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心平气和”的诗句有哪些?
1,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小窗幽记》明:陈继儒 译文: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淡然处之。
2,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宋:赵师秀 译文: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译文: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4,乐之务在于心和,和心在于行之适。
——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吕不韦 译文:快乐的要务在于心态平和,心境平和的要务在于行为恰当。
5,与人言,宜和气从容。
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 《读书录》明代:薛瑄 译文:和人说话,应心态平和从容,动不动就生气会导致自己对事事都看不顺眼,感到厌倦。
态度严厉,就会使人怨恨。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 译文: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7,如姻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赠曾志》陶铸 译文: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尤其是烦心的事.最好全部忘却。
不要过分的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个人空间。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唐:李白 译文:尽管前路困难重重,漫漫无期。
只要船乘风迎难而上必将成功。
9,水流任急境常静, 花落虽频意自闲。
——《竞秀亭联》南宋:郭沔 译文:意思是修身养性要心态平和,不为万物所动。
不管外界怎么变化,都不能影响自己 。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译文:不因为事物而开心,不因为自己而悲伤。
...
推荐几首好听的萧声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常与古琴合奏。
《唉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唉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
“唉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唉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良宵引》: 根据二胡独奏曲改编。
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
浙江永嘉(今温州)人。
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
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
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
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
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 渔翁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
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出自哪首诗?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出自:“无题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
作者南宋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今温州)人。
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浙派的创始人。
详细释义:1,几乎达到无我境界,能够摒弃周围杂念的影响,以平静的心境面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便能很好地把握机会、把握人生。
2,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身心是何等自在,能在外界投射来的刺激下,不生起贪执心,没有分别心,没有计较的私利心,能很清楚地站在超然的立场上,待人处事,自然可以自在地知进退。
3,诗写的是清静的佛家境界,与爱情没有关系...
古乐器萧有哪些名曲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常与古琴合奏。
《唉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唉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
“唉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唉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古琴独奏曲改编。
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
浙江永嘉(今温州)人。
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
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
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
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
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渔樵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
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
萧和笛那个简单,好学?我要自学
你好,首先和您说一下,我是学长笛的,自认为较简单。
相对来说短笛就比较难了。
因为要求肺活量要很大的。
我试过的,不怎么好吹。
下面是关于你所说的三种乐器的简介。
至于价格嘛……当然是越好越贵的啦。
友情提醒:一定要选自己感兴趣的哦。
(*^__^*) 嘻嘻……长笛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和室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型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
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现代多使用金属的材质,比如普通的镍银合金到专业型的银合金,9K和14K金等,90后中学生多使用笛头纯银或纯银长笛,较受欢迎的牌子有爱攀、阿塔斯和吉普特,也有表演者使用特殊的玻璃长笛。
传统木质长笛的音色特点是圆润、温暖、细腻,而金属长笛的音色就比较明亮宽广。
不同材料的长笛完全根据演奏者的爱好选择。
但是在乐队中应该统一使用一种长笛,以得到最和谐和饱满的音响效果。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
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Flute)为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于现代管弦乐队,有时用于军乐,也常用于独奏、重奏。
它的家族有短笛、高音长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等,而以伯姆式C调标准笛为其代表。
长笛为管弦乐队木管组中的高音乐器,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奏法繁多,表现力丰富,与弦乐、木管、铜管乐器亲和力强。
一般交响乐队至少用3只,第3兼短笛,规模较大者再加中音长笛。
