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内容里含有杜康的古诗词句
鹧鸪天五○首 元好问
。浮云身世两相忘。孤峰顶上青天阔,独对春风舞一总道忘忧有杜康。酒逢欢处更难忘。桃红李白春千树,古是今非笑一场。歌浩荡,墨淋浪
短歌行 曹操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
蒙求 李瀚
胆斗,卢植音钟。桓温奇骨,邓艾大志。杨修捷对,罗友默记。杜康造酒,苍颉制字。樗里智囊,边韶经笥。滕公佳城,王果石崖。买妻耻醮
酬梦得比萱草见赠 白居易
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借问萱逢杜,何如白见刘。老衰胜少夭,闲乐笑忙愁。试问同年内,何人得白头。
水龙吟十七首 刘克庄
无迹。与谁同去,挑包徐甲,负辕班特。蹉过明师,且寻狎友,杜康仪狄。笑谢公旷达,暮年垂泪,听桓郎笛。鬳斋不是凡人,海山仙圣知来
酹江月七首 谭处端
傲雪欺霜,虚心直节,妙理皆非俗。天然孤淡,日增物外清福。杜康得妙,酿三光真秀,清澄醇酎。太白仙才乘兴饮,一斗佳篇百首。倒载山
饮酒四首此诗为秦观作 苏轼
操戈逐儒生,举觞还酩酊。雷觞淡于水,经年不濡唇。爰有扰龙裔,为造英灵春。英灵韵甚高,蒲萄难与邻。他年血食汝,当配杜康神。
咏家酝十韵 白居易
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旧法依稀传自杜,新方要妙得于陈。[杜康。陈郎中岵传受此法。]井泉王相资重九,麴(上薛下米)精灵用上寅。
无调名四首 马钰
杜康造底。昔日文君,当垆沽底。蓦想古业毕卓,亲曾偷底。是刘伶,十分偏爱底。帝前李白曾吐底。栾巴马起慈,救火遥*底。司马相公,
沁园春 辛弃疾
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糵埋。君诗好,似提壶却
沁园春 王奕
醉面挟风,携杜康酒,酹刘伶台。问漂母矶头,韩侯安在,钵山池下,乔鹊曾回。孝说仲车,忠传祖逖,忠孝如今亦可哀。清河口,但潮生潮
和陶止酒 苏轼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镜换杯 白居易
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镜里老来无避处,樽前愁至有消时。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
那位大仙知道“杜康“的来历?
杜康酒的来历古时在河南一个乡村里,一个叫杜康的农民,家里有一垛麦草,夏天发酵后散发出一股清香,而且往下滴出液体,杜康就取碗去接,结了半碗时,从碗中飘出一位长者,长者告诉他,你明天端着这碗水到村口,等三个陌生人,从他们身上各取一滴血,放入碗中,就会是一种倍受欢迎的饮料。
第二天,杜康照做,因为行人稀少,很久才来了一位书生,杜康说明原因,书生慷慨应允;又过了几个小时才又来一位武士,杜康照旧陈述,武士毫不犹豫地刺腕滴血;可是第三个久久不来,等到酉时,才来了一个疯子,杜康不由分说强行刺破他的手指取了一滴血,三滴血滴如碗里,立即散发出诱人的幽香。
后来杜康用这一碗饮料做底,兑水成酒,生意兴隆。
所以这酒就是三滴血,加一个酉字。
而且人们在喝酒时,开始都很文明,那是书生的血在起作用;喝到高兴时,就豪言壮语,就是武士的血在起作用;喝到最后,就胡言乱语,那就是疯子的血在起作用。
古代诗词中李杜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同时著名的李杜二 人。
诗文中或指东汉李固与杜乔,二人因反对权臣梁冀而被杀,合称李 杜后汉书》卷六三《李杜传》赞云:“李杜司职,朋心合力。
”唐?杜甫 《长沙送李十一:“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塞菊倍离忧。
”或指东汉李 膺与杜密二人,同被党锢之祸,入狱,也称李杜,《后汉书》卷六七《杜 密传》党事既起,免归本郡,与李膺俱坐,而名行相次,故时人亦称李 杜焉。
”唐?杜牧《李甘诗》:“喜无李杜诛,敢惮髡钳苦。
”又,唐代诗人李 白及杜甫齐名,也并称李杜。
唐?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 丈长。
”宋?陆游《示寻遍》:“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明?李知阳《吹 台春日怀古》:“天留李杜诗篇在,地历金元战阵来。
”
古代诗词中葛巾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葛布制成之头巾。
尊 卑共服。
《太平御览》卷六八七《服 章》载《蜀书》,记诸葛武侯与宣王将战于渭滨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 指麾三军。
”又据《宋书?陶潜传》记,陶潜“取头上葛巾洒酒,毕,还复 著之”。
故“葛巾”又指隐者所著之头巾。
唐?李白《戏赠郑溧阳》:“素琴 本无弦,洒酒用葛巾。
”杜甫《宾至》:“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宋?苏 轼《犍为王氏书楼书生古亦有战 阵,葛巾羽扇挥三军。
”宋?范成大《次韵厉云卿晚登泮丘亭》“葛巾羽 扇吾身健,雪椀冰子句清。
”
古代诗词中韦杜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据史书记载,韦、杜为 唐朝之时两大名门望族。
韦氏世居之地名韦曲,为樊川第一名胜;杜氏 世居之所名杜曲,位于韦曲之东,两 地皆在唐朝国都长安城南。
时人遂 并称之为“韦杜后因借以比喻高贵之门第,因以为典。
清?顾炎武 《寄刘处士大来》:“常过韦杜家,早识严徐面。
”清?龚自珍《点绛唇》“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
”
杜康酒产品由来是什么呢? 爱问知识人
酿制杜康酒的泉水--酒泉,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部杜康村的酒泉沟里。
酒泉水清洌碧透,味甜质纯。
每遇夏季,可闻到一股天然的酒泉香。
杜康酒属浓香型,以优质小麦采制高中温混合使用,又精选糯高粱为酿酒原料,并采取香泥封窖、低温入池、长期发酵、混蒸续槽、量质摘酒、分级贮存、陈酿酯化、精心勾兑等先进工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言:“杜康作秫酒”。
明万历年间《直隶汝州全志》载:“杜康(石+八)就是现在的杜康村。
该村三山环抱,一溪旁流。
村南杜康河里流水潺潺,清澈见底,其中酒泉沟一段,百泉喷涌,清冽碧透,夹岸树木葱郁,景色宜人。
古代诗词中巫彭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传说中的神医名。
《山 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 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
” 晋?郭璞注》:“皆神医也。
世本》曰:巫彭作医后用以泛指名医。
宋?曾巩《代书寄赵宏》岂期艰苦天所悯,晚节幸值巫彭妙。
”
诗歌的来历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古诗的来历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 诗词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知识,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古诗词有时会 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入物理概念,这样可谓是水到渠成。
例如,讲授分子运动论的概念时,可引用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知雪,为有暗香来. 在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暗香来”后,学生会引起浓厚的兴趣,稍作讨论 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照物的知识前可引用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 道中》:飞花两岸照晚虹,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后两句可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因为船与云运动速度相同,以船为 参照物,云是静止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层楼.”为例,要学生指出白日依山尽的参照物,黄河入海流的参照物。
