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埭下寄高邮陈郎中
唐五代?? 徐铉
故人相别动经年,候馆相逢倍惨然。
顾我饮冰难辍棹,感君扶病为开筵。
河湾水浅翘秋鹭,柳岸风微噪暮蝉。
欲识酒醒魂断处,谢公祠畔客亭前。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
梅尧臣 我舍友是高邮营南村的,听他说高邮古代那里有人当了一天的皇帝,不过最出名的是出了大名鼎鼎的吴三桂.想必大家不一定知道把.
【图书目录】 - 古代诗词咏高邮
序
凡例
隋唐五代
虞世南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诗
祖咏
送刘高邮棁使人都
皇甫曾
酬郑待御一作高邮秋夜见寄
刘商
高邮送弟遇北游
乔匡舜
句
李中
献乔待郎
江为
隋提柳
徐铉
九月十一日寄陈郎中
和亚元长歌节文
邵伯埭下寄高邮陈郎中
哭刑部待郎乔公诗并序
徐锴
同家兄哭乔待郎
陈彦
和徐舍人九月十一日见寄
宋代
王禹偁
将巡堤堰先寄高邮蒋知军
酬高邮知军蒋殿丞见寄次韵
又和寄惠藤箧绝句
陈知微
句
范仲淹
射阳湖
舟中
宋庠
送高邮叶尉
梅尧臣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
八月二十二回过三沟
次韵夜过新开湖忆二御共泛
欧阳修
憎蚊节文
晚过水北
送致政朱郎中 邵伯埭下寄高邮陈郎中
唐五代?? 徐铉
故人相别动经年,候馆相逢倍惨然。
顾我饮冰难辍棹,感君扶病为开筵。
河湾水浅翘秋鹭,柳岸风微噪暮蝉。
欲识酒醒魂断处,谢公祠畔客亭前。
五月二十四日过高邮三沟
梅尧臣
甲申七月七, 未明至三沟。
先妻南阳君, 奄仳向行舟。
魂去寂无迹, 追之固无由。
此苦极天地, 心瞀肠如抽。
泣尽泪不续, 岸草风飕飕。
柎僵尚疑生, 大呼声裂喉。
柁师为我叹, 挽卒为我愁。
戊子夏再过, 感昔涕交流。
恐伤新人心, 强制揩双眸。
未及归旅榇, 悲恨何时休。
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之六次韵夜过新开湖忆二御共泛)
梅尧臣
出舟湖渺渺, 月白绝纤氛。
已见水如监, 莫生波上云。
独征何慕侣, 冷酌不知醺。
露下清吟久, 同心本爱君
赵?br> 次韵程给事同孙觉学士、扬宪景略游天衣寺
邵雍
和孙传师秘校见赠
释元净
次韵参寥了寄秦少游三绝,时少游举进士不得
和参寥寄秦少游
……
金元
明代
清代
甲申七月七, 未明至三沟。
先妻南阳君, 奄仳向行舟。
魂去寂无迹, 追之固无由。
此苦极天地, 心瞀肠如抽。
泣尽泪不续, 岸草风飕飕。
柎僵尚疑生, 大呼声裂喉。
柁师为我叹, 挽卒为我愁。
戊子夏再过, 感昔涕交流。
恐伤新人心, 强制揩双眸。
未及归旅榇, 悲恨何时休。
吴仲庶殿院寄示与吕冲之马仲涂唱和诗六篇邀予次韵焉(之六次韵夜过新开湖忆二御共泛)
梅尧臣
出舟湖渺渺, 月白绝纤氛。
已见水如监, 莫生波上云。
独征何慕侣, 冷酌不知醺。
露下清吟久, 同心本爱君
很喜欢东坡,对他的词有些理解不到位。
求苏轼《虞美人》(归心正似...
