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井冈山却一直情有独钟,专门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三首词均以“井冈山”为题,又都提到了“黄洋界”:“黄洋界上炮声隆”;“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这一现象在毛泽东诗词中绝无仅有,足见井冈山在其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结之浓。
一、《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译文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岿然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译文
我从小就心怀凌云壮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冈山。走了千里来寻访这片旧地,哪里还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颜。到处都是莺啼燕飞的晚春新景,还有汩汩畅行的流水,宽大的盘山公路直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隘口,就没有任何的险处可看了。
风和雷在运动,旌旗在招展,这就是人间。三十八年都过去了,犹如弹指的一刹那。可以飞向长空摘月亮,也可以潜下海洋捉鱼或鳖,谈笑间高奏凯歌还师。世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只要肯下定决心去登攀。
三、《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3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7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译文
万木直入青云,延绵千百里,雄奇的大山飞上南天。我旧地重游见到了什么,多了一些楼台亭阁。在五井碑前,在黄洋界上,汽车飞驰盘旋。江山如画,但古时这里曾是沧海。
三十八年恰似一瞬间,人间变了,如天翻地覆。犹记得当时战火纷飞,九死一生如同昨天。独有一腔豪情,天边一轮明月,气势如风雷磅礴。雄鸡一声高唱,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落。
扩展资料:
井冈山诗词中毛泽东的革命情结
井冈山是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是培养他的军事天才的最初摇篮,也是他作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毛泽东对井冈山一直念念不舍,愈到晚年愈是魂牵梦绕。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他抚今追昔,豪情满怀,奋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
这两首作品属于同时、同地、同境、同题的作品,内容、意境、情感、格调、结构甚至词语均有许多贴近或类似之处。如“千里来寻故地”与“故地重来”;“旧貌换新颜”与“人间变了,似天渊地覆”;“风雷动”与“风雷磅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与“弹指三十八年”。
两首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的思念之深、归心之切。井冈山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毛泽东为井冈山的巨变而欢欣鼓舞。毛泽东慨叹时间飞逝,往事如昨,而井冈山的意义与影响却永不消逝。“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对“久有凌云志”的毛泽东而言,当年的血雨腥风都闯过来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纵然年事已高,自应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相比较而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更有思想深度,更富有哲理旨趣。而从毛泽东同意将其公开发表来判断,他本人显然对这首词也更为中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江月·井冈山
百度百科-水调歌头.井冈山
百度百科-念奴娇 井冈山
毛泽东诗词《念奴娇 井冈山》的写作背景
楼主你好,关于毛泽东诗词《念奴娇 井冈山》的写作背景如下:毛泽东从组织秋收暴动上井冈山,直至创建中央苏区,这一时期的诗词作品都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写照和礼赞。
如“霹雳一声暴动”、“唤起工农千百万”这类语言,表达了依靠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观点,像“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则表达了敢于斗争的精神。
1949年,中国革命终于取得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最后胜利。
1965年,年已72岁的毛泽东在离别36年后又重新登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 井冈山》。
后一首词在毛泽东生前没有发表,前一首词在毛泽东去世前九个月即1976年元旦发表,在某种程度上是毛泽东晚年政治理想的艺术表白。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绝不仅仅是怀旧,而是想攀登政治上的新高峰。
毛泽东一向很欣赏曹操的诗文“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他年过七旬,仍然想“上九天揽月”,而且还有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气概。
真希望能帮到你O(∩_∩)O哈!...
毛主度诗词迷
贺新郎 别友 (1923)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注释】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
《古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
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
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
"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
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凭割断:请割断之意。
翥(zhu4):奋飞。
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
山欲堕,云横翥。
"【题解】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
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
西江月.井冈山(1928 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题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02)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词牌)减字变韵而成。
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情更迫:原作"无翠柏"。
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
【题解】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
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
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
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
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原注】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以害天下。
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
”(韦昭注:“贾侍中〔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
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
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
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他死了没有?没有说。
看来是没有死。
共工确实是胜利了。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本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
龙冈:在江西永丰县。
张辉瓒(zan4):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俘虏后被红军斩首,其头装在木笼内扔入赣江。
毛的原注:这首词和另外五首一同发表于《人民文学》六二年五月号。
这个原注是毛的秘书田家英查了有关共工的古典文献后,毛加上去的。
【题解】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
何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
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
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
”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央领导下的...
