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全诗内容如下:
题都城南庄
朝代:唐代
作者:崔护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译文:
去年冬天,就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鲜艳桃花。
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而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则记载了此诗“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作者简介: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解诗词:《过故人庄》 帮忙解下这首词呀,谢谢! 过故人庄 故人具...
《过故人庄》解析鉴赏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怍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早年在家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试不第,张九龄作荆州长史,曾引他作过短期暮僚。
孟浩然曾在东南各地漫游。
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其诗清淡,多反映隐逸生活;他还善于化用六朝人的诗句,有出蓝之誉,《全唐诗话》称其名句“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
有《王浩然集》传世。
【解题】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应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
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注评】 故人具鸡黍, 故人:老朋友,旧相识。
具:置办,准备。
鸡黍:肉鸡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
邀我至田家。
邀:约请。
至:来到。
田家:故人之家。
○交代此行的缘起。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合拢,指环村皆绿树。
郭:本义指外城,城、郭合成词时,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也可以泛指城墙;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称郭,此处郭指村郭——村庄的四面。
斜:迤逦远去。
○描写故人庄的近景及远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开:打开。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
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一,复词偏义。
把:拿,端。
话:谈说,聊起。
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
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
○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又称“重九”,指夏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汉人的阴阳学说将数目也附会出阴阳,九这个散属阳,故九月九日称“重九”,又称“重阳”。
就:动词。
靠近、到,这里可解为观赏、亲近。
重阳是汉人的节日,吃酒赏菊、持蟹赏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阳节的文人雅事。
○此日欢聚,情犹未已,期待来日再相逢。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黍美食,约请我到他田庄相聚。
但见绿树将村庄四面环绕,青山在村外向远处迤逦延伸。
打开房舍就看到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来又谈起了蚕桑种麻的农事话题。
等到秋天重阳节这一天,(我)还要来欣赏(盛开的)菊花。
【简析】 就这首诗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
“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
“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
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
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
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
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
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
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
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
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
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字调句基础知识举要】 场圃 场是平整的场地,农家作为打晒谷物的场所,如打麦场、打谷场等。
圃是菜园,古时有园圃一词,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现代汉语中“园”与“圃”已不分,园字常用,圃字不常用。
“场圃”一词与汉人的生产习惯相关,《诗经·幽风·七月》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的诗句。
解释《诗经》的毛传说:“春夏为圃,秋冬为场。
”汉代郑玄进一步解释说:“场,圃同地。
自物生之时耕治之以种菜茹;至物尽成熟,筑坚以为场。
”这种情形反映了古人节约用地的做法。
这首诗写的是春夏季节,场圃一词可以单独理解...
崔颢的《登黄鹤楼》全部诗句
《登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黄鹤楼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登黄鹤楼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登黄鹤楼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参考地址:http://www.shici365.com/tangshisanbaishou/626.html
有关”偶然”的名句.诗词.名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准备收藏起来,也希望你不要那么早关闭问题,多看看大家的回答题都城南庄 唐五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偶然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里佳人的笑声慢慢越变越小,墙外的行人再也听不见了。
偶然路过的多情的行人得不到回应,不由感到沮丧,为佳人的无情所懊恼。
以桃花来表达自己对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句
很多的 自己选一首 也可以搭配着写的 有个性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小桃西望那人家,出树香梢几树花。
只恐东风能作恶,乱红如雨坠窗纱.——宋.刘敞:《桃花》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清.袁枚:《题桃树》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唐.吴融:《桃花》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绝句漫兴》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宋. 谢枋:《庆全庵桃花》桃源只在镜湖中,影落清波十里红。
自别西川海棠后,初将烂醉答春风。
——宋. 陆游:《泛舟观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唐. 元稹:《桃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桃花一树鱼三尺,不醉月明船不归。
(陈继儒《春日雨霁泛舟》)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山中答问》)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徐俯《春游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在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究竟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些妙言诗佐,字字珠玑、让人动容……然而在这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凄美的经历。
而它们究竟隐藏着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呢0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
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
说得煽情一点。
他拿自己的过去,换来了这个女人。
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
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
而且,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几个月前,王氏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
0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出自《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是纳兰性德为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所做。
当初两人订有私情,而后来女方迫于某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他安慰自己的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经据典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开些。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境遇,很多人,都还如初见之时的模样该有多好。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然而很多时候,初见,惊艳无比;蓦然回首,却已物是人非。
沧海桑田,无一不是此理…..0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惠州。
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说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
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
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
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
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监商量,欲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坚决不同意。
苏轼走后,超超茶饭不思,很快郁郁而亡。
家人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白鹤峰下的一个沙丘旁,坟头朝向海南的方向。
几年后,苏轼得到赦令,第一时间立刻奔往惠州,却得到超超已死的消息。
苏轼悲痛欲绝,在超超的坟边含泪填下流传千古的《卜算子》一词(另一版本是说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04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元和年间,崔郊因家贫寄居在姑母家。
姑母家中有一使女容貌绝美,精通音律。
一段时间后,崔郊和使女相爱了。
然而姑母由于家境原因,将使女卖给了一位当地的长官。
长官很喜欢这个使女,给了四十万钱。