虞美人·述怀宋代:苏轼归心正似三春草。
试著莱衣小。
橘怀几日向翁开。
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
禅心已断人间爱。
只有平交在。
笑论瓜葛一枰同。
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译文马中玉探母归心如三月春草之盛,像老莱子著小儿衣以取悦父母一样孝敬父亲;像三国吴人陆绩六岁见袁术时,悄悄怀揣三枚橘子,欲归送母亲;又像晋人王坦之不速归探父怀祖,父亲便要瞪眼发怒了。
我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
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
看一下《灵光》新赋,颇有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注释⑴虞美人: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
⑵三春草:意谓探望母亲的归心如春草越来越盛。
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⑶橘怀:用陆绩怀橘故事来比喻马中玉孝敬父母。
《三国志》卷五七《吴志·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
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
术出橘。
绩怀三枚;去,拜辞,鼬。
术谓日:‘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日:‘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⑷怀祖句:化用《晋书·王湛传》事典,卷七十五:“坦之还家省父,而述爱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
”瞋(chēn):瞪眼发怒。
⑸禅心已断人同爱:意谓自己心境清静澄明,已无七情六欲,不像马中玉那样执著于人间情爱了。
⑹笑论瓜葛一枰同:意谓不论什么关系都一视同仁。
瓜葛:瓜、葛是两种蔓生的植物,蔓生纠结,比喻各种亲友关系。
⑺灵光新赋:指王延寿作的《灵光殿赋》。
创作背景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三月,当时苏轼的友人马中玉辞掉官职回家探望母亲,为表达马中玉的孝心,苏轼作了这首词送给他。
秦观秋词二首整组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秦观秋词二首整组诗表达了作者以下思想感情对秋色的喜爱,对大自然的喜爱,表现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
秦观秋词二首原文为云惹低空不肯飞,班班红叶欲辞枝。
秋光未老仍微暖,恰似梅花结子时。
无数青莎绕玉阶,夕阳红浅过墙来。
西风莫道无情思,未放芙蓉取次开。
秦观秋词二首译文为云在低空中停住不再随风乱飞了啊 斑斑的枫叶在秋风中想要离开树, 秋还没有完全的过去还有一点温暖,冬天未来梅花为开花蕾就像果实般。
无数青色的花草环绕着台阶,浅红的夕阳穿过围墙,不要说西风没有情感,还没与开放的芙蓉花也因它依次开了。
秦观的秋词二首语言浅近,冲淡自然。
这首诗几乎没有晦涩的字词,也没有典故,选取的也是 “低云.“红叶.等寻常意象。
用字精当、不落俗套。
如“班班红叶欲辞枝.句,作者不写风吹红叶落,而写红叶欲辞枝,一个“辞.字平中见奇,写出了红叶对 秋色的迷恋,尽显作者的平和心态。
修饰巧妙,状物传神。
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惹.“辞.分别写出了云、红叶的情态,赋予自然物象以人的灵气。
想象别 致,意蕴生动。
如“恰似梅花结子时.句把秋天腊梅的花蕾想象成春天腊梅花期已过挂满果实的状态,自然别致,突出此时尚不是深秋,比较暖和的季节特点。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苏门四学士”之一,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官至太学博士,史馆编修。
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观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观祠,丽水的秦观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后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
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北宋词体发展的两个点
一、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关。
隋唐时期,音乐有三个系统——雅乐、清乐、宴乐。
雅乐是《诗经》所配的古乐,清乐乃汉魏六朝乐府诗所配之乐。
宴乐(又称燕乐、讌乐)是唐代从西域传进的乐曲。
其乐器以琵琶为主,琵琶四弦二十八调,音域宽广,表现力富丰,故能以压倒优势取代从容舒缓的雅乐和清乐,并吸引诗人纷纷为之作词应歌,词就是为配合这种燕乐而创作的。
《旧唐书·音乐志》:“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可见正是这种胡类新声和里巷俗曲之结合,促成了词的真正兴起和发展。
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与以往的诗歌不同。
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之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所决定;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
因此,无论是诗经,还是汉魏六朝乐府,乃至唐代的五七言绝句,诗乐的结合方式大多是“选词以配乐”,唐宋词则是“由乐以定词”,即本备曲度,词人根据乐曲的旋律、节拍要求填上歌词。
最初依曲填词,词意与调名统一,中[河渎神]是祭赛河神之曲,所填词亦与赛河神有关。
但后来此曲普遍流传,不祭河神时也有人唱此曲,于是文人就用别的抒情意境填词,词意就与调名无关了。
初期小令,多为应歌而作,文句简明、词意一看便明,无需再加题目。
后来词的作用扩大,意境题材繁复,于是作者有必要再加一个词题或词序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及内容。
前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姜夔[杨州慢]、[齐天乐]等词均有较长的序。
二、词的产生与长短句有关。
乐曲需要与词相配,最初拿七言绝句,近体诗与之相配,充当歌词。
但繁复多变的燕乐曲调与整齐划一的五七言诗的整齐句式发生了矛盾,因此采取加和声和衬字的办法来填补节拍,后来有人把无意义的和声(即泛声)、衬字写上有意义的文词,因此,长短句应运面而生。
朱熹《朱子语类》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
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逐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长短句在诗经、乐府里大量使用,和声魏晋时就有。
传为曹丕作的《上留行行》《瑟调》就用了和声:居世一何不用,上留田。
富人食稻与梁,上留田。
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
贫贱一何伤,上留田。
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
今尔叹惜,将欲谁怨,上留田。
上六处“上留田”意义不在,但在音乐上起了和谐划一的作用。
但这还是词。
当然,“和声”和“泛声”还不足以解决胡乐与诗的矛盾,于是“依曲拍为句”便成了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
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词,从歌诗之法到歌词之法,这就是词体的形成过程。
大体说来,词在燕乐风行的初盛唐于民间孕育生长,中晚唐、五代时经过一些文人的创作逐步成熟和定型,至两宋而大盛。
词“依曲拍为句”的独特体制有如下特点:1、依曲调为词调,不另立题。
