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高楼上又层阑,目短元龙空海寰。
2. 最是萧条处,茅城驿向西。
3. 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
4. 最忆后庭杯酒散,红屏风掩绿窗眠。
5. 最宜霜后地,偏称雪中天。
6. 最恨泼醅新熟酒,迎冬不得共君尝。
7. 最忆楼花千万朵,偏怜堤柳两三株。
8. 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
9. 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尚平身。
10. 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
11. 最恨七年春,春来各一处。
12. 最爱晓暝时,一片秋天碧。
13. 最爱近窗卧,秋风枝有声。
14. 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15. 最爱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绕阶流。
16. 最惜杜鹃花烂熳,春风吹尽不同攀。
17. 最怜新岸柳,手种未全成。
18. 最惭恩未报,饱喂不才身。
19. 最憎明镜里,黑白半头时。
20. 最感一行绝笔字,尚言千万乐天君。
21. 最怜度牖勤勤意,更接飞花细细看。
22. 最是萧萧句,无人继后尘。
23. 最是风流堪赏处,美人收作裛衣香。
24. 最好声音最好听,似调歌舌更叮咛。
25. 最爱诚斋语绝佳,莫将清苦入妍华。
26. 最怕摛词与草麻,朝朝传布竞攻瑕。
27. 最晓阴阳证,于身独不灵。
28. 最是北来诗料少,地寒难得见梅花。
29. 最爱林中过客稀,坐分片石澹忘归。
30. 最好韶山境,烟笼翠色轻。
31. 最念春风尝酒处,梅酸笋翠后溪头。
32. 最贱不自勉,中途与谁争?
33. 最怜长袖风前弱,更赏新弦暗里调。
34. 最爱清风景物优。安寝有时延皓月。
35. 最后黄香根,纤裳粲黄里。
36. 最喜逍遥泉石间,幽居四面绕青山。
37. 最上华阳馆,凄凉岂旧基。
38. 最乐乘秋浩气全,洛台归兴满新篇。
39. 最爱中唐竹,春来百箇鲜。
40. 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41. 最忆东坡红烂熳,耶桃山杏水林檎。
42. 最伤梅岭望,花雪正纷纷。
43.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4. 最怜佳丽地,萧散惬幽情。
45. 最爱山居养性灵,空山为几翠为屏。
46. 最是东风管别离,年年吹发绿杨枝。
47. 最忆凤雏年十四,临池爱学汉中郎。
48. 最爱堂前燕,高飞忽复低。
49. 最忆顾家池水湄,千株苔石坐题诗。
50. 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
51. 最爱临江两三树,水禽栖处解无藤。
52. 最幸紫薇郎见爱,独称官与古人同。
53. 最爱轻欺杏园客,也曾辜负酒家胡。
54. 最笑近来黄叔度,自投名刺占陂湖。
55. 最忆西楼人静夜,玉晨钟磬两三声。
56. 最似红牡丹,雨来春欲暮。
57. 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58. 最好玉京仙署里,更和秋月照琼枝。
59. 最是城中闲静处,更回门向寺前开。
60. 最忆东家《水调》声,花前檀板杂流莺。
61. 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
62. 最爱南城汲井园,春来蔬甲不胜繁。
63. 最是慈祥日,为臣惨刻闻。
64.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65. 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中独倚楼。
66.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67.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68. 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69.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0. 最幸平时省拜频,雍容常欲面生春。
71. 最厌长为客,还家秋雨中。
72. 最喜投闲日,莼鲈正及秋。
73. 最爱松滋县,清妍似故乡。
74. 最难同学又同修,夫妇双栖百尺楼。
75. 最苦思乡泪,今宵为汝多。
76. 最陈楼下瞰屯营,九日辕门赤羽明。
77. 最是农家乐,收成十月天。
78. 最是台衡地,寻常莫浪跻。
79. 最忆西风长板桥,笛床禅阁雨潇潇。
80. 最悲昨日同游处,看却春风树树新。
81. 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8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关于洞的诗句大全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宋】晁补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永夜闲阶卧桂影。
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
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洞庭诗》【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洞仙歌·雪云散尽》【宋】李元膺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
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唐】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五】牛希济 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
此中真境属神仙。
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
橘林霜重更红鲜。
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
《洞庭阻风》【唐】许棠 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
青草浪高三月渡,绿杨花扑一溪烟。
情多莫举伤春目,愁极兼无买酒钱。
犹有渔人数家住,不成村落夕阳边。
...