一些古诗词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脍炙人口、生动形象而有趣,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功效. 二利用古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且表述严密,有相当多的概念不太好理解,学生因对物理 概念理解困难故而对物理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分析,可使 学生针对具体问题中的概念,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逐渐接受和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可引 用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以及《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以及《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这些古诗词词义浅显,学生易理解,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象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样可加深对平面镜成象特点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平面镜成象特点在自 然界中存在的涉及,可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又如,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 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介绍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同时进行受力分析,讲清其道理,效果很好.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 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三 利用古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牛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 理解,靠有机吸收。
如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如引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参照物、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 深化和升华。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气势磅礴的瀑布化作熠熠生辉的银河落下神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 识,就不会有对诗中意境的深刻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诗中意境的同 时也是光学知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能的转化知识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 自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自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 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
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岂不令人心驰神往。
在这幅画中,我们 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 给后人留下一部绝妙的物理教科书. 四 利用古诗词进行素质化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郑板桥的《江晴》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后,对凝华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可 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学习了机械运动知识后,可引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 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两句的意思是,那一片孤帆...
古代诗词中邓林一词的起源是什么?
《山海经?海外北 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又见《列子?汤问》:“夸父不量 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渭河。
河渭不足,将走 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尸裔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 里焉。
”“邓林”为神话传说中夸父弃杖所化之树林。
后遂用来指树林、柱 杖;亦指未竞大业的余迹。
晋?阮籍 《咏怀》诗之十六:“焉见王子乔,乘 云翔邓林。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八:“余迹寄邓林,功竟在 身后。
”唐?杜甫风疾舟中书怀三十六韵》瘗夭追潘岳,持危觅邓 林。
”唐?韩愈《海水》:“海水非不广,邓林岂无枝。
”
《诗词》中‘词’的由来?
词解拼音:cí【什么是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释义】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
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
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词的种类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
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
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词 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例]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
例如:词的风格一般有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
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
不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