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发展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喜欢,尽管现在新诗是诗歌创作的主流,但有一点不容置疑:读古诗词的人还是比读新诗的人多,而且人们读新诗的目的多半停留于表面的欣赏,而读古诗词则在于心灵的深度陶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的发展与继承是可喜的。
一、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古代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却都是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寓理载道,可以说诗词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最生动、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可以说,一部中国的诗歌史,就是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和文明史,因而诗词的至尊地位是其它门类的艺术无可替代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人历来崇尚诗歌。古代的儿童进学伊始首先背的就是《三字经》,如今的小孩还未上学就会背唐诗;屈原在做完《离骚》之后悲 愤 跳 入汩罗江,陆放翁在题壁《示儿》之后瞑目,现代有很多 烈 士写下就义诗;古代墓志有诗,当今碑铭有诗,等等,都说明中国人与诗有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毛泽东说:旧体诗“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因此可以说,诗歌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人文气质,否定古代诗歌,就等于是否定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
现在有很多人一提到传统二字,就以为不时尚、不现代,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懂得时尚与现代的内涵,其实,真正的时尚、真正的现代是来自于传统的自然延伸。从理论上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素养,就根本没有资格讨论时尚与现代。于此我又想到从央视十套知道的一个事例:西方科学家承认,现在很多高端科技产品(如手机)与著名建筑的设计灵感居然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易 经》,由此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的精深与博大,而传统文化的经典要义就在于古典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学习、不继承行吗?说得再具体一点,传统文化是用来塑造心灵与人格的,自古及今让我们崇敬的很多学问大师、仁人志士、贤良淑女都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而今天很多让我们鄙 夷的金 钱至上而厚 利 薄 义的人、专门利己毫不利人的人、无所寄托无所顾忌的人、没有同情心没有使命感的人、以 欺 骗 他人为乐事的人,多半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导致最终恶 果。从长远来看,没有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可能产生这样的社会环境。
三、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情趣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人群与狼群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有情感的,而诗词就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在中国,自周秦汉魏到唐宋元明清,从帝王将相到渔樵歌 伎,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凡有情处皆有诗,凡有诗处皆有情,不管是诗人之间的相互酬答还是山乡男女的山歌对唱,都是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心灵。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很有道理的,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传统修养的人,穿着再高档的西装、涂着再昂贵的脂粉,也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躯壳而已。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反而说不清楚,而用一两句诗词不但立竿见影,而且深化了主题。我想,作为一个社会人,不管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如果我们不想拒绝优雅与高贵,不能不学一点古典诗词,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一些由内而外的书卷气味,才会减少一些由外而内的俗气、脂粉气。
四、学习诗词是提高汉语水平的最佳途径
汉语就是诗的语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汉语就是在诗的氛围中成长的,在与诗的相互交融中各自得到了丰富,形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汉语的每一个字都有丰富而独特的含义,同时音有同字,字有同音,毫不夸张地说,汉语字字句句都是诗,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而诗词就是汉语语言的浓缩精华,不学诗词的人怎么能知道汉语的精深与精彩!我不只一次地请教过很多英文不错的朋友,请他们为我翻译一句我们认为最简单的诗:“白日依山尽”,很意外的是都说不会翻译,后来认识一个毕业于英国白金汉大学并且从小就在美国长大的朋友,把她翻译的英语译成中文是这样的:白色的太阳顺着山落下去了。简直让我哭笑不得!这还叫诗吗?我真的想不到那些大翻译家是怎么翻译中国诗词到外国去的,我很担心中国诗词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神 经 病在说话。因此,想提高汉语水平,你的外语再好也是不行的,最佳的途径就是学习古诗词。现在一些所谓的记者不要说写文章,连一个标题也拟不好,比如“……值得堪忧”这样的标题,其汉语水平可见一斑!如果不补上古典诗词这一课,我看再写二十年也不过如此。相反,曾经有一篇反映盲目引进冰箱生产线的通讯,它的标题是《阿里斯顿九兄弟,几家欢乐几家愁?》,怎么不叫人拍岸叫绝!
