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做曲笔。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从形式上来看,落笔对方、移情别恋、琵琶反弹是古典诗词中的曲笔运用的最主要的三种类型。
一、落笔对方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曲笔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采用这种手法的诗词的数量也最多。
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哭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于城中“举头望明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鄜州的妻儿。但是诗人不直接描写自己在长安城中如何望月思远,而是从自己的家人写起,这就是所谓的曲笔。诗人想像,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妻子定当和自己一样也在“举头望明月”,也是“对影成三人”。接下来进一步想像妻子望月时的情景,小儿女尚未懂事,不明白母亲为何如此痴痴地望着天上的明月,明月中有什么如此吸引母亲。妻子痴痴地望着天上的明月,想必夜雾打湿了她的头发,清凉的月光也许会带来一丝寒意。诗歌云曲笔,明写妻子,暗写自己,借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传达作者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邵郑释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诗人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从而使自己思念家人之情加倍托出。
二、移情别恋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曲笔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刘皂的《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首诗是抒写作者长期居住并州之后又北渡桑干河的心情的。“归心日夜忆咸阳”,作者在并州时总是想回到故乡咸阳,这种感情刻骨铭心;而现在却又要北渡桑干,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作者对并州反而感到亲切了。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又“无端更渡桑干水”,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诗人想回乡,结果却南辕北辙。“却望并州是故乡”,旅居仅十年的并州现在居然感到如此的亲切,那么故乡也就更加让人魂牵梦绕了。至此,诗人的乡思之情在这种曲笔手法中得到了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言简意深,耐人寻味,而这绝非正面实写所能达到的。
三、琵琶反弹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通过反弹琵琶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其实也正是曲笔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抒写作者登临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作者的情思在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是“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该句也最为人称道。在这里,诗人借山寄愁,运用曲笔,一反古人“登临送目”“登高望远”的惯常技法,独辟蹊径、琵琶反弹: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诗人通过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出了国耻难忘的极度悲愤的感情。
再如韦庄的《菩萨蛮》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中运用曲笔的是“未老莫还乡”一句,这里作者正话反说,写得“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说“莫还乡”,实则正是由于想到了还乡,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蕴涵的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郁结的感情。因为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所以,“未老莫还乡”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诗歌鉴赏中 曲笔属于想象?
不是!曲笔:历史编纂术语。
为当权者隐瞒、曲折历史的真相。
说得好听加“春秋笔法”,说得难听就是丢掉了诗人的良知。
比如沫水和若水养大的那个人。
在诗歌中想象是根据作者有意的留白或暗示展开的,而曲笔是有意的隐瞒。
这是本质的区别。
关于古诗中的白描手法
运用白描手法写作的诗词“看似平常却奇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就会大获成功。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饰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中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支小令是元人散曲中的名篇,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仅有二十八个字,而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萧瑟凄凉的行旅图景,刻画了一个骑着瘦马在西风残照的古道上艰难跋涉的游子形象,表现了这位天涯游子悲秋怀想的愁苦情怀。
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
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
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泊秦淮》最后两句诗中哪处用的是曲笔?为什么?
常用表现手法有:对比、虚实结合、正意反说、动静结合、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比喻、拟人、双关、反复、夸张、互文、设问、烘托、抑扬法多、角度描写等1.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2.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3.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哪有例子说明诗歌的表现手法“曲笔与逆
欲擒故纵是形象的说法,其实就是欲扬先抑,也就是我们诗歌里常见的反衬手法,为了将某种意思强调,而从反面入手,如李白的诗: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诗前部分极力写战争生活之苦,而后两句则写出了此境之下的雄心,而艰难的环境就将这种雄心反衬出来.即为此手法.
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广义的诗词表现手法】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篇章结构。
因为字数限制这里就介绍常见的【狭义的表现手法】1、【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2、【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3、【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4、【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5、【化动为静】 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6、【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相同的情感。
7、【以乐景写哀情 】 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8、【抑扬 】 对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9、【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
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10、【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启知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
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11、【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12、【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13、【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14、【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15、【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字数限制,如有不懂,请追问,我再加点例子。
望采纳,谢谢...
请问古诗文中写景手法有那些,要全的。
古诗文中写景手法..............一、正与侧的结合 二、动与静的结合 三、声与色的结合 四、虚与实的结合 五、点与面的结合 六、远与近的结合 七、白描手法 详见下文: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
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5.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 6.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7: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18.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1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20.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2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2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2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5.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 2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 27.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28.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 29.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 30.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 31.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3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思念家乡的完整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急求唐诗宋词中的爱国诗词,(附带翻译和赏析)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赏析: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翻译: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赏析: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
此词即抒发他扫荡敌寇、还我河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深受分裂、隔绝之苦的南北人民的共同心愿。
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
开篇五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
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披星戴人、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头”二句既是激励自已,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间。
下片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而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诘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力透字背。
“驾长车”句表达自已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见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切齿痛恨。
结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以雷贯火燃之笔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因而一向广为传诵,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翻译: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
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
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
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翻译:在家国都遭逢千辛万苦期间,我通过的考试而被起用为官。
我为朝廷起兵抗元已整整四年了。
这些岁月,由于战争不停,田园寥落,人民痛苦不堪,祖国的山河也已破碎得像在风雨中摇曳的柳絮一样不可收拾。
随着抗元斗争的不断失利,自己也像受到暴风雨吹打的浮萍一样生死难卜。
在江西的惶恐滩战败后,被元军追赶,我的心绪就像惶恐滩的名字那样惶恐。
我被押解过零丁洋时,身为俘虏,心里那种感受就像零丁洋的名字那样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有哪个人能长生不死呢?但重要的是要留下赤胆忠心,在史册上光辉照耀。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
语文高手进,出一道高中诗词鉴赏题
我不了解你是老师还是学生.但我还是全力找了到不错的题.5分是少了点..辛苦啊.. 海棠 惜牡丹花 苏轼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Q1:海棠前两句描写海棠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情用什么手法?Q2:苏轼的与白居易的都是夜里赏花.为何两者抒发情感不一?解析: 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
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
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
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白居易: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 将到尽期。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
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 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 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意:“惆怅阶前红 牡丹”,淡淡一笔,诗人的愁思,庭院的雅致,牡丹的红艳,都已历历分明。
“惆怅”二字起得突兀,造成 牡丹花似已开败的错觉,立即将人引入惜花的惆怅气氛之中。
第二句却将语意一转:“晚来唯有两枝残”, 强调到晚来只有两枝残败,才知道满院牡丹花还开得正盛呢!“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 足见诗人赏花之细心,只有将花枝都认真数过,才能得出这样精确的结论,而唯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 花之情深。
这两句自然朴质,不加雕饰,仅用跌宕起伏的语气造成一种写意的效果,通过惜花的心理描绘表 现诗人黄昏时分在花下流连忘返的情景,可谓情笃而意深。
既然满院牡丹只有两枝残败,似乎不必如此惆怅,然而一叶知秋,何况两枝?诗人从两枝残花看到了春 将归去的消息,他的担心并非多余。
“明朝风起应吹尽”,语气又是一转,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