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由来古诗三句

时间:2020-08-10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二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三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四

清明-【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古诗,准备个英烈的故事。

含义:清明节即是节气又是节日。

从节气上来说,它是24节气之一。

从节日上来说,它是祭祖日。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气爽,一年的劳作从此开始,春耕春种,开始忙碌。

祭拜祖先,追忆先人,也在同时进行。

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

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即陶冶情操,又促进了身心的健康。

《红楼梦》中的清明活动贾府十分重视,把采百草、放风筝、荡秋千作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清明活动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

时至今日,在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已经为清明节增添了许多内含,在祭炎黄二祖的同时,悼念自己的先祖,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在今天的清明活动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俗: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 【关闭】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时间:阳历4.5 周三 阴历3.8有关诗句:《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问 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由来古诗三句

清明节的来历,习俗,古诗,对联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

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与“勤政清明”典故(摘文)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年轻时,为了躲避祸害,流亡江湖,受尽了屈辱。

晋文公名叫重耳,流亡间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受不了苦难,陆续各奔东西。

在剩下的少数忠心之臣中有一人叫介子推,重耳曾饥饿晕倒,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之命。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请介子推上朝入朝封官受赏。

介子推力辞,晋文公亲去请,介子却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令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不见子推出山。

介子推母子竟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

文公大悲,在介子推脊梁堵着的柳树树洞里掏出一片衣襟,衣襟上题有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藏血书入袖中,葬子推母子于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经常纪念介子推,命绵山易名“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登山徒步祭奠。

行至坟前,那棵老柳树已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祭扫后,晋文公赐名复活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鞭策自己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治理国家.习俗:扫墓、插柳条、吃清明菜(荠菜)、踏青等。

相关对联:1.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春风重拂地2.燕子来时新春;梨花落后清明。

...

清明节的习俗、由来丶古诗丶古文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

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