》对蹴鞠的描写为:“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
意思为:坚圆净滑,像一颗星星在夜空游走,月杖争抢着敲击,总不肯稍稍停休。前方若是没有阻碍,自然随之拨弄,就算有了什么遮拦,也会任凭勾留。
不怕委屈婉转,只要可以长随此手,只怕一番辛苦,却不能相陪到尽头。不管怎样,入门才是应当有的结局,希望郎君啊,努力进行最好的争谋。
扩展资料:
唐代王建的《宫词一百首》对蹴鞠的描写是:“对御难争第一筹,殿前不打背身球。”
宋代陆游《晚春感事》(之四)对蹴鞠的描写是:“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杜甫的《清明二首》(其二)对蹴鞠的描写是“十年蹴踘将雏远14,万里秋千习俗同”意思为:十年来,在这人人蹴鞠的日子里,我携带着子女是一天比一天流落得遥远,但万里他乡到处都戏荡秋千,那风俗和习惯却是与故园相同。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蹴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风一百四十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城东即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球作
到底诗词蹴鞠怎么分配学习资质最好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唐)《寒食城东即事》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陆游(宋)《晚春感事》(之四)
蹴鞠当场二月天,香风吹下两婵娟。——钱福(明)《蹴鞠》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
简述我国古代蹴鞠游戏的起源发展衰亡过程
我国古代蹴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人民丰富智慧、灿烂的结晶,见证了一个个历史朝代文化,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放眼世界,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可谓是热火朝天,受人追捧。但为何古代蹴鞠未得以继承和发展下来?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非常令人扼腕叹息和思考的话题。
1 蹴鞠的历史起源
蹴鞠别名又叫“蹋鞠”、“蹴球”、“蹴圆”等,“蹴”、“蹋”的意思就是用脚踢;“鞠”、“圆”的意思是指皮质类的球。“蹴”和“鞠”联系在一起的意思是用脚踢球,即为“足球”.我国古代蹴鞠是历史考证和史料记载的一项最古老的足球运动。古代足球源于中国是无可厚非的,但我国古代足球历史起源的定论就目前而言,却是众说纷纭。据史料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蹴鞠历史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定论:一是黄帝历史起源论;二是殷商历史起源论;三是春秋战国历史起源论。
说法一,黄帝历史起源论是由西汉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在《别录》一文中记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事无事,得使蹴鞠。”后有宗正刘向之子刘歆在所著《七略》-书中也提起:“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
而刘向所著《说苑》又名《新苑》也有相关记载,并传说蹴鞠为黄帝发明,其目的是为训练士卒所用。据上述史料文字记载,估且我们可以得出古代蹴鞠早期是由黄帝所发明,其用途是为了军事训练作战。但有关史料文献乃是传说,由于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是人们崇拜、寄托的祖先,后人习惯于信奉他,赋予他,所以也就夸大于他,神话于他,就目前黄帝起源论的结果却仍无得到相关专家的详尽证实。
说法二,殷商历史起源论。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殷商时期足球舞被认为是足球运动的起源论,其中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一席段落文字记载:“庚寅卜,贞:乎品舞,从雨。”这个所谓的“品”字是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一种类型,字的上半部分好似一个圆球,代表为足球;下半部分似人的一双脚足,代表为一个人,语意着人在用脚足踢球。但是经研究论证,诸多专家、学者都并不苟同此意见,普遍认为这一契文的含义解释有些许不同,其有很多含义,不能凭借泛泛猜想就轻易断言下结论,不足以使世人信服。