急求: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的体会 谢谢大家了~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 岭。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
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
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
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
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
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
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
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 ,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赏析+ 这首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
全词主要特点是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来写,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展现了我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我军的胜利作了铺垫。
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我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
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人民战争图景啊!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
『敌军围困万千重』。
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我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勇敢的革命军是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
而『岿然』一词,庄严雄伟,充分表现了我军巍然屹立的雄姿。
下阕开头,『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这两词写出了我军战胜敌人的原因。
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
当时,红军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在战术上又充分重视敌人。
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就指出:『巩固此根据地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工农红军和全体井冈山革命群众不但这样做了,而且更在精神上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正如所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
』事实正是如此。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我军民,同时与上阕我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
据参加战斗的人回忆:黄洋界战斗激战了一昼夜击退了敌军四次冲锋、打垮敌人一个团之后,次日中午在作战的关键时刻,我军从茨坪调来的迫击炮,两发炮弹命中敌人,敌人惊惶失措地大叫:『不好啦 我们被红军包围了。
』便乘黑逃跑了。
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对比手法,增强艺术效果。
一是敌我对比:『敌军围困万千重』,气焰嚣张,外强中干,而『我自岿然不动』,斗志昂扬,坚守阵地。
二是敌初来时气势汹汹,但最后当我『黄洋界上炮声隆』时,『敌军宵遁』了。
读到此,不禁让人拍手称快! 还有善用古词、成语、简练、古朴、庄重。
『旌竞旗』、『鼓角』、『相闻』、『岿然不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宵遁』等,分别表现出其艺术特色,增加了感染力。
典型概括也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
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在十分典型的意义。
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
词里所描写的战斗是一个典型形象,它高度地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我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毛主席诗词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拓展资料: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76年1月号。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沿着这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1965年5月,毛泽东又重上井冈山。
阔别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词。
上阕首句如陨石坠地,似鸿鹄凌空,起笔突兀非凡,气势博大,意境高远。
“凌云”二字,不仅形容巍峨的井冈山之高,而且形容伟人志向高远。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乃至重游井冈山(1965年5月),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已有38年了。
这38年,神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诗人从“坐待时机自主张”少年,到“风华正茂”上学时期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青年学生,以至经长征、驱日寇、灭老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重上”不仅照应上文“久有”重访井冈山夙愿,而且表达了诗人盼望故地重游迫切心情。
1965年春天,诗人巡视大江南北之后,以70岁高龄重游井冈山,实现了盼望多年的夙愿,其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倍感亲切;举目环视莽莽苍苍的井冈山,变成多姿多彩,生气勃勃“新颜”。
“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个“寻”字,不仅表达诗人久久离别依恋相思之情,而且表达了重游故地无比喜悦欢快的心境。
诗人展示一幅绚丽多彩图画:蓝天绿树,黄莺婉转,紫燕飞翔,溪涧流水潺潺;举目仰望,盘旋的高路,插入白云渺渺的云端。
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无比喜悦、轻松而舒畅的心情。
流畅明快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对井冈山变化之美的赞颂。
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井冈山的变化;它是当时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呈现祖国新貌的缩影。
湖南黄洋界海拔1343米,群山巍巍,云雾茫茫,形势其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诗人以轻松、舒畅的情怀来到黄洋界哨口,攀登鬼斧神工般“鹰隼难度,猿猴难攀”黄洋界,其他“险处”岂能阻挡雄姿虎步,何须再看?诗人由眼前景色,荡开一笔,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上阕描述诗人重上井冈山经过,叙事、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表达了诗人欢快的情绪和豪迈的气概。
下阕开头三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壮伟遒劲地展现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时期的风雷激荡,红旗漫卷的壮阔场面。
井冈山猎猎红旗,打碎帝、官、封枷锁,变成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诗人运用白描手法,不仅照应前文“重上井冈山”,点出离别的时间;而且浓缩时空距离,表达了抚今追昔丰富的情感。
