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代: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2、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宋代: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译文
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
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3、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宋代: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译文
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4、酬刘柴桑
魏晋:陶渊明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译文
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5、忆东山二首
唐代: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译文
东山我很久没有回去了,不知昔日种在洞旁的蔷薇又开过几次花?环绕白云堂的白云是不是仍自聚自散?明月堂前的明月不知落入谁家?
我现在像谢安一样携领东山歌舞妓,长啸一声远离世人。我准备告诉东山的隐者们,为我打开蓬门,扫去三径上的白云。
描写隐居山林与一花一木相伴不想被扰的诗句有哪些?
寻雍尊师隐居(唐·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 归园田居 》 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隐是:退出凡俗事务,什么都不管了。
只是居住在山林里或者是人烟稀少谁都不认识谁的地方。
退隐是:退出政治生活,隐居起来。
表示隐居的诗句有哪些?
1、《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贻隐者》 杜牧 回报隐居山,莫忧山兴阑。
求人颜色尽,知道性情宽。
信谱弹琴误,缘崖劚药难。
东皋亦自给,殊愧远相安。
5、《清江引》 马致远 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
会作山中相,不管人间事。
争甚么半张名利纸! 6、《梅道士水亭》王昌龄 金刚波若傲吏非吏,名流即道流。
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
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
往来迷处所,花下问鱼舟。
7、《西江月·大隐居尘奉道》夏元鼎 大隐居尘奉道,衰颜能返朱丹。
要须有主种三田。
方免驱驰淮汉。
天下江山第一,昆仑景胜何言。
希夷妙处集真仙。
默默重帘修炼。
8、《鹧鸪天 春》长筌子 小村隐居乐至闲。
兴来吟首鹧鸪天。
桃花笑日开红锦,门柳垂丝袅翠烟。
扃荜户,扫苔钱。
困时禅榻枕书眠。
有人问我修何事,梦载华胥月一 9、《赠敬晊助教二首》刘得仁 到来常听说清虚,手把玄元七字书。
仙籍不知名姓有,道情惟见往来疏。
已能绝粒无饥色,早晚休官买隐居。
10、《漫兴 其七》 王冕 处处言离乱,纷纷觅隐居。
山林增气象,城郭转空虚。
侠客思骑虎,溪翁只钓鱼。
诸生已星期,那得论诗书。
描写山林美景的诗词歌赋
1、暮秋山行 唐代: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译文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
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
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
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2、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4、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留 一作:留人) 译文 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5、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描写隐者的诗词有哪些
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 下 问 童 子,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处。
[注释]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
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
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
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
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
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
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
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唐代诗人。
有关于林的词语成语古诗词
弃车走林 茂林修竹 言谈林薮 杞梓之林 披林撷秀 泮林革音 把臂入林 长林丰草 巢林一枝 弹雨枪林 焚林而猎 焚林而狩 焚林而田 焚林而田 焚林而畋 焚林竭泽 涸泽而渔 寄迹山林 肉山脯林 山林隐逸 身在林泉 深山老林 深山密林 深山穷林 声振林木 啸聚山林 丰草长林 笔墨之林 池酒林胾 池鱼林木...
小学阶段你学过或积累过不少的描写山水的诗词,请选一首自己喜欢...
小学阶段的??晕,那就说一首简单的吧。
鹿 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chài寨):地名,同“鹿砦”,义为鹿栖息的处所。
这是王维隐居的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柴,通“寨”、“岩”,即树枝编成的栅栏。
返景(yǐng影):同“返影”,即落日返照的阳光。
苔:一作“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
首两句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
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
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
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
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
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
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前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三四句,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后四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形容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杂诗》 魏晋:陶渊明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
《紫英-明光》 10、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
《梦璃-离歌》 11、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
《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
“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
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
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
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采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
看破红尘,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看破红尘...
表达思乡感情的诗
⑴除 夜 作 〔唐〕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⑵归 家 〔唐〕杜 牧 稚子牵衣问, 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 赢得鬓边丝?⑶乡 思 [宋]李 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⑷京 师 得 家 书 〔明〕袁 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⑸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⑹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⑺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⑻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阴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⑼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⑽月夜亿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⑾送别(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⑿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⒁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⒂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⒃一剪梅 舟过吴江(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⒄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⒅狱中题壁(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⒆有感一章(谭嗣同) 世间万物抵春愁,今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
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
第一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气候,渲染了行军的环境气氛。
第二句借具有“离别悲伤之意”的《行路难》曲,创造了一个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
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并将难言而不尽的思乡之怨完全包容于其中。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渔家傲”。
上阕写景,景中蕴情。
前两句写道:塞下已自荒凉,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在此纯是出于不得已。
这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和环境,又映衬出边关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接着,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在落日余辉、烟雾缭绕着的群山中间,将士们就守着那一座早闭的孤城。
下阕主要是抒情。
前三句从时间上已由傍晚转入深夜,从人物的描写上也深入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
离家万里,但由于“燕然未勒”,将士们还不能有回家的打算。
最后,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陷入沉思,心中无比苦闷。
这首词咏叹的是戍边将士的内心郁闷之情,不过,郁闷的原因不单是不能回家,还包括未能为国立功。
因此,情绪并不消沉,其风格是沉郁悲壮的。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抓意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驻扎,停泊。
“客” 为诗人。
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这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
代表农业的诗词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
诗贵善于抒情。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
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
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
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
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
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
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
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