说法三是春秋战国历史起源论。古代蹴鞠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是许多专家、学者都普遍认同的。尤其是在《史记》、《战国策》中都有相近文字明确记载:《史记 ? 苏秦列传》中著名纵横家苏秦在劝服齐王时描绘了当时身处临淄的景象:“齐地方二千余里,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晋代葛洪也在《西京杂记》中记录:“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汉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这进一步表明当时的齐国都城临淄,就是蹴鞠运动的出处之地,而且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方式,并且在民间老百姓中广为风行。但最具有说服力的应是当今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足联(FIFA)100 年庆典闭幕式上,国际足联主席约瑟夫 ? 布拉特先生为足球起源地临淄颁发了“足球起源地证书。”再一次证明了春秋战国起源论的可靠性。
2 蹴鞠进入汉代的发展时期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起源、发展、兴盛及衰败等一个演变过程,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定律。我国古代蹴鞠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行为和现象,在经历了其产生后,蹴鞠进入到了汉代尤为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蹴鞠运动推广普遍,变化新颖,并有了一定的比赛要求及制度。
封建统治的影响下,馆陶公主家的宠臣董偃为了取悦于汉武帝,便在府上笼络了一批蹴鞠的高强人手,便于供皇上取乐观赏。“于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辏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6]
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谈到:“贵人之家,蹴鞠斗鸡”,所指大官贵族家中也在蹴鞠和斗鸡;“里有俗,党有场,康庄驰逐,穹闾踏鞠”.所指平常老百姓在巷子追逐、奔驰蹴鞠取乐。以上史料均已说明蹴鞠运动开展已普及,皇上与贵族、老百姓都是一样的热衷和喜爱。蹴鞠的形式及制度到了汉代,也有了创新缔造,制定了相关的竞赛规则。具有代表的就是东汉文学家李尤所著的《鞠城铭》记曰:“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
这一席文字从中反映出蹴鞠运动的竞赛方法、场地规格、场上人员的分配以及蹋鞠人数等,表明在汉代期间蹴鞠运动竞赛规则的健全性、完整性都已见雏形。特别的是:“建长立平,其列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语意所指双方队伍都规定应有队长;而比赛中还须设有裁判员,并且要求裁判员应不徇私情,撇开亲属关系,公平、公正执法。可见早在汉代的蹴鞠也已经建立了足球裁判员执法比赛的制度和纪律,这值得让后人思考和研究。
3 唐宋蹴鞠达到兴盛时期
唐宋是蹴鞠运动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政治稳定,所以蹴鞠的本质和形式不仅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在封建社会中女子蹴鞠运动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和推广。
首先是在“鞠”的本质上得到了改进,相比汉代的“鞠”,是整体实心的,《汉书 ? 艺文志》有注曰:“以韦为之,中实以物。”“韦”就是“鞠”的表面,以动物皮毛所制;“物”是指毛发之类的东西,填充在“鞠”的内部;而唐代的“鞠”是1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唐人徐坚也在《初学记》记录:”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其制作手艺繁琐复杂,先将动物皮革火烤,再用温水揉搓反复多次直至皮革变软,内部选用动物尿泡,放入外皮内吹成圆球,后将裁剪为方格的外皮缝制而成。蹴鞠发展到了宋代后,”鞠“的演变、制作水平又一次的得到了创新。在《蹴鞠谱》中分别有这样记载:”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及”香皮十二,方形地而圆象天。香胞一套,子母合气归其中。“和”前人健色,正重十四两,嵌缝深窝,梨花可戏,虎掌堪观,侧金钱短难缝,六叶桃样儿偏羡。“宋代的”鞠“将八片改进为十二片的皮革裁剪,并采用里部缝法将皮革缝好再翻转,表面不会露出缝合线头,使得”鞠“的表面更加浑圆润滑。重量上要求规定为十四两,约合现今的 434 克左右,基本与现代足球的重量相仿。
