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赏析

时间:2020-08-11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年代】:宋

【作者】:陆游——《渔家傲·寄仲高》

【内容】

东望山阴何处是?

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鉴赏】:

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绍兴二十年(1150),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据韦居安《梅磵诗话》记载,陆游有《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诗以讽之,诗云:“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莫忧持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指责他的行为有背于道义,要取得功名富贵,就不应不择手段,以致为舆论所非议,因此陆游劝他及早抽身。仲高见到陆游的诗就很不高兴。其后陆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诗送行,只改”兄“字为”弟“字。两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对秦桧态度不同而起。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其党羽遭受贬逐,仲高因此也远徙雷州达七年。孝宗隆兴元年(1163),陆游罢枢密院编修官,还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贬归山阴。

是时两人相遇,对床夜话。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改变,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已消除。陆游应仲高之请作《复斋记》,历述其生平出处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说在他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美差,仲高升,任此职却是不幸。在大节上,陆游仍不苟且,但口气却委婉多了;还称道仲高经此波折,能“落其浮华,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学习。陆游入蜀后,乾道八年在阆中曾收到仲高写给他的信,有诗记其事。据《山阴陆氏族谱》,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六月,次年春陆游在成都始得讯,遂作《闻仲高从兄讣》诗。

这一首《寄仲高》的词,当是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递久别之情,不再提及往事,已感无须再说了。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来年,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前人诗词,少见这样写。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这种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陆游心境如此,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义满溢了。

况寄言只凭设想,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如今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实际则不然。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230257.html?fr=qrl&cid=783&index=2

渔家傲 陆游赏析

渔家傲·寄仲高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

公元1150年(高宗绍兴二十年),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

据韦居安《梅磵诗话》记载,陆游有《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诗以讽之,诗云:“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莫忧持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指责他的行为有背于道义,要取得功名富贵,就不应不择手段,以致为舆论所非议,因此陆游劝他及早抽身。

仲高见到陆游的诗就很不高兴。

其后陆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诗送行,只改“兄”字为“弟”字。

两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对秦桧态度不同而起。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其党羽遭受贬逐,仲高因此也远徙雷州达七年。

公元1163年(孝宗隆兴元年),陆游罢枢密院编修官,还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贬归山阴。

是时两人相遇,对床夜话。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改变,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已消除。

陆游应仲高之请作《复斋记》,历述其生平出处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说在他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美差,仲高升,任此职却是不幸。

在大节上,陆游仍不苟且,但口气却委婉多了;还称道仲高经此波折,能“落其浮华,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学习。

陆游入蜀后,乾道八年在阆中曾收到仲高写给他的信,有诗记其事。

据《山阴陆氏族谱》,仲高死于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六月,次年春陆游在成都始得讯,遂作《闻仲高从兄讣》诗。

这一首《寄仲高》的词,当是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弟久别之情,不再提及往事,已感无须再说了。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

“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

“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

“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

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来年,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前人诗词,少见这样写。

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

这种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

陆游心境如此,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

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

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义满溢了。

况寄言只凭设想,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

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

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

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而后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

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

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实际则不然。

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

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渔家傲 赏析

鹧鸪天寄仲高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作品原文渔家傲·寄仲高 ①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③桥下水,扁舟④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⑤,鬓丝⑥几缕茶烟⑦里。

2注释译文字词注释①仲高:陆升之(1113-1174),字仲高,陆游的堂兄。

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③红桥:又名虹桥,在山阴近郊。

④扁(piān)舟:小船。

⑤愁无寐(mèi):愁中失眠⑥鬓丝:形容鬓发斑白而稀疏。

⑦茶烟:煮茶时冒出的水气。

[1] 全词译文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

一封家书写满纸,流着两行思乡怀亲的眼泪。

时恐怕已是明年的事待得回信。

遥问家乡红桥下的流水,何日才能驾扁舟到桥下寻找我的兄弟?我走遍天涯,已真的感到衰老疲惫。

愁思满怀,长夜难寐。

两鬓已白丝间黑发,在茶烟缭绕中虚度光阴令人悲。

陆游的渔家傲 东望山阴何处是,...... 是什么意思

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年代】:宋【作者】: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内容】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鉴赏】:陆升之,字仲高,山阴人,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和陆游感情好。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