2、依乐段分片,片有定式。
3、依词腔押韵,韵位疏密无定。
4、依曲拍为句,句式长短不齐。
5、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
下6、词的篇幅。
①从节拍(即节奏不同)不同来区分,有令、引、近、慢。
这原是音乐上名称。
②从字数而言分小令、中调、长调。
一般就来,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过了五个阶段:即没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宋词的沿袭期指的是从宋代开国(960)到1060前后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往往称之为北宋的初中期。
这一时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也多是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其间虽然有一些表现人生感受的内容,但毕竟是少数。
这一时期代表词人有柳永、欧阳修、晏殊、张先、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
因为是上网查的,他原题还问了其内涵所以全都复制上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每课的语音,词汇,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大全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 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 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 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 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 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 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 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 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 篇,《新书》10 卷58 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
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陈寿,字承祚(zu ò),西晋史学家。
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2 文学常识大全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干宝,字令升。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后汉”即“东汉”。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 篇,涉及到创作的许多问题。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成《水经注》40 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
宋词的重要作家有哪些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
宋词婉约派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煜(937―978年),号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被称为千古词帝,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亦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有《南唐二主词》1卷,录李煜词34首,存世有明万历四十八年墨华斋本,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增加9首。
李煜词集注本有清人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詹安泰《李璟李煜词》等。
《虞美人》被王国维誉为是“包含世间所有愁”的词。
周邦彦(1056~1121年),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张先(990~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宋仁宗朝进士。
官至都官郎中。
晚年往来于杭州、吴兴间,过着优游的生活。
词作与柳永齐名,号称“张三影”。
今传《安陆词》、又名《张子野词》。
史达祖(1163~1220?),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人。
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
韩败史受黥刑,死于贫困中。
今传有《梅溪词》。
其词工于咏物。
贺铸(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今河南辉县)人。
孝惠皇后族孙。
元佑中通判泗州、太平州,后退居吴下。
其词题材较丰富,风格也多所变化,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善于融化前人成句。
守格律、重用韵。
今传《东山词》一卷、《贺方回词》二卷。
晏几道(约1040~1112年),北宋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晏殊第七子。
历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
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
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
有《小山词》。
姜夔(1154~1221年),字尧章,鄱阳人。
号白石道人,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有《白石道人歌曲》。
秦观(1049~1100年),北宋词人。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人。
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等职。
坐元佑党籍。
绍圣后累遭贬调。
文辞为苏试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词诗,词多写男女情爱,伤感身世之作,是婉约词人中一大家。
诗风与词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士长短句》。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人。
北宋景德中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性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原有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后人称之为“词人宰相”。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吴文英(1212~1272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人。
一生未仕,但平生所交,皆一时显贵,作词较多,是一位重要词人。
其词典丽而工,多雕琢,音律合谐。
今传有《梦窗词》。
张炎(1248~?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杭州)人。
张俊六世孙,宋亡,落拓而终。
他的词尤以咏物词名重当时,其作词圣“清空”之说,词有《山中白云》及词学专著《词源》传世。
冯延巳(...
