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带着落叶的声音,伴随着缓缓的音律,“秋姑娘”温柔的走来了.抬头仰望,天空蓝的无一丝瑕疵,远处万山红遍,尽林尽染,秋风徐来,叶子一片片落下,带着一丝丝遗憾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他们跳跃着、旋转着、轻舞飞扬着,翩然落下,为大地母亲披上了金色的秋装.
有引用古诗词的段落和一些能在作文用上的古诗词
古诗歌——乐府·(敕勒川)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代诗歌 草原 文 / 王卫科 你起伏成一种姿势 嫩绿的表情细腻的肌肤 迎接着生命的呼唤和腾格里 上天的眷顾和收殓 这博大宽阔一望无垠的地理 让自由的血液融入躯体 洁净的身心奔放的灵魂 我在压抑虚空的都市里 感受和向往着你的自尊 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 你的四肢能够向四面八方 努力地铺展 让生命的希望能够吞噬那些 沙尘暴造成的恶劣影响 辽阔的疆域矫健的马匹 清澈的泉水野花的美丽 摇曳的芦苇飞翔的天鹅 肥大的羊群朴实的牧民 浓郁的马奶可口的肉食 原始的状态在这里延续 纯洁的心田在这里繁衍 你是上帝对善良的赏赐 罪孽的人类无知地荼毒着你 你是迷茫人眼中的天堂 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毁灭着你 你的泉源已经浑浊肮脏 你的容颜变的憔悴枯黄 是谁把你的美丽愚昧地埋葬 你如今在我的眼中一片迷茫 哀伤的眼神只能守望 旧日的想象 麻木的人类丧尽了天良 欲壑难填的人类呀 你真的希望有朝一日 被滚滚的黄沙悄悄地掩埋 你的遭遇让我感伤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
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崖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二) 极目青天日渐高,玉龙盘曲自妖娆。
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
(三) 斜阳无睹看斜阳,山包林荫俱染黄。
莫道老牛归去饱,牧人炉下正生香。
七律·乌鸦·和塞北草 羽色深深何众嫌?真言诤语反诬谗! 相依福祸随君往,无妄灾殃任客冤。
鸦噪树低无绝唱,乌啼月落有余篇。
俗清风雅本难定,大智如愚乃巨贤。
附塞北草原诗: 出语真实惹众嫌,一身乌色更招谗。
预知福祸殷勤报,反被智愚颠倒冤。
衔肉唱歌留笑柄,投石喝水作佳传。
抑扬褒贬由他去,依旧枝头畅所言。
赋得古草原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
求引用古诗或名言的作文开头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困难与阻挠才能够成功。
自从经历了那件事后,我一下子懂得了这个道理。
(下面就是写那件事)2、“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这首歌家喻户晓,可是有多少人真正体会过呢?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母亲过一个节日吧!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所成就啊。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我们的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只有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5、“友情是我们生活的照明灯。
”自从看过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后,我真的觉得友情无价,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作文素材——引用古诗词
高考作文身为高考重头戏,难怪你会提这个问题。
首先谈一下高考作文的批阅。
众所周知,现在大部分省份实行网上评卷,而且考生数量大,这就给阅卷老师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有时候只是扫一下作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看得很少。
有些考生的作文层次还可以,这时可能会去看一下层次是否分明。
所以高考作文要得高分,要特别注意开头和结尾的文采(后面会提到),还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分明。
再来谈一下作文的写法,如果高考满分作文看得多的话,你会发现这些作文要么是引用古诗词句、哲人的名言等等,这是在材料方面的运用;要么是在手法、写法上别具一格,例如一些排比段的运用、一些新奇的比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夸张等等。
还有一些是通过写故事新编的方式,其实现在高考作文大谈古人的多如牛毛(阅卷老师对这些有点厌烦了),所以启发我们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多想想,就一定会写出新意,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再说一下作文的“深度”,有些作文题是阅卷老师经过千挑万选而来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洞察能力,为国家选取更合格的人才。
比如说作文题“怀想天空”,首先理解一下标题,有两个关键字“理解”和“天空”,原则上,怀想的主体是“我”,对象是“天空”,“怀想”是对往事的回忆,是抚之不去的感情牵挂,是难以忘怀的人事情理。
再理解“天空”,它可以是实指的,可以是虚指的,也可以是泛指的。
有三种选择:1、实指的、真实的的天空。
如对蓝天白云、辽阔明净深邃的天空的赞美神往;对生态变化的忧虑和思考;对探索天空告密的联想与想象等等。
2、引申的、虚指的天空。
如对时代、社会、人文等构成的和谐、公平、自由、诗意、宽松环境的比拟,对“天高任鸟飞”的“空间”和“境遇”的比拟,又如心灵的天空,精神的天空,思想的天空,艺术的天空等等。
3、泛指的、比喻的、象征的天空。
如在亲情、师生情、友情的推动鼓励下,在人生的道路上“支撑起一片蓝天”的回忆、联想;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奋发努力,战胜千难万险,终于“撑起一片蓝天”的追求;在文学、艺术、科学的感召下,矢志不渝,在人生路途上“撑起一片蓝天”的拼搏等等。
当然,写好高考作文特别要注意审题,宁可在审题上多花些时间,也不要脱离题意,“一行白鹭上青天”。
本人才疏学浅,作为一个过来人,今天只能总结这些,希望学弟学妹能够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写好高考作文,取得高考的胜利!