有关冬至的诗句诗词有哪些
1、邯郸驿里逢冬至 唐 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2、谓自冬至夏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3、冬至日行迟 唐 孟浩然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4、去岁冬至日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5、冬至招摇转 唐 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6、冬至至后日初长 唐 杜甫 《至后》7、冬至阳生春又来 唐 杜甫 《小至》8、冬至一阳来服 宋 张伯端 《西江月·冬至一阳来服》9、今日交冬至 宋 李之仪 《蓦山溪·蛾眉亭上》10、冬至一阳初动 宋 张抡 《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11、冬至子之半 宋 魏了翁 《水调歌头·冬至子之半》12、今年冬至 宋 葛长庚 《酹江月/念奴娇》13、冬至阳生才两日 宋 无名氏 《鹧鸪天·冬至阳生才两日》14、腊前冬至后 宋 无名氏 《木兰花慢·腊前冬至后》15、冬至日光白 唐 孟郊 《寒江吟》16、一年冬至夜偏长 唐 白居易 《冬至夜》17、才经冬至阳生后 唐 和凝 《宫词百首》18、冬至虽云远 李中 《腊中作》19、明朝冬至 元 谢应芳 《点绛唇·弧矢休悬》20、冬至阳生 元 马钰 《万年春·冬至阳生》21、冬至夜侍祭阴消阳长从今数 元 王恽 《玉楼春·冬至夜侍祭阴消阳长从今数》22、又是一年冬至 元 程文海 《感皇恩 次韵姚牧庵题岁寒亭 此首下原附牧庵》23、明朝冬至 元 谢应芳 《点绛唇·弧矢休悬》24、子时冬至休求 元 王惟一 《西江月·沐浴即非卯酉》25、待阳生冬至 元 王* 《沁园春 赠混真子只诀》26、冬至阳生忙下手 元 王* 《百字令 道宗 此下有金字经五首乃曲调,因删》27、每遇阳生冬至 元 王* 《西江月·离位翻为姹女》28、冬至阳初动 元 王* 《挂金索·三更鸡叫》29、我生几冬至 宋 苏轼 《冬至日赠安节》30、闻过岘首已冬至 宋 陆游 《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31、晴明冬至 宋 释梵琮 《偈颂九十三首》32、正当冬至满霜月 宋 释慧晖 《偈颂四十一首》33、冬至月头 宋 释普济 《偈颂六十五首》34、冬至月尾 宋 释普济 《偈颂六十五首》35、冬至寒食一百五 宋 释普宁 《偈颂四十一首》36、冬至日舒长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37、冬至相催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四首》38、冬至寒食一百五 宋 释智朋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39、冬至寒食一百五 宋 释智愚 《偈颂二十一首》40、冬至阳来复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41、冬至冰霜俱怨别 唐 崔日用 《钱唐永昌》42、虎宿方冬至 唐 张登 《冬至夜郡斋宴别前华阴卢主簿》43、行过冬至后 唐 元稹 《书异》44、异乡冬至又今朝 唐 殷尧藩 《冬至酬刘使君》45、冬至长于岁*** 《中宗引谚》46、冬至雪初晴 唐 杨凝式 《雪晴》47、冬至阳生春又来 宋 文天祥 《十一拍》48、闭户了冬至 宋 陈与义 《冬至二首》49、冬至袄冠争蝶舞 现代 聂绀弩 《伐木赠懂汉芩》50、冬至炼朱砂 宋 白玉蟾 《赠潘高士二首》51、三杯冬至酒 宋 白玉蟾 《赠潘高士二首》52、犹忆它年冬至诗 宋 晁补之 《寄怀寿光主簿四叔父》53、海角沙场过冬至 