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诗词及赏析
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融情、景、理于一炉,所选的是第一首,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在大自然中: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
“晴空一鹤排云上。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自古逢秋悲寂寥,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
译文,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我言秋日胜春潮,悲...
关于秋的古诗和赏析、意思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诗文赏析】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关于赏秋色时的心情诗句有哪些?
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兴是清秋发。
《苏幕遮》 作者,黄叶地,今朝一登山,潦倒新停浊酒杯。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便引诗情到碧霄:顾非熊 旅雁迎风度:范仲淹 碧云天;暮云收尽溢清寒。
一夜塞鸿来不住,故乡书信半年无。
《秋月夜》 作者;作者:黄滔 爽气遍搜空;《 秋词二首》 作者。
 :苏轼 。
《中秋月》 作者。
《秋山》 作者;《秋霁 》 作者:崔道融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岂如春色嗾人狂;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边上晚秋》 作者。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杜荀鹤 三湘月色三湘水,露凉蝉思穷。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沙行渡头歇,阶翻月露华。
明月楼高休独倚。
时见归村人:杜牧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孤烟愁落日,高木病西风。
山寂樵声出: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浸骨寒光似练铺,银汉无声转玉盘。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登高》 作者,青萝行可攀:白居易 久病旷心赏,好梦留人睡,此地来掩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此生此夜不长好,难堪倚望中,一声声入客心愁,明月明年何处看。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双桥落彩虹。
砧声鸣夜永,江上几多家。
《秋晚山居》 ,不尽长江滚滚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作者:李白 江城如画里。
《湘江秋夕》 作者,如寄天地间 《风》 作者: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
关于秋的古诗和赏析、意思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飞在云上,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其二: 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 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 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赏析: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
- 描写秋天的名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东汉.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唐.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绅.《悯农》) 4、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7、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 9、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乐府诗集.长歌行》) 1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关于描写秋天诗句查询部分结果: 秋天漠漠向昏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诗词全集 只要杜甫的结果 尚书气与秋天杳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日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 出自:《洗兵马》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诗词全集 只要杜甫的结果 木不怨落于秋天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 出自:《日出入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诗词全集 只要李白的结果 晚秋天 晚秋天。
一霎微雨洒庭轩。
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
凄然。
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
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
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
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
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 出自:《戚氏》 年代:宋 作者: 柳永 柳永诗词全集 只要柳永的结果 稻香秫熟暮秋天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
五载输粮女真国,天全我志独无田。
… 出自:《观田家收获》 年代:清 作者: 归庄 归庄诗词全集 只要归庄的结果 秋天万里净 明时久不达。
弃置与君同。
天命无怨色。
人生有素风。
念君拂衣去。
四海将安穷。
秋天万里净。
日暮澄(一作九)江空。
清夜何悠悠。
扣舷明月中。
和光鱼鸟际。
澹尔蒹葭丛。
无庸客昭世。
衰鬓日(一作白)如蓬。
顽疏暗人事。
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
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
归耕为老农。
… 出自:《送綦毋秘(一作校)书弃官还江东》 年代:唐 作者: 王维 王维诗词全集 只要王维的结果 秋天殊未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 出自:《夜雨》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一片秋天碧 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
中底铺白沙,四隅甃青石。
勿言不深广,但取幽人适。
泛滟微雨朝,泓澄明月夕。
岂无大江水,波浪连天白。
未如床席前,方丈深盈尺。
清浅可狎弄,昏烦聊漱涤。
最爱晓暝时,一片秋天碧。
… 出自:《官舍内新凿小池》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秋天床席冷 惨惨八月暮,连连三日霖。
邑居尚愁寂,况乃在山林。
林下有志士,苦学惜光阴。
岁晚千万虑,并入方寸心。
岩鸟共旅宿,草虫伴愁吟。
秋天床席冷,夜雨灯火深。
怜君寂寞意,携酒一相寻。
… 出自:《秋霖中过尹纵之仙游山居》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秋天思妇心 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
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
… 出自:《秋虫》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就中肠断是秋天 黄昏独立佛堂前,满地槐花满树蝉。
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 出自:《暮立》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微微凉露欲秋天 漠漠暗苔新雨地,微微凉露欲秋天。
莫对月明思往事,损君颜色减君年。
… 出自:《赠内》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柳影欲秋天 开缄思浩然,独咏晚风前。
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
听罢无他计,相思又一篇。
… 出自:《答梦得闻蝉见寄》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况近秋天调是商 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爱者谁人唯白尹,奏时何...
写关于秋天的诗句的名句及赏析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描写秋叶的诗词有哪些?
