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迖秋林渔隐图诗词什么意思

时间:2020-09-19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董邦迖秋林渔隐图诗词什么意思

求《摸鱼儿》诗词及鉴赏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鉴赏】: 这是辛弃疾四十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写的词。

辛弃疾自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

自己抗金杀敌收拾山河的志向也无法实现,只是作一些远离战事的闲职,这一次,又是被从荆湖北路转运副使任上调到荆湖南路继续当运副使。

转运使亦称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财赋的官职,对辛弃疾来说,当然不能尽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

何况如今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

他知道朝廷实无北上雄心。

当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抒发胸中的郁闷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发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

“惜春长怕花开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三句,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涯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依旧悄悄地溜走了。

“怨春不语”,无可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倒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

如此,在作者看来,似乎这殷勤的昆虫比自己更有收获,其情亦太可悯了。

下片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

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自古便有娥眉见妒的先例。

陈皇后因招入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

后来她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

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

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

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兴而得意,忘形的样子。

“君”,是指那些妒忌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

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皆尘土”,是用《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中的语意。

伶玄妾樊通德能讲赵飞燕姊妹故事,伶玄对她说:“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

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倾诉的郁闷。

危栏,是高处的栏干。

后三句是说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消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

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悲伤。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

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够准确。

这首词中当然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将逝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

作者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

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势如春一样一日日渐衰,并非象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

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心中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

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对照当时的政治现实,金军多次进犯,南宋朝廷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而朝政昏暗,奸侫当权,蔽塞贤路,志士无路请缨,上述春事阑珊的诸种描写件件都是喻指时政且无一不贴切?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

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

作者实有意自拟为蜘蛛。

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这里作者表达了虽然位微权轻,但为报图,仍然“殷勤”而为。

上片以写惜春为主。

下片则都是写古代的历史事实。

两者看起来好象不相关联,其实不然,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

这不只是个人仕途得失。

更重要的是志士仁人都如“娥眉见妒”关系到宋室兴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题并未脱节,而是相辅相成的。

作者在过片处推开来写,在艺术技巧上说,正起峰断云连的作用。

下片的结句甩开咏史,又回到写景抒怀上来。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

除此之外,这两句结语还有以下的作用: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

李清照曾用“绿肥红瘦”四字刻画它的特色,“红瘦”,是说花谢:“绿肥”,是说树荫浓密。

辛弃疾在这首词里,他不说斜阳正照在花枝上,却说正照在烟柳上,这是从另一角度描暮春景色写有着与绿肥红瘦不同的意味。

而且“烟柳断肠”,还和上片的“...

求关于岳阳楼的诗词句!!!!!!!!!!

展开全部 岳阳楼记 开放分类: 文学、古文、名楼、范仲淹、中国文化史 目录? 【作者】 ? 【写作背景】 ? 【原文】 ? 【译文】 ? 【注释】 ? 【赏析】 ? 【文学常识】 ? 【写作特点】 ? 【主旨分析】 ? 段意总结 ? 【主旨分析】 ? 段意总结 【作者】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

幼年丧父,对下层任命的痛苦感受较深。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一生的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写作背景】《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而名留史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林晟甫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文化名楼--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始建于公元200年前后,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

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其中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

整个楼体结构工艺精巧,造型端庄,其风格可概括为“纯木,四柱,三层,飞檐”。

主楼三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

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

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

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

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

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所建时的形制。

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

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

前...

纳兰性德的诗词及意思20条

1、长相思_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按】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解释: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 2、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五夜②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③。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时此茫茫,不觉成长叹。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④。

【注释】 ①黄花城:在今北京怀柔县境内。

纳兰扈驾东巡,此为必经之地。

又,一说在山西省山阴县北,即五台山的附近。

②五夜:即五更。

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故称。

南朝梁陆佐公《新刻漏铭》:“六日无辨,五夜不分。

”注引《汉旧仪》:“五夜者,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也。

” ③栈:栈道。

于绝险之地架木而成的道路。

④平沙雁:广漠沙原上之大雁。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黄花城雪后将晓的景象,与《烷溪沙·姜女庙》等或为同时之作。