宋 晁说之 《冬至日涂中》54、冬至都无十日闲 宋 陈舜俞 《书通济僧壁》55、晴过冬至兆丰穰 宋 仇远 《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56、人生几冬至 宋 黄彦平 《元符己卯冬至先君罢兴国令宿皇恐滩有诗云倦》57、去年冬至投僧寺 宋 刘克庄 《湖南江西道中十首》58、冬至宵难短 宋 龙辅 《冬至》59、煮药作冬至 宋 罗公升 《冬至》60、冬至子时阳已生 宋 庞籍 《记异》61、冬至子之半 宋 邵雍 《冬至吟》62、冬至寒食一百五 宋 释善清 《偈五首》63、冬至寒食一百五 宋 释文礼 《偈二首》64、冬至四十六 宋 苏颂 《皇太后合春帖子六首》65、起从冬至易玄均 宋 魏了翁 《四川茶马牛宝章修扬子墨池以书索题咏》66、冬至阳生春又来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十一拍》67、冬至思吾侄 宋 许月卿 《甥馆五首》68、水国过冬至 宋 张耒 《冬至后三日三首》69、仲冬冬至后 宋 张嵲 《仲冬冬至后》70、冬至甲子夜 宋 章粲 《絜矩书院示学子》71、冬至由来始祭天 明 边贡 《迎銮曲(十首)》72、独怜节序逢冬至 明 刘基 《冬至日泊舟戈溪》73、今日柴门又冬至 元 邵亨贞 《至日有寄南金兄奉寄》74、冬至之日无酒钱 明 沈周 《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75、去年冬至尧母城 明 许宗鲁 《至日偶然走笔》76、今年冬至毗陵馆 明 许宗鲁 《至日偶然走笔》77、嬉游爱冬至 明 郑胤骥 《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有关冬至的诗句诗词有哪些
1、邯郸驿里逢冬至唐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2、谓自冬至夏唐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3、冬至日行迟唐孟浩然 《陪张丞相自松滋江东泊渚宫》4、去岁冬至日唐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5、冬至招摇转唐高适 《奉酬睢阳李太守》6、冬至至后日初长唐杜甫 《至后》7、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 《小至》8、冬至一阳来服宋张伯端 《西江月·冬至一阳来服》9、今日交冬至宋李之仪 《蓦山溪·蛾眉亭上》10、冬至一阳初动宋张抡 《西江月·冬至一阳初动》11、冬至子之半宋魏了翁 《水调歌头·冬至子之半》12、今年冬至宋葛长庚 《酹江月/念奴娇》13、冬至阳生才两日宋无名氏 《鹧鸪天·冬至阳生才两日》14、腊前冬至后宋无名氏 《木兰花慢·腊前冬至后》15、冬至日光白唐孟郊 《寒江吟》16、一年冬至夜偏长唐白居易 《冬至夜》17、才经冬至阳生后唐和凝 《宫词百首》18、冬至虽云远李中 《腊中作》19、明朝冬至元谢应芳 《点绛唇·弧矢休悬》20、冬至阳生元马钰 《万年春·冬至阳生》21、冬至夜侍祭阴消阳长从今数元王恽 《玉楼春·冬至夜侍祭阴消阳长从今数》22、又是一年冬至元程文海 《感皇恩 次韵姚牧庵题岁寒亭 此首下原附牧庵》23、明朝冬至元谢应芳 《点绛唇·弧矢休悬》24、子时冬至休求元王惟一 《西江月·沐浴即非卯酉》25、待阳生冬至元王* 《沁园春 赠混真子只诀》26、冬至阳生忙下手元王* 《百字令 道宗 此下有金字经五首乃曲调,因删》27、每遇阳生冬至元王* 《西江月·离位翻为姹女》28、冬至阳初动元王* 《挂金索·三更鸡叫》29、我生几冬至宋苏轼 《冬至日赠安节》30、闻过岘首已冬至宋陆游 《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31、晴明冬至宋释梵琮 《偈颂九十三首》32、正当冬至满霜月宋释慧晖 