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赤壁歌送别》
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有关赤壁的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 -杜牧 (唐)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满江红 赤壁怀古-——戴复古(宋)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咏赤壁——王周(唐)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悠悠赤壁——杜 甫(唐)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过赤壁偶成佳句明 ·王奉(一)赤壁横岸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公。
天公已定三分势,可叹奸雄不自量。
(二)孟德雄心瞰啖吴,皇天未肯遂共图。
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
古战场赤壁感怀明 ·方逢时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曹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赤壁山——明 ·龙仁夫踣吕摧袁虎视耽,阿瞒气势展江南。
矶头一霎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
赤壁石刻 =元 ·朱桢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无穷。
峭壁穷峙江流东,当年麈战乘东风。
百万北走无曹公,鼎立已成烟焰中。
大书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朗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日还英雄.登赤壁山——明·魏 裳江南江北昼阴阴,指点前朝感慨深。
夹岸寒涛喧赤壁,空原野烧隔乌林。
山种已没三分迹,天地仍含百战心。
击楫中流回首处,荒烟满树夕阳沉。
拜风台—— 明·任乔年先生羽扇独从容,百万魔消一剑风。
欲识英雄真手段,杯中白水望溶溶。
赤壁怀古——清·曹雪芹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曹军患何病—兼驳烧船自退说[文/黑白鲸]赤壁之战前,周瑜对孙权分析敌我,谈到“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这种几乎没有误差的事先预判,不是传说故事里的“料事如神”,而可谓真正的“料事如神”。
尤其“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先验地指出瘟疾将给曹军战斗力造成极大的打击,而结果恰与之一致。
至于曹操军中所流行疫病,有血吸虫病说,有虐疾说,有斑疹伤寒说。
本人以为,近年来有些媒体发表文章,认为曹操败给血吸虫病,是一种克意抓眼球的推测。
血吸虫病从感染到失去劳动能力(作战能力),只需要一定时间的。
荆州本地驻军早已适应了“与血吸虫病共处”的生活,而初来几个月的曹操旧兵不可能这么快就被血吸虫击垮。
况且,疫病是动态发展的,现在的非典、人间禽流感就是过去没有的,不能以上个世纪中期,长江流域流行血吸虫病,而断定一千八百年前,长江流域也流行血吸虫病。
而曹操军中真正的流行病应该是斑疹伤寒。
其理由之一,斑疹伤寒是战争时代军队中最易流行的疾病,之二,汉末伤寒流行于民间于史有载,当时的名医张仲景自称全家族人因寒伤病死二百余人。
曹操退后,自称“烧船自退”,是否属实呢?要想得出正确的答案,要看多家的说法。
“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周瑜传》“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周瑜传》中《江表传》引注曹操给孙权的书信。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武帝纪》“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大破之,焚其舟船。
”《先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吴主传》由此可见,孙刘两方对赤壁之战的说法是一致的,而曹操的“烧船自退”“疾疫自退”是讳败之说。
《吴主传》的说法最为精确:孙刘联军“大破”曹军,曹军在大势已退的情况下,烧毁了剩余船只。
曹操真不愧是曹操,宁肯烧毁船具也能成全敌人的战利品,而且还给了自己“烧船自退”说辞增加了可信度。
曹操下降书是建年十三年十一月,兵败也是当年。
什么样的疾疫,能让几十万人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失去了战争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瘟疫和匪患是战争的副产品。
汉末是一全国疫病大流行的时代,可以断定军中的发生瘟疫更是常事。
曹操常年制戎,对如果应对军中瘟疫必有丰富的经验。
荆州瘟疫对曹军战争力势必造成极大影响,但因疫疾而退兵显然不符合事实。
史料所载,赤壁之战前后,不仅荆州有疾疫,赵俨督领的七路军也发生了疾疫。
而为什么扬州张辽、于禁等人非但没有因疾疫退兵?反而在六安等地继续与受孙权煽使的“叛乱”队伍陈兰、梅成等作战?而且曹操还派张喜救援合肥,与孙权交战三个月。
同有疫情,扬州东路军增兵作战,荆州西路军因病退兵,确实难以令人相信。
曹操曾下达《严败军令》,“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赤壁之败,抵罪的该是曹操自己。
而且曹操的兵败,许都的反对者必然借故生事,政治上对曹操很不利,曹操必须为自己找一个“烧船自退”、“疾疫自退”的借口。
《武帝纪》说“与备战,不利。
”更是为曹操自己挽回面子的说辞,不提败于年轻的周瑜,只说是与自己的老对手刘备交战不利。
那些称“赤壁之战是小规模战争”“赤壁之战曹操一方的主力是荆州军”的人,通常都是支持“疾疫退兵”的人。
但是,荆州本地军人对疫病有免疫力,“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是北方兵士。
再说赤壁前线的曹军只有荆州降兵,恐怕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其实,人们就是先有倾向性,再寻找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周瑜立功太骤,少年得志,难免有人嫉妒。
“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裴松之语)曹刘尚如此,何况那么庸碌之辈?因此,网上各种“曹操自退说”,又何尝不是这些嫉妒“疑谮”的遗孽?