扬州运河水文化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
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
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
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
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
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扬州古运河的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感悟。
最近,扬州市旅游局推出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设想与规划。
业内人士认为,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景点,其旅游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新线和老线、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澜、风情万种、景色各异、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条新开发的旅游线,与长江风情旅游线相呼应、相连接,从长江与运河交界的古镇瓜洲上船,经过古运河到东关古渡换船,就能非常自然地与我市已经形成多年的乾隆水上游览线自然连接,这就完全做足了“水”的文章,突出了古城扬州历史上“车马少于船”的特色,使游客感受“水”的经济、“水”的文化、“水”的生活方式。
古人云:智者乐水。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它孕育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丰富着人类的文明史,充实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与现实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
这条旅游线是历史文化与水的完整结合,更显现其独特的价值。
如由南向北游,从白浪滔滔的长江,驶进宽阔的风平浪静的大运河,映入眼帘的是运河西岸的古寺塔影,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杨柳,富有水乡特色的小桥野渡,掩映于水杉翠竹荫下的农舍,细如羊肠的纤道,随风盘旋的风车,破浪前进的船队,或许还能看到巅簸在大河中的小小的渔船,以及不时上下潜水作业捕捉鱼儿的鱼鹰。
如若在早上,面对眼前的水乡景色,谁又不会想起宋代词人柳永的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个历史的走廊中,人们慢慢地看、慢慢地品,走进扬州,阅读扬州,感受扬州。
当来到“东关古渡”又换上小船沿着“乾隆水上旅游线”悠悠地向蜀岗瘦西湖风景区荡去,领略维扬春色。
那一幕幕美丽的风光不时出现在游客的面前,赢得游客由衷的赞叹,“美哉扬州”、“秀哉扬州”;而从北向南走,则又是一番境界,美丽的风光,秀丽的古城,在越来越宽阔的水面上渐渐远去,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和逶迤如黛的青山,谁又不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历史的沧桑,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那传奇的文化和独特的秀丽的风光。
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所以就把这段运河开挖得弯弯曲曲。
这个方法是我国古代河工们的杰出创造。
以前所流传的弯弯曲曲是为了不破坏扬州风水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古运河的三湾段因其弯道给人们以特殊的变化莫测的忽远忽近的视角空间,将是古运河旅游线上的一大卖点。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近期应尽快推出瓜洲古渡风景区。
瓜洲在古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处于扬州西南,与镇江隔水相望,“京口瓜洲一水间”(宋?王安石)。
瓜洲最早在大江之中,四面环水,后泥沙淤积,与陆地相连,因形如瓜,故名。
瓜洲历来是扬州的门户,始于晋,盛于唐,它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扬州。
古人认为:“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有“江淮第一雄镇”和“千年古渡”之称。
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明代瓜洲城周长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高二丈一尺。
在瓜洲城东门外另筑有“鬼柳城”。
元代设置行省于此,明代设同知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
瓜洲从唐代直到现代都是文人荟萃之地。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王安石、陆游,明代的郑成功,清代的郑板桥等,都曾在瓜洲寻幽...
