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诗词

时间:2020-11-0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陇南诗词

天水名人古诗词

天水的历史名人名祖名帝 伏羲.女娲: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他们是原始部落社会时期的领袖。

“大目、山准、龙颜”的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书契,钻木取火,始创八卦,旋定历法,始创嫁娶,使人类走上文明之途。

后来人类遭遇洪水,人种灭绝,只剩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两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类。

次后,女娲代伏羲为首领称女希氏。

诸侯共工与祝融争斗天下,头触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娲乃以五彩石补天,这几乎与西方洪荒时代传说一模一样。

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初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轩辕.嫘祖:历史上称为五帝之首的轩辕黄帝崛起于成纪,与妻嫘祖一起成为继伏羲神农之后的氏族集团领袖。

从轩辕开始,华夏氏族逐渐归顺结盟统一,开创了战事征伐、疆域开拓、经济农桑的新时代。

嬴非子:嬴秦的先祖非子生活于公元前900年左右,居西垂宫(后称犬丘,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边),是秦的开国君主,他因擅长养马,好畜牧而应周孝王征召(公元前897年,周孝王十三年),在 水、渭水间替周王室主持牧马,马群得到了大量繁殖,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马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战争工具,无马不成行,无马不成军,驭马和军马在经济、交通、国防上作用十分重大。

因此,周孝王封嬴非子为附庸(国),准许在秦地(即秦亭,今张川县后川河谷)建邑,号称嬴秦。

秦由此正式成为周朝在西域的封国,开始了秦族走向强盛的历史。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非自第五代孙,居犬丘。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内乱,犬戎族乘机攻破周都镐京,西周灭亡。

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李 嵩(公元351年--公元417年)西凉建立者,李广16世孙,祖籍成纪(今秦安县),世居西凉,曾任宁翔将军,得河西六郡,自称凉公建都敦煌,称西凉国,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重教育才,屯田边关的建树,为后代所颂扬。

李渊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李之后代,隋朝时任谯州、陇州、歧州三州太守,太原留守。

隋末起义,兵出太原,直指关中,以二十万大军攻入长安,称皇帝,号唐高祖,国号唐朝。

李渊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强大繁荣盛唐的缔造者,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割据战乱的局面,其史迹足以彪炳史册。

现在,天水人民把他和李广、李白并称成纪三李,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之情。

秦穆公:(?--公元前621年)名嬴任好,在位38年,春秋五霸之一,都雍城(系陕西凤翔县境),称霸西域戎国,从此,秦的名称随戎族(后称匈奴)流动向异域传播,“秦”成了域外民族对中国的称呼,古波斯文中“赛尼”、《圣经》中“希尼”都是“秦”的音译。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名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

13岁即位,在位35年,建都咸阳。

公元前221年,历十年之久征灭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秦国。

其推行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统一范本,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李特、李雄:(?--公元303年)巴氏族,原为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曲线渠县),后迁居略阳(今秦安县东南)。

西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饥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率众二万余人,与晋军作战,先后南攻广汉、成都。

公元303年,攻取成都少城建国,年号建初。

李雄(公元274年--334年),李特之子,公元303年继父位攻克成都,称成都王。

公元306年即皇帝位,国号大成,史称成汉 苻洪、苻坚:(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秦安县东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

东晋时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

不久,自称三秦王,建立前秦政权。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

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姚苌、姚兴(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

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姚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和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及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吕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秦安县),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名臣名士(天水名臣多忠良直谏之士,与刚烈秦风熏染有关。

而名士或不致仕,或退隐故里著述立说,或执教育才,堪为陇上风范。

)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天水人,李蒿之曾孙。

北魏孝文帝时,李冲为秘书中散,负责宫中文书,后升为秘书令,参与朝政。

公元485年,李冲提出均田制、三长制的改革建议,得到魏孝文帝采纳,实施后使北魏国力大增,鲜卑与汉文化逐渐融合。

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李冲任镇南将军、侍中少傅,负责营建新都工程,并制定尊...

