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濆《对花》原文
花开蝶满枝,花落蝶还稀。
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首联“花开蝶满枝,花谢蝶还稀”。“ 还”是环绕的意思。第一句开篇点题。“花开”红艳可爱,芳香四溢,自然引来“蝶满枝”,这是物性所趋,而一个“满”字,写出群蝶之趋芳赴艳,使花树热闹非凡。然而第二句紧接而来,“花谢蝶还稀”,因“花谢”而突然变得门庭冷落,与首句形成鲜明的转化对比。其中“开”与“谢”,“满”与“稀”,对得工整自然。这鲜明的物理形象,难道不会使人联想得更远一点吗?“咏物之旨在于情理”,在于把“必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寓之于默会意象之表“(叶燮《原诗》)。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变得新鲜。这就是诗家之所谓托物寄意,以物喻人。由此,“花”逢春而得意,但好景不长么?而蝶趋芳赴艳,且“不效属客,宜于春华而忘秋熟者也”而得势忘形,粘粘自喜,可恶至极。这就是诗人比讽之妙。花开易谢,蝶为物则无格,为人则无义。其诗旨已不言而喻。此联可谓象显切物性,意隐传神妙。
再看第二联:“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这联与第一联形成转折对比。“蝶”因“花开”、“花谢”而来去,只有那曾经在主人屋檐下衔泥濡沫、辛勤垒窝的旧燕子,他才不会嫌弃主人的贫贱,仍然回来栖息在过去在花树上苦心刁筑的旧巢里。这是多么高尚的物性啊!“燕子”他在鲜花盛开的春天里离去,然而却在悲风扫落叶的秋天里又回来关照那叶枯枝廋,光秃秃,变得一贫如洗的主人——花树。“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子”那不慕虚荣,不嫌贫主,在主人感到悲凉孤寂的时候却给予安抚慰籍,这不就是诗人阔达胸怀的再现么?
大自然的物象与物理,本是客观的,然而在不同诗人笔下却自成褒贬。这就是诗人世界观在诗的意象中的反映——意象的主观象喻性。又如紫峰的“看花须看花盛时,盛时难再花也知”。郑谷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王驾的“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等诗也各有意趣。
于濆《对花》之妙,在于“善讽,讽刺大唐日下的世态人情,表达诗人对唐王朝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可见咏物不过是本诗的表象,而喻人喻理,警人猛醒才是本诗的主旨。元辛文库《唐才子传》卷八谓“于濆、邵谒、刘驾、曹邺等,能反棹下流,更唱喑俗”。由此可见,物理浅显,喻讽深刻,就是本诗的艺术造诣。而其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半点晦涩之感,更体现了作者创作的娴熟技巧和淳朴的诗风。
于濆的《对花》诗中“蝶”和“燕”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蝶”象征红尘之中见利忘义之人,“燕”代表不离不弃的真诚朋友。
原文: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
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解析: 花开的时候蝴蝶飞满枝头,花落了蜜蜂也很少来了。
只有那燕子认识旧巢,主人即使贫困也照样归来。
作者通过描写蝴蝶、蜜蜂、燕子的行为,谴责了红尘之中见利忘义之人,同时也褒扬了那种不离不弃的真诚友谊。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
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
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
描写芙蓉花的诗句有哪些
1,《辛夷坞》唐代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译文:枝条最顶端的木芙蓉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
涧口一片寂静杳无人迹,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2,《妾薄命》唐代 李白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译文:往日美丽的芙蓉花,今日成为凄凉的断根之草。
如果凭借姿色侍奉他人,相好的日子是十分短暂的。
3,《田翁叹》唐代 于濆 归来说向家,儿孙竟咨嗟。
不见千树桑,一浦芙蓉花。
译文:老田翁到家一向家人讲,惹得满室的儿孙竟嗟伤。
看不见千裸桑树与杏树,只有满园的芙蓉花散幽香。
4,《咏同心芙蓉》隋代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译文:鲜艳明亮的荷花代表着祥瑞,亭亭玉立站在水中。
一根花茎引出翠绿之色,两个花朵分用一片鲜红。
5,《咏芙蓉》南北朝 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译文:微风吹拂使树叶摇晃,轻轻的露珠粘在房子上。
水池中的水之所以发出绿光,是因为在等我释放红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