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3、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句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原文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意思是: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诗句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请问在水一方:有一首小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首先这首诗的作者是盛唐诗人王之涣,不是李白。
鹳雀楼在山西的永济市,在唐代属于蒲州。
天下名楼以珍禽命名的只有黄鹤楼和鹳雀楼。
据《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读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诗,第一印象,就是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长河落日的壮丽图画,对于第一句,一般都认为是写落日的。
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太阳落山时,都是红红的,这首诗为什么写‘白日’依山尽呀?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呀?”老师张口结舌,不知所措,瞪圆了眼睛对着学生吼道:“捣什么乱?王之涣不如你,怎么没见你的诗歌选入课本呀!” 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白日依山尽”这句诗?在探讨这句诗之前,我们在看看在古人诗词中对“白日”的描写: 高适 :别董大二首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 韩愈 《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诗:“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 杜甫的那首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等等 以及古文中的对白天的描写:青天白日,朗朗乾坤 从以上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认为白天之所以为白天,是因为太阳的光是白色的,太阳的光照才有白天。
所以,在描写太阳的有关作品中,大量的是写“白日”,而写“红日”的文字,是到近代。
其实,白天我们见到的太阳光,是由是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的颜色柔和而成,白色不是一种单色的光,古人写“白日”可见古人对天地现象观测的之精准。
可见,“白日”就是太阳,早晨的朝阳、正午的骄阳、傍晚的夕阳,都是“白日”。
这首诗中的“白日”就是指“落日”,“白日依山尽”就是太阳快要落山了。
在古代诗词中把将要落山的太阳称作“白日”者,在王之涣前后都大有人在, 如: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意思是:太阳从西山落下去,月亮从东岭升起来。
) ②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意思是:薄薄的阴云在傍晚时分消失了,蔚蓝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映照着楼台。
) 在这两首诗中,明确指出时间是“晚”、是“沦西阿”之时,因此诗中“白日”系指“落日”是有依据的。
至于“依山尽”,我们可理解就象“黄河入海流”不一定真正的看到大海一样,我们可以理解“白日依山尽”,就是在傍晚,夕阳西下太阳将要落日的景观。
不知我的解答你可满意。
白日依山尽诗句图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解聂在富“白日依山尽”(《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有的说是指西沉的落日,有的说是指当空的太阳。
到底应当怎样理解呢?《登鹳雀楼》诗为众人所熟知,凭着读后的第一印象,就在脑海中构想出一幅长河落日的壮丽图画,对于第一句,一般都认为是写落日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白日”不是指落日,“依山尽”也不是指太阳落山,理由是:“落日”是红色的,不能称作“白日”;“依山尽”之山指中条山,在鹳雀楼之东南,太阳不会向东南方向落下。
课堂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太阳落山时,都是红红的,这首诗为什么写‘白日’依山尽呀?应该是‘红日’依山尽呀?”老师张口结舌,不知所措,瞪圆了眼睛对着学生吼道:“捣什么乱?王之涣不如你,怎么没见你的诗歌选入课本呀!”看来要正确理解“白日依山尽” 的意思,必须弄清“白日”和“依山尽”之“山”的含义。
“白日”就是太阳,早晨的朝阳、正午的骄阳、傍晚的夕阳,都是“白日”。
这首诗中的“白日”就是指“落日”,“白日依山尽”就是太阳快要落山了。
在古代诗词中把将要落山的太阳称作“白日”者,在王之涣前后都大有人在,如:①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陶渊明《杂诗》,意思是:太阳从西山落下去,月亮从东岭升起来。
)②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意思是:薄薄的阴云在傍晚时分消失了,蔚蓝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映照着楼台。
)在这两首诗中,明确指出时间是“晚”、是“沦西阿”之时,因此诗中“白日”系指“落日”是有依据的。
把“白日”解释为“当空的太阳”的人,没法解释当空的太阳怎么会“依山尽”,于是只好含混其词,说“前瞻中条,只见太阳好像依傍着落下,极言山势之高大”,还有的说“山区的太阳落山早,落山时,阳光还较强烈,所以太阳是白的”。
这些解释太牵强。
有人也认为“白日”应当解作落日,但认为“依山尽”之“山”是中条山,解释起来也遇到了矛盾:西边的落日怎么能依傍着东边的中条山落下去呢?看来,弄清“山”之所指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有注释者把“依山尽”之山解作中条山,根据是宋代人沈括《梦溪笔谈》中的一段话:“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其次还根据鹳雀楼之西为渭河平原,认为不可能有山。
其实,以上两点都不足以成为“依山尽”之山是中条山的根据。
鹳雀楼东南方向确有中条山,但相距并不近,西面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之间,不远处有华山,因此不能断定西面无山。
虽然不能断定“依山尽”之山是确指鹳雀楼西面某山,但可以认为是远处某座不知名的山岭或山峰。
也可以认为“依山尽”就是太阳向西落下去的的意思,诗人不一定看到某山,正如“黄河入海流”是向东流去并没有看到大海一样。
平日常说“太阳落山”“日落西山”并不一定看到山,更不一定确指某山。
因此,没有理由肯定“依山尽”之山是中条山。
“白日依山尽”的意思就是太阳西沉,就要落山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名是什么?
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简介】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
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
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编辑本段]【最为著名的三首诗】 李益·《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详解和译文】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
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