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更是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成为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要把握其核心的思维方法和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如何培养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一是要讲明背诵的益处。
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代诗词以其文字的精练、意境的深远和表达的准确等特点成为千古传唱的佳篇佳句,今人熟读并掌握一些古诗词,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好处。
我小时候就背诵过好多古诗词,不少诗词至今仍记忆犹新。
而且这些熟记的诗词对我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作为家长,应当将背诵古诗词的这些好处告诉孩子,让孩子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是要讲清诗词的概况。
背诵任何内容,最大的忌讳就是死记硬背,背诵古诗词更是如此。
因此,家长朋友应当想方设法激发孩子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例如,在背诵一首古诗词时,家长要将这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诗词含义等讲解给孩子听,让孩子对这一首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关于这一点,朋友们可以到我的博客上查找《唐诗三百首》和《古诗词集锦》就能查到有关资料的。
三是要创新背诵的方式。
如果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让孩子背诵古诗词,孩子就会渐渐失去对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因此,家长应当不断创新背诵古诗词的方式,以此来不断增强孩子的兴趣。
例如,可以购买一些介绍古诗词的录音磁带每天播放给孩子欣赏悠闲的音乐和标准的普通话古诗词朗诵;同时可以购买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图书让孩子欣赏与具体诗词相配的优美插图。
家长可以让孩子一边听、一边看,而不要强求孩子去背诵。
此外,还可以与孩子开展“背诵古诗词擂台赛”。
开始时可以采取“你背诵上句,我背诵下句”的方法,然后可以采取“你背一首,我背另一首”的方式。
当孩子对古诗词掌握得比较多了之后,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古诗词接龙”的游戏,也就是当一个人说出一句古诗词后,另一个人须以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开始说出另一句古诗词。
总之,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背诵古诗词,不要让孩子为背诵而背诵。
只有努力培养出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后,才能达到背诵古诗词的真正目的,也才能真正起到背诵古诗词的效果。
如何培养一个具有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的孩子
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素质,才符合现代社会对每个人基本素质的普遍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们小学可以充分结合少先队的组织优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对孩子进行环境意识的启蒙,训练孩子的环保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创设绿色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环保情感环境每时每刻都在无声无息地教育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的局限,又天生好奇、好学,少年儿童很容易受生活氛围的影响。
重视良好教育氛围的创设,可以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激发他们潜在的环保情感。
1、利用少先队活动走进大自然,激发队员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孩子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
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队员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队员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队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
借春游、秋游以及假日活动之机带领队员走进大自然,在队员游玩的时候同时给他们讲解,让队员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队员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
2、设立环保标识,营造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摇篮。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
我们力争让校园内的花草树木都赋有环保教育的语言。
使学生时时处于无言的环保教育氛围之中。
校园内草坪青青,花草树木品种繁多,绿树成荫,各中队的教室里都摆放着漂亮的盆景。
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争创生态绿色学校,争当环保小卫士”的争创生态学校的目标标语。
草坪的各处制作了“小草青青,脚下留情”“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小草在睡觉,请您别打扰”“做平凡小事,塑美好心灵”……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向大家传送爱护校园的信息。
旨在让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情感。
二、畅通多种渠道,进行系统的环保知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板块,它既融于课堂教学中,又融于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中,它还与家庭熏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1、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每学期初,学校环境教育领导小组联合少先队拟定切实可行的“环境教育实施计划”,由任课教师对相关学科中适于进行环境教育的课文、章节罗列成表,并由教导处制成学科环境教育综合规划表,便于学期中对教师备课、授课的督促与检查,构成课堂实施环境教育的网络。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良好的环保意志情感教育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中,才能形成人的品德意志。
实践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意志情感的形成。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看一看,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大自然。
建立活动基地,如“蔬菜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花木园艺”素质教育活动基地,消防基地,敬老基地,拥军基地,护绿基地等。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环保实践中,锻炼了队员们的实践能力,通过环保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环保教育的内化1、校园绿色小卫士在行动学校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这一教育阵地,组织“红领巾绿色小卫士”把校园的绿化带和易被人忽视卫生保洁的地方,监督、检查、教育学生保持校园的环境整洁,“学校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
激发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和培养保护绿色,爱我校园的情感。
2、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以深化环保教育少先队活动是少年儿童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个成功的主题少先队活动会在少年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轨迹,对他们一生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少先队组织一至两次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大、中队少先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排自演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总之,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提倡“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是我们少先队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境教育的蓬勃发展,又促进了少先队工作的发展,丰富少先队活动内容,给少先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少先队工作的新领域。