《偈颂四十一首》33、冬至月头宋释普济 《偈颂六十五首》34、冬至月尾宋释普济 《偈颂六十五首》35、冬至寒食一百五宋释普宁 《偈颂四十一首》36、冬至日舒长宋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37、冬至相催宋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四首》38、冬至寒食一百五宋释智朋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39、冬至寒食一百五宋释智愚 《偈颂二十一首》40、冬至阳来复元赵孟頫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41、冬至冰霜俱怨别唐崔日用 《钱唐永昌》42、虎宿方冬至唐张登 《冬至夜郡斋宴别前华阴卢主簿》43、行过冬至后唐元稹 《书异》44、异乡冬至又今朝唐殷尧藩 《冬至酬刘使君》45、冬至长于岁*** 《中宗引谚》46、冬至雪初晴唐杨凝式 《雪晴》47、冬至阳生春又来宋文天祥 《十一拍》48、闭户了冬至宋陈与义 《冬至二首》49、冬至袄冠争蝶舞现代聂绀弩 《伐木赠懂汉芩》50、冬至炼朱砂宋白玉蟾 《赠潘高士二首》51、三杯冬至酒宋白玉蟾 《赠潘高士二首》52、犹忆它年冬至诗宋晁补之 《寄怀寿光主簿四叔父》53、海角沙场过冬至宋晁说之 《冬至日涂中》54、冬至都无十日闲宋陈舜俞 《书通济僧壁》55、晴过冬至兆丰穰宋仇远 《重阳见菊占冬晴上熟》56、人生几冬至宋黄彦平 《元符己卯冬至先君罢兴国令宿皇恐滩有诗云倦》57、去年冬至投僧寺宋刘克庄 《湖南江西道中十首》58、冬至宵难短宋龙辅 《冬至》59、煮药作冬至宋罗公升 《冬至》60、冬至子时阳已生宋庞籍 《记异》61、冬至子之半宋邵雍 《冬至吟》62、冬至寒食一百五宋释善清 《偈五首》63、冬至寒食一百五宋释文礼 《偈二首》64、冬至四十六宋苏颂 《皇太后合春帖子六首》65、起从冬至易玄均宋魏了翁 《四川茶马牛宝章修扬子墨池以书索题咏》66、冬至阳生春又来宋文天祥 《胡笳曲·十一拍》67、冬至思吾侄宋许月卿 《甥馆五首》68、水国过冬至宋张耒 《冬至后三日三首》69、仲冬冬至后宋张嵲 《仲冬冬至后》70、冬至甲子夜宋章粲 《絜矩书院示学子》71、冬至由来始祭天明边贡 《迎銮曲(十首)》72、独怜节序逢冬至明刘基 《冬至日泊舟戈溪》73、今日柴门又冬至元邵亨贞 《至日有寄南金兄奉寄》74、冬至之日无酒钱明沈周 《至日闲居自述(成化甲辰)》75、去年冬至尧母城明许宗鲁 《至日偶然走笔》76、今年冬至毗陵馆明许宗鲁 《至日偶然走笔》77、嬉游爱冬至明郑胤骥 《送长蘅偕计北上二首》
巫山神女的诗词
1、《巫山神女》 唐代:刘方平 神女藏难识,巫山秀莫群。
今宵为大雨,昨日作孤云。
散漫愁巴峡,徘徊恋楚君。
先王为立庙,春树几氛氲。
2、《巫山神女庙》唐代:刘禹锡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
晓雾乍开疑卷幔, 山花欲谢似残妆。
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
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3、《书巫山神女祠》唐代:繁知一 忠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
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
4、《巫山神女庙》唐代:温庭筠 黯黯闭宫殿,霏霏荫薜萝。
晓峰眉上色,春水脸前波。
古树芳菲尽,扁舟离恨多。
一丛斑竹夜,环佩响如何。
5、《送王七尉松滋,得阳台云》唐代:孟浩然 君不见巫山神女作行云,霏红沓翠晓氛氲。
婵娟流入楚王梦,倏忽还随零雨分。
空中飞去复飞来, 朝朝暮暮下阳台。
愁君此去为仙尉,便逐行云去不回。
...
