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被发配新疆时写的诗是讲什么

时间:2020-08-18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1841年5月,昏庸、刚愎的道光皇帝为讨好英帝国主义,将在广东查禁鸦片立有首功的林则徐罢去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职务,调往浙江军营“戴罪立功”。一个月之后,林则徐又被道光皇帝一道谕旨发配新疆伊犁充军。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初冬,65岁的林则徐被朝廷重新起用为钦差大臣,他带着儿子林聪勇和亲信幕僚刘存仁,离开了家乡福建,星夜兼程,直奔广西。当一行人路经广东普宁时,林则徐突然发病,且病情越来越重,不省人事了。

林聪彝急得一时手足无措,幸亏刘存仁老成持重,差人飞骑赶往潮州,请名医连夜为林则徐切脉诊病。林聪彝亲自为父亲煎药,日夜小心侍候在旁。

3天后,林则徐的病情果然有了起色,这天一早醒来,他感觉腹中饥饿。林聪彝遂叫人到厨房传饭。此时林聪彝觉得心中石头已经落地,不觉浑身酥软,支撑不住。于是把父亲身边的小厮唤过来叮嘱一番,也就回房和衣躺下休息。

片刻功夫,只见新来的厨子从厨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鸡丝小米粥,这是林则徐平时最爱吃的食物。到了上房,那厨子也不进门,只是悄悄地呼小厮把粥递上前去。林则徐正斜倚在榻上养神,无意中睁眼扫了一眼那躬身退下的厨子。不由心中一惊:“好面熟啊”!一边想着,一边拨开碗中银匙呷了几口,觉得粥味有点异样,惊诧之际,一张浮胖的黄脸又浮现在眼前,他猛然想了起来:那不是我在广州查办鸦片时,行辕内雇用的厨子郑发么,自从自己获罪充军伊犁,他不是为洋人做饭去了,今天怎会到此?

待林则徐省悟过来,命人传唤郑发时,厨子早已不知去向了。林聪彝听到父亲房中一阵骚乱后,立即直奔上房探视。只见父亲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心里纳闷,可又不敢多问。当夜,林则徐腹泻不止,竟又卧床不起了

到第4天,林则徐奄奄一息,命如游丝。这天傍晚,他躺在病榻上,伸出干枯的手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说:“聪儿,为父一生全力以赴,志在抗英御外……可恨壮志未酬,那班卖国贼仍在为非作歹,番鬼仍在我中华大地横行不法……为父死不瞑目啊…… !”突然,林则徐松开手,直起身子,指着前方大叫:“新豆栏,新……”话未说完就“咚”地一声倒了下来……

林聪彝见状,一头扑在父亲尸体上放声大哭,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父亲在弥留之际已经悟出了自己被害的原因:新豆栏(广州街名,是清代洋商聚集的地方)那伙发过鸦片财的洋商们,买通了厨子郑发,用巴豆这种十分厉害的泻药熬粥,下了毒手。

林则徐死后,广东一带就传说:有人亲眼看见在广州一家酒店,十三洋行总头目伍绍荣手下的一名亲信与郑发窃窃私语,桌上有一堆白花花的元宝……

有关林则徐暴死的原因,还有其他说法,但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100多年来的一个谜。

林则徐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

伊犁

中国清代新疆重镇及对新疆地区的泛称。又称伊列、伊丽、亦列,明清为瓦剌,是厄鲁特蒙古牧地。清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路,故伊犁可泛指新疆全境。

描写新疆的诗句文字

描写新疆的诗句诗词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关山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横吹曲辞·雨雪曲 李端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关山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出嘉峪关感赋 林则徐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横吹曲辞·梅花落 卢照邻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时写的诗是讲什么

新疆的古代名人

纪晓岚:乾隆三十三年,即1768年6月,纪晓岚因为给儿女亲家、盐运使卢雅雨“盐运亏空案”通风报信,被“从轻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巩宁城,即现在的乌鲁木齐市九家湾,时年45岁。

1771年获赦回京,1772年任《四库全书》总编撰。

纪晓岚在新疆逗留期间遍走天山南北,收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故事并写了大量诗作,仅描写乌鲁木齐的诗词就有160多首。

林则徐:鸦片战争后,1842年迫于列强压力的清政府将林则徐贬官至伊犁。

恰巧当时正在兴修水利,林则徐捐资修建了哈什河龙口工程。

1845年,林则徐到天山南路勘察农田水利,在新疆南部新开垦60多万亩农田,交给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耕种。

