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集字对联.古诗集句篇

时间:2020-08-20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集字对联99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

王羲之行书集字书法对联欣赏70幅书法专题书法欣赏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

他学钟繇,自能融化。

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

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抒。

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

”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

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

王羲之行书集字对联.古诗集句篇

王羲之行草书集古文

1、《咏史下·王羲之》年代: 宋 作者: 陈普不缘廓庙尽谈空,安得狐狸啸晋宫。

王氏可人惟逸少,更容谢万作三公。

2、《鹊桥仙·乘鸾著色》年代: 宋 作者: 刘辰翁乘鸾著色,疾蝇误拂。

不及羲之醉墨。

偶然入手送东阳,便看取、薰时清适。

清风去暑,闲题当日。

宰相纱笼谁识。

封丘门外定何人,这一点、瞒他不得。

3、《题夏博士晋王羲之右军像》年代: 明 作者: 刘炳上东门外胡雏啸,万里尘飞洛阳道。

潜龙东渡晋中兴,群马南浮国重造。

石城巃嵸昔所都,庶事草草嗟良图。

衣冠简傲礼乐废,朝廷放旷君臣疏。

大令平生最超卓,早年门第居台阁。

内史新除典要枢,右军任重参帷幄。

擅场翰墨出神奇,蔡卫钟张早得之。

昼长燕寝森兵卫,日暖鹅群戏墨池。

来禽青李囊盛寄,裹鲊《黄庭》醉后题。

春风三月山阴曲,群彦流觞映修竹。

一时簪冕属高风,百年文藻怀芳?属。

流落斯文慨古今,后代宸聪复购寻。

小字昭陵传玉枕,数行定武抵千金。

忽见画图双眼失,采采丰神惊玉立。

羽扇萧疏晚日晴,乌纱仿佛秋尘袭。

繁华如梦转头非,典午山河几落晖。

唯有凤凰台上月,春风依旧紫箫吹。

4、《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容斋阎靖轩卢道集》年代: 宋 作者: 方回君不见古来五关虎豹守,入仕艰难无不有。

兴能一札秋槐黄,芒鞋布裙天下走。

攀援龙鳞万万手,咳唾骊珠万万口。

蓬莱无路弱水隔,七上十上空白首。

邂逅登名岂不偶,选坑沉沦十八九。

光范三书徒尔忙,子公一纸焉所取。

书生身体纵著翅,飞声未办廷臣右。

还知气至天地春,花者必花柳必柳。

中庸末章八引诗,三诗首言士所为。

衣锦尚絅潜虽伏,屋漏不高天听卑。

至隐至微至显见,鬼神森列何中欺。

斗间有气射古剑,石上无根生瑞芝。

快雨乍晴虹霓起,蛰虫欲振雷霆驰。

静中根本动中发,暗处精神明处知。

禊帖昔秘永禅师,不过纸上王羲之。

御史萧翼百计取,公等乃有胸中奇。

胸中奇者五色笔,可以补天可活国。

宗彝作绘衮作火,可但能书梵王译。

此之所宝玉非石,求而不藏卞和泣。

良贾韫匵什其袭,藏而不求价倍百。

公等翰墨今第一,谁云识字不得力。

借径文艺以致身,勋名政要无心得。

九万里迅扶摇风,今日朝廷贞观同。

联翩房杜肩王魏,试人常何草封事。

5、《题羲之观鹅图》年代: 明 作者: 岳正洛阳天子身衣青,典午横被清谈倾。

群公各抆新亭泪,诸王独擅江东名。

王家子弟谁如玉,郎君解坦东床腹。

内史由来是散阶,右军未必非雌伏。

鞠花嗅罢倚高秋,眼中怀祖齐蜉蝣。

痴儿翻据台司榻,羽觞漫作兰亭游。

填膺豪气弸莫遏,时于行草露棱角。

能雄百代翰墨场,龙跳天门虎卧阁。

白鹅修颈西复东,潇洒颇与吾意同。

风情一点当时目,至今传写画图中。

王羲之的所有28字的古诗词

王羲之 兰亭序 兰亭序 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画的作者是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

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

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

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

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

兰亭序七传到释智永,智永和尚将近百岁才去逝,圆寂前,将兰亭序交给弟子辩才和尚,嘱咐妥善保管。

辩才把它当做至宝,在方丈屋的梁上,凿了一个大洞,来收藏兰亭序,世人难得见到。

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共搜集二王真迹三千六百件。

遇有闲暇就和宰相魏征讨论二王书法,魏征说:“右军活着时,最喜欢兰亭序,今天藏在辩才那里。

”太宗惊奇地说:“真有这回事?我很想立刻把它拿到手。

”魏征说:“辩才把兰亭序看得比他的脑袋还重要,要想索得,可不那么容易。

” 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召辩才和尚到长安,故意拿假的兰亭序给辩才看,辩才却装糊涂告诉太宗说:“右军写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

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迹,已在乱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

”太宗没办法,只好留下辩才,秘密派人搜查,结果只得到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辩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问,辩才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