关于赤壁之战的资料
战争日期:208年七月 ~208年十一月地点: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结果:孙权,刘备盟军胜利作战各方:曹操 刘备,孙权指挥官: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兵力:约160,000 约50,000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
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
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
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
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
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
次年,曹仁被迫撤退。
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
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
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
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
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
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
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
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
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
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
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Rafe de Crespigny 认为乌林之战实是一场小规模的遭遇战。
赤壁的位置多年来,学术界对於「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
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争论的焦点是蒲圻说、嘉鱼说与黄州说何者为是,其余四说难以成立。
1. 蒲圻说: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
」《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
」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主是说。
三种说法,蒲圻说较为可信,因为近年蒲圻的赤壁陆续有大批的器物被发掘。
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赞同上述观点。
2. 嘉鱼说: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
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
《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
」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3. 黄州说:还有一说认为赤壁在今武汉以东地带。
唐朝杜牧和北宋苏轼都把黄冈(古黄州)西北的赤鼻矶(今「东坡赤壁」)视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
苏轼《前赤壁赋》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求有关赤壁的诗词文赋
1.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大江东去(金.赵秉文)秋光一片,问苍苍桂影,其中何物。
一叶扁舟波万顷,四顾粘天无壁。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
京尘千丈,可能容此人杰?回首赤壁矶边,骑鲸人去,几度山花发。
澹澹长空千古梦?只有归鸿明灭。
我欲从公,乘风归去,散此麒麟发。
三山安在?玉箫吹断明月。
4.赤壁歌送别(唐.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5.赤壁词/念奴娇(宋.陆游)禁门锺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
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
蹙绣华鞯,仙葩宝带,看即飞腾速。
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
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
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
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
6.水调歌头(宋.辛弃疾)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有客骖麟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则眠。
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娟娟。
7.远游(宋.陆游 )壮年不作故山归,老去方知浪走非。
挂日片帆吴赤壁,嘶风疋马蜀青衣。
交游虽广知心少,香火徒勤愿力微。
堪笑只今成底事,青灯无恙且相依。
8.唐多令(唐.刘辰翁 )日落紫霞洲。
兰舟稳放流。
玉虹仙、如在黄楼。
何必锦袍吹玉笛,听唉乃、数声秋。
赤壁舞涛头。
周郎还到不。
倚西风、袅袅余愁。
唤起横江飞道士,来伴我、月中游。
9.酹江月/念奴娇(宋.林正大)泛舟赤壁,正风徐波静,举尊属客。
渺渺予怀天一望,万顷凭虚独立。
桂桨空明,洞箫声彻,怨慕还凄恻。
星稀月淡,江山依旧陈迹。
因念酾酒临江,赋诗横槊,好在今安适。
谩寄蜉蝣天地尔,瞬目盈虚消息。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子欢无极。
翻然一笑,不知东方既白。
10.夕次旧吴(唐.骆宾王)维舟背楚服,振策下吴畿。
盛德弘三让,雄图枕九围。
黄池通霸迹,赤壁畅戎威。
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行叹鸱夷没,遽惜湛卢飞。
地古烟尘暗,年深馆宇稀。
山川四望是,人事一朝非。
悬剑空留信,亡珠尚识机。
郑风遥可托,关月眇难依。
西北云逾滞,东南气转微。
徒怀伯通隐,多谢买臣归。
唯有荒台露,薄暮湿征衣。
赤壁之战古诗背景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原挨 一个愿挨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一·一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有关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诗
“官渡之战”:《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赤壁之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苏轼的诗词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 版本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版本二:(高中语文课本(语文出版社)上的版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
