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诗词 海上丝绸之路诗词小辑

时间:2021-01-0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古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诗词

描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文或诗句有哪些?

1 上篇·乃服译注 作者:宋应星 宋子曰:人为万物之灵,五官百体,赅而存焉。

贵者垂衣裳,煌煌山龙,以治天下。

贱者衤豆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体,以自别于禽兽。

是故其质则造物之所具也。

属草木者为、麻、苘、葛,属禽兽与昆虫者裘褐、丝绵。

各载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孙机杼,传巧人间。

从本质而见花,因绣濯而得锦。

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治乱”、“经纶”字义,学者童而习之,而终身不见其形象,岂非缺憾也!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

盖人物相丽,贵贱有章,天实为之矣。

2 志·卷二十四 作者:脱脱撰 一曰重翟车,青质,金饰金涂铜鈒花叶段装钉,翟叶二十四,明金立凤一,紫罗销金生色宝相帷一,青罗、青油幰衣各一,朱丝络网、紫罗明金生色云龙络带各二,两厢明金五彩间装翟羽二,金涂鍮石长辕凤头三,横辕立鸾八,香炉香宝子一副,宜男锦带结,朱红漆杌子、踏床各一,扶板扶鱼一副,红罗明金衣褥,红罗衬褥一,青罗行道褥四,青罗明金生色云凤夹幔一,红罗明金缘红竹帘二,金涂铜叶段行马二,朱红漆金涂银叶装钉胡梯一,青罗胡梯寻仪褥二,踏道褥十,青绢裹大麻索二,油蒙帕一。

二曰厌翟车,赤质,倒仙锦帷一,紫罗、紫油幰衣各一,朱丝络网,宜男锦络带各二,余同重翟,惟行道褥、夹幔、寻仪褥罗及裹索等用红。

三曰翟车,黄质,金饰鍮石叶段装钉,宜男锦帷,黄罗油幰衣,鍮石长辕凤头三,而无横辕立鸾,余同厌翟,而罗色用黄。

四曰安车,赤质,倒仙锦帷,紫、油幰衣,朱丝络网,天下乐锦络带,鍮石长辕凤头三,无横辕立鸾及香炉香宝子,余同翟车,而色皆用红。

五曰四望车,朱质,宜男锦帷,青、油幰衣,辕端螭头二,余并同安车。

六曰金根车,朱质,紫罗、紫油幰衣,朱丝络网、倒仙锦络带各二,踏床衣褥用红绫,寻仪褥、踏道褥并用绫,余并同安车。

3 卷二十五 作者:梦觉道人 缘投波浪里 恩向小窗亲 纷纷祸福浑难定,摇摇烛弄风前影。

桑田沧海只些时,人生且是安天命。

斥卤茫茫地最腴,熬沙出素众所趋。

渔盐共拟擅奇利,宁知一夕成沟渠。

狂风激水高万丈,百万生灵倏然丧。

庐舍飘飘鱼鳖浮,觅母呼爷哪相傍! 逐浪随波大可怜,萍游梗泛洪涛间。

天赋强梁气如鳄,临危下石心何奸。

金珠已看归我橐,朱颜冉冉波中跃。

一旦贫儿作富翁,猗顿陶朱岂相若。

谁知飘泊波中女,却是强梁鸳凤侣。

姻缘复向他人结,讼狱空教成雀鼠。

嗟嗟人散财复空,赢得人称薄幸侬。

始信穷达自有数,莫使机锋恼化工。

4 敕勒歌 作者:斛律金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 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6 凉 州 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

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

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

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

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

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

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

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

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收获

海上丝绸之路,它们都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从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一通道一直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第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友好交往的重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文明影响世界、维系对外友好关系”的重要途径。

南海诸国派遣使节,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前来中国。

唐朝以后,历代王朝在广州等港口设置市舶使(司)主管海路邦交外贸,设立馆驿接待外国使节。

第三,“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之路。

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近代西方各国发展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还是中外国家友好往来的“和平对话之路”。

...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

东海丝路东海起航线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时,他封箕子到朝鲜,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

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由此通过黄海最早传到了朝鲜。

南海丝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

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从3世纪30年代起,广州已取代徐闻、合浦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

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

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广州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依然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

自古以来,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有多条航线。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访粤,标志着美国直达广州的航线的开通。

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其他货物而又有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药之路之称。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

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陆抵达朝鲜。

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

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简介和资料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

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

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

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

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

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

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怎样的路线?具体一些,陆路!海路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西汉时代张骞和东汉时代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洛阳)到玉门关、阳关。

(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唐代开辟)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丝绸之路通常是指西汉时代张骞和东汉时代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洛阳)到玉门关、阳关。

(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唐代开辟)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三线均从长安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东段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中段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

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蒙古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

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中唐时代开辟的。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海上...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

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

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

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

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

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

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2]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海上丝路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已经开通。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36] 东汉时期还记载了与罗马帝国的第一次来往:中国商人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度,并采购香料、染料运回中国;印度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运往希腊、罗马两大帝国的大小城邦。

[36] 汉末三国处于丝绸之路从陆地转向海洋的承前启后与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关键时期。

由于同曹魏、刘蜀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孙吴积极发展水军,船舰的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

在三国后面的其他南方政权(东晋、宋、齐、梁、陈)也一直与北方对峙,也推动了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36] 魏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对外贸易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世纪至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

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36] 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以及非洲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并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替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

宋朝与东南沿海国家绝大多数时间保持着友好关系,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第一大港。

[36] 元朝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同中国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亚、非、欧、美各大洲,并制定了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的外贸管理法则。

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进入极盛时期。

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

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起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过海峡进入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西海岸。

[36] 明清两代,由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

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一直延续至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

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丧失,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

从此,海上丝路一蹶不振,进入了衰落期。

这种状况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36] 路线图陆上丝路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

不过他所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丝绸之路这条西域交通路线”。

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

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

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