关于奉献的诗句有哪些?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落花并没有忘记树根的哺育,带着无限的眷恋深情地告别树根,宁化作春泥而护树根,以回报树的养育之恩。
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无题》 宋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辉敢獗瓿瞿芄槐硎局魈獾奶饽渴保S谩?无题”作诗的标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蜂唐 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文解释】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尖,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词语解释】山尖:山峰。
【诗文赏析】这首诗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这首诗有几个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欲夺故予,反跌有力;叙述反诘,唱叹有情;寓意遥深,可以两解。
《病牛》——宋·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咏煤炭》——明·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对酒》——清·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竹石·郑燮 (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明)墨梅墨梅?王冕(元)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春夜喜雨》【唐】 杜 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寒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中唐时期,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刘禹锡以他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独标一格,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诗豪”与“国手”的称誉(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刘禹锡为“诗豪”,《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复称刘禹锡为“国手”)。
在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中,最为人称道和推崇的是他的咏史怀古诗。
“这些诗语言平易简洁,意象精当新颖,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情,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隽永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确实如此,我们在阅读其咏史怀古诗的时候,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比如《西塞山怀古》这首诗即以其老成的笔触,深沉的怀古诗情,精湛的艺术张力,赢得了人们的称颂。
诗人的创作情形是这样的: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八二四年)七八月,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和州任,沿江东下,在经过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心魄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历史的画卷,诗人用诗歌这一高度概括、精炼的语言来诉说和评价历史,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地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
诗歌在深沉的怀古诗情之中,寄寓诗人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切忧虑,体现了诗人圆熟的艺术张力,不愧是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所说的史实是:距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安徽滁县)西至益州(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的进攻。
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浚,受诏先于益州造战船,“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①。
王浚于公元二八○年正月从成都出发,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上接受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实为罕见。
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仅选择了“王浚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两个镜头。
金陵“王气”之说由来已久。
秦始皇曾经说过“东南有天子气②”后来的北朝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经说过“江表王气”一类的话。
刘禹锡在《台城怀古》序中也用“王气”来指代封建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云:“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
”《西塞山怀古》诗中的“王气”,自然专指孙皓的政权。
“黯然”一词,本来是指人的神情,这里借以描述孙皓政权在王浚楼船的攻击下,群龙无首、惊慌失措的情形,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
“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一个“下”字,凸现王浚楼船顺江东下、势不可挡的气势,一个“收”字,则概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分崩离析、兵败山倒的颓势。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尽管历史书上说王浚的军队“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③,但实际上,吴人还是进行过多次反抗。
王浚就曾战丹杨(湖北秭归),克西陵,占荆门、夷道(湖北宜都),攻乐乡(湖北松滋),身经数战。
不过,这些纷繁复杂的战争素材,都被刘禹锡略去了。
为了突出“黯然收”的实际效果,诗人只选择了被王浚用火炬、麻油烧融沉江的铁锁和孙皓的一面降旗,而且在“铁锁”和“降幡”两个诗歌意象中,更以貌似坚实的“千寻铁锁”来衬托“降幡出石头”的情节,这自然是精心提炼的结果。
从构思的角度看,这两句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具体化、形象化。
“幡”即旗,不言旗而言“幡”,寓贬意。
“千寻铁锁”是吴人于江险碛要处设置的障碍,表明孙皓的反抗。
就孙皓而言,兵非不多,将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修,荒淫误国,“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是以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④,所以“铁锁沉”而“降幡出”。
历史学家说孙皓“积恶已极,不复堪命”⑤。
可见“铁锁沉”而“降幡出”是历史的必然。
一“沉”一“出”,不仅见其失败与灭亡之关连,含蕴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并且也为下联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作了铺垫和准备。
