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云崖暖相同的诗词

时间:2020-12-05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金沙水拍云崖暖相同的诗词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词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词描写了红军长征时曾渡过的长江水系的两条河流。

它们都位于长江的上游;诗词中的第一条河流经我国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交界处;诗词中的第二条河流经四川盆地(大渡河是岷江最大支流)汇人长江水系。

这一河段是长江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这两句诗词描写了红军长征时层...

因为"金沙浪拍悬崖暖 " 中的"浪"和"悬崖"不能体现"暖",同时与下一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意义相同,不符合律诗中相对的要求,所以要把 "金沙浪拍悬崖暖 " 改成"金沙水拍云崖暖".因为"云崖"说明金沙江两岸的悬崖峭壁都高耸入云了,更能说明红军遇到的困难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金沙水拍云崖暖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

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

但是。

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

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

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

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

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

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拼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

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

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

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

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

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

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

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

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

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

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

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

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

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

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

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

不...

如何看待诗词中的重字

[转载]【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 (2015-05-26 15:16:43)转载▼标签: 转载 分类: 转发 原文地址:【诗词禁忌和融通】——如何看诗中“重”字作者:铃歌 对于诗中重字可以说争议很大,正反方各执一词,且都可以拿出什么经典诗作、伟大诗人进行证明。

我的看法是我们都不必在这些非主要地方过多的化费精力。

近体诗最主要是格律,当然还有韵,无韵则不能成其诗。

重字视内容而定!一、近体诗的重字: 近体诗应力避重字。

有时我们看到某些名篇的重复,那是有规则的重复,诸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梢百重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之类,那是合理的。

像崔颢的《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也是正常的重复,但颔联“黄鹤”复出,那就不好了。

无规则的重复必然是违律的。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诗,这些诗都算得上唐诗中的精品了。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 (韩翃《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诗颈联对句“心期卧已赊”与诗的末句“不觉已鸣鸦”,“已”字重出。

其实这首诗是可以避免的,把“心期卧已赊”句中的“已”字换成“亦”字不就得了。

句意是说“希望邈茫”,更“亦”不改变原义。

(杜甫《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酒无渌,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 杜诗《对雪》首尾二联“愁”字重出。

莫若将末句“愁坐”酌改为“面壁”,“面壁正书空”,或许意味还深长一些。

(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瓢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其一的一二联“花”字重出。

“一片花飞减却春”,有的版本将“花飞”二字颠倒为“飞花”意思与平仄未尝稍变。

如果把“飞花”再改为“飞红”——“一片飞红减却春”,既避免了重复,且较原句觉妙。

(杜甫《曲江二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其二之首联,出句有“日日”,对句又出现“每日”,“日”字重出,且“日日”与“每日”完全同意,在诗里则为“雷同”,须要避忌。

莫若将“每日”改为“每每”,“每每江头尽醉归”。

既然“日日”典春衣沽酒,沽酒又期在必醉,所以换为“每每”二字丝毫没有改变原意。

出现重字现象,其原因主要(可能)是传钞或制版之误,当然也有作者忙中未遑关顾的情况。

诗中无规则的重字有违格律,不符“法度”,但对名篇来说只是微疵,瑕不掩瑜。

最讨厌的是那些厚古薄今,迷信名人、权威的先生对篇中的病疵不但不能正视,反而以之为楷则,大家之所以为大家,纷纷赞美之,效法之。

你如果加以指瑕,则说你说三道四,不懂诗,对你讥讽之,嘲笑之。

对重字、违律(其实重字也是违律)且草率为之的《静夜思》被誉为“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妙绝古今”、“五绝之典范”,把严重失粘的律绝称之为“**体”(如李白的《凤凰台》及其他),就因为作者是大家 ,故句为伟人典,谬误也当成经典,超级崇拜,那就太那个了!二、谈格律诗中的文字重复问题: 格律诗中,有文字“避同”之说,即避免同字重复。

这属于一般性常识。

但是,格律诗中的“避同”,指的是非修辞性重复,不包括修辞性重复。

曾有人没弄清这两者的区别,用修辞性重复的例证来反驳“避同”之说,从而出现所指对象的错位现象。

我们在这里对格律诗中的修辞性重复和非修辞性重复加以区分的基础上,来讨论格律诗中的“避同”问题。

汉魏以前的古诗,在文字上是可以重复的,理论上也没有避免“重出”、防止“相犯”的说法。

六朝以来,随着诗歌形式的日趋精致,便有了避免“重出”、防止“相犯”之说。

这个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已经明确地提出来了。

他的原话是:“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

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

”意思是说,《诗经》和《楚辞》善于融会贯通,并不在意于重出、相犯的问题,近世则忌讳诗中出现同字。

当然,如果重字不得不要时,则是可以相犯的。

按照刘勰的意见,“忌同”未尝不可,但也可以灵活对待,不必死拘规则。

唐代格律诗形成后,进一步明确了同字“相犯”的问题,即在一首诗中,应尽量避免文字上的重复。

只是在格律诗中的“避同”,不包括修辞意义上的文字重复,即修辞性重复不在“相犯”之列。

格律诗中,常见的修辞性重复有三类情况:一类是叠字,一类是顶针,一类是复辞。

叠字这种修辞格在传统诗歌中使用十分广泛,《诗经》中就有大量的叠字句。

格律诗形成后,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采用叠字来突出语言表达的音韵感和节奏感,强化摹状、抒情的效果。

如:“萧萧班马鸣”(李白),“飘飘何所似”(杜甫),“漠漠水田飞白鹭”(王维),“翦翦轻风阵阵寒”(王安石),“青山历历乡关梦”(...