大江:指长江。
风流人物:为人所仰慕的杰出人物。
故垒:旧时的营垒。
周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
周瑜二十四岁时为吴国中郎将,人称周郎。
乱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 天空。
公瑾:周瑜的字。
小乔:周瑜的妻子。
纶巾:有青丝带的头巾。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华发:花白 的头发。
樽:酒杯。
酹:祭奠时把酒浇在地上或水上。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
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
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
“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
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
“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
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
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
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
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
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
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
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
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
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
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
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
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作者也不例外。
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
有关赤壁之战的几个故事
这个智谋故事开始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结束于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诸葛亮草船借箭以后,又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了火攻曹操水旱大营的作战方案。
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
心如明镜的周瑜又装聋卖傻,将计就计,故意接待了二蔡。
一天夜里,周瑜正在帐内静思,黄盖潜入帐中来见,也提出火攻曹军的作战方案。
周瑜告诉黄盖:他正准备利用前来诈降的蔡中、蔡和为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
并说:要使曹操堕于诈降计,必须有人受些皮肉之苦。
黄盖当即表示:为报答孙氏厚思和江东的事业,甘愿先受重刑,尔后再向曹操诈降。
第二天,周瑜召集诸将于大帐之中,他命令诸将各领取3个月的粮草,分头作好破曹的作战准备。
黄盖打断周瑜的话茬,抢先说:“不要说3个月,就是支用30个月的粮草,也无济于事。
如果这个月内能打败曹操,那再好不过了;如一月之内不能击溃他,倒不如依了张子布的主意,干脆束手投降。
”周瑜闻听到这种灭自家威风、长他人志气、动摇军心的投降论调后,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
黄盖也不示弱,他以江东旧臣的资格倚老卖老,根本就没把周瑜放在眼里。
这就越发使周瑜怒不可遏,他立命从速斩决。
周、黄矛盾的升级激化使诸将悄悄不安。
大将甘宁以黄盖乃东吴旧臣为由,替黄盖求情,被一阵乱棒打出大帐。
众文武一见大都督火冲脑门,老将黄盖死在眼前,就一齐跪下,苦苦为黄盖讨饶。
看在众人的面子,周瑜这才松了口,将立即斩决改为重打100脊杖。
众文武还觉得杖罚过重,仍苦求周瑜抬手。
周瑜此次寸步不让,他掀翻案桌,斥退众官,喝令速速行杖。
行刑的士兵把黄盖掀翻在地,剥光衣服,狠狠地打了50脊杖。
众官员见状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恨声不绝地退入帐中。
周瑜和黄盖导演的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
惟独一人心里清楚,他一言不发,袖手旁观,他就是诸葛亮。
这50军棍将黄盖打得也真够惨的,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一连昏死过几次。
其他将领来探视时,黄盖守口如瓶,只是长吁短叹,似乎有许多难言的隐情。
当他的密友阚泽抱着怀疑的态度前来视疾时,黄盖才道出了实情,并转请素有忠义和胆识的阚泽替他潜去曹营代献诈降书信。
富有阅历、老谋深算的曹操,面对潜至的阚泽和诈降书,将信将疑。
但阚泽也决非等闲之辈,他既具胆识,又能言善辩,最终使曹操不得不信。
恰在此时,已混入周瑜帐下的蔡中、蔡和两人也遣人送来了周瑜怒杖黄盖的密报。
阚泽离开曹营回去之后,又使人给曹操带去了密信,进一步约定了黄盖来降时的暗号和标识。
这期间,蔡和、蔡中也从江南岸为曹操暗通消息。
这一切,做得天衣无缝,更使曹操对黄盖“投降”一事深信不疑了。
曹操水军多由北方人组成,他们不适应水上生活,不少人因颠簸晕船而发生疾病。
另外,周瑜等虽然确定了火烧战船的作战方案,但曹操水军战船各自独立,一船着火,他船尚可以迅速离去。
为了为火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周瑜又巧妙地让庞统潜至曹营,为曹操献上了将战船拴到一起的“连环计”。
这样一来,曹操的战船或30只一队,或50只一组,都用铁锁连到了一起,并在船上铺了木板,士卒战马往来如履平地。
晕船的问题解决了,不仅士卒为之欢呼雀跃,就是久经战阵、深明兵法的曹操,面对稳如泰山的船阵,也自以为得计。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二十日,孙刘联军方面已作好大战前的准备与部署。
诸葛亮设坛祭风三日,是夜将近三更时分,果然东南风渐起,并越来越急。
黄盖也将准备好的20只大船,装满芦苇干柴,浇上鱼油,铺好引火用的硫黄、焰硝等物,然后用青布油单遮盖好,船头还钉满大钉,船上又树起诈降的联络标识“青龙牙旗”。
每条大船后面各系着行动便捷的小船“走舸”。
黄盖还特派小卒持书与曹操约定当晚来降。
周瑜也安排好接应黄盖的船只和进攻的后续队伍。
江北的曹操,正在大寨中与诸将等待消息
杜牧写三国赤壁之战故事的诗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
赤壁之战古诗背景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原挨 一个愿挨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一·一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谩-顾全大局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