现在,乌鲁木齐市红山公园的红山顶上,修有林则徐的塑像。

有没有林则徐治理伊犁的详细资料?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人。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世界禁毒运动的先驱者。

在鸦片战争中,林则徐领导了禁烟抗英运动,成为中国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一面旗帜。

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屈服于英国侵略者的军事压力,将林则徐革职并遣戍流放伊犁,这不仅是林则徐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清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841年7月13日),林则徐在浙江镇海前线接到遣戍的命令,次日便踏上漫漫戍途。

中途奉命到河南祥符(今开封)工地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黄河决口,河工完竣之际,清廷下旨令林则徐“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由于长途奔波,林则徐走到西安就卧病不起。

在西安养病四个月后,大病初愈的林则徐携三子聪彝、四子拱枢继续登上戍途,并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同郑夫人作别,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成为千古名句,真切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崇高情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九日(1842年12月10日),林则徐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戍所惠远城,先期流放到伊犁的邓廷桢出城迎接。

林则徐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报到后,住进了南街鼓楼前东边第二条巷被称为宽巷的寓所。

林则徐抵达伊犁的第三天,道光皇帝下旨裁撤伊犁镇总兵,移置天津,伊犁将军布彦泰征求林则徐的意见,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着眼,推动布彦泰上奏坚请保留,使道光皇帝改变了决定,保留住了伊犁镇总兵。

由此,林则徐潜心研究了新疆的史地,对西北边防给予了关注,提醒人们要特别关注西北边防。

他回到内地,告诫人们“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历史证实了这位伟大爱国者的远见卓识,沙俄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

林则徐到伊犁的第一个除夕之夜,想到三年来从禁烟抗英到谪戍伊犁,感慨很多,他身处西北边陲,政治上处于逆境,仍不忘国家的安危,在给老友的《除夕书怀》中写到:“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林则徐在伊犁是流放之人、带罪之臣,在政治生涯中跌人最底谷,但他不顾政治上所处逆境和衰龄带病之躯,仍然尽其所能给新疆各族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

林则徐到伊犁后,被伊犁将军布彦泰派掌粮饷处事务,得以翻阅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辑录为《衙斋杂录》。

他积极协助布彦泰筹划开垦红柳湾、三棵树、阿勒卜斯等处的荒地。

1844年,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托林则徐负责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

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废地(在今伊宁市巴彦岱镇以西、霍城县惠远乡以东一带),首先要解决水利问题,必须将原有的喀什河引水渠道展宽加深,并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

鉴于当时伊犁的财力困难,对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今人民渠)采取了捐资分段承修的办法,林则徐主动捐资承修了整个渠工最艰巨的龙口工程。

“查龙口地势,北岸系碎石陡坡,高二三丈至八九丈不等,水傍坡流,须刨挖石坎;南岸坐在河流之中,必须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方免冲刷之虞。

应修要工渠宽三丈至七八丈不等,深五六尺至丈余不等,长六里有奇。

”(《史料旬刊》第37期“布彦泰片三”)这项工程于1844年6月兴工,历时4个月完竣,除料物不计外,共用工十万有零。

之后,林则徐奉命前赴南疆履勘垦地,“锋车遍八城”,其勘田60余万亩,基本上分给了维吾尔族农民耕种。

又转赴吐鲁番、哈密勘垦,在托克逊伊拉里克推广兴修了坎儿井。

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接旨获释,在新疆共生活了3年多时间。

林则徐离开哈密时深情地吟咏道:“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

”虽然他来得并非情愿,但走时却对伊犁的山山水水和各族人民充满着留恋。

林则徐在新疆流放期间的思想和活动,对新疆的开发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了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

林则徐在新疆的不朽业绩,为各族人民所怀念,至今民间仍流传有“林公渠”、“林公树”、“林公井”、“林公车”的故事。

林则徐在伊犁居住两年多,写有大量日记、书信、诗词。

其中他由西安到伊犁的日记已整理成书,题名《荷戈纪程》。

林则徐在伊犁的日记保存了大量资料,历来为史家所重视。

林则徐与流放在一起的邓廷祯有唱和诗多首,集成《邓林唱和集》。

林则徐作有《回疆竹枝词》24首,是其诗作名篇,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历法宗教、农作节气、文化艺术等。

林则徐在流放期间的诗作,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他个人诗歌创作的顶峰,反映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和高尚的品格节操。

林则徐擅长书法,是清代名重一时的书法作家。

《国朝先正事略》记载:“公书具体欧阳,诗宗白傅。

”在伊犁,“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

......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

”林则徐在伊犁的遗墨,至今尚流传,有书信、对联、条幅、中堂、扇面等,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处都有收藏。

林则徐的行书章法匀称,笔画劲健,气势流畅,有...