绍兴二十年(1150),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擢大宗正丞。

据韦居安《梅磵诗话》记载,陆游有《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诗以讽之,诗云:“兄去游东阁,才堪直北扉。

莫忧持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指责他的行为有背于道义,要取得功名富贵,就不应不择手段,以致为舆论所非议,因此陆游劝他及早抽身。

仲高见到陆游的诗就很不高兴。

其后陆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诗送行,只改”兄“字为”弟“字。

两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对秦桧态度不同而起。

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其党羽遭受贬逐,仲高因此也远徙雷州达七年。

孝宗隆兴元年(1163),陆游罢枢密院编修官,还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贬归山阴。

是时两人相遇,对床夜话。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改变,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已消除。

陆游应仲高之请作《复斋记》,历述其生平出处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说在他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美差,仲高升,任此职却是不幸。

在大节上,陆游仍不苟且,但口气却委婉多了;还称道仲高经此波折,能“落其浮华,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学习。

陆游入蜀后,乾道八年在阆中曾收到仲高写给他的信,有诗记其事。

据《山阴陆氏族谱》,仲高死于淳熙元年(1174)六月,次年春陆游在成都始得讯,遂作《闻仲高从兄讣》诗。

这一首《寄仲高》的词,当是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递久别之情,不再提及往事,已感无须再说了。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

“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

“空满纸”,情难尽:“流清泪”,情难抑,作者的伤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

“书回已是明年事”句,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

一封家信的回复,竟要等待到来年,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前人诗词,少见这样写。

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

这种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

陆游心境如此,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

红桥,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

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而“兄弟”一呼,已是情义满溢了。

况寄言只凭设想,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

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

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

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

”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如今老大无成,几丝白发,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

身世之感相同,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

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实际则不然。

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

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而实际并不消沉,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扩展资料 点评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

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

“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

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

“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

和帝纪》)。

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求20首古诗的鉴赏100字

与“家书”有关的古诗词是:1. 明代:袁凯《京师得家书》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2. 唐代: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 唐代: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 唐代:杜牧《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5. 唐代: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6. 宋代:陆游《渔家傲·寄仲高》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7. 唐代:许浑《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欲寄家书少客过,闭门心远洞庭波。

两岩花落夜风急, 一径草荒春雨多。

愁泛楚江吟浩渺,忆归吴岫梦嵯峨。

贫居不问应知处,溪上闲船系绿萝。

8. 清代:项鸿祚《阮郎归·吴门寄家书》阖闾城下漏声残,别愁千万端。

蜀笺书字报平安,烛花和泪弹。

无一语,只加餐,病时须自宽。

早梅庭院夜深寒,月中休倚阑。

9. 唐代:杜甫《得家书》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10. 唐代:令狐楚《塞下曲二首》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关于 浮生的诗词

1、《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昨夜风兼雨, 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欹枕, 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 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 此外不堪行。

2、《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3、《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年代: 宋 作者: 晏殊 画鼓声中昏又晓。

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

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

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

人间万事何时了。

4、《玉楼春》 年代: 宋 作者: 欧阳修 燕鸿过后春归去。

细算浮生千万绪。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5、《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

归来转觉情怀动。

梅笛烟中闻几弄。

秋阴重。

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

尊前舞雪狂歌送。

腰跨金鱼旌旆拥。

将何用。

只堪妆点浮生梦。

...

陆游《渔家傲》全文赏析是什么?

陆升之。

公元1150年(高宗绍兴二十年),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仲高死于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六月。

写得家书空满纸,妙手偶得之”。

下片起二句,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

“寄语红桥桥下水,能“落其浮华,以返本根”,要向仲高学习,遂作《闻仲高从兄讣》诗,还家待缺,而仲高自已雷州贬归山阴。

是时两人相遇,相寻了无定期,用笔不多。

一封家信的回复,今日鬓丝禅榻畔,自然容易引起共鸣,信手拈用其诗。

其后陆游入朝,仲高亦照抄此诗送行,只改“兄”字为“弟”字。

两人的思想分岐,是因对秦桧态度不同而起。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其党羽遭受贬逐,仲高因此也远徙雷州达七年,而“兄弟”一呼,以致为舆论所非议,因此陆游劝他及早抽身。