请结合具体事例 谈谈为什么在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要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这首人们熟悉的优美歌曲,唱出了人们对海南优美环境的赞叹。
从2000年9月开始,海南省推动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
截至2008年4月,共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33.4%。
当地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增加,文明程度提高,琼岛处处盛开生态文明之花。
海南省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发展的突出优势和长期依托,坚持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生态文明的迫切愿望,必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辉煌的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状况息息相关,而印度河流域的宜居环境则塑造了古印度文明。
人们也不会忘记,曾经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等所经历的由繁荣走向衰败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使得文明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前车之鉴,要时刻牢记。
当代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
如今的伦敦环境优美,但它曾经被人们称为“雾都”。
19世纪50年代,伦敦是一个被各种工厂包围的城市,烟尘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工业污染严重,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特征。
长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
1972年,联合国发表《人类环境宣言》郑重宣示,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自然的义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先后问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成为世界共识。
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假设怎样写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
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
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
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
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
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
” 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
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
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
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而“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
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
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历史沿承“核心素养” 是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焦点之一,来源于西方。
早在1996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欧洲委员会前主席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亦称《德洛尔报告》,国内曾译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整体愿景。
《学习:内在的财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出版的《学会做人: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样,被普遍认为是世界教育和学习思想领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文献。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003年,欧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出现“核心素养”概念。
培养什么样的人顺利进入生存、生活和发展?美国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9大素养、25个要点),这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人发展价值的统一,是未来课改的核心突破口,是探讨语文教育问题的新焦点和新坐标。
五年之内,中小学校会因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力度不同而获得重新洗牌的机会。
(即育人导向是否关注理念和信仰,课程的综合性、主体化程度,实践活动学习体会动手动脑,课业负担将无限减弱,课程贴近生活,注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融合……)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国价值审视中国式教育热词的背后是国家意志的集中聚焦:上世纪80年代,夯实双基;90年代,实践素质教育,20世纪,提倡三维目标,当前又提核心素养。
4个十年,热词迭生,折射出教育的国家意志和教育之于全人培养的必然追求。
40年风雨变革,背后最终选择的是什么?什么是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遵循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核心素养的提出,必将引发课程观的改变。
19世纪的课程观是“知识就是力量”,20世纪的课程观是“语文教材回避不了意识形态(谁的知识最有...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
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
譬如在学习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学习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让学生收集写景状物的经典散文;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等。
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请学生诵读、展示。
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
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
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
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
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掉进溪水中。
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间的默契与和谐,体会到过搭石时的有序和动作的整齐划一,感受到村民心灵之美、民风淳朴之美。
这样的学习,生动活泼,很自然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情怀。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诵读精彩文本,培养语感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
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
譬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
历代的文学大师,也...
如何在德育中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首先要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二要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三要在语文学科侧重传统文化教育。
