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的诗词代表

时间:2020-11-2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许渊冲翻译的诗词代表

求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带英文翻译的。

类似这样,是许渊冲翻译的。

春词 刘禹锡Spring poems of Liu Yuxi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In gala robes she comes down from her chamber into her courtyard,enclosure of spring.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When she tries from the centre to count the flowers,on her hairpin of jade a dragon-fly poises.春思 李白West Li Bai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Your grasses up north are as blue as jade,our mulberries herecurve green-threaded branches;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And at last you think of returning home,now when my heart isalmost broken.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O breeze of the spring,since I dare not know you,why part thesilk curtains by my bed?春怨 金昌绪Lament in spring Jin Changxu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Drive the Orioles away,all their music from the trees.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When she dreamed that she went to Liaoxi camp to join him there,they wakened her....

许渊冲的经历

许渊冲的经历 一、崭露头角 1、受表叔熊式一的影响,使得许渊冲对翻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2、于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3、1939年,读大一的许渊冲将林徽因的《别丢掉》译成英文,并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

二、求学经历 1、1941年,许渊冲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

2、1948年,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

3、1951年,许渊冲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三、历经坎坷 1、在“三反”运动中,许渊冲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多次检讨才勉强过关。

2、许渊冲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被批判为思想右倾。

四、诗译英法 1983年许渊冲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英语系教授。

许渊冲的代表性译作 1、《追忆逝水年华》 2、《西南联大到巴黎大学》 3、《埃及艳后》 4、《文学翻译谈》 5、《翻译的艺术》 6、《哥拉·布勒尼翁》...

许渊冲:请介绍一下关于许渊冲先生

许渊冲----诗译英法惟一人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

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

以后蒙先生多次惠赐大作,拜读之下,更知先生自诩"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乃一代大师的坦然心声,实属当之无愧, 少年才俊,崭露头角 1921年4月18日,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

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

表叔熊适逸是翻译家,他将剧目《王宝钏》译成英文,在英国上演时引起轰动,并受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接见,使得年幼的许渊冲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立下了学好英语的志向。

他在当地最好的省立南昌二中上学时,英语就已出类拔萃,并在1938年以第7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一起呵英语 西南联大虽然在1937年9月刚刚成立,在八年抗战期间环境极为艰苦,但是由于名师荟萃,学风民主,因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杨振宁甚至认为它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

在联大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王希季、朱光亚、邓稼先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在文、史、哲等社会科学领域也名家辈出,许渊冲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39年,他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这是他最早的译作。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

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历经坎坷,忍辱负重 许渊冲性格豪放,心直口快而胸无城府。

俗话说树大招风,言多必失,他因此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备受磨难。

早在50年代初期的"三反"运动中,他的蓬勃朝气就被说成是"个人英雄主义"和"名利思想严重",前后做了7次检讨才勉强过关。

接踵而来的肃反运动更是厉害,他由于在陈纳德麾下当过翻译,差点被打成国民党特务。

他据理力争,被停职反省,批判检讨,被软禁达半年之久。

幸好组织上在审查了一年之后,得出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膨胀",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他才得以幸免于难。

1956年,在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短暂日子里,许渊冲早年翻译的德莱顿的《一切为了爱情》得以出版。

接着他又与鲍文蔚合作,把秦兆阳的《农村散记》译成法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可惜好景不长,鲍文蔚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许渊冲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也被批判为思想右倾,罪名是他主张学习外语要"少而精",被认为是反对"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也许是个"老运动员"的缘故吧,才华横溢的许渊冲直到38岁,才遇到了理解他的照君姑娘,两人于1959年一见钟情,缔结良缘,从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至今已共度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两年后,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

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

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

许渊冲在中学时喜欢集邮,他有一张美国邮票,左边印着林肯,右边印着孙中山,上面写的就是林肯的这句话。

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

1948年,他到巴黎大学留学,得以精通法语,深入研究法国文学。

期间留法学生组团去罗马,受到教皇接见,学生中只有他懂得意大利语,于是由他代表留学生讲话,可见他在语言方面的造诣之深。

在巴黎,许渊冲参加了留学生组织的"星期五学会",热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认识到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出路。