陇南武都有哪些旅游景点,有什么好玩的介绍推荐(

陇南武都有以下旅游景点,有以下好玩的推荐给您:1. 万象洞 位于武都区西15公里处的白龙江南岸杨庞村半山腰,因洞中有洞,乳石遍布,琳琅多姿,宛如包罗万象的阆苑仙宫而得名。

万象洞原名仙人洞、五仙洞,相传五位仙人在此-而得名。

万象洞开成于千万年至三亿年前,属典型的岩溶地貌。

洞内深不可测,是目前我国开发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艺术宫殿。

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自然景观千姿百态。

已开发的11个景区,有120多个较大景观依形象排为月宫、天宫、龙宫三大洞天,步入洞中,步移景异,如入仙境。

从南北朝时期至今,历代名人所留墨迹、石碑随处可见,共有一百多方,诗词题刻768首。

犹以民国时期陕、甘、青检察使高一涵在洞中所题“别有洞天”和赵朴初题写的“万象洞”最引人注目。

从武都县城至万象洞口有盘山公路相通。

万象洞海拔1150米,高出白龙江190米,但洞内湿潮润滑,间有小溪流泻,叮咚之声不绝于耳。

也许是洞两端相通的缘故,洞内氧气充足,全年恒温14℃。

2. 武都朝阳洞景区 武都朝阳洞景区朝阳洞位于陇南武都区达角弓乡陈家坝境内,其所在之地仙人崖,是一座林木荫翳、奇石遍布、云雾绕绕、宛若仙境的山峰。

朝阳洞坐西向东,每当朝阳初升,有阳光射入洞内,故名,又因传说明代,有一老禅“卧化”于洞中,成仙而去,称为“朝阳仙洞”。

朝阳洞原名仙佛洞,为唐代凿建石窟,镶嵌在第四纪砾石层悬崖之中。

您可拾级而上,到达洞窟山门前。

从这儿可仰观崖前全景,俯瞰白龙江水。

仙人崖笼罩在神秘莫测的虚幻中,高耸千仞,险如刀劈。

悬崖上的亭台楼阁,古洞明刹,影影绰绰,时隐时现。

位于仙人崖半山腰的朝阳洞,洞口高3米,宽2米,前有斗拱飞檐的崖前建筑。

进入洞内,蜿蜒上行十余步,便有两窟。

窟内泥塑彩画,细腻生动,令人玩味。

蜿蜒上行,时宽时窄,宽处高10米左右,石窟塑像分布其间。

据说原有26穴,塑89尊像,造型奇特,并有壁画多幅。

3. 武都水濂洞 武都水濂洞位于城北五华里的五凤山下脚下,是史料记载的武都八景中仅剩的三洞一山之一。

远远望去,树木参差,隐约可见楼阁悬空,立柱井然,嵌于半崖峭壁之上,奇特惊险,俨然神仙的居所,给人惊奇中平添一份神秘。

您可踏着曲折的小路拾阶而上,耳中会充盈着祥和的诵经声。

关于长江/黄河的诗歌、古诗、诗句、资料!!!!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描写黄河的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黄河诗歌 【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崔曙 吾友东南美,昔闻登此楼。

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留。

严子好真隐,谢公耽远游。

清风初作颂,暇日复销忧。

时与文字古,迹将山水幽。

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

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

《渡黄河诗》 河流迅且浊。

汤汤不可陵。

桧檝难为榜。

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

荒畴余故塍。

不覩人行迹。

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

此水何当澄。

黄河钩沉 从青藏高原 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土丘开始 拉长 泛黄之水 将先人粗糙的石器 和炎黄的呜咽 深埋 汇成一声呐喊拓展生命的异域 黄地毯 沿渤海湾 向龙宫延伸 会有一天 东海龙往 携娇美的龙女 踏地毯而来 月老下 和着雄浑的《船夫谣》 共饮一杯清冷的月光 和酒 与黄皮肤黑头发的 攀亲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有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 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思量意。

【临江仙】 《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

关于花椒的诗句有哪些?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花椒》唐代刘子翚。

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

《拟吴侬曲(三首)》明代于谦。

花椒树上的螳螂爪儿麻。

《木皮散人鼓词》清代贾凫西 。

最热不过三伏天,头戴斗笠汗透衫。

颗颗美人羞赧色,针刺手麻放一边。

《摘花椒》花椒名兮誉中外,销东亚兮扬国光。

《陇南花椒赋》陈郑云《花椒》全诗内容:【唐】 【刘子翚】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

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

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

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

著有《屏山集》。

关于花椒的传说: 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

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

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

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

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

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

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关于花椒的诗句有哪些?

