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中,有的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当你在读联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享受.
一.数学入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贪污腐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
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
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二.诗歌趣题
1.数学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本来与诗无缘,可是清代诗人徐子云竟将「抽象」与「形象」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这首数学诗: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诗句的意思是:寺内有三百六十四只碗,如果三个和尚共吃一碗饭,四个和尚共吃一碗羹,就每个和尚都有得吃,寺内共有和尚多少个?
“周尽不差争”意即很准确,晚数就这样,一点也不差.
显然这一道代数题,初中生只要稍动脑筋就能解决——设和尚数为x,列出以下的代数式子:x/3+x/4=364,x=624.
2.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你的这群羊有100
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 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
”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3.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
〕×2-1=0,解得x=7/8.
4.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
(3×100-100)÷(3-1÷3)
=75(人)…………
小和尚人数
100-75=25(人)
大和尚人数
5.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
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
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
此题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就一目了然.
从图可以看出:
每两肉价是:(40+16)÷(16-9)=8(文)
哑子带的钱:8×16-40=88(文)
哑子能买到的肉:88÷8=11(两)
(注:旧制1斤=16两)
6.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
梨每个价:11÷9=1 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
(1 2/9×1000-999)÷(1
2/9-4/7)=343(个)
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
梨的总价:
1
2/9×657=803(文)
果的总价:
4/7×343=196(文)
7.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人.则得方程:
4x+4=8x-8
解
x=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8.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顶层几盏灯?
解
各层倍数和:
1+2+4+8+16+32+64=127
顶层的盏数:381÷127=3(盏)
古诗词中的数学之美 小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
有哪些古诗词中蕴含着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内容
一、古诗文中有很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但很难说蕴含着数学物理定理。
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并不代表已经诗人看破气象规律。
例如,“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也不代表懂了微积分和极限原理。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意味着天文学的原理被发现了。
二、现代自然科学有数学方法,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证伪机制等等来围绕一个定理运转。
这是对事实的二度认识乃至三度认识……而古诗词里是日常观察和审美体验的加工,审美体验加工是最厉害的地方。
高级的诗人能对自然现象进行多维度的审美加工,以至于二度加工三度加工……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里面包含了取境、对偶、情景交融、隐喻等。
三、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文学家通过无意识体验和感性的创作发现了自然的真理,物理学家只是证明它们…”同理,这话也比较混淆视听。
同样,也听过“数学家可以在数学中发现全部文学家能体验到的美感”……这样的话。
我不是数学家,只看过些数学家的采访和传记,大数学家所说的“美”,大部分是对结构对称等奥妙的感叹欣赏,再混合上科学探索的成功带来的高峰体验。
美则美矣,但应该没有穷尽文学里的审美体验……(欢迎数学物理大神反驳。
)四、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推荐一篇小文,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讲了博物学和近代科学的区别。
还有一套书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古诗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它在平复学生的精神该起到怎样...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朗诵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让南国花园小学全校师生接受中华古诗文的基础训练和文化熏陶。
激活传统,继往开来。
进一步依托读书明理、读书做人 ,强化素质教育,使全校师生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高,使南国花园小学师生真正站在具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上,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危机,正呼唤学校教育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
因此我们的人文教育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诗文,这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使其受益终生。
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用这些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捷径。
诗文内容可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读、熟背,以作为学生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的文化储备。
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土壤中,吸收养份、储备能量,等待时机,开花结果。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充分向学生展示教材内古诗词的美,养成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丰富多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生活、军事、道德等多方面。
因此,在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简单易背的古诗词时,还要深入挖掘古诗词背后所渗透进的传统文化,诸如《竹石》《石灰吟》表现了古人艰苦卓绝,无论多么苦难依旧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
而陆游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又充分抒发出诗人极渴望报国的优秀精神品质。
因此,通过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操,反过来向小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还能对古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独立自主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向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古时,有专门的童蒙诗给儿童背诵,《诗经》更是长年累月的背诵,作为古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无可厚非。
现代生活,由于生活方式已经转变,没有必要非常刻意地不顾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生长发育特征,而专门列出长长书目让小学生刻板地去背诵。
不过依旧可以通过介绍古诗词来帮助有能力的渴望提高自己的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内的种种限制,介绍些能够被小学生理解比较简单的古诗词,比如,《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等书记,像白居易这种浅显易懂的诗人,可以尽量多介绍些,从而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充分感受中国古诗词,并逐渐被蕴含在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打动,并最终传承下去。
70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你知道多少
你可以看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另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安的《淮南子》,朱熹的《四书章注集句》等,都是内容博大精深的。
希望学习快乐,特别是《论语》里面典故非常多,值得阅读。
...
中国古诗词有何文化内涵?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集大量的情景情感于短短数十字之间,或豪放,或婉约,或思民生疾苦,或抒发己身豪情逸致,更难得的在于浓缩大量历史人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经典诗词往往意境圆融,既启人深思,又不使读者的思维困滞于诗词之中,启人灵智,发人深思,实乃陶冶情操不可或缺的文化精品!
试论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一)善于挖掘。
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注重熏陶。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
如何培养高中生古诗词能力的论文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在特定的年代中,它们都掀起过巨大的波浪。
它们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文明,成为了传承中国文化的载体。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高中的教学中,古典诗歌的魅力已经当然无存。
一、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的课业十分紧张,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压力甚大,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一般在两年内就把三年的课程结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任何一方面的内容的研究都是浅尝辄止的。
对于现代文而言,这样的教学速读学生还能接受,但是在教古典诗词的时候,学生是不能完全接受的。
其实,对于古典的诗歌的理解,尤其是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了是很难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放弃。
古典诗歌教学中的“无吟诵”直接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感知,因为中古的古典诗歌都是配乐演奏的,或者说是唱出来的,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吟诵是感知诗歌的一种好方法。
还有一点,就是为了鉴赏而鉴赏诗歌。
二、培养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的方法 1.披文入情 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由此可以看出,鉴赏者只有通过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才能领会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要想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披文入情”就要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教学: 首先,明白语言意项的多样性。
这一点在古诗词中更常见,比如,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这样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
”句中的“可怜”是“值得同情”的意思,与今义相似;但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百花高楼更可怜。
其中“可怜”却意为“可爱”。
其次,了解语境词义的特殊性。
在古典诗歌中,有许多的词在一定的意境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意义,这就增加了学生对诗歌表面及深层含义理解的难度了。
比如,月;雁、蝉、鸥;落花、黄叶、柳;笛声这些是最普通不过的词和事物了,但是到古典诗歌中,尤其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它们的意义就变了。
再次,明确用典的含义和用意。
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在古典诗歌中,典故如果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就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词人借典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老了,但仍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
2.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通过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历史背景、具体环境以及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状态等,进而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中心思想,达到对作品由表到里的深刻理解。
比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在理解本诗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一下贾谊,他是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但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当看到这些内容后,我的学生就会大胆的猜测,在写此诗时,诗人应该也是被贬了,所以才借助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通过知人论事的方法我们也知道,刘长卿作此诗时已是第二次迁谪长沙。
所以,我们就理解了本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了:诗人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3.驰骋想象 诗歌的创作有的写的是作者的经历,有的写的是所看之物,有的是叙写的离别之情,但是无论写什么,诗歌的创作都有想象的部分。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想象,学生们才能理解、丰富词语的内涵,才能够补充诗词中省略的内容,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境,才能悟出作品中的形象。
因此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比如,在柳永的《八声甘州》上片中:“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一下诗人所见的景物,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出苍凉悲壮、凋零之景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词中壮丽的秋景之中所蕴含的凄凉伤感的柔情。
所以,在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也是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