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ost.baidu.com/f?kz=115769325
http://post.baidu.com/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
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
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特定的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
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
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
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
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
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这是对句相救。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
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
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
构成对句相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
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
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
析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
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
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
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中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
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
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
“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
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
了。七言由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诗词的对仗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
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
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数词(数目词) ⒋颜色词
⒌方位词 ⒍动词 ⒎副词 ⒏虚词 ⒐代词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⒈数目自成一类,“孤”“半”
等字也算数目。⒉颜色自成一类。⒊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
“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⒋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鸳鸯、鹦鹉
等)、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不同
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服饰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
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
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
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
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押韵八戒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俗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同义这韵
韵中有数字同义者。
八戒字同义异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初中主要重点的古诗词有那些?急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先写这么多......
语文文言文哪几课是重点?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30、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目录中带*通常都不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江苏省铜山县棠张中心中学 郑雪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首诗或词之后,只知道机械的背诵,至于诗歌的意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
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工具书理解大意。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对古诗鉴赏也加大了考查的力度。
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怎样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我们先来分析各地的中考试卷:从各地的中考试卷看,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一、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够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描摹、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能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位诗歌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能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针对这些考点,我们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要多读精思,以广见识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一个诗歌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
鉴赏诗歌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诗歌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
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当然,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
”(《歌德谈话录》)如前所说,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其中,对于鉴赏诗歌作品来说,想象力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空筐性质。
所谓“空筐”,是指诗歌给读者所提供的想象力的空间。
作品愈是成功,“空筐”就愈“空”,给读者所留下的再创造的天地就愈广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诗歌鉴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读者情感的介入,要求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
”可见,通过多读好的诗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其次,诗歌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对诗歌作品的透彻理解,进而达到独特的感受,最后达到鉴赏的最高境界——领悟。
二、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我们所熟悉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却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诗歌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诗歌鉴赏的真谛。
三、感悟语言,把握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
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在指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
那么我想,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学生就会自如应付了。
求高中重点古诗文
一、古文(9篇) 1.劝学(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 2.过秦论(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 3.屈原列传(从“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 4.陈情表-李密 5.滕王阁序(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6.师说-韩愈 阿房宫赋-杜牧 7.六国论-苏洵 8.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9.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25首) 1.氓 《诗经》 2.离骚(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3.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 4.短歌行 -曹操 5.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陶潜 6.山居秋暝 -王维 7.蜀道难 -李白 8.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9.将进酒 -李白 10.蜀相 -杜甫 11.登高 -杜甫 12.登岳阳楼 -杜甫 13.琵琶行 -白居易 14.李凭箜篌引 -李贺 15.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 16.锦瑟 李商隐 1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8.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19.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20.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21.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22.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 23.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2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25.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求采纳...
高中必背古诗文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念奴娇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其次,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
应该着重掌握山水诗、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这几类诗。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1 清新。
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不在俗套。
2 平淡。
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 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4 明快。
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 含蓄。
其特点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 简洁。
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还有铺陈、激越高亢、清婉秀丽、平易隽永、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艰深、幽默与崇高等等。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
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物咏怀、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用典等)。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错位等。
如何读懂古诗词
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北宋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一诗,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春天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抒的是怀念家乡之情。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这首诗出现在2005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从“聊”到“惊”的感情变化。
如果我们注意了诗的题目,就能不难分析出这是眼前之景触动(惊)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答题就不会有偏差。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又如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题目中包含了时令、地点、人物等因素,结合诗句中的“冷”、“独”、“空”等字眼,我们就不难体会到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再如唐代诗人张旭的《山中留客》,诗题点明了这是一首挽留客人的诗,诗的内容,便是诗人留客的话:“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中最后两句描写高山云深,景色奇妙,表达的是以美景留客之情。
如果不注意诗歌题目,就可能误解成只是诗人自己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唐诗人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乐府诗。
二、抓住关键词(句)诗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诗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显然是作者那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实反映。
三、注意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
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如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考题中加了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这一关于诗人所处朝代的信息,提供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南宋后期,国家衰亡已无可挽回,这让许多爱国诗人伤痛之极。
诗人登高远望,昔日大宋的江山都已沦丧,痛苦得不忍心再看,以致希望有高山挡住视线。
这种想看又不忍看的矛盾心理,将诗人因国家败亡而生的无尽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
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
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
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四、注意诗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与散文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