形容新疆的诗句

1、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唐代: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译文 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2、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

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3、独不见 唐代: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译文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

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

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

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

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

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

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4、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5、碛中作 唐代: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译文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关于新疆的古诗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关山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出嘉峪关感赋 林则徐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1]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横吹曲辞·梅花落 卢照邻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横吹曲辞·雨雪曲 李端天山一丈雪,杂雨夜霏霏。

湿马胡歌乱,经烽汉火微。

丁零苏武别,疏勒范羌归。

若看关头下,长榆叶定稀

林则徐事迹简介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

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

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

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

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生平】 青少年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个下层封建知识分子的家庭里。

父亲林宾日,以教读、讲学为生。

仅靠父亲教私塾的微薄收无法维持生活,于是,母亲用手工劳动来分担家庭的困窘。

在科举时代,林则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在仕宦之途发达上升。

林则徐性聪颖,在4岁时便由父亲“怀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书五经。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较早地读了儒家经传。

嘉庆三年(1798年),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受教于具有实学的郑光策和陈寿祺。

在父亲和亲友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经世致用之学。

嘉庆九年(1804年),20岁中举人。

父亲的淳淳教导使林则徐的学业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难,外出当私塾。

在十一年(1806年)秋,应房永清之聘到厦门任海防同知书记。

这里的鸦片烟毒引起他的注意。

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抚张师诚的赏识招入幕府。

他在张幕中获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礼、乐等知识以及官场经验,为他日后的“入仕”准备了些必要条件。

入官场 嘉庆十六年(1811年),林则徐会试中选,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进入了官场,实现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十九年(1814)授编修。

此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撰文官、翻书房行走、清秘堂办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

在京官时期,他矢志做一个济世匡时的正直官吏。

于是,他“文学而潜修”。

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经世学,虽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

用人行政之得失,综核无遗”。

在京师为官七年中,他广泛搜集元、明以来几十位专家关于兴修畿辅水利的奏疏、著述,写了《北直水利书》。

书中明确指出“直隶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家之本务”。

认为只有发展华北水利,提倡种稻,就地解决漕粮,才能合理解决南粮北运及由此产生的漕运积弊问题。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林则徐曾在京参加过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壶”的文艺团体“宣南诗社”,结识了龚自珍、魏源等人,在诗社里进行诗文酬唱活动。

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则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

他积极甄拔人才,建议兴修海塘水利,颇有作为。

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种阻力难以应付,曾发泄“支左还绌右”“三叹作吏难”这样的苦闷。

终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辞职回籍。

林则徐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但由于性情过于急躁,请人写“制怒”大字悬挂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复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盐运使,整顿盐政,取得成效。

林则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宠信,很快跨入官场上青云直上时期。

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苏按察使。

在任上,他整顿吏治、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并把鸦片毒害视为社会弊端加以严禁。

江苏这一年夏秋之际大雨成灾,松江饥民聚众告灾,汹汹将变。

林则徐反对调兵镇压,亲自赴松江安定灾民,采取一系列救灾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

年底入觐归来,署江宁布政使,让林则徐负责全省灾赈事务。

但道光四年秋,林则徐先后遭父母丧,在籍守制。

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丧完毕。

从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则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宁布政使。

“—岁之中,周历三省、所至贪墨吏望风解缓。

疆臣重其才,皆折节倾心下之。

”他为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锐意整顿财政,兴修水利,救灾办赈”,“一时贤名满天下。

”十月,升任河东河道总督。

面对关系到河道民生重大问题,决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节,工固澜安。

”为了治理黄河,亲自顶着寒风,步行几百里,对备用的几千个治水商梁秸进行检查,还将沿河地势,水流情况。

绘画张挂,便于了解和治理。

林则徐办事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

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做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

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

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

”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

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埔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

林则徐的故事还有吗??简介也要。

要写作文,帮帮忙。

...