五、贵在熟读深思之后的读写相长
如果我们随便到街上去问路人:你喜欢古诗词吗?得到的多数答案肯定是这样一些:喜欢,但不懂;喜欢,但不会写;喜欢,但只爱读。其实,不会写诗词的人是很难深刻理解诗词含义的,更不要说欣赏其艺术性了。正如一个不亲自操作电脑的人不会看出电脑的门道、不亲自习武的人不可能看出拳术的套路一样,浅尝辄止而已。要学好古诗词还应该学一点创作,唯其如此,才可以与古代诗词的大师们进行对话,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潜移默化。现在很多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不仅是曲子好而且歌词也好,这些词作者往往都是在古典诗词上下过一番功夫的。因此,熟读深思、读写相长是学习诗词的最佳办法,也是学习诗词的终极意义。
有知识的人没有文化,这是现代社会一个让人失望的畸形现象,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传统文化。我们并不渴望成为诗人,但我们应该有一点文化,那么,不要轻视古典诗词——中国的至尊文化。
我喜欢古典诗词和中华传统文化(修改病句)
古典诗词彰显中国文化的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既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思考,也是人类意识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情感和智慧两种内涵。
华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态就是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的。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诗是人类真善美、知情意的综合情绪,它没有偏见地记录着华夏子孙情感历程的变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的核心灵魂是“天真”。
这里所谓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钝,而是真性情,它体现的是“自然”精神与“家园”意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自然”、“田园”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
“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七格凌云”的人格魅力更成为后人的榜样。
有“自然”必有“田园”,“田园”与“自然”相依相存。
陶渊明的“田园”来自对老庄自然美学的崇拜。
陶氏生于凡尘,却于红尘之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世界,欣然捕捉“自然之美,真实志趣”,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仅开辟了中国诗歌平淡自然、抱朴守拙的美学境界,而且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田园范式。
于是,田园与自然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情感家园。
智慧,是某地域内的文化积淀内化于人之后的执行力,也就是人在某种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维及其行为。
“智慧”,为“智”与“慧”的集合。
智是聪明,聪明与生俱来;慧为慧通,需要勤学精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体现出“慧通”之内涵。
中国人的“慧通”外显为“温柔敦厚”,内置为“圆融贯通”。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气质,这是追求融合与和谐生活志趣的根本方式。
在这个熔铸过程中,诗词发挥着根本的施教作用。
孔子认为若不诗教,“君子”二字不过徒有其名。
因此,就不难理解《诗经》为何成为儒家“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基础了。
集体智慧,是华夏文明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碰撞出的“相合”智慧。
汉乐府民歌《江南》看似写采莲,其实在歌颂江南风光之余,想要传达人的活力,表现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合作、相互爱护、兴味盎然的集体主义精神。
个体智慧,考验的是人在得与失的人生道路上的达观精神,并彰显个人的承受能力。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于此逆境,他并没有与外界发生冲突,而是选择接受。
一如他本人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无论人生如何苦痛,无论多少酸甜苦辣,最终必将风烟俱净,而永恒存在于人生的,还是我们面对生命起伏时的那份坦然。
“相合”、“和谐”,这些坚韧镌铭的生命意识,恬淡、合乐、自在。
古典诗词承载中国文化“风骨”“气韵”的审美观照 风骨与气韵,来自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文辞方面明朗、刚健的风度。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有“风骨篇”。
风骨,彰显内容的坚韧本质;气韵,反映文辞的感染力。
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
风骨之气度,莫过于观照岁月的能量,中国古典诗词对岁月的描写是最具亲和力的。
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初唐王勃诵“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而盛唐王之涣则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宋代李清照叹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人生,或庄或谐,或爱或恨,或疏或痴,它们在风骨之内,气度之上,演绎出中国美学精神“蕴藉隽永”的意味。
南宋词人蒋捷作《虞美人·听雨》,用观雨的心境将“少年、壮年、而今”和盘托出,突出了人生——这位高明工匠——雕刻出的岁月力量。
岁月如雨,时光亦醉。
痴于“醉”的,莫过于“谪仙人”李白。
他的《客中作》,以酒告慰时光。
李白酒入诗肠,狂歌“不知何处是他乡”。
几百年后,苏轼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诗词是唯一的安慰。
这岁月的“沉著之致”积淀了风骨,凸显了气象。
风骨之韵味,莫过于古人对“物”的执着。
刘勰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古人写物,其旨在“物我两忘”。
王国维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对诗词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见性”的品质。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今绍兴)乡村,寒冬中偶见梅花怒放,兴之所致提笔作《卜算子·咏梅》。
他虽没写一朵“梅”,没着一枝“花”,但读后却有幽咽的暗香扑鼻。
“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浓郁气韵弥漫在诗词世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的美酒如是,就连柳永的“别恨”也浓得化不开——“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人观照“物”、珍视“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信手而出,奇崛有致。
综合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西方哲学饱满的逻辑思维相反,它始终带着深深的隐秀色彩,内力隽秀,外显圆融,这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言有尽意无穷”。
而最终,它落实到了“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上,其效果就是“不在场的出席”,...