三十八年,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经受的是血与火、生与死严峻的考验,囊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民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丰富内涵。
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过去”“弹指”看似轻松,饱含着沉重的牺牲和可歌可泣感人的诗篇。
胜利果实来之不易,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魄,表达中华儿女凌云壮志。
可以飞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摘“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测五大洋去捉拿“鱼鳖”,然后谈笑风生、唱着胜利的歌曲,从容而归。
酣畅淋漓的抒发了诗人征服宇宙的革命家豪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民间谚语;作者把深刻的哲理,用口头语融于诗词之中,诗人此词以议论的手法结穴,不仅首尾呼应,而且启迪、鞭策人们:胜利属于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人。
世界上什么事都是如此。
“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有毅力,有恒心,就一定能实现。
下阕诗人触景生情,回顾三十八年革命历程;融情于理,以发人深省、深刻的哲理总结诗篇。
纵观全词,笔调明丽、轻松,挥洒自如;节奏优美欢快,巧妙运用谚语、古人诗句。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一体,意境开阔、高远。
可以说其艺术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是现代诗词宝库中难得的瑰宝。
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
一.长征 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鉴赏】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
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陈毅等)诗词一首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
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
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
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
这里指广东。
毛泽东写的诗词
儿歌 (1902年--八岁春节于外婆家看舞狮) 狮子眼鼓鼓,茶菜子,煮豆腐,酒放热些烧,肉放烂些煮。
五古-咏井 (1906年秋教师毛宇居命题)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五古-咏指甲花 百花皆竞春,“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艳。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1907/耕田乐] 耕田乐,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1910年/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约1910年秋/七绝-咏蛙(改郑正鹄)]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4年/五言排律-(残篇)] (毛)晚霭峰间起,归人江上行。
(萧)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
(毛)落日荒林暗,寒钟古寺生。
(萧)深林归倦鸟,高阁倚佳人 (毛)。
…下佚… [1915年/四言诗] 五月七日 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 [1915年5月/五古-挽易昌陶]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城南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浸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水旁养)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草头倩),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里,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1915年/游泳启事(一师)]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同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1916年冬/五律] 共泛朱张渡,层冰涨橘汀。
鸟啼枫径寂,木落翠微冥。
攀险呼俦侣,盘空识健翎。
赫曦联韵在,千载德犹馨。
[约1917年]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54年第24期《中国青年》魏巍文章) [1917年/七古-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917年夏/七绝] 翻山渡水之名郡(毛), 竹杖草履谒学尊(萧)。
途见白云如晶海(萧), 沾衣晨露浸饿身(毛)。
[1917年夏/五言诗-(残句)] 云封狮固楼,桥锁玉潭舟。
[1916-17间/七律] 骤雨东风过远湾,滂然遥接石龙关。
(缺两句十四字……)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客行此去遵何路?坐眺长亭意转闲。
[1918年春季/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禾弟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1918年8月17日/七绝-过魏都(与罗章龙联句)]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1919年/归国谣]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
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1923年1月/贺新郎-别友(杨开慧)] 挥手从兹去。
更哪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1925年/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7年春/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9月/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1928年秋/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秋/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29年10月/采桑子-重阳(于...
毛泽东的诗句
诗词组一七古 咏蛙一九一零年独坐池塘如虎踞,毛泽东图像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六月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wèi)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漾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一九一八年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一九一九年十月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一九二零年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一九二三年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一九二七年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词组二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元旦一九三零年一月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九三零年二月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九三零年七月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九三一年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