一个英雄,也有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不同之处在于,英雄的眼界与胸襟较之常人宽阔,纵然身处逆境中,也不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而是为其所能为者,忧国忧民常系于心,终不令其光阴虚度。

林则徐遣戊伊犁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文为诗,为人为臣,皆闪烁着这位抗英民族英雄的思想光辉,也流露出人之常情。

遣戍之途,迢迢千里。

远离京域,遗别故土,饱含谗言诽谤之冤,更怀国破家亡之忧,亲人泪,故友情,纷纭缭绕;禁鸦片之熊熊烈焰,抗英赋之隆隆炮声,恍似昨日之事。

马嘶车顿,戈壁苍黄,夕阳西下,漠风悲凉。

正当五十壮年,却以带罪之身发配流放伊犁。

林则徐是怀着如此矛盾的心情来到伊犁的。

他一路上关心着时局的变化,一路上思念着家乡的亲人,携带二子,告别西路一座座城池,告别一个个迎送的新朋故旧,从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离开西安,十一月初九才抵达伊犁惠远。

行程四个月。

初冬的惠远,彤云密布,朔风呼号。

曾与他并肩抗英,先期发配至此的前两广总督邓廷桢,赶到城外数里迎接。

昔日硝烟烽火,今日边关萧索,两位老友在此时此刻重逢,心中多少感慨,尽在无言中……。

对林则徐这位爱国壮士,惠远是多情多义的,虽是罪臣,从头台到绥定,都有人前来迎接。

伊犁将军布彦泰,字于谦,颇有风度,对林则徐敬仰而宽厚。

在林则徐到来之前,即嘱人在南街鼓楼前东边宽巷内为其安排好新寓。

第二天,又馈之以“米、面、羊、豕,鸡、鸭等物”。

然而,毕竟是发配之臣.毕竟是身处逆境,毕竟是独居天涯,那心境,那思念,那忧愤,那焦灼,亦当在情理之中。

他盼家信,家信偏被拆封;他盼友书,友书姗姗婿来迟;他想家事,郑夫人为宽其心不吐真相;他念国难,传来的却尽是不幸。

林则徐的思想感情丰富而又复杂。

既有英雄的情操,也有常人的情怀;既有爱国的精神,也有忠君的思想。

在谪居惠远的日子里,他也赏花,他也读书,他也观园林,也以诗会友。

但他毕竟不是长久闲居之人,一旦冰化雪消,春暖花开,他便外出踏勘。

禁烟固是他的伟绩,治水亦是他的专长。

他在江南任职期间,治水业绩名扬朝内外。

在他被革去官职,发配伊犁后,还奉旨协助大学士王鼎治理过黄河。

布将军对此自是悉知,也盼得其协助,治伊犁之水,以供屯田之需。

林则徐在踏勘中,发现伊犁之水湃丰富,却未曾好好利用。

回民虽挖渠纵横,却各自成段,互不相连,且沼滔伊犁水白白流掉,仅靠山上积雪,总有雪消水竭之时,终不是长久之计。

林则徐向布彦泰献策,修惶渠龙口的导源疏淤工程。

布彦泰大喜。

1844年,林公解囊捐资,亲率锡伯营兵丁和民工数百人前往阿勒卜斯龙口工地,历时四个月,用工十万有零。

当龙口竣工时,渠水奔腾,水流阡陌,兵民皆手舞足蹈。

第二年,即开垦荒地20万亩。

如今湟渠(现改名为人民渠),从伊宁县经伊宁市流至霍城、惠远一带绵绵数百里,沿途田野绿油一片。

伊犁人民怎能忘记当年林公的胆识与作为。

布彦泰对林则徐此举十分赞赏。

他向朝廷呈上保奏林则徐的奏折:“……臣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

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臣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

”后来,朝廷同意布彦泰之荐,下旨林则徐会同办事大臣全庆经办新疆开垦事宜。

他先后到过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库尔勒、托克逊等地,负责开垦屯田,挖渠引水,并传授种棉纺织技艺,在南疆各族人民中间撒下中原文化的种子。

“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

当林则徐1844年年底告别伊犁前往南疆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他对伊犁、惠远充满了眷念之情。

在伊犁两年多的日子使他不能忘怀,他也永远留在了伊犁人民的心间。

林则徐的人物评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1959年,郑君里、岑范执导的电影《林则徐》被搬上了银幕。

生平介绍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籍贯福建侯官。

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睛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

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

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

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

林则徐"十无益"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不计较个人境遇的形象令人难忘。

他的另一幅对联也传至今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显示了他的胸怀。

林则徐是一个家教很严的人,他小时候受到父亲良好的家教。

成年后,林则徐对自己的孩子也同样很重视家教。

他曾经写过一幅对联:上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表达了他对财富的态度。

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

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

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绝对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

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

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

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

“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

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

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二、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点评:人生于世有三种最伟大的“爱”。