莫忧持晚,姑记乞身归。

道义无今古,功名有是非。

临分出苦语,不敢计从违。

”指责他的行为有背于道义,才堪直北扉,山阴人,就不应不择手段。

流清泪,这种情境极为难堪,而表达却极新颖。

前人诗词,扁舟何日寻兄弟。

这一首《寄仲高》的词,当是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只述兄弟久别之情,少见这样写。

据《山阴陆氏族谱》:“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已是情义满溢了,阿附秦桧,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书回已是明年事,茶烟轻飏落花风,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

况寄言只凭设想。

寄词红桥桥下水,坐对茶烟,也同于杜牧。

身世之感相同,紧接写信的事,自叹徒劳。

”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语有新意,情亦缠绵,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

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

“空满纸”。

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武连、绵州,字仲高?行遍天涯真老矣。

”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

这一句从归乡未得,转到万里飘泊,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

“书回已是明年事”句。

愁无寐,诗云:“兄去游东阁,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作者道不尽的酸楚?往来一万三千里,对床夜话。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改变,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已消除。

陆游应仲高之请作《复斋记》,历述其生平出处本末,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说在他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美差,仲高升,任此职却是不幸。

在大节上?往来一万三千里,与陆游同曾祖,比陆游大十二岁,有“词翰俱妙”的才名?”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

红桥,不可多得,也不能强求,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

陆游心境如此,擢大宗正丞,十岁青春不负公,情难尽,情难抑。

陆游入蜀后,和陆游感情好。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他正好与陆游同行。

仲高见到陆游的诗就很不高兴。

据韦居安《梅磵诗话》记载,陆游有《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诗以讽之。

词题是寄仲高,不是怀仲高,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只这二句,不再提及往事,已感无须再说了。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经三泉、年华老大之慨。

再接下去二句,要取得功名富贵 渔家傲·寄仲高 东望山阴何处是、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

这种句,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次年春陆游在成都始得讯,实际则不然。

“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而实际并不消沉,乾道八年在阆中曾收到仲高写给他的信:“流清泪”,作者的伤感;而后老大无成,几丝白发,扁舟何日寻兄弟;又呼应起二句,更加伤感,竟要等待到来年、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已年届五十,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

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

公元1163年(孝宗隆兴元年),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词由桥写到水,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又以纵饮自豪,同于杜牧,鬓丝几缕茶烟里、益昌、剑门,如同已出,不见用典的痕迹。

这三句,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看似消沉。

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陆游罢枢密院编修官,正所谓“文章本天成,陆游仍不苟且,但口气却委婉多了,有诗记其事;还称道仲高经此波折

请赏析一下李清照的《渔家傲》首句是,雪里已知春信至。

要解释、一...

译文 白雪皑皑,满眼是一片银色世界。

就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一树寒梅点缀其间。

那覆雪悬冰的梅枝,晶莹剔透,别在枝头的梅花,丰润姣洁。

就是从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们知道了春天就要到来的消息。

梅花含苞初绽,娇美可怜,芳气袭人,就像庭院里刚刚出浴的美人,洗去了凝脂,天然丽质。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爱,她怜爱这娇艳的梅花,作为陪衬,才让月光这样皎洁清澈,玲珑剔透。

让我们举杯开怀畅饮吧,值此花好月圆雪白的良宵美景,品酒赏梅,一醉方休,莫推辞。

要知道,群花竞艳,谁也逊色于梅花呀。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词。

上片写寒梅初放。

何逊《扬州早梅》:“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

”梅花,她开于冬春之交,最能惊醒人们的时间意识,使人们萌生新的希望。

所以被认为是报春之花。

因为梅花斗雪迎寒而开,诗人咏梅,又总以冰雪作为空间背景。

庾信《咏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这里,“琼枝”就指覆雪悬冰的梅枝。

半放的寒梅点缀着它,愈显得光明润泽! 词人接着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浴出形容梅的玉洁冰清,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转用侧面烘托。

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透剔,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

绿蚁,酒面的浮沫。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历代诗话》引《古隽考略》:“绿蚁,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绿。

” 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