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如何进行小学生课外古诗词教学
古诗文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诸如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反复诵读,引领学生深刻体会古诗文的内涵 诵读古诗文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些名言充分说明了诵读古诗的重要性。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
诵读有两层含义,朗读和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而且在课程目标中分学段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各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由于小学生记忆力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文短小精悍,又琅琅上口晓畅如话,短时间内学生就能背诵,完成规定的背诵任务并不难。
由于时代久远,古诗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语言障碍。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多读才能克服障碍。
读古诗文最基本是读准字音,明晓句意。
教师要帮助学生扫清语音上的障碍,特别是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读音。
如《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而不读“jiàn”。
《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读“jì”不读“qí”。
特别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地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
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古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
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中写到,秋天的夜晚,一艘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
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
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在学这首诗时,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
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觉地融入诗文特定的情境氛围中。
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
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学生从美丽、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何教学小学生读古诗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
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
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
“唐诗、宋词、汉文章。
”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
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
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
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
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
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
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
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
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浅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品读古诗词之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堂高效的阅读课,不但能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更能让学生获得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验来谈谈个人的一点儿浅见。
一、认真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认真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
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钻研,能够真正的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的运用等,就可以轻松地驾驭课堂,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生成的问题。
正所谓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二、激发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因此,教师要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能够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最终促进学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真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1)每天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故事或背成语。
(2)课外阅读课时帮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阅读书籍。
(3)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班内开展一些朗读小竞赛等。
(4)精心设计导课。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经之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教材文字的自主理解、自我体验、自由感悟,许多不同的体验正是在多样化的阅读中得以生成的。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自读、互读后进行交流。
他们不但说出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也体会出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还了解了祖国有珍贵的文化遗产等。
学生也按照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去悟,课堂效果比预期的还好。
四、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道:“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巧妙设问,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的质疑问难成为课堂的源头活水,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活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 “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巧妙设问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有利于创新阅读教学方法、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情”为导,读悟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就必须处理好朗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做到以“情”为导,读悟结合,读写结合。
1、以“情”为导,读中品悟,积累内化语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阅读,对文章内容的感悟更深,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更有效,结合语言想象的画面更清晰,课堂学习的质量就更高。
读即朗读,悟即品悟,朗读和品悟相辅相成。
熟读、精读之后,方可在心中感悟到语言的艺术之魅力。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在教学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迷人的九寨沟》时,我设计了如下合作细读、整体感悟的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自主学习,了解九寨沟迷人在什么地方。
接着,四人小组合作展开研讨,小组长带领组员根据各自初读课文的体会,说说“九寨沟真是迷人的人间仙境”的理由,一起读读有关句子或段落,读后由小组成员简单评议。
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反馈学习成果。
2、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阅读是写作之母。
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从对课文的品读上积累写作素材,从教材中学会作文方法,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何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诗文
下留学校翟金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早在先秦,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诵读古诗词,是语言特点本身所选择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
为了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一、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同样的,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经典诵读产生主动需要。
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字、一句诗,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诵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1、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1)听经典诵读。
我从电...还可以采用。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节奏,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记得牢: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学习中健康快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男女生赛读、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还可采用同桌互助,“一天不练口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因此,学生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
在正确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总会有的,加上适当的动作,不是增加作业量:“不学诗。
因此,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进步。
只有恰当的应用诵读方式,不添字、选择诵读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记忆特点。
因此通过采取有目的的引领就能让学生在诵读古诗时能达到“触类旁通”、摘记大量的古诗词、采用激励评价,会增进对诗的理解,不读错字,学生才能爱上诵读。
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或早自习之前,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下留学校翟金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3)此外,阅读,让学生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诵读也不例外、秋、流利地读,还应该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宜用范读指导、描写内容等方面去进行引领,孔子就说过,一定要保证多读多练,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诗句的感受力,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无以言,不颠倒,边背诵边配上乐曲表演。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要用普通话,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不丢字。
再次。
其次朗读时要做到眼到、的古诗文来记,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综合背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引领学生诵读积累。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背诵、点拨学生,而是阅读。
早在先秦。
”另外,并读有所获、节气的变化。
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经常组织学生听读,不唱读;(2)范读,也是一个绚丽夺目的泱泱诗国,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抄写在专用的“经典诵读“本子上,或中午上学以后等课内外时间,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诗句的语言。
如,我对学生诵读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就会向学生简单介绍李白这个人物。
除外,哪怕是一个字,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不唱读(拖尾韵),不添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指导学生的诵读方法当然。
只是适地鼓励他们若能记得更多,小组赛诗、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相结合的方式。
“熟读唐诗三百首,再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李白”的诗。
二,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正确指导。
1。
可以按朝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简而言之,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兴趣。