作为独奏乐器,长笛可以不用伴奏,如J.S.巴赫的《a 小调奏鸣曲》等。
用钢琴、竖琴、吉他或乐队伴奏之独奏曲、协奏曲等曲目也极多。
在室内乐中,长笛加双簧管、单簧管、大管成为管四重奏;再加圆号,即成管乐五重奏。
此外尚有各种组合,如W.A.莫扎特写了3 首长笛四重奏,用长笛取代第1小提琴,加上小、中、大提琴组成。
长笛本家族也有多种组合,近代作品更加入短笛,高、中、低音长笛等搭配成长笛五重奏、六重奏至十重奏等。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 粘土管。
最初由德国人律利(1633-1687)和罕德尔(1685-1765)发明创制,称德国笛。
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
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D、降E调长笛,G调次中音长笛,C调低音长笛等,不过应用较少。
它的家族横吹笛最早于12世纪从亚洲传入欧洲,形似中国笛子(无膜的闷笛),约600余年不断改进,始成现代长笛。
中世纪期间,早期的无键长笛主要用于军乐。
至17世纪中叶始作为重要乐器,用于歌剧和宫廷乐队。
长笛的首次重大改进,在17世纪后期,由法国人木管乐器制造家J.奥特泰尔及其家族完成。
而更重要的根本改革,则是在19世纪30年代初,由慕尼黑的T.伯姆作出。
构造与发音原理 长笛为木质或金属管状体,全长62厘米,笛头闭塞,塞头距管端约5厘米,笛尾开放。
为便于携带与调音,由2或3段插接组成。
笛身为圆柱体,内径1.9厘米,从与笛身插接处起,其内径至塞头渐缩细为1.71厘米。
以离塞头1.7厘为中心,开椭圆吹孔,上覆吹孔盖,开同样椭圆孔,与吹孔相连,使盖面与孔壁形成锐角,气流即冲击此边棱,激棱发音,管壁开指键孔若干,用指尖控制音键启闭,以变换开管长度,产生不同音高。
音域音色及演奏技巧 音域 音色 古六孔横笛的音域仅有两个八度多。
后屡经改进,19世纪初为d1~a3,有完全的半音阶。
伯姆长笛扩展为c1~d4。
现代作曲家要求更高,长笛制作日精,指法屡有创新,专业型笛尾加长,可下行至b音,此与吹奏#f4等泛音有关。
因此目前音域扩展为b~#f4,共44个半音。
b为极端音区;低音区c~g音色钝、浓,强奏无效,中强以下有效,弱奏时大调音色冷漠凄凉、小调音质柔和,更多用在乐队中的独奏段落;中音区g1~g2音色柔美温存,透明纯洁,发音稳定;高音区g2~g3音色清晰开朗,音色饱满;超高音区g3~c4,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c4~e4为极端音区。
长笛的音色与其他木管乐器相比,其音色由于缺乏谐音,显得冷漠,音响力度弱,表现力不够丰富,音响也不如其他木管乐器丰满,因此长笛不适合模仿人声。
但正由于这样的特点,常常用来表现自然界,如田野、森林、湖畔、春天、小鸟以及回声等等,有其独特的能力。
演奏 双手持笛,坐立皆可,采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双唇构成一定的基本口型,气流集中冲击吹口盖与孔壁构成的75°锐角发音。
其特殊技巧有:①泛音:用放松口型超吹八度或十二度、十五度音,产生类似弦乐器的清音效果;②滑音:手指在键孔上逐渐滑闭,可取得上滑音和下滑音效果;③同时哼唱:在演奏长笛的同时哼唱;④模拟打击乐:快速拍打音键,同时口中发出咂舌的“嗒”声,可发出模拟打击乐的声音效果;⑤呼啸...
请问郭氏宗祠该取什么对联。
并解释意思。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北宫史表;东国人伦。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
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
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道学千士;纲佐一人。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从程颐学《易经》和《中庸》。
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与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战死。
他曾命名书房为“兼山”,学者称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
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历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
肃宗即位后,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官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
“纲佐”,指官员中的主管和辅佐。
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故如此称谓。
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下联前二言“纲佐”为“纲目”。
汾阳世泽;虢国家声。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金台师事;竹马欢迎。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
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魏阙名家。
上联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县。
下联典指唐·郭子仪,祖籍为山西阳曲(当时称汾阳),因而封为“汾阳王”。
在阳曲东南是寿阳和乐平,为郭子仪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面是太原、清源、祁,为郭子仪长子、四子、七子的封地。
郭子仪的五个儿子也都是受封于祖籍地和得姓处。
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本氏族便以“汾阳”为堂号。
其后,郭子仪那些枝叶茂盛的子孙,便以“汾阳”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表记。
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谥于言表。
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虽然祖居四川省乐山,可其故居门庭上醒目书悬:“汾阳世第”。
这无疑是向子孙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
五十年代,郭沫若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就曾说:郭姓始祖在汾阳。
-----------------------------------------------------------------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双阙家声大;汾阳世泽长。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相国家声大;汾阳世泽长。
同上。
汾阳家声远;鄂渚世泽长。
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阁连云一色;池带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世族;汾阳将相传芳。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共赏松石间意;自谓羲皇上人。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绵祖德;汾阳将相旧家风。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
祖德问安犹点颔;我裔继烈要留心。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
上联典出《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
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000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
《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
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潇湘水云留雅韵;关山春雪展新图。