中国古典诗词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示儿(其四)【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摸鱼儿【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浅析古典诗词与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
古典诗词的确是我中华文化中的明珠瑰宝,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每个诗歌爱好者研究和学习。
即使是外国文学家,也曾从中华古典诗词中汲取过丰富营养。
埃兹拉·庞德是意象派的鼻祖,开英美诗歌意象派风气之先。
他青年时代就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为推崇,曾将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的作品译成英文,在西方诗歌界颇有影响。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大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赋、比、兴的手法,从而极大地开拓了西方诗歌的创作领域。
我举出这个例子想说的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主要学习什么,是学内容还是学形式?是学平仄格律还是学构思立意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我认为现代诗歌爱好者应多借鉴和吸收古典诗词中优秀的内核,而不是要每个诗人都必须写好古典诗词。
当然对诗词爱好者来说,你大可以深入学习。
写得一手好的诗词,并怡然其中,也是人生一大乐趣。
毛泽东古典诗词功夫可谓一流,但他曾教育年轻人说:“没必要,最好不要学写古体”。
我引用这句话,并不是说我反对大家学写古典诗词,而是说我更提倡现代人写现代诗,毕竟我们生活在现代语言环境中。
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白话文的基础,也使诗人们完成了写作方式的转换和语境的转变,古典诗词沦为少数人的爱好是必然的,不可能复兴到大众化的地步。
我们没有要求古代诗人写出现代诗歌,也就无须嘲笑现代诗人写不出古典诗词。
当代人写的古典诗词,有很多是一种模仿,带着一点矫情和虚拟的味道。
看到落花必定愁苦,逢到分别必写柳枝,较难写出超越古人的新意来。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是一些人的写照。
对有的诗友的诗论,我勉强读一半就不忍卒读,那种食古不化的顽固心态让人无法忍受,对古典诗词的平仄格律的过分强调只能使诗歌失去内容上的魅力。
你生活在现代语的规范中,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你的成就也不可能超过古人。
有诗友拿古人的诗与用现代语翻译出的白话诗进行比较,看谁更精炼?几乎让我当场酸掉两颗好牙,这样的比较没有丝毫意义。
下面我也谈谈诗歌的音乐性和诗歌的创新问题。
最早的时候,古人写诗是为了能唱,能边唱边舞,《诗经》、汉乐府、唐宋诗词及元曲等都曾经可以配乐歌唱。
这就要求诗词中的字或者词的音调能与音乐的节拍相谐,要求诗词作者必须讲究字词的推敲,平仄的选用、句子的工整,并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词牌曲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外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互通,诗与歌逐渐分离,也就是说诗词与音乐逐渐相分离,但诗仍保留了一些音乐的节奏和音调等特征,辛弃疾和苏轼就已适度冲破了格律的严格限制和束缚,写出了不少传诵千古的名篇。
在现代社会,除了歌词,诗歌与音乐已彻底分离,平仄格律的运用只不过能使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但对诗歌本身的内容并无什么特别帮助。
再说了,从古代到今天,汉语的发声和音调都发生了重大的流变,古典诗词面临的其实是一个两难处境,生存还是灭亡?是每一个古典诗词爱好者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古典诗词创作之路必将越走越狭窄。
有人不但盲目地崇古,还偏执狂似的贬低现代诗歌。
他衡量现代诗的标准是可笑的,就是看是否具有音乐感和是否押韵。
好像没有这两条,就不能算是诗歌。
我们称赞一首好的现代诗,固然因为它具有自然的,内敛的韵律或者节奏,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它的气质、它的内涵、它的意境、它的语言能够深深打动读者,能够给读者带来阅读时的高度享受,能够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反之,一首既押韵又符合格律的诗或词,就能称为好诗好词吗?阿Q即使穿得西装革履,可是他开口闭口“妈妈的”,人家还是认得他是阿Q。
诗词中没有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再怎么符合格律也是白搭。