词全用白描,但朴质中饶含韵致,清奇中极见情味。

黄花城奇异的景观,作者无聊赖的心绪跃然纸上。

3、浣溪沙_谁念西风独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

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

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浣溪沙·红桥怀古 无恙年年汴水②流。

一声水调③短亭秋。

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④,绿杨清瘦至今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⑤。

【注释】 ①红桥:吴绮《扬州鼓吹词序》:“红桥在城西北二里。

崇祯间形家设以锁水口者,朱栏数丈,远通两岸。

而荷香柳色。

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

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

”又,王士祯《红桥游记》:“出镇淮门,循小秦淮而北,破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

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榭溪塘,幽窈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

拿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

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

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

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

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然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矶诸子偶然漾舟,酒阑兴极,援笔成小词二章,诸子倚而和之。

箨庵继成一章,予亦属和。

暖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

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千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

”王阮亭,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一字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

少时多填词,有《衍波词》。

主“神韵说”,并主盟诗坛多年。

②汴水:古河名,原河在今河南荥阳附近受黄河之水,流经开封,东至江苏徐州转入泗水。

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

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

③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

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④曾是句:长堤,指隋堤。

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

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

……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

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

azd9291 的不可逆是什么意思

. 我 之 前 通 过 “ 杭 州 五 舟 ”从 印 度 买 过 AZD9291。

他 们 有 安 排 印 度医 生 的 远 程会 诊 , 有 买 药 的 处 方 ,还直 接 把 药 从 印 度 直 接 邮 寄 到 家 里。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

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

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

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

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

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

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

」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

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表达了什么的感情

展开全部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

“诗的技法”是什么意思?

古诗词的十大技法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

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

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

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

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

”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

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

有关于烟雨山水的婉约派诗词,尽量是雨中的山,雨中的水

展开全部 杂咏五首·幽人居 年代:【唐】 作者:【储光羲】 幽人下山径,去去夹青林。

滑处莓苔湿,暗中萝薜深。

春朝烟雨散,犹带浮云阴。

龙门八咏·阙口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秋山日摇落,秋水急波澜。

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

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

唉乃曲五首 年代:【唐】 作者:【元结】 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赠徐山人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乱馀山水半凋残,江上逢君春正阑。