红军长征诗歌

1.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2.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3.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5.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 过 大 荒 岭 十 八 盘 上 叹 紫 荆 , 古 来 客 外 路 难 行。

今 天 再 越 大 荒 岭, 更 恨 人 间 路 不 平。

风 瑟 瑟, 雨 蒙 蒙, 盘 蛇 伏 我 入 云 中。

相 逢 且 问 西 来 客, 前 面 关 山 更 几 重? 二, 上 五 台 山 六 月 青 山 景 色 佳, 行 程 百 里 力 未 乏。

溪 水 潺 潺 鸟 迎 客, 草 树 青 青 蝶 戏 花。

清 风 有 缘 拂 人面, 白 云 无 羁 网 罗 纱。

功 名 尘 土 国 难 在, 未 敢 偷 闲 学 出 家。

三。

咏台怀镇 五 台 青 峰 抱 古 寺, 游 人 香 客 入 台 怀。

也 慕 佛 国 清 凉 境, 四 面 流 云 过 山 来。

四。

太 原 愁 雨 一 路 风 尘 入 晋 阳, 细 雨 凄 迷 扰 愁 肠。

无 边 恼 恨 谁 能 解? 且 敲 棋 子 放 疏 狂。

五。

登 华 山 华 山 奇 险 天 下 闻, 仙 踪 难 觅 景 森 森。

临 壑 苍 松 腾 紫 气, 破 天 绝 壁 挂 祥 云。

日 迫 长 安 秦 川 碧, 烟 笼 黄 河 水 天 浑。

泣 血 江 山 兴 亡 泪, 天 地 悠 悠 古 今 人。

六。

从 西 安 奔 商 州 一 辞 西 安 赴 楚 荆, 群 峰 拥 路 路 难 行。

半 岭 行 来 脚 下 软, 石 上 清 流 浴 肤 松。

才 觉 峰 口 云 天 阔, 又 追 丹 江 驾 长 风。

日 落 山 空 何 处 宿? 两 三 灯 火 商 州 城。

七。

赴 荆 门 路 上 胎 爆 于 道, 步 行 数 十 里 无 村 落, 暮 至, 缓 缓 独 行。

欲 赴 荆 门 阻 重 冈, 野 风 摇 树 倍 凄 凉。

数 声 归 鸟 伶 晚 客, 几 处 池 水 托 夕 阳。

天 涯 孤 旅 谁 牵 系, 无 声 草 木 含 情 长。

聚 散 难 期 儿 女 事, 从 此 枕 边 少 泪 行。

八。

过荆州 微 风 疏 雨 过 荆 州, 新 街 市 景 旧 城 头。

前 朝 英 雄 无 觅 处, 衣 冠 男 女 漫 街 游。

旧 笑 景 升 无 大 志, 新 恨 商 歌 依 悠 悠。

大 江 流 尽 帝 王 业, 华 夏 干 戈 几 时 休? 九。

三峡 独 倚 船 舷 观 画 屏, 山 眉 垂 敛 怨 云 浓, 水 天 黯 淡 客 多 情。

船 过 巴 东 忽 夜 降, 沿 江 灯 火 乱 如 星, 只 疑 银 汉 落 江 中。

十。

别公安县公安朋友 云 雾 初 开 天 放 晴, 不 期 公 安 阻 行 程。

平 生 初 为 警 门 客, 斗 湖 城 关 乍 认 朋。

你 行 公 事 我 忧 民, 同 谓 报 国 道 不 同。

莫 说 异 乡 无 知 己, 最 无 情 处 尚 有 情。

长征歌 十月里来秋风凉, 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雩都河, 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 宣临兰道一齐占, 冲破两道封锁线, 赫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 广西军阀大恐慌, 四道封锁线都突破, 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 打进贵州过乌江, 连占黔北十数县, 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 部队改编好整齐, 发展川南游击队, 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 二次占领遵义城, 打坍王家烈八个团, 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 打了贵阳打昆明, 巧妙渡过金沙江, 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 刘文辉打得如飞跑, 大渡河天险从容过, 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 夹金山上还积妇, 一四两个方面军, 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 艰苦奋斗为那个, 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 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无人过, 无坚不摧是红军。

九月出发潘州城, 陕甘支队东北行, 腊子口渭河安然过, 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 南北红军大会合, 粉碎敌人新“围剿”, 统一人民救中国! 长征组歌《到吴起镇》 肖华 锣鼓响,秧歌起, 黄河唱,长城喜。

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

六盘山上红旗展, 势如破竹扫敌骑。

陕甘军民传喜讯, 征师胜利到吴起。

南北兄弟手携手, 扩大前进根据地。

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