1. 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花椒》唐代刘子翚。

2. 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

《拟吴侬曲(三首)》明代于谦。

3. 花椒树上的螳螂爪儿麻。

《木皮散人鼓词》清代贾凫西 。

4. 最热不过三伏天,头戴斗笠汗透衫。

颗颗美人羞赧色,针刺手麻放一边。

《摘花椒》5. 花椒名兮誉中外,销东亚兮扬国光。

《陇南花椒赋》陈郑云6. 《花椒》全诗内容:【唐】 【刘子翚】欣忻笑口向西风,喷出元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知此味,莫教姜桂独成功。

7.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

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

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

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

著有《屏山集》。

8. 关于花椒的传说: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

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

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

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

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

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

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

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

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

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

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天水有什么民俗文化

重大节日 天水伏羲文化节 由每年农历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礼的活动扩大而成,是为纪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举办的。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国第一位人王,他出生于天水,并在这里创推八卦,并教会人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届伏羲文化节起,每到农历5月13日,都会有近千名来自中外的侨胞、游客云集羲皇故里,参观大地湾古人类遗址,寻宗祭祖。

天水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圣地”的十大理由 1、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根据神话传说基因检测考古发现及语言学的研究,天水是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藏彝苗瑶等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据点,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

这里不但发现过38000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武山人”,还发现了大量史前时代的遗址,其密度之高,全国罕见。

天水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

中华文化的精髓——阴阳八卦传说就诞生在天水三阳川地区的卦台山,该地四面环山,有大小山头九个,中间盆地极为平坦且有渭河呈S型穿越而过,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会长先期考察了全国的山川地理,又用最先进的仪器对画卦台及周围的山形水势进行了仔细的勘查和研究之后,盛赞三阳川是“太极无双地”,卦台山是“华夏第一山”。

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在此延续了3000年。

天水曾出土过中国最早的彩陶、绘画、雕塑、符号(文字的源头之一)、礼器、地图、纸张、毛笔、木尺、小说、音乐文献等实物,考古学和文献也证实,天水既是我国农业、畜牧业、建筑、纺织、养蜂等技术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发源地之一。

2、是我国神话传说最多的地方。

天水是大家公认的羲皇故里,有两座规模宏大的伏羲庙,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神农等都诞生在天水,并有大量的文献和遗址加以证明;我国远古时代的第一部神话总集 ——《山海经》对天水有许多描述。

除此之外,天水还有大量有关《西游记》和《三国演义》的传说和遗迹;至于其他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3、是中华各民族的圣地。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认同伏羲、女娲为其先祖,天水作为伏羲、女娲的故乡,自然也是汉族和这些少数民族共有的圣地。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于天水,也很有可能葬于天水,天水汉族供奉的家神有许多是蒙古人。

天水张家川是我国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其境内的宣化岗是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学派的圣地,同时天水还有两座建于元朝的回族清真寺,是我国最早的回族清真寺之一。

满族的前身女真族也在天水留下了许多痕迹,如西关的“郡王府”和卦台山的伏羲庙等;至于藏族、维吾尔族等,他们与古代活跃在天水一带的胡戎羌狄等有密切的关系,对藏族历史有重大影响的许多事件都发生在天水,至今仙人崖和水帘洞还有喇嘛殿、喇嘛塔等。

4、对我国的历史进程和政治制度始终具有重大或决定性的影响。

距今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对古代中原和西部地区的社会历史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王朝(如秦、唐等)都发迹于天水,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许多政策制度和事件,如秦朝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屯田制度、两晋南北朝的里长制度和民族融合政策、西北和西南的丝绸之路、宋朝的茶马互市、元朝的建立、辛亥革命时期的秦州起义、近代工商业的兴起、抗战时期的后方建设与文革时期三线企业的建设等都与天水有密切的关系。