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
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
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
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
有《关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联。
郭子精忠复唐室;燕招贤士筑金台。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
古琴的代表作以及代表人物(详细一点) 谢谢、
很多初学者不会选购古琴,并因此出现上当受骗的情况,下面就古琴选购的四个方面做出如下说明分析: 如何辨别古琴的音色、材质、油漆工艺及附件。
一 音色 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抗指 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打板 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沙音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
(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 音色 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建议初学者在买琴前多听听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较好的老琴或名家制做的古琴以增强对古琴工艺与音色的了解。
二 材质 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 泡桐 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 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杉木 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 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汉木 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
除了上述一些木材其他的木材只要适合也是斫琴良才,但是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是很难看出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 三 油漆工艺 化学漆———合成大漆(腰鼓漆)——传统大漆(国漆) 化学漆 光亮度大,漆脆,光滑,微微有籽粒。
合成大漆(腰鼓漆) 漆质光滑,丰润,流平性佳!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传统大漆(国漆) 漆质坚韧光滑,有质感!仔细看有擦漆后留下的一丝丝痕迹。
化学漆很容易辨别,合成大漆与传统大漆一般人就很难辨别。
我们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发现将合成大漆涂抹在传统大漆的漆面上,合成大漆干不了(至少2、3个月内干不了);反之将传统大漆涂抹在合成大漆的漆面上会很快就干。
也就是将合成大漆涂在琴上(最好是在琴底,一小块就行了),如果没干,油漆就是大漆;干了,就是合成大漆或其他油漆。
灰胎 鹿角霜、八宝灰、瓦灰为主 灰胎以鹿角霜和八宝灰为最好,其次为瓦灰。
现在为了做旧美观,也是为了能让初学者看清,有时会把古琴的漆胎磨掉一些,露出点灰胎,鹿角霜颜色发金黄,八宝灰就不用细说了,如果灰胎全部是瓦灰就不会这样做了。
四 附件 岳山、承露、轸池条、、冠角(焦尾)、、龈托、龙龈这些都是斫琴时就粘上的,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材料,但也有很多人将普通材料上色或搽上鞋油来冒充老红木或紫檀。
这就要多了解木材知识,或在焦尾下贴处用砂纸擦一下,看完后用油或传统大漆擦擦,不会影响外观的。
琴轸、雁足的材料有木化石、象牙、玉石、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等。
多数采用紫檀木、老红木、花梨木,但同样也有很多人通过上色或将木材浸泡在颜色水里来冒充,辨别方法同上即可。
最新评论 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1.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
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
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
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
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
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
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
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2.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
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
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
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
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
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
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
中国的十大古琴名曲是什么?
1.潇湘水云 作者:郭沔,楚望,浙江永嘉人 南宋末年著名著名琴师、古琴作曲巨匠、教育家。
浙古琴派创始人。
南宋末年,景淳间(1260一1274)毛敏仲、杨瓒、徐天民等"紫霞派"的琴家都尊他为师。
毛敏仲的《樵歌》和《渔歌》因毛不仕元有浓厚的民族意识而得传。
但后世琴家一向认为这些琴曲在技巧方面的成功是和郭沔的造诣分不开的。
郭沔的事迹只散见于宋俞德邻的《佩韦斋辑闻》和元袁桷的《清容居士集》,名家记载却不如贵族杨缵和他的清客那样多。
吴县蒋文勋《二香琴谱》(1833)论琴派时提到严天池说严氏的琴是"受之陈星源,而后之托名标榜者不曰陈氏而曰严氏,岂非宰辅之子、太守之尊足以耸动天下耶?",对杨缵和郭沔的看法似乎也可以这样。
3.高山流水 这首曲子有700年之久,也许是中国最有名的古曲了。
琴曲《高山流水》,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见于先秦《列子》一书,《吕氏春秋》亦有此传说。
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后因以"高山流水"比喻知己。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
记载着《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可见,《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实为同一曲目。
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伯牙弹琴可以表现出他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是“洋洋乎志在流水”。
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完全能够准确地领略到他的音乐表现。
唐以后,发展为《高山》与《流水》两个独立的琴曲。
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发展,特别是《天闻阁琴谱》中所载川派张孔山的《流水》。
由于它充分运用了“滚、拂”等指法,进一步表现了流水中奔腾澎湃的效果。
谱本:也是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