崔郊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经常在长官的府门附近徘徊。
寒食节时,使女外出,昔日的恋人终于相见。
两人相对哭泣,临别时崔郊写下《赠去婢》一诗。
当时有人嫉妒崔郊,将此诗抄给长官。
长官读罢后,召见崔郊。
由于这位长官一向蛮横,众人不知是福是祸。
崔郊也提心吊胆,但只得硬着头皮去见长官。
谁知见了面,长官却握着崔郊的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先生写的吗?四十万是一笔小钱,怎能抵得上你这首诗呢?你应该早一些告诉我。
”于是让使女与崔郊同归,还赠送了一大笔嫁妆,成就了这段姻缘。
05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时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元丰三年,“乌台诗案”爆发。
王巩因与苏轼是好友关系也牵连其中,被贬至宾州。
遭此变故后,王巩家中的仆从们纷纷离去,只有一位名为宇文柔奴的女子愿意与他共赴宾州。
几年后重聚,苏轼问宇文柔奴跟着王巩背井离乡,来到岭南有没有想念过去的生活,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极为感慨,遂作《定风波》一词0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贞元十八年,元稹科举落榜。
时任京兆尹的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因此将自己的女儿韦丛嫁给了年仅二十四岁的元稹。
这本可看作是场政治婚姻,然而两人在婚后却感情极好。
韦丛自大富之家嫁到清贫之家,从始至终都无怨无悔,总是尽力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简朴的生活淡然处之。
婚后元稹一直忙于科举考试,韦丛一人操持所有家务。
可能因为多年的清贫与操劳,这个温柔体贴的女子在年仅二十七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虽然在后来的岁月中又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元稹总会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
他对她的离去一直有着无法释怀的悲伤,这种情绪在他的《离思》(其四)中,到达极致。
0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便叩门求水喝。
然后有一名青春女子应门,给崔护水喝还让其坐下休息。
崔护喝水其间,女子独自倚靠在庭门前,...
描写两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古诗词
千古绝唱——陆游和唐琬 在浙江的绍兴,有一座沈园。
南宋时期那里叫做山阴。
传说从前沈园的粉壁上曾题着两阙《钗头凤》,据说第一阙是诗词名家陆游所写,第二阙是陆游的前妻唐婉所和。
这两阙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
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
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
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
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
成年后,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
从此,陆游、唐婉更是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
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
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
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
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
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
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
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
”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
”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
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
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
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
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
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探望,诉说相思之苦。
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
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
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同科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
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
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
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
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
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
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
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
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
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
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
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
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用餐。
在好一阵恍惚之后...
关于风的古诗大全
1、出自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出自唐代李白的《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5、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早发白帝城》诗意
早发白帝城古诗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词语注释 ⑴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⑵朝:早晨。
辞:告别。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白帝: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⑷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⑸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⑹猿:猿猴。
啼:鸣、叫。
住:停息。
⑺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早发白帝城的诗意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但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多么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还。
两岸猿猴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
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
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
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名人鉴赏 前人对这首诗好评如潮,如杨慎《升庵诗话》:“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 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
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
少居蜀中,读书学道。
25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
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
至天宝初,春诏入京,供奉翰林。
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
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
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
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
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象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是谁的诗句?请详细介绍一下作者...
这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春晓》。
全诗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句诗的意思是:夜间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风声显得缠绵柔美,像弦乐伴奏。
可是,雨打风吹花易落,那撒落在地上的花瓣,该有多少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
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谢□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
清代王士□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
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
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
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
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
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
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作俑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 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
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 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
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 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 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
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 不减王维。
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 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