一为“亲人之爱”,一为“爱人之爱”,一为“朋友之爱”,或者简言之,亲情、爱情、友情。

亲情温馨,爱情缠绵,友情z真挚,而如果要辨明三者之间哪一种最为无私,莫过于亲人之爱——父母之爱!父母对于我们的爱,比山高比海还深,父母对于我们的恩,我们三生也报答不了!百行孝当先。

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

“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父母之圣,神明犹所不及。

如要敬神,何必舍近求远! 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点评:兄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包括堂兄弟姐妹在内的兄弟姐妹。

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许多人(包括我)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于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于内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令人惋惜。

如今提倡优生优育,许多人少了兄弟姐妹,若有幸能有一二兄弟或姐妹,岂可不好好珍惜? 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

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

为人若何?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

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点评:“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不驯服,处处与众迥异。

有句话说,人不怕你聪明绝顶,就...

林则徐及销烟的背景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

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主要功绩是从英国手里收缴全部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

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封闭了江、浙、闽三关,限定外商在广州一口通商。

19世纪30年代以前,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

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列强却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主要目标。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

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

英国人在印度种植了好多的鸦片,他们先把工业品、纺织品输往印度,然后把印度的鸦片输往中国,再从中国把茶叶、蚕丝、瓷器等输往英国,英国人在这种三角贸易中大获其利。

我曾看到过很多那个时期按外国人提供的图案、形状制作的瓷器。

1794年,英国开始对中国进行鸦片贸易,日益增多的鸦片大量流入中国,使中英两国的贸易地位完全改变。

鸦片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灾难;而英国从鸦片贸易中捞取了大量的中国白银,使清政府财政收入日趋枯竭,百业萧条,市场凋敝;严重影响了清政府的军事力量。

1796年,清政府多次下令禁止鸦片输入、贩卖、种植和吸食。

从此,鸦片贸易完全成为非法的活动,鸦片遂由公开贸易变成大规模的走私。

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地严禁鸦片,但烟毒泛滥却日甚日,如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1837年,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

当时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

道光下令封疆大臣讨论禁烟的看法,朝野对禁烟的看法不一,最终打动道光帝的是当时湖广总督林则徐的禁烟奏折。

林则徐一针见血地指出:鸦片不禁,几十年后会弄得国贫民弱“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这种局面显然是道光帝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兵”“银”是封建统治的两大死穴。

1838年12月,清朝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为什么被流放

一、原因:在鸦片战争正在进行的期间,北京的宫廷、尤其是职位最高的大臣——满族军机大臣穆彰阿,是狂热的维持现状派,他对林则徐的对英强硬政策感到胆颤心惊。

于是,林则徐被解除了职务,理由是:“因同英国交涉不当,招致了严重的事态……” 林则徐被流放,流放地是新疆的伊犁。

二、林则徐流放伊犁时做的事: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林则徐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加深了对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

林则徐所译资料中发现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

于是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他还领导群众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人们为纪念他的业绩,称为“林公井”“林公车”。

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沙俄胁迫清廷开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胁的严重性,临终时尚告诫“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三、人物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

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

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

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四、总体评价:林则徐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虽然作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少数民族起义,但在中华民族面临沦入半殖民地的紧要关头,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

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

这是他一生活动和思想的主流。

林则徐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历经嘉庆、道光两代,咸丰登基后不久病故。

他从政为官四十年,先后担任多职,但他的正直清廉,为他的人民所敬仰,并赢得“林青天”的美誉。

林则徐一生在14个省担任过多种官职,他的非凡之处,是时时处处都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责任感。

有了责无旁贷的献身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

当时有人评价林则徐 “ 无一事不认真 , 无一事无良法 ”。

虽然林则徐的实干精神挽救不了清王朝砚灭的命运,但林则徐殚精竭虑地干成的每一件实事不管是在局部上还在具体问题上,都给国家,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则是不可否认的。

林则徐每任一职 , 每做一事,从来没有敷衍马虎过。

实干加智惠,贯穿于林则徐为官从政的全过 程,或者说林则徐的一生就是实干加智慧的一生。

同许多伟大历史人物一样,林则徐是人,不是神,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林则徐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行将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人侵、国家独立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

他和爱国开明的封建士大夫魏源、龚自珍等人一起,矢志探索挽救腐朽的清王朝,臻国家于富强和外御强敌、捍卫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之道。

他把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清朝统治当作解除“ 内忧外患” 的两大重任。

他以年高病弱之身,毅然应诏前往桂林镇压天地会起义,足以说明他的封建正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林则徐的局限性恐怕主要在此。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