皇帝一看没办法,就召集大臣商议,宰相房玄龄认为御史萧翼,聪明绝顶,能书会画,嘴巴伶俐,诡计多端,一定能达成任务。

于是太宗召见萧翼,问他办不办得了这件事。

萧翼对太宗说:“没有问题,不过请求皇帝给臣三帖二王的真迹,以便见机行事。

” 萧翼脱下官服,换上青色的长衫,装扮成一个落魄的书生,带着三帖二王的真迹,随着游客,搭船到了浙江永欣寺。

这位面带书卷气的书生,每天一定进入永欣寺画壁题诗,经过辩才和尚的房前,就停留瞻仰一会。

辩才起初不注意,看了几次,觉得这位书生气慨非凡,于是趋前问他:“请问这位施主,打从那里来的?” “北方来的。

” “施主有此雅兴来本寺画壁题诗,文学艺术的修养一定很高。

” “岂敢,岂敢,贫道慕名而来,今得见住持,甚感荣幸。

” 两人初见面就谈得很投机,辩才把萧翼请入寮房,下棋、弹琴、谈诗论文,情投意合,于是开新酿的酒待客。

酒酣耳热,倡议赋诗,辩才抽到“来”字就作了一首诗: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 萧翼得“招”字,诗曰:“解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 两人旗鼓相当,吟来对去,都觉得相知恨晚,直到清晨,萧翼才离开。

这样来来往往,过了十多天,萧翼跟八十多岁的辩才老和尚搞熟了,几乎是无话不谈,变成很知己的朋友了。

有一天,萧翼故意逗老和尚说:“家父很喜欢二王的书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迹;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还把二王真迹带在身边,舍不得出卖。

”老和尚一听到二王的真迹,劲就来了,问他现在是不是带着,萧翼说搁在寓所里,明天可以拿来给老和尚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着几张王羲之的墨宝,去见老和尚。

老和尚端详了好半天,才对萧翼说:“这几件东西,假倒不假,只不过不是王右军最得意的作品。

”萧翼故意不肯认输...

王羲之草书与行书哪个好

其实王羲之作为书圣两种书法都是巅峰造级的,没有什么更好的说法,这要看每个人的审美。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我而言我更喜欢王羲之的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大家都是一致公认的,里面字与字的构造,排版可谓巧夺天工,我感觉那个永字简直是完美,全文的行云流水都是让人叹为观止。

书法其实没有什么好坏,不同的书法有不同的特点,也蕴含了作者不同的感情,哪个更好还要看你自己。

...

王羲之《丧乱帖》是 什么体的字

是行书 对于《丧乱》更准确的 应该是行草 行书里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 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这两种都是行书里更细的分支 在王羲之的行书里 《圣教序》则属于行楷解释一下 对于行草和行楷 对于整幅行书字帖 碑帖里 是一个概括的称呼 比如拿《丧乱》来说 对于“羲”“首”“丧”等字 是属于行楷的 但是 对于其他大部分的字 则是属于行草 甚至草书的 所以 整体看来 《丧乱》应该是一副 行书——行草书(而如果一个帖子是草书的话 评判的标准是 此副字中 几乎没有行楷)(望采纳~)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吗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著名的簪缨世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豪门,家中多人担任朝廷要职。

因此,王羲之也有空闲研习书法。

他曾先向卫夫人(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学习,随后改师叔父王廙。

二十岁以后,王羲之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书效法张芝,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

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写出《兰亭序》。

当时是农历三月三日,按照习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受春意,消除不祥。

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汇诗成集。

微醉间,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就是《兰亭序》。

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他感叹说,当时一定有神仙在帮助我,否则我是写不出来的啊!从这方面来看,《兰亭序》的诞生是偶然的。

但王羲之能够创作出千古佳作更是一种必然。

因为魏晋时代是人的自觉时期,也是书法等艺术发展的自觉时期。

楷行草书蓬勃发展,并经钟繇、张芝等书家之手日臻成熟,王羲之刻苦习书,继承钟法,变化旧体,成为一代大家,因此他才能书写出流传千古的《兰亭序》。

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美轮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这是王羲之最大成就,而其代表作《兰亭序》自然是皇冠上的最耀眼一颗宝石了。

《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遒美劲健,潇洒飘逸,无论横、竖、点、钩、折、撇、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后人评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

这样的风格也影响中国书法,直到如今。

自唐太宗推尊王羲之的书法“尽善尽美”后,便成了千余年来书家的共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便得以确立。

尽管清代的李文田、现代的郭沫若等人都曾怀疑和否定过《兰亭序》,尽管现存的数件《兰亭序》均为摹本或临本,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自从王羲之妍美洒脱书风横空出世,其后的整个书法史,都是在二王一系文人流派书法的审美趣尚所涵盖之下不断充实、变异与发展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即使在清代碑派书法兴起之后,康有为在其集大成的碑学经典著作《广艺舟双楫》中,不但丝毫未曾贬抑王羲之的书圣地位,甚至还大加褒扬这位帖学书法的祖师爷。

由此可见,二王流派所独具的系统效应,在中国书法史的舞台上始终扮演着第一主演的角色。

所以回头一看,王羲之能变革汉魏质朴书风,创出“飘若浮云,矫如游龙,波谲云诡,变化无穷”的妍美洒脱书风,而且这样的风格最终影响后世一千六百余年,更成为后世书家衡量书艺的艺术标尺,至今未衰……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也不奇怪了,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自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哪些

传世作品有以下这些:行书:《兰亭集序》、《平安帖》、《奉桔帖》;草书:《十七帖》(这是一组法帖,大约20几幅)、《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妹至帖》、《寒切帖》;楷书:《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书法好在哪里: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