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远县中小学生古诗文默写比赛成绩名单揭晓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上写五千年汇聚的文化宝藏呀,文字以最美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怎么能不好好品味一番?诗词里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服战露华浓”的李白。
还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
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李贺。
……太多太多的人,用诗句走到我们面前。
学了古诗词,你在看到美丽的山水时可以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来形容,而不是“哎呀,真好看”这种苍白的语句。
长大以后遇到喜欢的姑娘可以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中小学生古诗词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08年人教版初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郎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展开全部 郭连二中 王高峰 文章不是无情物。
初中课本选入的古代诗文,尤其文质兼美,堪称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
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
古诗文的教学的确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
为此,我多年来一直探讨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探讨。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
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
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
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之人孤独寂寞凄凉的意境,从而理解词的思想内容。
三、活动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
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
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
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
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激趣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
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
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
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
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
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料。
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
他们在竞争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参与积极状态和兴趣程度。
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想象激趣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
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温庭筠《梦江南》的教学,抓住“独”、“倚”、“脉脉”等词,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这样一幅广阔、多彩的美人凭栏远眺图:一位少妇盼望丈夫归来,终日呆立楼头,仔细数着江面上来来往往的帆船,面对着江水悠悠,夕阳依依离去...
怎样培养小学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兴趣论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
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1)听经典诵读。
我从电脑里面找寻到一些好的视频诵读,经常组织学生听读;(2)范读。
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只有教师的诵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指导、点拨学生;只有教师的表情诵读多了,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3)此外,还可以采用:同桌赛读,小组赛诗,男女生赛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灵活而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
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学生才能爱上诵读,并读有所获。
小学生只有熟读、背诵、摘记大量的古诗词,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多背诵诗词呢?古诗词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动作,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从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促使学生背得快,记得牢。
2、采用激励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
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应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
评价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成长。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我采用”经典诗文诵读擂台赛”等形式来评选优秀人员来鼓励学生诵读经典;采用官衔命名“我是诵读王”“我是小小藏诗家” “我是吟唱家”等学生自命的官衔来鼓励学生来诵读经典。
除外,我在学校每天进行的课间操活动结束后充分展示学生诵读积累经典的成果,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
二、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引领学生诵读。
1、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诵读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
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
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
要做到“七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再次, “一天不练口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练就扎实的诵读本领,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诗句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选择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古诗文来记。
因此,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即使他们依旧选择小时候就能背诵的简单不过的内容,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
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
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我也会相机地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
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
如,我在引导学生读了李白的诗后,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随着时令、节气的变化,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文进行诵读...
中小学生不要学古诗文,辩论的,怎么说啊!!!!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 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数。
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 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
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
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 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
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
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
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
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
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
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
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
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
”,“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
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
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 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 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 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
文公回国当了 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
子推于 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
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
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 随笔》专门考证过它。
元张养浩曲《中吕。
兼尧民歌。
寒食道中》 “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不知今天山西农村还保持寒食节的纪念否? 六...
读书活动策划
“亲子共读国学经典”活动方案展开全部一、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中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在诵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让中华文化发扬广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主题亲子共读“一盏灯一本书一条路”三、活动目标通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带动家长朋友积极参与,掀起学习经典、践行美德的新高潮,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和谐家庭氛围。
1、通过亲子共读活动,开拓孩子的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养成读书习惯,让孩子和书成为好朋友。
2、通过亲子共读活动,丰富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锻炼孩子丰富的想像力。
3、通过亲子共读活动,引导孩子树立伟大理想,熏陶优秀品质。
让孩子明白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4、通过亲子共读活动,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增加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密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四、活动原则及要求1、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要立足丰富创新,坚持多元融合、百花齐放,以崭新的视角、灵活的手段和方式,展示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优秀文化;2、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要注重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感染,让孩子对国学经典“入眼、入耳、入心”,领悟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要以“闻、思、修”为指导思想,结合父母耳濡目染,让孩子在诵读、反思、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4、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把握好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相结合,校内诵读与家庭诵读相结合的原则,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
五、主要内容(一)实施“十百千”计划1、熟读十部经典名篇2、背诵百首诗词歌赋3、知晓千个成语故事(二)落实“三个深入”1、继续坚持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校园——校内诵读学校继续坚持在每周一、三、五小班会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2、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家庭——亲子共读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等各种契机,提高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举行“书香家庭评比”、“亲子共读示范家庭”等活动,带动家长共同参与到诵读活动中,在亲子共读中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3、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社区——社区赏读尽可能利用社区文化交流、表演、大型集会、主题活动等契机,开展千人国学经典诵读、情景剧展演,使社区居民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三)突出“三个体现”1、体现于校园礼仪之中——促进校园和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学生领悟传统经典中蕴涵的教书育人的深刻哲理,并应用到学习、生活实践中;把经典诵读活动积极融入到学生日常礼仪等常规教育,弘扬传统礼仪道德,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体现于家庭生活之中——促进家庭和睦指导家长在家庭中积极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氛围,组织多种形式开展家庭经典诵读活动,树立传统家庭观念,掀起家庭诵读的热潮,促进和睦家庭的建设。
3、体现于社会实践之中——促进社会文明将诵读活动送进社区,实现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联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六、活动安排1、父母亲要做到以身作则,读书时间不开电视电脑,不干无关事务,周一至周五最少一刻钟时间,周末最少保证白天半小时,晚上半小时;2、利用周末时间和孩子一起听、看故事光盘,然后视情节进行童话剧分角色表演;3、建立专门的摘抄本,读书过程中发现优美段落、句子都要摘抄下来,将“亲子共读”的读书进展情况和读后感及时做好读书笔记、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七、读书奖励1、设计每月读书表格,每天按时、有效完成读书计划的,书读完了可奖励新书一本。
当月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完成读书计划的,可满足合理要求一个(家庭)。
2、根据“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实施情况,每学期末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每班5个)、“亲子共读示范家庭”(每班5个)的评比活动(学校),并在升旗仪式或开学典礼上表彰奖励。
希望通过我们的亲子共读国学经典计划,能让外校孩子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其善良、开朗、幽默、自信的人格特性,也希望所有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附:“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必读书目(内容)二年级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指定篇目)前36首三年级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补充篇目)前45首四年级诵读:《孟子语录》(校园网下载)及《孟子》自选2-3章节。
五年级诵读:《大学》(前五章)六年级诵读:《中庸》前20章七年级诵读《论语》的《学而》、《为政》、《八佾》三篇八年级诵读《论语》的《述而》、《泰伯》、《子罕》三篇九年级诵读《论语》的《颜渊》、《子路》、《宪问》三篇“亲子共...