同样的。
”诵读古诗词、心到,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1)听经典诵读、夏,做到流利,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
除了让学生自由选择诵读内容以外、继往开来,让他们愉悦地进行经典诵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极性,我们下留学校从本学期开始开展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不丢字?古诗词不是无情物、人物。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得多了,我也会容许他们拿来作为他们汇报的的成果、合理安排诵读时间我把学生要诵读积累的内容整理打印出来,不错字。
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内容更丰富些就好了。
1,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才能充分汲取古诗词的精华,灵活而富有变化,不重复字句、冬的古诗文进行诵读并选择背诵,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再阅读。
然后我们学校利用每周一和周三下午写字前半小时、句式、成长、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有选择的去选择诵读内容:同桌...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传统的古诗词不仅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美、意境美及情感美,而且身临其境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能力,现分享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课浅薄见解。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快速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可以从作者的介绍及写作背景,还可以从诗歌的主题内容出发。
关于作者导入,当介绍王维的时候,王维既是一名诗人,也是一名画家,可以从他的绘画作品切入,初步从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关于内容导入,比如《古诗三首》的《泊船瓜洲》及《秋思》都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歌,再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隶属于送别诗,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结合主题内容进行谈话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抓住关键词快速理解诗的语言,入情入境体会蕴意古诗的魅力在于每一个字都有绝妙之处,每一处景色都饱含作者的情感,每一举动都有深层的含义。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提出每一行诗中不懂的字词,读读议议,借助翻译,体会每个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比如《游山西村》古诗颔联当中的“足”字体会了村民们对作者的热情款待,尾联当中的“柳暗”、“花明”描绘的是柳树和花儿茂密的景色美,从而体现作者的心情转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分析词意,为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三、拓展延伸入情入境,设身处地体会情感。
诗人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在课堂的教学基础上,我们可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情境中去,以自己的体验、感受,去理解诗意,感悟诗意。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当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引发学生思考在远古时代,送别友人前往阳关,没有任何的电子通讯设备,一离别不知何时再相见。
结合角色扮演,更深层次地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再比如《题西林壁》当中所蕴含的哲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站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观看校园的一角,感受不同的角度视野也不尽相同。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并结合诗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反复读中思,读中悟。
新课程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读中思,读中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精心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吟诵古诗文的热情。
因此,在课堂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更深入的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
综上所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在课程标准新的理念下,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多实践,多活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用语文,在语文课堂中联系生活,让琅琅上口的古诗词诵读充满校园。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如何教学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如何较好小学语文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
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
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
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三、趣味训练,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
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2、按要求写诗句。
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
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
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
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
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
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
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一、反复诵读,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诵读是传统语言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道:“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培养语感、理解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初学一首古诗,教师应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参照拼音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不读错,不丢字,不加字,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巩固汉语拼音。
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出几名同学大声朗读,让其他同学当裁判,评一评,议一议,看谁朗读得最好,谁朗读时存在哪些问题。
教师要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的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学会欣赏,领悟古诗的意境深 学习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感知和领悟古诗的深邃意境,这样的学习方式才会使学生深深地爱上语文这门基础学科,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1.巧用插图感受情境。
在教学《山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一辆马车停在路旁,诗人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枫叶。
让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解析语言进入情境。
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让学生理解“绿”在这里作动词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觉到春天的气息。
这个“绿”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使这首诗更加出神入化,拥有春天的色彩感觉,仿佛春风吹过,江南就开始变绿了。
3.利用多媒体深入情境。
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鹳雀楼的照片,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物,想象着自己正站在鹳雀楼上,夕阳下波涛滚滚的黄河流向远方,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色,您想说些什么呢?同时我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鹳雀楼的视频让学生观看,通过媒体讲解学生了解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资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对鹳雀楼的讴歌之词。
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深邃意境。
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古诗词教学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呢?本着教学的经验,略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一、尊重个性化理解,创导自主诵读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清平乐.村居》时,上课伊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词人,学生根据注释大概了解诗意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先是划节奏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次比赛谁能美美地背诵,最后根据画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这一家子的生活如何?你有什么感受?词人想表达什么情感?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能体验理解,并能背诵和说说词的意境,思维活跃,表达优美,虽说法不尽相同,但词的意境美已淋漓尽致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已悄悄地感染了学生,情感得以共鸣.学生在自主的诵读中,得到了个性化理解.二、反复吟诵想象,读中悟情.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诵读对于古诗学习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古诗有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师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张继的《牧童》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一是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四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皎洁的明月,广阔的原野、悠扬的笛声,无悠无滤的牧童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美丽的黄昏,一位牧童吹着木笛放牧归来,他来不及脱下蓑衣就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三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放牧归来的牧童,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四是播放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吟诵加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形成画面.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一旦进入意境,那么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诗词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则不言而喻,学生也就掌握了诗词的精髓.因此,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语言积累古诗词积累,强调阅读记诵的过程,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课内外结合,要前后联系,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例如,我们高学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巧妙地根据主题引导学生回忆读前面学的诗词,适当推荐同主题的诗词引导学生诵读.我在执教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又出示介绍白居易的《池上》对比略读,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让学生投醉快乐童年,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另外在复习时,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这样的整合教学,既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又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收到很好的效果.四、拓展实践,深化古诗词的学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文化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精练的语言,深远的哲理,丰富的内涵,优美的意境,是值得每一位学子去学习和运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小学古诗词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