1951年,他与数学家吴文俊、画家吴冠中等一起回国后,被分配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任教。

可想而知,许渊冲在十年动乱中必定是在劫难逃。

他经受了对知识分子的种种凌辱,还被补戴上"漏网右派"的帽子。

所受的批判可谓荒诞之极:给美国空军当过翻译,造反派硬说他是帮美帝扔原子弹屠杀日本人民;见过罗马教皇,他就被当成国民党潜伏在大陆的最危险的特务。

他不同意当时把毛泽东诗词译成分行散文的做法,烈日下被批斗的时候,嘴里嘀咕着用韵文翻译毛泽东诗词。

不料造反派竟因此污蔑他歪曲毛泽东思想,狠狠地抽了他一百鞭子,疼得他无法坐下,照君夫人只得把救生圈吹足了气给他当座垫。

1971年,他被调到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完成了毛泽东诗词的翻译。

但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他独自翻译的《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的英法格律体译本才得以出版。

诗译英法 舍我其谁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进修,常到书店浏览,发现中国的经...

中国著名翻译家

草婴 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

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

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1908-1966)翻译家。

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

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

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

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尤以翻译与研究巴尔扎克著作成绩卓著。

从30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业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弥盖朗琪罗传》,巴尔扎克著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亚尔墙·萨伐龙》《夏倍上校》《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幻灭》《赛查·皮罗多盛衰记》《于絮尔·弥罗埃》,服尔德的《老实人》《天真汉》《查第格》,梅里美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名著《艺术哲学》等。

写有《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专著,以及《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评(三里湾)》《评(春种秋收)》等散文。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

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著作书目: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 《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林桦 1927年生于昆明。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在校主修英国语言文学。

在国家外事部门工作三十五年,其中近十四年任职中国驻丹麦大使馆。

1997年,获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颁发的“丹麦国旗骑士勋章”,奥登塞市安徒生奖委员会“1997年安徒生特别奖”,并被“冰岛冰中文化交流协会”接受为荣誉会员。

2000年,出任“丹麦奥登塞安徒生奖执行委员会”委员。

2002年,获丹麦年度“伦斯特德隆奖”。

2004年,担任中国“安徒生形象大使”。

主要译著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精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关于尼耳斯?玻尔的一些回忆》(合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安徒生童话故事全集》(新译本四卷,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丹麦概况》(1997),《丹麦立宪史》(1998),冰岛《埃伊尔萨迦》(1999),及丹麦短篇小说、歌曲若干。

主编丹麦凯伦?布里克森作品四卷并翻译其中的《七篇奇幻的故事》、《冬天的故事》等两卷(新世纪出版社,2000)。

著有《北欧神话与英雄传说》(新世纪出版社,1998)。

吕同六 1938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62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专业, 回国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全国意大利文学会会长等职。

在40多年 的翻译生涯中,...

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

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

诗歌很形象地...

开学第一课2017体会感

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大型公益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学校要求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并要求观看后写观后感。

作文导师团后台留言,9点的时候,有些孩子已经睡下了,怎么办?应大家需求,特为提供央视2017年9.1《开学第一课》回放及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向着目标前进——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于9月1日21时播出啦,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

今年的舞台被布置成一个打开的“书卷”的造型,两侧是卷起的书边,在“书卷”下,是两排一共32套课桌椅,简直就是教室的模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96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爷爷。

他长期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已有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还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很多我们熟悉的中外名着都是通过许渊冲爷爷的翻译才能为我们所熟知。

他说自己每天都至少翻译一页纸,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有时也会半夜坐起,打着手电筒写下想到的内容,生怕第二天忘记。

许渊冲爷爷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我要翻译到一百岁,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传播到海外。

”我们做为年轻的学生,应该向许渊冲爷爷学习,为自己定个小目标,然后向着目标前进。

汉字,我们的骄傲——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终于播出啦,今年的主题是“我的中华骄傲”。