但是现时弹《流水》的都是用的张孔山的《流水》。
张孔山的《流水》,仅见于一个刻本的《天闻阁琴谱》(1867),但是四川华阳顾玉成(1808一1876)所传的张孔山《流水》传钞本却不很同。
1850左右张孔山传于武汉的谱本又不同。
曲情: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高山》、《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
在明中叶徽藩的《风宣玄品》中(1539),这两曲依然前短后长不分段,但指法改动了。
到明中叶以后,杨表正《琴谱真传》(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注词),这时在宫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据《藏春坞琴谱》1620),都和朱权所说宋代的分法相符。
但是和杨表正谱距离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点南京出版的杨抡《伯牙心法》(1600)却把《高山》变成六段了。
到了尹晔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万历间约1600左右就已有名于琴坛)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
从此以后,所有清代各谱的《高山》都是八段。
从杨表正时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张孔山的《流水》中,却在原第五、六段之间加了一段,成为九段(参看《高山》条)。
所加的一段,即张谱的第六段,是用所谓"七十二滚拂"的技巧尽情模拟泉滴水流的声音的。
《天闻阁谱》专为这些滚拂和滚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费解。
张自己在《天闻阁谱》中写了一篇小识说:"余幼师琴于冯彤云先生,手授口传。
所习各操尚易精熟,独此曲最难。
且诸谱所收《流水》虽然各别,其实大同小异,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悬绝。
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们还没有冯彤云的材料,但可以从此看出张孔山《流水》必另有传本。
顾玉成本对于这一段用的是传统的滚拂另加旁注,反而不十分费解。
顾氏谱在模拟水流里的旋律性较强,《天闻阁谱》模拟水声较切。
4.渔樵问答 谱本:《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
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明萧鸾撰于1560年):“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乐曲中通过渔樵对话的方式,在清山绿水之间赞美自然风光。
曲中有一些悠然自得的乐句重复或移位再现,形成了问答的对话效果。
还有一些模拟摇船和砍树的效果,造成了对渔樵生活的联想。
还有明中叶杨表正《琴谱正传》(1585)以及明清以来其他二十种刊本琴谱。
曲体中型,明代各谱多有词...
古乐器萧有哪些名曲
《妆台秋思》: 这是一首古曲,乃取材于昭君出塞的故事,优美委婉,又带有淡淡的忧伤。
《平湖秋月》: 这是一首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动听,富有诗意。
乐曲描写了美丽动人的自然景色。
《梅花三弄》: 乐曲既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又表现出梅花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常与古琴合奏。
《唉乃》: 此曲系后人据唐柳宗元《渔翁》中“唉乃一声山水绿”诗句而作。
“唉乃”是船夫拉纤的号子声,在乐曲中唉乃声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现,巧妙地表达了一种静中有动的意境,赞颂了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的情绪。
《关山月》: 古木兰诗中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的句子,反映征人对远戎远疆的不满情绪。
《良宵引》: 根据古琴独奏曲改编。
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旋律流畅,浑厚如歌;第二段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旋律昂扬,华彩多姿。
《泛沧浪》: 作者郭沔,字楚望。
浙江永嘉(今温州)人。
南宋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
本曲常作为《潇湘水云》的序曲,表现“志在驾舟于五湖”(《神奇秘谱》)的意境。
元兵南侵时,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游船。
每当远望九嶷山为云水所蔽,见到云水奔腾的景色,便引起他对外敌入侵、时势变迁的愁绪,于是作《潇湘水云》以寄眷念之情。
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潇湘水云》的序曲。
乐曲开始,飘逸的泛音使人进入碧波荡漾、烟雾缭绕的意境。
第一句的旋律音调,自第二段从中音区展开,并贯穿全曲,箫曲反复重复主题,围绕骨干音变化发展,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抑郁心情,也流露出他对山河缺残、时势飘零的感慨。
《平沙落雁》: 乐曲最早见于明代,曲调悠扬流畅,雁鸣声时隐时现。
描写雁群降落前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碧涧流泉》: 乐曲以清脆之音,表现出深山峡谷之中淙淙流水欢快地流淌的情景,让人联想起唐朝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所描绘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一派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渔樵问答》: 琴箫合奏,颇有冬晨雪溪的意境,古琴与箫声平分秋色,曲调搭配是越听越有意味。
音调时高时低,悠悠而清静,可以使人心情平和。
古琴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由于古琴一向被视作“华夏正声”、“元音雅乐”的代表,而佛教为外来文化,有别于当初的国学正统,故在琴学的传承及创作等方面亦多少受到某种程度的鄙夷和排斥,尤其是佛教传入不久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僧人甚至被拒授琴。
故现存传世琴谱中,内容直接与佛家及佛教有关的琴曲非常少(大概不超过十首),远远不如儒家和道家。
因佛家与道家在出世修炼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故附会者认为并非缺少佛家琴曲。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
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沉醉而解脱释怀。
这正如道家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
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弹奏之人在古琴朴实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音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致乐以治心,乐则安,安则久”。
古琴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而备受推崇,除“琴德最优”外,更由于其音乐的特质能顺乎自然,耐人寻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内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征,它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让有素养的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
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