绮罗香 红叶 年代:【宋】 作者:【张炎】 体裁:【词】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
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
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
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
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
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
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
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绮罗香 红叶 年代:【宋】 作者:【王沂孙】 体裁:【词】 玉杵馀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
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
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
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
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
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
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注释】: 情感备至,而万物皆可为文。
王沂孙的故国之恋在落叶、红叶、新月、春水等身上,皆可寄寓。
此词是为赏红叶而作,意在为红叶传神,却被写得如此凄美,实则寄寓词人一片怜爱哀婉的情绪。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
玉杵,是仙人捣药用的 ,丹即方士炼丹的朱砂。
六朝、隋、唐至宋,有立春制作剪彩树的民间习俗 。
“剪彩花前燕始飞 ”,“剪彩作新梅”,都是用红绡剪花,唐崔信明有“枫落吴江冷”句,得句一时,第三句就是用此诗意。
枫树新出红叶,象是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宫廷剪花剩下的红绡。
作者把枫树写得清美而孤单。
“ 几点朱铅 ,几度怨啼秋暮”。
枫叶上的红色,已经经过几番暮秋凉雨。
词人在这句赋予枫叶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拟人化的效果,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枫叶的变化。
“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青色的枫叶,在秋天变红,恰似旧梦消逝堪惊,绿鬓已容易地凋谢了。
红色枫叶又像微点绛唇 ,在诉说新恨。
“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一镜晚妆妒。
”紧承上文。
用“怜”“爱”表达枫叶之变化 。
“绣蓉”,如锦绣似的芙蓉,即荷花,“镜”指水面 。
红荷对经霜枫叶之红艳生妒,则枫叶颜色之惹人怜爱可知。
王沂孙意在表达出,芙蓉仍是荷花 ,池水却成妆镜 。
一“妒”字,把荷花人格化。
为什么不是“芙蓉如面”的美人临镜晚妆,嫉妒枫叶之艳色?因为前有“同拂新霜”一句,则知非与枫叶同时之植物秋荷莫属也。
下片由“爱”生“ 怜 ”,写出怜惜红叶之意味。
“千林摇落渐少”秋天到了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
只有枫叶独自鲜红如初。
西风中的深老的颜色,因何还能这样争研斗美 ?“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
平铺开来,对红叶之貌美,极度赞扬。
“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 ”。
用唐人御沟红叶题诗的典故用来 。
借指红叶虽已落下,但自然有情有义。
唐宣宗宫女有《题红叶》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里说更应再仔细辨认一下荒沟流水中的红叶,希望有唐宫女一样的寄托情思的芳美诗句在上面。
“但凄凉、秋苑斜阳 ,冷枝留醉舞。
”照应“重染吴江孤树。
”白居易《醉中对红叶》:“醉貌如霜叶,虽红不是春。
”比红为醉酒之貌。
姜夔《法曲献仙音》词:“ 谁念我重见冷枫红舞 ”,枫叶红了,是天冷之故 。
“但”字承上转折 ,御沟题诗的红叶已不见了,只有斜阳临照和冷枫上的红叶依旧 。
从“ 秋苑”到“醉舞”烘托出一种凄凉境界。
以“ 凄凉 ”二字包领,表现了万分无可奈何的情绪。
红叶即是枫叶。
在这首咏红叶词中,词人抒发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
随心想象,因而写得是一片怜爱哀惋情绪 。
词为赏红叶而写 ,所以意在为红叶传神,红叶却被赋予幽美而孤寂凄清的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作者因寄所托,反映了自己一种心境。
题红叶 年代:【唐】 作者:【宣宗宫人】 体裁:【五绝】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注释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
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
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
」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从诗的内容看,很象宫人口吻。
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
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
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
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
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
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
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
耐人吟咏。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对前途悲观。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对现实失望,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景随人移,色由情化,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
景色如容妆。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
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
其一赞秋气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
春色以艳丽取悦。
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数树深红出浅黄,“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见性情,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其二咏秋色。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教人轻浮若狂。
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孤单的,这只鹤是独特的,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
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显品德,明净清白,有红有黄,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显示其特色,大展鸿图。
显然,但各写一面。
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秋景以风骨见长,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我言秋日胜春朝,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
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有关秋天的古诗词(带点赏析的) 快呀!!!!!!!!!!!!!!...
《山行》赏析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①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①“停车”句: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
坐:因。
晚:天晚。
〔品评〕 这首诗,看来是从长途旅行图中截取的“山行”片断。
第三句的“晚”字 透露出诗人已经赶了一天路,该找个“人家”休息了。
如今正“远上寒山”,在倾斜的石径上行进。
顺着石径向高处远远望去,忽见“白云生处有人家”,不仅风光很美,而且赶到那里,就可以歇脚了。
第二句将“停车”提前,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应。
天色已“晚”,“人家”尚远,为什么突然“停车”?原来他发现路边有一片“枫林”,由于“爱”那片夕阳斜照下的“枫林”,因而“停车”观赏。
“停车”突出“爱”字,“爱”字引出结句。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诗人之咏及红叶者多矣,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句,尤脍炙诗坛,播诸图画。
惟杜牧诗专赏其色之艳,谓胜于春花。
当风劲霜严之际,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春花无此大观,宜司勋特赏于艳李秾桃外也。
”不错,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美艳绝伦,但被 “悲秋意识”牢笼的封建文人却很难产生美感。
用一个大书特书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不仅写景如画,而且表 现了诗人豪爽乐观的精神风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当然,说这 是“图”, 并不确切, 因为“上寒山”、“白云生”、“停车”都是动态,“爱”更是活泼泼的心态,都画不出来。
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
第一句用“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每二句写“白云”,是为了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第四句的“霜叶”异常“红”艳,给人以“红于二月花”的感受。
更有力的铺垫还是由急于赶路而突然“停车”以及由此突出的那个“爱”字,前面已分析过了。
还有“枫林晚”的那个“晚”字,意味着夕阳将落,火红的光芒斜射过来,更使满林枫叶红得快要燃烧。
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赏析秋天诗歌
海子写过很多秋的诗,自己找找吧,我这里放其中两首: 秋 天 秋天红色的膝盖 跪在地上 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 泪水打湿 鸽子的后脑勺 一位少年去摘苹果树上的灯 植物没有眼睛 挂着冬天的身份牌 一条干涸的河 是动物的最后情感 一位少年人去摘苹果树上的灯 我的眼睛 黑玻璃,白玻璃 证明不了什么 秋天一定在努力地忘记着 嘴唇吹灭很少的云朵 一位少年去摘苹果树上的灯 1984.11 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