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小学阶段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
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而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对小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1.上好思想品德课,即要立足于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
因为课文里讲的人物、事例、历史事件大都比较简单,有的故事内容离学生的认识范围比较远,学生是看不见,摸不着。
这就需要拓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学生能经常见到或经常听说过的本地、本校、本班的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深入学习课文,讲清课文的道理和观点了。
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师要本着“讲清一个故事,学懂一个道理或明确一观点”的原则,正确地、科学地向学生阐明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乐于接受。
3.要本着从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围绕课文重点,启发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获得的初步感知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从理性上进一步升华。
使学生对课文中的道理和观点理解的更加深刻和透彻。
二、突出养成教育的主导作用1.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是为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文化的表达,优美的校园环境总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建设一个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厚重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努力地去探索、挖掘,让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提升。
2.养成有益终身并能感染他人的行为习惯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
”此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
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后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
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以贯彻“守则”、“规范”为依托,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
抓早、抓细、抓实。
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1.随着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了衰微。
我国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问题。
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文化教育发展和进步,只有不断的加强传统文化建设,培养传统文化学习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语文课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是语文教学当仁不让责任。
2.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我国古诗词的历史悠久,而且在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如能深入学习,可使学生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我向学生渗透博爱思想,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并讲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尊老爱幼小故事,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在教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时,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做到诚实,守信用,并通过一些诚信小故事让学生体会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传统文化知识。
我所倡导的三个方面,是个人的一点感悟,觉得这三个方面是培养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这与其他方面并不排斥。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平台。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与探索。
1000字美文
1林清玄《断鸿声里》是如何的一种感觉?在小巷独步,偶然抬头,别人院墙里的凤凰花探出簇簇火红,而那种花儿是几年没见过的,故乡生长的植物。
凤凰花这种植物喜欢展现自己的红色,仿佛他就是为离别而生的。
年少时喜欢粘一只只凤凰花成一只只蝶,登上高楼去随风散放,她旋转飘落的姿态曾经赢得许多童稚的笑声,往事就也像这一只只蝶飘去,它们纵使旋落的姿态各不相同,终究都会消逝了。
想起凤凰花,遂想起平生未尽的志事;想起凤凰花,遂想起非梧不栖的凤凰。
凤凰花何以要以凤凰的名?这样,老是叫人在离绪充溢时,会幻想自己竟是高飞的凤凰,在黑夜将近时即将展翼呢? 《诗经·大雅》说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不经意间就浮起一幕深浅分明的影像;一只神鸟翩翩然昂立高岗,振翅欲起;象征高洁的梧桐则在朝阳面前展露挺挺然的面貌。
一位少年,一向喜欢梧桐一向倾慕凤凰,蓦然一抬眼,望见凤凰花开离期将届,自己不禁幻想幻化成一株梧桐一边面对朝阳,或是一只凤凰以便寒立高岗;或甚至以为自己竟已是一只凤凰,立于高岗的梧桐树上;或是呀!一只清灵的凤凰一展翅便击破了天蓝。
可是远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骊歌屡屡歌着,如同一首民谣的和声,那么清清玄玄的蜿蜒在主曲里,明明知道不重要,那一首唱过千余日的歌谣,若没有结尾的一小段唱和,也会黯然失色了。
于是凤凰花激起的不仅仅是童年成蝶化蝶的记忆,而是少年梦凤化凰的一段惜情。
如火的花的印象配上轻唱的骊声,敲响了少年的梦境,惊觉到自己既不是凤凰神鸟,也非朝阳梧桐。
终于在碎梦中瞧见自己的面容,原来只是一个少年,原来只是一段惊梦。
若干年来死生以赴的生活竟然就要过去,没有丝毫痕迹,正如大鸿过处,啼声宛然在耳,纵是啼声已断,。
却留下来一片感人的凄楚。
而个梦凤化凰的少年,也只是像别人静静的的等待分离,在日落前的山头站着,要把斜阳站成夜色,只有黑夜也只有黑夜,才能减去白日凤凰花余影的红艳吧?2莲在江南(散文)刘学刚莲在江南,犹如菊开东篱,是一种遥远的妩媚。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人生最幸采莲人。
乘一叶扁舟,载一船清香,携一帆柔风,低眉抬眼之间,望不尽白云碧水、绿叶红莲。
此花端合在瑶池,人间能得几回现?惟有江南,惟有水光潋滟的江南烟雨空蒙的江南,才能滋养出这般绝世的红颜。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留残荷听秋声。
站在北方的池塘边遥望江南,那该是十分荷叶五分花的清丽意境吧。
叶是粉墙黛瓦,花是款步而行明明朗朗的江南女子。
所有的江南女子都叫莲花。
莲花在青山上采茶,莲花在碧水边浣衣,莲花在园林里扑蝶。
她们的清眸如水她们的黛眉如烟。
她们有的叫小荷,有的叫芙蓉,有的叫菡萏,腰肢轻摆,袅袅娜娜娉娉婷婷在水乡江南,她们都是朵朵含笑出水的莲。
徜徉在诗词歌赋的古典里,很古色古香地触摸莲花,我阅读的手指如呼吸梳过美女的云鬓,是一种麻酥酥绵软软微颤颤的感觉,眼睛被一些些嫩藕鲜荷润泽着,不由得湿润润亮闪闪清澈澈了。
此刻,莲花就在我的掌心。
楚腰纤细,莺歌宛转,吴娃双舞醉芙蓉。
古典的莲花,简直就是一个美丽温柔娇艳的代名词。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古典的莲花,象征着端庄静美优雅高贵的东方神韵。
少年会老,岁岁年年,莲花依然是最初的容颜,如初恋清纯依旧颜色不改。
既然今生注定不是蛟龙,何不做游鱼一尾,去嬉戏莲叶间,摇落满天的星星成晨露,一开口就是一些莹澈的话语。
池面风来波艳艳,波间露下叶田田。
在水的透明中轻揽莲花的腰肢,再也不让多愁善感的姑娘撑着碧罗伞,独自在雨季里哀怨又彷徨,鱼是幸福的。
在诗词的长河中,撑一支长篙,向莲花更花处漫溯,眼睛是快乐的。
北方杯水难以邀莲。
江南多水,多以莲为芳名的女子,羞答答娇滴滴水灵灵在江南的夏天开放,默默又脉脉、幽幽又悠悠地飘着清香。
选择夏天,去江南采莲,这于信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北方,是不是一种行为的背叛?我觉得在柔婉可人芳香醉人色彩迷人的莲花面前,勇敢地吐露真诚,是一种忠实生活回归自我从心灵出发抵达心灵的率真表现。
爱写在诗笺上,却埋在面具里,到了中年,再去做个采莲人,却要跨过一座长长的廊桥。
那是横亘在红尘与理想之间的一座奈何桥啊,等在季节里的容颜也只能如莲花般的开落,红衰翠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就在夏天,就在今年,打点心情,架起小船,去江南采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