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7个字的唯美诗句。
不是两句七字。
是直接一句就能让人感觉唯...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字古诗,又称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简单地说就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
七言古诗,是对七古和歌行的统称。
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乐府,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
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七言律诗(包括七律、七排)划清界限。
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
唐代是中国诗歌大放异彩的时代。
在唐代众多的优秀文学作品中,七言古诗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诗之所以成其为唐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古在唐代的兴盛。
七古作为一种古老的诗体,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终于在唐代走向成熟。
在以往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盛唐及其以后的七古作品。
但对文学史稍加关注就不难发现,任何文学体裁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
只有两句话,而且每句只有七个字的古诗
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滁州刺史任上。
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州市市区,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
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和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还更加说明韦应物宁愿做一株无人关注的小草,也不愿意去做那些大的官职。
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景。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求两句表达爱情的诗,七字或八字的都行,两句诗相对应的字要能组...
词的七字句对仗相当于七言律诗中的两联句子。
对仗一般属于工整对仗。
出句仄脚,对句平脚的对仗,多用于《摊破浣溪沙》、《瑞鹧鸪》、《望江 南》、《浣溪沙》、《鹧鸪天》、《破阵子》等调。
如: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鹧鸪天》)见了又休还似梦,坐来虽近远如天。
(欧阳修《瑞鹧鸠》)陇禽有恨犹能说,江月无情也解圆。
(欧阳修《瑞鹧鸪》)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矸。
(韩偃《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李璟《摊破浣溪沙》)出句平脚,对句仄脚的对仗,多用于《玉楼春》、《木兰花》等调。
如:榴心空叠舞裙红,艾叶应压愁鬟乱。
(吴文英《踏莎行》)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外离愁三月雨。
(晏殊《木兰花》)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晏几道《木兰花》)墙头蔌蔌暗飞花,山外阴阴初落日。
(张先《木兰花》)三字至七字的对仗句,大多有内在联系,上下对句存在并列、平等关系的,称为并头对;上下对句的意义不能独立,两者兼存在语法联系的称为流 水对,也叫串对。
这种对仗难度较大,在词中少见,在诗中出现较多。
例如:今曰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
(刘过《西江月》)刘阮信非仙洞客,嫦娥终是月中人。
(阎选《浣溪沙》)下句承接上句的,如: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王维《辋川闲居》)上、下句间存在转折关系的,成“虽然……但是……”、“本已……何况……”等句式的,如:待得一向闲时,又却三春过了。
(曹组《扑蝴蝶》)上、下句间有条件关系的,如: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遗悲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