用秋作题目,写一个片段,300字以上,引用古诗词,修辞成语(至少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喜欢秋天,喜欢她湛蓝的天空;喜欢她累累的硕果;喜欢她翩翩起舞的落叶;喜欢她凉爽的气候。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漫步在那乡间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高粱。
微风吹来,高粱们摇着火红的头向我表示亲切的问候,并向我炫耀她那丰满的面庞,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
高粱后面,黄澄澄的谷子姐姐笑弯了腰;玉米爷爷穿着绿油油的袍子,拖着长长的胡须不停的点头、微笑;你瞧!左边的小辣椒在微风中不停地摆动着,好像一个个“辣妹子”在翩翩起舞;右边的南瓜长得胖墩墩,看上去真像个可爱的弥勒佛;站在路边,放眼望去,只见远处有一个小小的果园,果树上长满了一颗颗果实。
红通通的富士,黄澄澄的黄元帅。
梨儿披上了黄色的大衣,神气极了。
石榴笑得裂开了大大的嘴巴,露出了一颗颗红彤彤的“宝石”。
紫红色的葡萄一串又一串地挂在树上,远看好像一串串紫“珍珠”挂在藤条上。
南瓜的“兄弟”------柿子娃娃也成熟了,长着红红的小脸蛋,在微风中飘荡。
我不舍地收回目光,望望脚下,那一片枯黄的草地让我想到了那首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我又由衷地佩服起这小生物的顽强生命力。
以规矩为话题的高中作文引用古诗词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各种规则,道路有交通规则,就连游戏也有规则,各种各样的规则约束着我们,让我们在各种环境下能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有一次,刚放学,就听到有人喊道:“风雨亭里有人打起来了,快去看啊!”出于好奇,我跑到风雨亭。
走近风雨亭才知道他们是四(1)班的小明和五(2)班的小东打架。
此时,他们已经被值日老师扯开了,小明的眼睛被小东打肿了,小东的脸上被抓破了皮。
这表明小明是这场“战争”的“战败方”。
小东低着头,正在接受值日老师的批评。
我想:小东应该不会被学校强制退学吧!小东说:“谁让他惹我,我已经忍了他好久了。
”话音刚落,就有人反驳道:“他惹你也不应该挨打啊,你应该告诉班主任。
”第二天,我们班主任对我们说:“昨天五(2)班的小东出手打伤四(1)班的小明。
小明住院了,小东承担所有医药费。
小东准备留校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再这样便要退学。
”现在我才明白“战争”没有谁胜谁负,就像这样,一个在医院受肉体的折磨,另一个人在学校饱受精神的折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有学校的规则。
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我们应该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大家应和平共处,那么世界会更加美好。
文章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是什么
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引用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
扩展资料:在文章引用古诗和人物事迹的手法是“引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明引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暗引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已的话语中,或是引用原句,或是只引大意。
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
...