5、天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古到今一直长盛不衰。

在天水这块大地上,曾诞生过无数的名人,无数的名人也曾旅居过天水,如李广、赵充国、赵壹、诸葛亮、庾信、玄奘、杜甫、李白、吴玠兄弟、宋婉、谭嗣同、邓宝珊等,他们留下的功业和诗文不但是天水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天水的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堪称历代文化和民俗的博物馆,如与胡笳密切相关的的天水夹板,远古民族巫舞的余韵——武山旋鼓,元杂剧的活标本——武山秧歌,富有江南韵味的秦安腊花舞,雅俗共赏的秦安小曲,以及其它极富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山歌小调、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

6、是我国东南西北文化的交汇之地。

从古到今,一直与我国的核心地区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天水虽然偏居西北内陆,但在很久以前,这里就是原始人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重要据点;进入文明社会后,起源于东方的秦人来到天水, 他们在大量吸纳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戎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最终统一了中国,此后,天水一直处在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后形成茶马古道)的交汇点上。

抗战时期,天水成为东南沿海民族工商业的避难所;三线建设时期,又有一大批企业从东南沿海一带迁来。

所以天水的传统建筑、语言风俗、地方饮食、民间歌舞、民间武术以及产业结构等都带有东西过渡南北交融的特点。

7、是我国宗教胜地之一。

天水有以麦积山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石窟和寺庙(其中水帘洞石窟还留有小乘佛教的遗迹),有道教最重要的流派——全真教在元朝修建的玉泉观,有我国最早的回族清真寺和伊斯兰教...

在兰州报的名,毕业后回到陇南某县工作,现在自学考试成绩全部合格...

1、是诗人在创作时的一种夸张手法. 2、“百头乱发垂过耳”是指其貌衰老不堪.对于现代人(男生)来说“垂过耳”是算长了,但是对于古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潦倒衰败的长度了.而且即使头发“垂过耳”,用簪子也无法束起来. “不胜簪”“垂过耳”应该不算是谢顶吧,应该是营养不足造成的毛糙断发.众所周知,杜甫的大部分都是后唐时期,反映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疾苦饥寒的诗句,而诗人自己也是困顿不堪. 《春望》 这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同谷七歌》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杜甫曾西奔凤翔投靠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因为替打了败仗的宰相房琯说情而得罪了唐肃宗.杜甫被贬出京城,放任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赴任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乱与苛政带给人民的苦难,为此他有感而发,写出了《三吏》、《三别》等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此后,由于官卑难伸其志,加上关中大旱生计维艰,杜甫于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9)7月辞官回乡.接着杜甫“满目悲生事,因人做远游”,他接受在秦州为官的侄儿杜佐及好友赞公之邀,于当年9月之后携妻子西行,流寓陇右地区.在秦州的一月期间,杜甫写了一百余首描写陇右自然和社会文化的诗.“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杜甫又由于受同谷县令邀请,便于当年十月离开秦州,赶赴成州之同谷.同谷县为唐代时与秦州郡南部毗邻的成州郡治所在地,即今陇南市的成县.杜甫一家经赤谷、寒峡(今天水市的皂角镇、红山厂一带)盐关、长道,再南行经今日的西和县城,翻越积草岭、泥功山、抛沙镇而至同谷县.及至去拜访同谷县令时,县令却嫌弃杜甫已弃官且穷困潦倒便避而不见.杜甫衣食终无着落,迫不得已便在南山飞龙峡口搭建草屋栖身.适逢大雪封山的隆冬季节,杜甫一家饥寒交迫,杜甫于无奈中长歌当哭,和着血泪写出了《乾元二年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组长诗. 这首七言组诗真实而形象地记录了诗人一家困居同谷时艰苦卓绝的生活.描写了一家人惨不忍睹的遭遇和骨肉分离的巨大哀痛.诗人描写的生活是:其食不裹果腹,“岁拾橡栗随狙公,黄独无苗山雪盛”;其衣不蔽体,“短衣数挽不掩胫,手脚冻皴皮肉死”;其住荒凉破败,“荒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其貌衰老不堪,“百头乱发垂过耳”;其体态羸弱不堪,“身不成名身已老,三人各瘦何人强”;其情绪悲观绝望,“男呻女吟四壁静,西风为我从天来”;其行踪飘忽无定,“三年饥走荒山道”. 作者在诗中不仅强调了自己的客居身份,悲苦生活,并由家及国,揭露了当时朝堂上龙蛰蛇游的反常政治现象,对于自己有志难酬的不平也发出了感叹与呐喊.