关于中华骄傲历史书上写了很多很多,如四大发明、精美的瓷器、丝绸等等。

但我觉得汉字更有代表性。

正如节日中王宁教授说,汉字和汉字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生命就在民间。

一笔一划中涵盖丰厚的历史底蕴,汉字带领我们感受过去,思考未来。

它不仅是智慧的结晶,更是传统文化中不能缺失的根基。

汉字,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字,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它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蕴藏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保留了古人的思想。

汉字是一种拥有无限魅力的文字。

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汉字正在飞速向国外推广,现在,美国有了“孔子学院”,许多美国人,都到那里去学习中国的汉字。

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只有汉字才能独享“艺术”这个词。

汉字能写得像水滴滑过荷叶般轻柔,行书流畅,正楷端庄,而英语,只被束缚在四线格中,松也松不开。

汉字是有趣的,有的是象形字,模仿得惟妙惟肖,如“人”字,不正像一个人伸长了腿在走路吗?还有的是谐间字,有地方口音的人,有时会因谐音闹笑话。

所有的汉字都不是僵硬的符号,它们都有各自的含义。

我看见“花朵”这两个字,仿佛闻见了花儿的芳香,看见了花儿的美丽纯洁。

我看见了“绿草”这两个字时,我好像站在绿油油的大草原上,一种清凉的感觉向我袭来,我仿佛触到了小草,柔软,舒适。

当我看到“光”字,我便觉得有一道温暖的光照射到我身上。

暖暖的,柔柔的。

我又瞧见了“爱”,一种朋友之间的、家人之间的,一种很温暖的爱,把你包了起来。

当你写到“人”时,一股敬佩之情传遍了我身上。

伟大的古人为我们创造了汉字,让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下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我们的骄傲之丝绸之路——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总是想起那满载辉煌的古道。

跟着汉使张骞的驼队,从长安出发,饮一杯送元二使安西的酒,西出阳关。

一路走来,歪歪斜斜的足迹,印满岁月里不寻常的邂逅。

抚摸着那段孟姜女哭倒的长城,看枯草在暮色中抖动秋天的根须,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远天的归鸿,我听到了昭君出塞时那凄婉的琵琶声,看到了苏武牧羊时紧握的汉使旌节;目睹了李广自刎前愤怒成一团燃烧的火焰。

心上有一堵斑驳的城墙,永远地横亘着。

楼群中的西域,西域中的丝绸路,像一颗疲倦的星辰,在银河里沉浮,落落孤寂。

温柔的绿死了,潺潺的流水干了;大厦古雕楼的飞禽走兽,凝望着惨白的月亮。

站在寒意深深的魔鬼城前,只有几堵断壁残垣在风沙中演绎着一个古城的兴衰荣辱。

遥想大漠丝绸路,孤傲地悬着它世纪的心思。

就这样独步在砖石构成的丰碑上,已经枯死的沙柳,伫立着怪影,印证着千年前的繁华。

没有尽头的巷子啊!无数的门,无数声“吱呀”,无数人们的身影。

来了一拨又一拨,在未曾干涸的溪石上,捶打浆洗的麻衣,难掩的一串渐远的蹄声……叮叮当当的咏叹里,有多少魂魄穿过黑夜的隧道,敲打历史的回音壁。

晨雾里睁开眼,丝绸之路的商人都闲坐成罗汉,无法酣眠。

我真想走上去摸摸雪白的胡子,不——是雪一般的沙砾。

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已经启动,而生态的步伐却没有以相应的速度推进。

我希望我们的西部,不要成为丝绸之路。

绿意全无,黄沙漫漫……丝绸之路,一条伟大的路——2017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看到节目介绍丝路,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虫之路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中国使者从骆驼身上下来,右手高擎着手杖,大步向前走去。

中国使者指着生后的骆驼,让将军看。

之见每峰骆驼镇上都托着两个大包袱。

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的点点头,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