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古诗以后,学生大多数能够准确地背诵下来,但是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不够理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地利用书上的插图来讲解诗意,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描写的独特的意境。
2、 对一些适合表演的内容,要适当地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更主动。
3、可以让学生练习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儿歌,学生对诗的理解情况就能更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教师的面前。
其中,我特别欣赏第1和第2种做法。
《山行》教后记:石径、比花还要红的枫叶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幸好,我们新教材安排的插图是那样的逼真、形象。因此,在课堂上,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先对照插图自己来理解诗句,然后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若学生碰到难点,再从观察插图中去理解。结果反映,学生根据插图明白了很多,对诗的意境也更加理解了。
《赠汪伦》诗是李白乘舟欲去,好友汪伦前来相送,深深的友谊感动了李白。李白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送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好一幅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段的学习我就通过让学生来演一演。当学生上来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踏拍起歌、挥袖道别,我想他们也一定在努力体会其中的情感吧。
对于古诗的教学是难点,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和摸索中,我也一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
学习古诗后的感想和收获如下: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谈谈学古诗的体会
学习了古诗以后,学生大多数能够准确地背诵下来,但是对诗意的理解情况不够理想,这就要求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地利用书上的插图来讲解诗意,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描写的独特的意境。
2、 对一些适合表演的内容,要适当地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更主动。
3、可以让学生练习把诗的内容改写成儿歌,学生对诗的理解情况就能更一目了然地展示在教师的面前。
其中,我特别欣赏第1和第2种做法。
《山行》教后记:石径、比花还要红的枫叶这些对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幸好,我们新教材安排的插图是那样的逼真、形象。
因此,在课堂上,我就要求学生自己先对照插图自己来理解诗句,然后在具体分析的时候,若学生碰到难点,再从观察插图中去理解。
结果反映,学生根据插图明白了很多,对诗的意境也更加理解了。
《赠汪伦》诗是李白乘舟欲去,好友汪伦前来相送,深深的友谊感动了李白。
李白有感而发写下此诗送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好一幅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人场景,这段的学习我就通过让学生来演一演。
当学生上来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踏拍起歌、挥袖道别,我想他们也一定在努力体会其中的情感吧。
对于古诗的教学是难点,我想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和摸索中,我也一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
古诗词学习体会300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我们这学期学的一首古诗,是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吟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看似平常的石灰,实际上也蕴含着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既形象地告诉我们石灰是怎么来的,又赞美了石灰的品质。
意思是说,一锤锤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岩凿出来,运到高温的窑中进行焚烧后,就产生了石灰。
石灰甘愿被千凿万凿、粉身碎骨、烈火焚烧,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给人间,贡献自己。
《石灰吟》也激励着我学习。
每当学习遇到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石灰吟》这首诗,它使我努力学习,激励着我的前进。
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
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个纯洁的人。
学习古诗文 感想
古诗文的培训让我们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我们这群新时代的学生浸润在浓浓的民族精神之中。
我们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着精神的玉露甘泉,滋润心灵,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还能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我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
比如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能体验上下求索与质疑的精神;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西出阳关无故人”中品尝永恒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领略大丈夫的万丈豪情;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去接近人类的奉献精神;从“悠然见南山”“海上明月共潮生”感受人对自然的憧憬与和谐。
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
人们读诗,正是通过对瞬间的把握,以补充自己情感经验的不足,或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诗,是随感而发的, 唐前的诗人就是这样,比如说陶渊明。
且那古典诗经,虽然说也有祭祀时故意歌颂的诗,但是总体还是古代劳动人民因生活感受而写的居多。
诗是激情的流露,太功利的人不会有诗歌。
诗是童心的专利,对世对事对人没有好奇心,没有强烈的关怀,没有一片赤诚,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
所以写诗,都是为了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
通过跟老师学背古诗可以体会到什么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诵读是有声的艺术,它不是静寂的字符。
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其乐趣,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在读中还古诗以生命、活力。
关键词:传统 语感 积累 兴趣 方法 创新 以人为本 一、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的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吟诵古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
尤其是古诗文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中国的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中华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
二、背诵是儿童的天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要求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60篇(段),此外还推荐了70首古诗文背诵篇目。
《课标》中特别还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明确规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列出古诗文推荐篇目八十首,而记忆便是一种积累。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3至6岁其进展更为迅速,6至13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13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高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20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记忆的东西可能终生不忘。
把握这一关键期,少记点广告词,多背点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滋养心灵,以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三、激发兴趣,探究方法 1、古诗文与日常工作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背诵古诗文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使学生有兴趣坚持下去,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他们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空间,完善各项措施。
l 定时间。
我利用一个晨读时间定为新诗介绍,每周五下午辅导班为交流欣赏,每课课前两分钟、每个中午都有十分钟的集体诵读。
学生在久而久之中逐步形成争先竞背的好习惯。
l 造氛围。
班级人手至少一本《中华经典诵读本》;黑板一角开辟“每周一诗”,午间练字内容选择名诗名句……让学生处处都能见到古诗文,读背古诗文,在耳濡目染中保持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2、加强方法指导,保证诵读质量 开展古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灵活多样,帮学生巧背。
“三分诗,七分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诵读对阅读古诗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
德国学者克司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如果不经过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有人说:“朗读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更能使人感受。
l 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直面经典,不求甚解,形式多样、水到渠成’。
要多鼓励,不要强迫”。
可采取激将法、争章法、小组夺魁、建立班级诵读明星榜等等。
辅导孩子们“诵”出味道来,而不是一味地背诵。
碰到学生发音不准确,就亲自给学生做示范,交给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自然成诵。
形成积累,逐步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l 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听小学古诗教学的讲座收获与感想怎样写
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也为了让更多的幼儿们了解认识。
例如我在教幼儿们学习古诗《秋夕》时,先让在幼儿们初步的理解诗意,我们老师最要注重让孩子们进行反复不断地、有感情地吟诵。
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中,探索古诗的意境美。
我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幼儿的想象力则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我们教师的古诗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行为,应充分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精神,古诗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面的行为真正变为师幼共同的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哦! 再次我们在古诗教学时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全,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幼儿们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幼儿们很快进入角色。
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幼儿们的注意力,正确的方法是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左右重点的介绍,使幼儿们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啊,古诗教学所给予幼儿的不仅是眼睛的享受,更多的是细节的领悟和心灵的体会&&幼儿们在与古诗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我记得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幼儿的大脑,就是要开发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和主动地探索。
于是我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解放大脑的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幼儿独自思考和主动探索的机会,从而为幼儿营造了无限开阔和想象的空间,能让一个不认识字的幼儿通过画面就能读出古诗大意。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幼儿们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
吟诵古诗,需要的则是反复不断、要有感情。
古诗的图画形式多样,而孩子们读古诗的热情和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会让你见识到什么叫百读不厌。
回顾这个学期的古诗特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小学生读古诗心得体会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背诵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
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
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
小学生读古诗的收获和感受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你是一样的歌曲了。
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
通过古诗文诵读比赛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错在哪里 ...
10、古诗三首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
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
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
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
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