针自指南天窅窅, 星犹拱北夜漫漫。

汉陵帝子黄金碗,晋代神仙白玉棺。

回首风尘千里外,故园烟雨五峰寒。

谒金门 年代:【宋】 作者:【沈端节】 寻胜去,湖色净涵疏树,唉乃一声何处起。

风铃相应语,目断遥林修渚,画出江南烟雨。

山水照人人楚楚,锦肠生秀句。

平翠阁 年代:【宋】 作者:【陈师道】 我家山水间,耳目厌华丽。

闻道浙西山,经年通梦寐。

从为远游客,忘郤归来计。

欲买湖上田,谢绝人间世。

湖山多变态,横斜光景异。

随山转朱阁,临顾穷幽邃。

惟有宣公楼,浮空堆乱翠。

疑是水仙人,临墙露高髻。

道人迹爱山,朝昏阅终岁。

最爱烟雨中,半掩青罗袂。

我来悲岁晚,风霜扫昏翳。

不见岭头云,未尽登临意。

题萧照山水 年代:【宋】 作者:【舒岳祥】 烟雨峰峦无古今,断崖迷径静愔愔。

隔溪樵子遥相语,昨夜克流尔许深。

求李生画山水屏 年代:【宋】 作者:【曾几】 乞君山石洪涛句,来作围床六幅屏。

持向岭南烟雨里,梦成江上数峰青。

风流子 年代:【宋】 作者:【仇远】 红锦旧同心。

西池上、曾与系青禽。

记山水写情,秋桐促轸,鸳鸯萦恨,春绣停针。

常叹好风妨画扇,明月堕瑶簪。

短梦易残,一声长笛,新愁无限,何处孤砧。

香奁依然在,但鸾镜、孤影渺渺难寻。

雨后胭脂,应想粉蚀尘侵。

怅去帆渐杳,鱼鳞浪浅,远笺难寄,鸿尾云深。

回首高楼,不堪烟雨平林。

春雨中会西山佛迹 年代:【宋】 作者:【黄公度】 自喜平生山水心,公馀犹及此登临。

云埋古寺钟声远,花落空村烟雨深。

是处芳尊追胜概,几人寒勒度疏林。

都无春色一分在,况有尘寰万虑侵。

徐日方水亭雨酌 年代:【明】 作者:【葛一龙】 结宇芜烟际,披纱柳浪间。

新莺同客到,微雨絜春还。

呼取隔篱酒,看他何处山。

重来须荡桨,荷叶已斑斑。

诉衷情 年代:【宋】 作者:【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

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归朝欢 年代:【宋】 作者:【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玉蝴蝶 年代:【宋】 作者:【柳永】 体裁:【词】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诉衷情 年代:【宋】 作者:【仲殊】 锺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少年游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西溪丹杏,波前媚脸, 珠露与深匀。

南楼翠柳,烟中愁黛, 丝雨恼娇颦。

当年此处,闻歌□酒, 曾对可怜人。

今夜相思,水长山远, 闲卧送残春。

潇湘夜雨/满庭芳 年代:【宋】 作者:【周紫芝】 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蒙。

一天飞絮,零乱点孤篷。

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

空凄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

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

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

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

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

这些我觉得够婉约了,我还是喜欢粗狂一点的。

《水调歌头》全诗内容是什么?

展开全部 不知你说的那篇?我将最为著名的几篇水调歌头给你注释、赏析。

【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一: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

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定格】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注】前片第三、四句,后片第四、五句,可作上六下五,也可作上四下七,随意而为即可。

[编辑本段]宋·汪宗臣《水调歌头》 候应黄锺动,吹出百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编辑本段]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出生于公元1036年12月19日),字子瞻,又字和仲。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苏轼《水调歌头》全词及意思

展开全部 【诗词】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一: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

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饮酒相关的诗词

展开全部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

《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

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下旬的意思是说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古人饮酒养生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常饮质量好、度数低的酒 古人对酒的品质十分讲究。

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齐》、《三酒》之分。

《周礼.天官冢宰》裁:“辨五齐之名,一口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 ,四口缇齐 ,一曰沈齐。

”“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口昔酒,三曰清酒。

”五齐是按酒的情独及味的厚落分为五等,三酒是依据酒的酿造时间和长短而划分的。

《吕氏春秋》说:“圣人蔡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毒得长焉。

长也者,非短而绩之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成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凡养生,莫若知本,……凡食,无(勿)强厚味,无(勿)以烈味重酒。

”认为不应该饮用那些度数高而质量低的烈性酒,而应该适量饮用一点味谈而质量校好的酒乙堰一观点深为后世注重养生的人所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酒算是好酒呢?情人顾仲在《养心录》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酒以陈者为上,愈睐愈妙。

暴酒(指仓促酿成的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

此为第一。

酒戒酸,戒独,戒生,戒狠暴,戒冷;务清,务洁,务中和之气。

或谓余论酒太严矣。

然则当以何者为至?口:不苦,不甜,不成,不酸,不辣,是为真正的好酒。

又问何以不言戒谈也?日:谈则非酒,不在戒例。

又间何以不言戒甜也?日:昔人有云,清烈为上,苦次之,酸次之,臭又次之,甜斯下矣。

夫酸臭岂可饮哉?而甜又在下,不必列戒例。

又曰:必取五味无一可名者(即苦、酸、辣、甜、成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一饮,是酒之难也。

……盖苦、甜、成、酸、炼者必不能陈也。

如能陈即变而为好酒矣。

是故陈之一字,可以作酒之姓矣。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虽然无法准确地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非常具有秤学性的。

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较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

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馏酒中,而发酵酒中部相对较少。

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合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合有杂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氢氧酸、铅、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

人长期或过量饮用丁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

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而低度的发酵酒、配制酒、如黄酒、果露酒、药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却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

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

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

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校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是古人喜爱的一种养生酒。

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

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见督造。

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新修本草》已将葡萄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

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

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

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

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等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 ,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

《四民月今》裁,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

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

《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

”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

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

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可见古人对桂花酒的珍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魏文帝曹丕认为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责“皆长生药也”。

汉代,人们已用药花酿酒。

刘款《西京杂记》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