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一个立体的结构,为了反应心脏不同面的电活动,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以记录和反应心脏的电活动。在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通常只安放4个肢体导联电极和V1~V66个胸前导联电极,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那么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如何看懂心电图里面的相关数据吧!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P波代表心房肌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P波的形态在大部分导联上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心脏激活动起源于窦房结,因此心房除极的综合向量是指向左、前、下的,所以P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
时间:正常人P波时间一般小于0.12s。
振幅: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一般小于0.25mV,胸导联一般小于0.2mV。
PR间期:指是从P波的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在幼儿及心动过速的情况下,PR间期相应缩短。在老年人及心动过缓的情况下,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QRS波群,继P波之后出现的一个狭窄但振幅高的波群。代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小于0.12s,多数在0.06-0.10s。
Q波,是在出现向上的波之前出现的明确的向下的波形。除aVR导联外,正常人的Q波时间小于0.04s,Q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R波的1/4.正常人V1、V2导联不应出现Q波,但偶尔可呈QS波。
J点: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J点。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
T波,上个波群暂停之后出现的波,代表着心室的复极(心室的舒张),以备下一次心室的除极。T波幅度≥同导联1/10R波幅度,胸前导联T波幅度高达1.2mv~1.5mv,T波低平或者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u波,T波后0·02~0·04S的一个很微小的波,方向与T波相同,正常的u波并不是在每一个导联中都显而易见。
各个波形之间的等电位线。每个波形之间都有一定时间的记录是在等电位线上的,分别被称作P-R间期、S-T段和Q-T间期
P-R间期,笼统的可以表示为P波开始至下一组QRS波群开始的时间。它包括了心房内、房室结以及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时间。正常的窦性心律时,它的范围是在0.12s-0.20s,当然在心率加快时,它也可以相应地略为缩短。不过如果传导系统出了问题,它的时间就会延长或缩短。
ST段,指的是QRS波群终止到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时间。正常的ST段是与T波相连的基本位于等位线上的微微上扬的线。观察ST段主要是看它是抬高还是压低,以及他的形态是上斜、水平还是下斜。(-0.05~0.3)mv,(超过正常范围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上移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Q-T间期,(340~430)ms(跟心率很相关,此为对应60~100bpm的QT间期正常最高值)。测定的是QRS波群的起始至T波的终结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除极和复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