对于该诗的评价其实古来并不一致,如清人方植之在评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时说:“西塞山属武昌府。
此地孙策、周瑜、恒玄、刘裕事甚多,此所怀独王浚一事”,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此诗无甚奇警胜妙”。
⑥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诚然,和西塞山关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很多的,但刘禹锡独选王...
有关于雷雨的古诗词及名句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唐僧志安《绝句》4、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甫《江南春绝句》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10花间酒气春风暖,竹里棋声夜雨寒。
(唐·许浑《村舍》)11梦破江亭山驿外,诗成灯影雨声中。
(宋·陆游《怀旧》)1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13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唐·郑谷《海棠》)1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
(唐·刘禹锡《折枝词》)15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宋·谢枋得《武夷山中》)16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唐·李商隐《中元作》)17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18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唐·李商隐《无题》)19衡茅终日人声绝,卧听芭蕉报雨来。
(宋·陆游《斋中闻急雨》)20压车麦穗黄云重,食叶蚕声白雨来。
(宋·陆游《四月一日作》)21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宋·范成大《横塘》)22三杯桃李春风酒,一榻菰蒲夜雨船。
(元·倪瓒《怀归》)23白发余春能几醉,绿阴细雨不多寒。
(宋·林景熙《春暮》)24为报道人归去也,杏花烟雨在江南。
(元·虞集《腊日偶题》)25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韵奉寄子由》)
诗经 国风中的周南和召南到底是什么意思
1.《诗经》“二南”释义周代诗歌总集《诗经》,有关荆楚、巴蜀之风(民歌),几乎是个空白。
清人廖元度编辑的《楚风补.旧序》曾曰:“楚何以无风?楚之风——‘江永汉广’,《周南》已载之。
”“然则楚何以无风?‘江汉游女’、‘错薪翘然’,楚风之洋洋盈耳,沨沨乎入人深者,自古在昔,而匪今斯今矣!”(署名:时康熙戊辰、山阴何天宠昭侯氏题,下同)这恰好说明楚与巴蜀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区色彩。
不过,这是从诗歌本身寻求的某些缘故,即选诗的二重标准,但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西周末,周王朝早已衰落,而南方的蜀国、楚国却先后兴盛起来,成为扩张拓疆的大国,而楚文化(风)的传播又是以军事扩张为先导的,这就不能不引起周王朝统治者的恐惧心理。
加之中原华夏民族历来把南方的诸侯当作“蛮夷”——这种社会心理,自然就不可能在《诗经》中给楚、巴、蜀与北方诸侯同等的位置了。
然而,统治者总是怀有一种矛盾心理,虽然无法用军事手段来制服南方诸侯,便在恐惧之余,又不得不采取怀柔政策。
正是统治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才有了“二南”,并把它们冠于《诗经》首位,成为中央王朝对诸侯教化的楷模,却回避了“楚风、巴风、蜀风”这样的称谓。
因此《吕氏春秋·音初》发挥道:“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
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这不过是一种猜测。
关于《风》诗,历来有多种解释。
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
”注:“风,曲也。
”从一般的概念说,《风》就是乐曲之意。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国风”的概念及来源作了经典性解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域,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谓之风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又足以感人,如物因风之动以有声,而其声又足以动物也。
是以诸侯采之以贡于天子,天子受之而列于乐官,于以考其俗尚之美恶,而知其政治之得失焉。
旧说二南为正风,所以用之闺门乡党邦国而化天下也。
”朱熹的解释,上承《毛诗序》,影响后世至今。
《诗经》问世后,对“南”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宋人程大昌在《诗论一》中指出:“盖《南》、《雅》、《颂》,乐名也,若今乐曲之在某宫者也。
《南》有‘周’、‘召’;《颂》有‘周’、‘鲁’、‘商’。
本其所从得,而还以系其国土也。
”他又在《诗论二》中说:“其在当时亲见古乐者,凡举《雅》、《颂》率参以《南》。
其后《文王世子》又有所谓‘胥鼓南’者,则《南》为乐古矣。
”清人崔述在所著《读风偶识》中云:“《南》者诗之一体,盖其体本起于南方,而北人效之,故名曰《南》”。
他们大体上指出了《南》是《诗》中独立的一种乐歌。
归纳起来,对《南》共有六种观点:一、《南》为南化说:《毛诗·关雎序》曰:“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
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二、《南》为南乐说;三、《南》为南土说;四、《南》为南面说;五、《南》为诗体说;六、《南》为乐器说,《南》本是乐器(铃)之名,后孽乳为汝、汉、沱、江一带的南方乐调之名,是南国之风。
不妨视为《风》诗之一体。
这六说以“南化说”为主构成了“南”的六要素,缺一不可。
2.《诗经》“二南”的地域《楚风补·旧序》曰:“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
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
系之以‘周南’,则是隐括乎东之南、西之南也”。
这里已明确地指出了“二南”的地域,“周南”即周公采邑之南,包括楚国和巴国部分疆域;“召南”即召公采邑之南,包括蜀国和巴国大部分地域。
朱熹在《诗集传》中称:“周国本在禹贡雍州境内岐山之阳,后稷十三世孙古公亶甫始居其地,传子王季历,至孙文王昌,辟国浸广。
于是徙都于丰,而分岐周故地以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邑,且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
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
”他接着推测说:“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
言自天子之国而被于诸侯,不但国中而已也。
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言自方伯之国被于南方,而不敢系于天子也”。
朱熹既指出了“二南”的大致地域,同时也再次说明了“二南”的来源。
这样,我们就可以大体上断定:《周南》就代表楚风;《召南》便能表征巴蜀民歌。
西周时代,巴、濮两族尚居在长江以北的江汉区域。
《左传》昭公九年载周景王使詹桓伯对晋人曰:“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西周时代巴、濮、楚、邓并为南服的四国。
其中巴国为周王朝敕予姬姓的封国,其它三国却是殷亡后臣服于周。
濮是国名,后来濮族分散称为百濮。
西周之时,南方最强大的国家是濮国,而楚国却是在东西周之际,濮国衰落之时,强大了起来的。
《史记·楚世家》称楚为鬻熊后,其子孙即以熊为氏。
战国时代秦《诅楚文》也称楚怀王为楚王熊相(《史记》作槐),但春秋战国时代楚王自铸铜器,则称楚王酓章(惠王)、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