唐代蹴鞠在形式上比较汉代是有所变化,如汉代的蹴鞠球门是由在地上挖窟窿洞所制,以踢进地窟窿多者即为胜方。而唐代则专门设计发明了球门,球门又有双球门和单球门两种类型。且唐代的球门普遍都较高,也是因为”鞠“的重量在同时变得更轻,所以可以踢得很高,两根三丈长的竹竿作为门柱,两竹之间拉有一网,则被视为球门。而宋代的蹴鞠形式更加偏向于娱乐、竞赛及演艺化。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延续唐代单球门形式的蹴鞠,另一方面就是白打蹴鞠形式的变化。
在规则技术相比唐代更加完善、详细,主要有用肩、背、拐、搭、控、捺、拽、膝、拍、镰等十余种踢法。比赛中也指定有固定区域和传球路线,不得出界。宋代蹴鞠作为兴盛时期的标志,最具有代表的就是出现了全国性质的蹴鞠行业团队”齐云社“以及全国蹴鞠最权威性的赛事”山岳正赛。“特别的是在唐宋时期,无论是宫廷女子,还是民间女子都普遍热衷于蹴鞠这种娱乐性较强的运动,尤为对”白打“形式的蹴鞠十分喜爱。宋人赵文在诗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曰:”白玉搓成,香罗捻就,为谁特地团团。羡司花神女,有此清闲。疑是弓靴蹴鞠,刚一踢,误挂花间。方信道,茶靡失色,玉蕊无颜。“唐代诗人王建也有《宫词》写道:”宿妆残粉未明天,总在朝阳花树边,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白打“其方式为两人对踢,也可多人对等下互踢;未设有球门,常以踢高、踢出样式绝技,娱乐。这一女子传统形式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年间。
唐宋时期的蹴鞠开展、推新极为广泛、活跃,同时也进一步深入到老百姓的平日生活文化之中,可以说宋代蹴鞠是在唐代繁荣基础上又达到的一个高峰。
4 蹴鞠走向元明清的衰败时期
蹴鞠发展演变到了元代后开始一步步的被淡化、被缩小化,走向了衰败的开端。究其原因就是社会大背景下遭受的异族统治,蒙古族统一了全国。汉族男女老幼喜爱的蹴鞠运动不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加之国家灭亡深受重创,原先社会中喜爱蹴鞠的官员大臣、中坚人士等各级阶层早已不复存在,支离破碎,只剩下一帮落魄书生、青楼女子及闲杂人等蹴鞠娱乐、消遣度日。元代诗人萨都刺在《妓女蹴鞠》曲中就有记载:”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怜香愿,媒合了翠馆内清风皓月筵,六片儿香皮做姻眷。“及”解卸了一团儿娇,稍偏起浑身儿俏,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园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些英豪。“[13]
从中可以看出,蹴鞠运动已经沦为青楼女子取悦男人娱乐、淫乐的一种工具,逐渐让世人认为蹴鞠运动是低级趣味的活动。
到了明代的蹴鞠已经进一步的成为了纯粹的娱乐游戏,没有了任何的竞技性,甚至连带单球门形式的蹴鞠都已取缔,只剩下以”白打“形式的蹴鞠存在,但也已今非昔比。二来自朱元璋推翻元朝称帝之后,就下令严禁军中将领、士卒蹴鞠娱乐,只怕玩物丧志,影响和干扰士卒操练、作战。并在朝廷、皇宫内外宴请上也不得在进行蹴鞠表演。明代官员顾起元所著的史料笔记《客座赘语》这样撰写道:”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但又军官军人学唱的割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显而易见在明代蹴鞠缺乏有势者、执政者的喜爱和支持,上流人士也觉其不如流,排斥它;最终就连娱乐、玩耍也被”毽子“等取而代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步入清代后,从史料文献中已经很难见到世间有关蹴鞠的记载了。主要在于满人入关后对汉文化的冲击,满人喜于骑马打猎、射箭、摔跤,对汉人的蹴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在清代初期,顺治皇帝曾口谕禁止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及诸色人蹴鞠;后至乾隆年间,皇帝下旨明令禁止一切蹴鞠活动,所以致使在民间百姓中也深受极大的限制。其二就是蹴鞠运动发展到了清代后已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内容。虽说清代中期,一度出现了”冰上蹴鞠“但已经失去了原本物质的传统文化及功效,加之冰上滑冰是满人的传统,与蹴鞠结合技巧难度大,可以掌握活动的人群少,未得以继承发展。蹴鞠运动技巧方式的结合、改变并没有促使其发生引领性的革新,反之进一步的走向了灭绝的边缘。由此可见,任何一种传统文化形式的长期存在,必然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非凡的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