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之后能齐家,
一举夺魁戴红花。
待得治国金銮殿,
指点江山平天下。
求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有韵味,还蕴含深厚哲理的句子
这句话是后人给予的总结,没有下一句。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话出自《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译文:古代想把彰明光明正大的品德推及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个国家。
想要治理整个国家的人,先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想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诚挚;想要使自己意念诚挚的人,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的“八目”,这“八目”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因为《大学》后面的章节都是在阐释这“八目”,阐释如何通过“八目”的修行,而达到“三纲”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求对下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道家:“无为而治”、“仁政”和自由主义“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思想的灵魂,历史上,这种治国思想对汉唐盛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与今人理解的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也就是说;只要政府不干涉,民间社会就会自发地形成某种秩序,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也”。
假如我们把“无为而治”的思想与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作一比较,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尤其是从结果上来说更是如此。
从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就,与自由主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在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也受到自由主义所创造的社会环境很大的助力,因此,也间接地受益于自由主义这个政治哲学。
而我国传统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也与道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凡是道家思想比较流行或统治者的所作所为符合道家思想时,都是我国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时期,反之则相反。
表面上看,“无为而治”与儒家的“仁政”在具体措施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恤民力、轻徭薄赋等。
但他们的出发点却是完全不同的,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从“天道无为”发展来的,它体现着“道法自然”的理性光芒,而儒家的“仁政”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冲动,是所谓“内圣外王”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我国古代那种绝对专制的体制下,“无为而治”可以对帝王起到适当的约束作用,而所谓的“仁政”却有可能成为扰民的举措。
在缺乏监督的体制下,“无为而治”是统治者暂时的清醒剂,但随着统治者贪欲的膨胀,“无为而治”便成了他们的绊脚石,不久就会被统治者置于脑后。
然后是我国特有的周期率一再重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谁提出的?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么?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一句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出处《礼记·大学》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
使自己的心境修为在常人之上,而不单单是有一技之长。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齐家,家为社会的最小整体单位,如何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同样是一门大学问。
治国平天下,其实这为两个词,治国是指治理诸侯国,平天下是指使天下黎民百姓安居乐意,但是现代我们可以把它合并说来。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参考资料:人民网-品读曾国藩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修身”要怎么做
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
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
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
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现代人修身除了要具备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还要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谁的观点
修饰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文出于《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至于《大学》的作者,宋代学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南宋的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原文究竟是孔子亲口所说还是曾子的后期解释而来,已经无法找到准确的答案,但此系儒家学派的思想是肯定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成语的成语
答案是正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出自《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
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