汝南县官庄乡古代名人
散文家桓宽桓宽,西汉后期散文家。
字次公,汝南(汉汝南郡)人,生卒年不详,西汉宣帝时举为郎,后官至庐江太守丞。
著有《盐铁论》六十篇。
昭帝元始六年(公元前81年),召开了一次盐铁会议。
与会双方对民间疾苦的根源、同匈奴的和战政策、治国的方针和理论等重大问题申述了不同的见解。
《盐铁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盐铁问题的结构严整、体制统一的专著。
不仅是研究西汉政治、军事特别是经济政策的重要文献,而且还被文学家称为政论性散文集和经济题材的对话体历史小说。
重信义的典范张劭张劭,字元伯,汝南人。
生卒年不详,约东汉初年前后在世。
成语“范张鸡黍”、“鸡黍之约”、“鸡黍之交”的当事人。
据《后汉书·独行列传》载:张劭与范式(字巨卿,东汉山阳郡金乡人,官至庐江太守)是好友,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两人返乡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
于是约好了日期。
当约期快到时,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
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
张劭与范式遂成为重信义的典范。
后经过晋·干宝《搜神记》中的《山阳死友传》、元·宫天挺杂剧《范张鸡黍》、明·冯梦龙《喻世明言》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等加工和改编,最终成为成语典故。
“鸡黍之约”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诚信之源。
古人所称“八拜之交”之一。
著名词人秦观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北宋著名词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1086年,任蔡州(汝南)教授五年。
其所著《汝阳祖氏先茔芝记》说他的祖先原本在幽州的范阳,“其后徙深州,至道间,始来居蔡。
今汝阳阳安乡(今汝南王岗)十里岗之原,则我先府君之墓也。
”史书上一般认为他祖籍高邮(今江苏),但他自己认为祖宗坟墓在汝南,是汝南人。
其所著有关汝南的还有两词一诗一文:《水龙吟》、《南歌子》,《赠女冠畅师》,《汝水涨溢记》。
宰相朱胜非朱胜非,(1082~1144),字藏一,汝南(宋蔡州)人。
南宋靖康元年,为东道副总管,权知应天府,劝进赵构即帝位。
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后秦桧为相,与其不合,废居8年。
著有《绀珠集》十三卷、《秀水闲居录》三卷。
《全宋诗》收其诗七首,《全宋文》卷三六三四收有其文。
其所书《杜门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官”李本固李本固,(?~1638),字叔茂,汝南人。
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
由知县擢御史,巡视十库,出按三秦及云南,皆有政声。
疏请册立东宫,削籍归。
光宗立,起大理寺卿,以言事罢归。
修《汝南志》,为《汝南遗事》二卷(《四库总目》)。
死后追赠工部右侍郎。
今遂平县石寨铺乡柳庄寨汝河转弯处“天官堤”传为李本固主持修建。
李本固所处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汝半朝”时期,明万历朝内设六个部,五个部中都有汝南人身居要职,除李本固外,还有吏部尚书李宗延、兵部尚书傅振商、工部右侍郎桂有根、礼部侍郎费必兴、太常侍卿羊可立等。
(满献林整理)
宋朝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一、著名的诗人:辛弃疾 范仲淹 朱熹 陆游 王安石 林升 文天祥 范成大 李清照 欧阳修 叶绍翁 程颢 杨万里 白胜 张俞 梅尧臣 岳飞 胡铨 柳永 张轼 晁说之 郑会 王禹 僧志南 刘季孙 谢枋得 徐元杰 曹豳 朱淑贞 王淇 刘克庄 叶采 王令 司马光 沈括 翁卷 传徐矶 曾几 戴敏 黄庭坚 林逋 苏舜钦 文同 苏轼 朱弁 陈与义 戴复古 郑思肖 谢翱 雷震 杨朴 刘翰 周必大 蔡确 洪咨夔 林稹 杜耒 白玉蟾 卢梅坡 牧童 蔡襄 王硅 邵雍 晏殊 赵鼎 高翥 李纲 秦观 陈与兴 寇准 李之仪 王观 晏几道 张先 赵佶 周邦彦 杨亿 米芾 谢克家 黄裳 章楶 潘阆 蔡伸 姜夔 刘辰翁 史达祖 唐琬 吴文英 严仁 张元干 周密 朱淑真 赵师秀 袁去华 刘子翚等等。
二、简介(节选):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3、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
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
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生平 宋祁幼年与兄随父在外地读书,日子艰辛,稍长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5、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州(今四川绵阳市涪城区内),祖籍:江西永丰,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字永叔,谥 欧阳修像号文忠,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柳,欧,苏(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北宋欧阳修、苏轼)。
6、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
逝世后追谥号“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
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7、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8、秦观,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最初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
元祐初(1086),苏轼举荐他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预修《神宗实录》。
9、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
宋词分为哪两大流派,它们的代表分别是什么
宋词两大词派分别是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婉约,即婉转含蓄。
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出处:“豪放”、“婉约”之说最早见于《诗余图谱》:“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
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观)制作多是婉约,苏子瞻(苏轼)之作多是豪放。
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
” 扩展资料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傒、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
豪放词派不但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影响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
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但内容比较狭窄。
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豪放派 百度百科-婉约派...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作者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作者是范仲淹 -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的文学素养很高,著名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皇佑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3岁。
是于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等。
轶事典故断齑画粥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
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
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龙图老子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宽厚仁爱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
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
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
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
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
”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
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
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严谨治学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
”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
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
”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只弹履霜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
”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
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
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
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
”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
”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举贤任能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
”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
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
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
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