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的故事

第二个资料 一、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 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 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二、黄河的表征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

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汉书.沟洫 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 为宗。

" 三、黄土风成说 在久远的地质年代,在亚洲内陆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骤冷骤 热的严酷环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

内陆盛行的西北气流, 经年累月地把它们吹向东方,粗砂落于蒙古高原,最细腻的粉末随风 飘落到今天甘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河南6省。

千百万年的 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一个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达 太行山的黄土高原。

四、深厚广阔的黄土层 这是一片无与伦比的黄土,它的面积广达41万平方公里,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

而陇东、陕西、晋西等地,黄土深达 100到200米,兰州地区更厚达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园 植物学家们研究发现,虽然黄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丰沛,但养 分的淋溶损失也较少,非常适合杨树、桦树、栎树、油松、云杉和酸 枣、黄荆条等生长。

那时繁茂的植被,涵养着一个温暖多雨的伊甸园。

今天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地处中 原的河南省简称为"豫",显示在仓颉造字的时代,它仍是大象出没 之地。

六、历史兴盛的基础 地质学家们发现,黄土具备优良的解理性,适合开掘窑洞居住; 农学家们发现,黄土中各种矿物营养物质丰富,具有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们渐渐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凿窑洞居住,种植五谷为生。

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兴盛起来,华夏先祖的足迹踏遍了黄土地。

随后的日子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兴盛于此,立国800年的周朝源 起于此,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勃兴于此。

七、远古时代文明的启蒙 在160多万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类活动遗址中,人们找到 了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万年前的山西蓝田人类遗址中,人们找到了多处碳末堆积。

从那以后,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的臂湾里繁衍生息。

直到6000年前,黄土地上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样一片绿野间狩猎采集,度过了华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历史记述改造自然的功绩 这里确实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这里也难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传说,神农氏曾教民稼穑。

耐人寻味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

《孟子》中记载了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 "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 在诗经中,我们听到了先民们砍伐时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伐木叮叮, 鸟鸣嘤嘤。

" 九、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损 始皇帝统一六国,大量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

与此同 时,他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击溃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大片土地,随后 实行屯垦戍边,多次向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移民,每次人数多达数十万, 原本一望无际的草原变成了农耕区。

十、黄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损 西汉时期,天下大治,中国人口激增至6000万。

向西北开拓移 民成为解决人口膨胀压力的主要手段,仅汉武帝时期,就向西北边塞迁 徙了70余万人口。

西汉将匈奴赶到遥远的漠北,将大片林牧区变成了 农耕区。

西汉在河套开发的引黄灌溉工程,是以宁夏内蒙的贺兰山森林 和陕北森林的大破坏为代价的。

十一、黄土高原森林第三次受大损 唐朝立国之初,励精图治,经济迅速恢复。

由于其经济贸易外交 的中心皆偏于西北,因而西北地区的屯田垦殖搞得有声有色。

黄土高 原的林牧区开辟了大片农田,垦田数十万亩。

每丁耕田有二三百亩, 广种薄收,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

唐代定都黄土地的中心城市-长安。

盛唐气象,国力达到顶峰, 都城的规模当然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

仅就长安附近而言,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邻近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盛州(今内蒙额尔多斯高原一带)采办。

十二、黄土高原森林第四次受大损 宋代建都开封,因为洛阳附近黄河南北的山岭早被砍伐一空了, 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当时渭河上游林区也横遭暴劫。

史载北宋刚 刚立国,就在秦陇之间大肆采伐。

陕西秦岭、子午岭、罗山,宁夏贺 兰山、大盘山,甘肃沼河、陇南山地,森林先后遭到破坏。

宋朝官商 每年仅从陕甘间的陇山就采得大木万株以上,竟使当时开封城内良木堆积如山,私商采卖木材更是不计其数。

十三、黄土高原森林第五次受大损 明朝重得西北,重视屯田,以便以屯养军,以军隶民。

当时"屯 田普天下","而西北为最"。

明初驻屯雁门、偏关长城附近时,那 里因山势峭壁拔,林木茂盛,"人鲜径行,骑...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