写一段描写景物的句子,并适当地引用所学的古诗词
字词注音 伧(cāng)俗:粗俗鄙陋 缘(yuán)故 休憩(qì):休息 韶(sháo)光 销(xiāo)魂 屏风:屋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 缓冲:减缓冲击力 造型:塑造物体特有的形象 雅俗之别:高雅和低俗的区别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编辑本段 室内屏的作用 ●与帷幕相同的作用 ●可以缓解一下视线 屏的分类 按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 金屏 银屏 锦屏 画屏 石屏 木屏 竹屏 编辑本段 屏风的设施的要求 一、屏风的大小需因地制宜,造型、色彩,以及上面的绘画都不能马虎。
二、设置要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点评: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
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
文章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
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让我们在惊叹“我们的先人中国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同时,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节,引出说明对象,点出屏风特点 第二节,介绍屏风的作用 第三节,屏风的种类 第四节,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5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屏风的作用点明写作意图 问题探讨 ★课文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句有什么作用? 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作者幼时对屏风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放在开篇,容易引起读者兴趣。
★课文引用《牡丹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句子,有什么作用?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
“忒”,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的无限哀怨。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游园” 一出。
杜丽娘因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牡丹亭》中的句子,既说明了屏风的使用范围,也使语言生动有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染。
一.作者介绍了屏风的这些知识:在室外和室内安置屏风的作用,其中有实用性的,也有艺术性的;从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角度划分出的屏风种类;屏风在设置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由于古诗词及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时候起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加深了。
全文不少地方都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二、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并唤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品味赏析 一、本文是小品式的说明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二、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之中引用的诗词佳句 一.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秋夕:秋天的夜晚。
银烛:白色而精美的蜡烛。
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天街:天庭,即天上。
一作“天阶”。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萤火虫。
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 二.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写杜丽娘被父亲长期严密地关在家庭里,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自由思想,绝不允许有个人的意志和感情,只能背诵枯燥乏味的儒家经典《四书》。
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青春即将逝去,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花而十分忧伤。
她却无能为力,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
鉴于上述情节,我们不难看出:“锦屏人”在这里是指长期幽居深闺中,不能领略自然美景的女郎;屏,屏障,幽居也;“韶光”是指美丽的春光,也暗喻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程度副词,“太”的意思;“贱”指徒然荒废青春,人生价值贬低。
这句话抒发了主人公杜丽娘为自己虚度年华而无限哀怨的情感,也表达了她反礼教、反封建,追求个性自由,憧憬幸福生活的愿景。
但是,作者在《说“屏”》中引用此诗没有上述的意思,...
与雨有关的古诗词 片段 文章 有赏析的最好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韩愈《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唐·杜甫《春夜喜雨》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得玻璃窗啪啪直响。
雨越下越大。
窗外迷迷蒙蒙的一片,好象天地之间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
雨点儿落在屋顶的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对面的屋顶上。
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线。
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
——《雨》听听那冷雨作者: 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
化用古诗词的作文
给你一些片段,希望能够帮到你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话题“乐观”片段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你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你选择了清白。
褪去了华服,你选择了荷叶制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你选择了汨罗江的波涛。
——《面对选择》片段出自内心真诚的心灵选择,才能勾画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才能点化二十四桥的清风明月,才能渲染香炉峰间的日照紫烟。
——《美丽一次》片段
关于作文:引用古诗文或典故时,应该怎样衔接上下文?
引用的古诗词意思和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同就行,这其实没什么方法,水到渠成吧。
引用诗词时一定要自然、和谐,千万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一】把古诗放在开头,利用它的结构鲜明,来引导全文,这样便起了一个“群龙之首”的作用:例:(1)《我的大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今年是二OO四年二月五日,算起来应该有十年了。
十年前的今天,大姨去世了。
(3)《我的快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是我仍然有我的快乐。
二】把古诗放在文中,利用它的独特想法,来修辞语句,这样一来不但能使得你的观点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起到了 “如虎添翼”的作用,还可以使你文章更生动,语言更亮丽。
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志南和尚的《绝句》中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写春风的柔和;郝铭鉴为了表达科学工作者的探索精神,引用了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荔枝蜜》中,杨朔仅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苏轼的《惠州一绝》),就写出了荔枝的妙处。
《今天的篮球赛》 ……上一场我们班的篮球比赛输了,这一次是最后的机会。
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
陈老师的口哨声响了,我心中一紧:“该上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找到了一种豪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找到了一种回首;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找到了一种静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找到了一种壮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找到了一种朴素。
——《追寻自己的梦》日中寻古,是陶潜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是魏帝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豪壮;是易安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欢快;是放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洒脱;日中寻古,是那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是杜工部的“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亲”的自信;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惊喜。
——选自《古典情节》三】诗词结尾,锦上添花引用诗词结尾,感召力强,往往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憾力。
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考生引用李白的诗和曾国藩自己的诗句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观点,也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
利用诗词名句富有哲理性特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好诗加上你的好文章,锦上添花,让人读完你的文章之后,也认同你的观点。
这样就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本,《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
引用诗词巧妙收束全文,余味无穷,又发人深思。
这便是引用诗词的魅力。
如果文章的开头,结尾都能灵活引用诗词,又能前后呼应,效果更佳。
如 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少年愁》是这样写的。
开头:辛弃疾曾吟过这样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这些跨世纪的少年,却早就品尝了愁滋味。
这不是“强说”而是“实说”的少年愁,日甚一日的压着我们这些嫩胳膊嫩腿的莘莘学子。
……结尾: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对所有“不知愁”和已尝过“愁滋味”的莘莘学子们说:“少年要懂愁滋味,少年要盼愁滋味,少年不忘愁滋味,少年不畏愁滋味。
”-----开头引用辛弃疾的词;结尾又活用,起到了升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