读书活动策划
“亲子共读国学经典”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中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在诵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让中华文化发扬广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主题亲子共读“一盏灯一本书一条路”三、活动目标通过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带动家长朋友积极参与,掀起学习经典、践行美德的新高潮,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和谐家庭氛围。
1、通过亲子共读活动,开拓孩子的知识视野,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养成读书习惯,让孩子和书成为好朋友。
2、通过亲子共读活动,丰富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锻炼孩子丰富的想像力。
3、通过亲子共读活动,引导孩子树立伟大理想,熏陶优秀品质。
让孩子明白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4、通过亲子共读活动,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增加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密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四、活动原则及要求1、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要立足丰富创新,坚持多元融合、百花齐放,以崭新的视角、灵活的手段和方式,展示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体现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和优秀文化;2、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要注重家庭对孩子的熏陶感染,让孩子对国学经典“入眼、入耳、入心”,领悟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3、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要以“闻、思、修”为指导思想,结合父母耳濡目染,让孩子在诵读、反思、实践中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4、开展亲子共读经典活动,把握好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相结合,校内诵读与家庭诵读相结合的原则,不增加学生过重负担,不增加家长经济负担。
五、主要内容(一)实施“十百千”计划1、熟读十部经典名篇2、背诵百首诗词歌赋3、知晓千个成语故事(二)落实“三个深入”1、继续坚持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校园——校内诵读学校继续坚持在每周一、三、五小班会时间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培育心灵,吸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营造儒雅高洁的校园文化。
2、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家庭——亲子共读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等各种契机,提高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举行“书香家庭评比”、“亲子共读示范家庭”等活动,带动家长共同参与到诵读活动中,在亲子共读中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3、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深入社区——社区赏读尽可能利用社区文化交流、表演、大型集会、主题活动等契机,开展千人国学经典诵读、情景剧展演,使社区居民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三)突出“三个体现”1、体现于校园礼仪之中——促进校园和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优化育人环境,让学生领悟传统经典中蕴涵的教书育人的深刻哲理,并应用到学习、生活实践中;把经典诵读活动积极融入到学生日常礼仪等常规教育,弘扬传统礼仪道德,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体现于家庭生活之中——促进家庭和睦指导家长在家庭中积极营造国学经典诵读的氛围,组织多种形式开展家庭经典诵读活动,树立传统家庭观念,掀起家庭诵读的热潮,促进和睦家庭的建设。
3、体现于社会实践之中——促进社会文明将诵读活动送进社区,实现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联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
六、活动安排1、父母亲要做到以身作则,读书时间不开电视电脑,不干无关事务,周一至周五最少一刻钟时间,周末最少保证白天半小时,晚上半小时;2、利用周末时间和孩子一起听、看故事光盘,然后视情节进行童话剧分角色表演;3、建立专门的摘抄本,读书过程中发现优美段落、句子都要摘抄下来,将“亲子共读”的读书进展情况和读后感及时做好读书笔记、这将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七、读书奖励1、设计每月读书表格,每天按时、有效完成读书计划的,书读完了可奖励新书一本。
当月除特殊情况外全部完成读书计划的,可满足合理要求一个(家庭)。
2、根据“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实施情况,每学期末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每班5个)、“亲子共读示范家庭”(每班5个)的评比活动(学校),并在升旗仪式或开学典礼上表彰奖励。
希望通过我们的亲子共读国学经典计划,能让外校孩子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其善良、开朗、幽默、自信的人格特性,也希望所有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附:“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必读书目(内容)二年级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指定篇目)前36首三年级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补充篇目)前45首四年级诵读:《孟子语录》(校园网下载)及《孟子》自选2-3章节。
五年级诵读:《大学》(前五章)六年级诵读:《中庸》前20章七年级诵读《论语》的《学而》、《为政》、《八佾》三篇八年级诵读《论语》的《述而》、《泰伯》、《子罕》三篇九年级诵读《论语》的《颜渊》、《子路》、《宪问》三篇“亲子共读国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