事实上即使是现代诗,也面临着进一步改革和开拓的局面。
有诗友为了反对创新,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大堆臭哄哄的垃圾诗歌(如果还能算作诗歌的话),说这些就是所谓创新搞出的玩艺儿,并由此对现代诗的创新大加挞伐。
我只能说,你是一叶障目或者坐井观天,没有创新,哪来进步?没有语言的创新,恐怕我们还在“之乎在也”的说着远古的词儿,没有服装上的创新,恐怕我们还穿着长袍马褂。
有创新当然会有失误,会付出代价,但不能因为一些失误就全盘否定了创新。
洗碗的,经常将碗打碎,不洗碗的,却什么事儿没有,老板就恶狠狠扣下洗碗的当月安全奖,却奖给不洗碗的一个大红包,这公平吗?今天我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如腐败,如黄赌毒,但我们不能否定改革的主流进步意义。
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那一大堆垃圾能代表所有创新的诗歌吗?在创新的探索中,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我们对诗歌创新应该保持的原则。
其实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本无高低之分和优劣之别,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和钻研方向,但是如果因为自己喜欢古典,就用古典诗词的标准来对现代诗进行任意贬斥,用所谓格律、节奏、音乐性、韵脚等形式上的东西试图束缚和嘲弄现代诗的写作自由,那是不能接受的。
只有相...
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我是一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喜欢读诗,写诗,背诗。
自从人类群居集体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开始就有诗歌产生了,诗歌,记录了人类的每一步发展,描写生活,歌颂美好,歌颂爱情,赞美圣贤或批判丑恶。
从魏晋风度到大唐盛世,诗歌更是达到了顶峰,优秀诗人层层辈出。
诗与词也是齐头并进。
到了宋代,词的发展也是登峰造极。
我欣赏古诗词就是从最早的诗经读起,以诗歌来探寻古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
诗词把中国的文明与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更加了解了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
欣赏诗词要了解诗词的出处,社会背景和诗人所著诗词的艺术形式和高度,也读一读诸如【人间词话】解析类工具书,通过它更能广泛和深入的解析诗词的艺术形式,艺术高度,和社会意义。
这仅是个人的一己之见,希望能给予借鉴。
古诗词!!中国古典文化!!推荐阅读什么!!
您好:我国著名的诗人如繁星满空,优秀诗作更是不可胜数。
如果是入门的话,不妨看看李白的诗,他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想象奇特,瑰丽无比。
唐诗和汉魏时候的诗都不错,汉魏时的诗情真意挚,返璞归真,推荐《古诗十九首》。
诗鬼李贺的诗也可一观,不负其诗鬼之名。
诗佛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只是一些诗禅意很浓,需精心体会。
诗圣杜甫的诗纪实的比较多,如果看的话不妨买一本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来看,更容易理解。
宋诗多说理、以议论为诗,个人觉得没有唐诗那么原生态。
至于辛弃疾的词,其中用典颇多,如果积累比较少的话,恐怕体会不深。
陆游的词中独创有军事意象,可以一观。
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词也很不错,不容错过。
南宋一些词人虽名气没有前面这些人大,但也颇有佳句,比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梦从海底跨枯桑。
阅尽银河风浪。
”清朝纳兰容若的诗词不错,王国维赞其有“赤子之心”。
龚自珍的诗词及其文章也值得一观。
黄景仁的《绮怀·其十五》也推荐看一看,“它对李商隐《无题》艺术表现的因袭与改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古典诗歌互文性的经典文本。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是什么将“汉语
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也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断层的文化给流传下来了。
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更是把中国文字的巧妙结合,把中国精神流传下来。
爱中国文化,就是有一颗中国心。
如果连一些最经典的诗词都不能吟诵,要说是中国人,真的有些虚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