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叶赛宁的诗歌

时间:2020-08-06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顾蕴璞译

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

一切将逝去……如苹果花丛的薄雾

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

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心儿啊,你已开始悄悄冷却,

如今再不会那样地跳跃:

这白桦的图案织成的家园,

再不能吸引我赤脚留连。

流浪者的激情哪!越来越不见你,

促使我轻轻吐出火热的言语。

啊,我的白白流逝的华年!

迸发的憎恨和奔放的情感!

如今我已倦于期待未来,

生活呀,难道你是一场幻梦?

仿佛我曾在喧闹的春晨

在玫瑰色的骏马上尽情驰骋。

槭树的黄叶落地无声,

世人都必将腐朽无踪……

天下的众生啊,你们生生不息,

我愿你永远美好、繁荣!

白桦

(叶赛宁)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辉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上层银色的光华。

狗之歌

(叶赛宁)

早晨,在存放黑麦的小屋。

靠着一排金黄的蒲包,

母狗生下了七头小狗——

个个长着棕色的茸毛。

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

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一股股乳汁像溶化的雪水,

流在它腹下——带着体温。

到了傍晚,当鸡群进窝,

主人板着脸走出门外,

把这七只小东西抓来,

全都塞进了一条口袋。

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

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而在那还没有结冰的水面

久久地、久久地抖着波纹。

当它舔着两肋的热汗,

有气无力地又往回走,

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

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它抬头望着蓝色的高空,

发出响亮的、怨恨的悲鸣,

细细均月牙儿溜过天顶,

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它却漠然面对这“恩赏“,

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

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1915年

丁鲁 译

我记得

(叶赛宁)

我记得,亲爱的,记得

你那柔发的闪光;

命运使我离开了你,

我的心沉重而悲伤。

我记得那些秋夜,

白桦树叶簌簌响;

愿白昼变得短暂,

愿月光光照得时间更长。

我记得你对我说过:

“美好的年华就要变成以往,

你会忘记我,亲爱的,

和别的女友成对成双。”

今天菩提树又开花了,

引起我心中无限惆怅;

那时我是何等的温柔,

把花瓣撒落到你的鬈发上。

啊,爱恋别人心中愁烦,

我的心不会变凉,

它会从别人身上想起你,

象读本心爱的小说那样欢畅。

古老传统的朴素

心怀敬畏的单纯

清新质朴的快乐

朝霞在湖上织成鲜红的锦缎

朝霞在湖上织成鲜红的锦缎,

雷鸟在松林中凄凄地哭泣。

黄鹂藏在树洞里也在哭泣,

只有我不哭泣,满心欢喜。

我知道,晚上你就会绕到路那边,

我们坐在亲新鲜的草垛下互相偎依。

我吻醉了,像揉花朵那样揉你,

被欢乐陶醉的人可不犯什么法律。

你会在抚爱中自个儿扔掉丝织的头巾,

我将把醉的你抱进树丛直到露出晨曦。

让雷鸟凄凄地哭泣去吧,

在鲜红的朝霞里愁苦也成了甜蜜。

夜很黑,睡不着

夜很黑,睡不着,

我走向河边的小牧场。

星光像解开的腰带

在一股股泡沫中飘荡。

小丘上那棵白桦树小蜡烛

在溶溶的月色中闪烁,

出来吧,我的心上人,

听这竖弹奏的小曲。

我要尽情地观赏

我少女美丽的容貌。

然后伴着竖琴跳起舞,

就这样把你的长头巾摘掉。

带你到黑暗的阁楼,绿色的丛林,

带你到长满白芷的柔软的草地,

带你到斜坡上尽情欢乐,

直到天边涌现山罂粟花般的晨熹。

日出

在蓝幽幽的天边,

点烧起红霞一片,

一条彩带呈现了,

闪着金色的光焰。

旭日的万道金箭,

从高空折回光线,

引出反射的链锁,

又把光撒向远天。

那灿灿的金光哟,

顷刻把大地照遍。

那蔚蓝的苍穹哟,

在我四下里展现。

可爱的家乡啊

可爱的家乡啊!心儿梦见了

江河摇曳看草垛似的众阳。

我真想藏身在绿荫深处.

藏到你百鸟争鸣的地方。

三叶草身上披着金袍,

和木樨草一道在田边生长。

柳树像一群温和的修女--

念珠发出清脆的音响。

沼泽的烟斗冒着烟云,

黑色的友烬飘在苍穹。

我悄悄地把一个人儿怀念,

将隐秘的思绪藏在我心中。

我欢迎一切.忍受一切,

历尽折磨也满杯欢悦。

我匆勿来到这片大地啊--

就为了更快地与它离别。

(顾蕴璞译)

(叶赛宁)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我无法召回那凉爽之夜,

我无法重见女友的倩影,

我无法听到那只夜莺

在花园里唱出快乐的歌声。

那迷人的春夜飞逝而去

你无法叫它再度降临。

萧瑟的秋天已经来到,

愁雨绵绵,无止无境。

坟墓中的女友正在酣睡,

把爱情的火焰埋葬在内心,

秋天的暴雨惊不醒她的梦幻,

也无法使她的血液重新沸腾。

那支夜莺的歌儿已经沉寂,

因为夜莺已经飞向海外,

响彻在清凉夜空的动听的歌声,

也已永远地平静了下来。

昔日在生活中体验的欢欣,

早就已经不冀而飞,

心中只剩下冷却的感情,

失去的东西.永不复归。

(吴迪译)

关于橘子洲头的诗词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什么诗词名,全文是什么

是:《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赏析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

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

”(...

沁园春—长沙的诗词是什么?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长沙〕作者的青年时代,大部分时间在长沙学习和进行革命活动。

词中所说的“百侣”和“同学少年”,即指作者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八年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友好。

〔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舸(gě戈上)〕大船。

〔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

《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众多动物都在深秋的自然环境中争着自由地活动。

〔寥廓〕广远空阔。

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西汉司马相如《大人赋》:“上寥廓而无天。

”〔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挥斥方遒(qiú求)〕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遒,强劲。

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橘子洲头诗词牌

《泌园春 长沙》译文: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澈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竞相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战友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

下面是赏析:【题解】:一九二五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赏析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

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

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

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秋天的树叶除了枫叶,还有什么比较好看的树叶吗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作者:王怀让 在无数蓝色的眼睛和褐色的眼睛之中, 我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在无数白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皮肤之中, 我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黄土高原是我挺起的胸脯, 黄河流水是我沸腾的热血; 长城是我扬起的手臂, 泰山是我站立的脚跟。

我是中国人 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 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 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在我的民族中, 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 孔夫子,司马迁,李自成,孙中山, 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 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 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 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 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 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

当掌声把中国的旗帜送上蓝天, 我希望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那长城一样的巨大手臂, 不光把采油机钻杆钻进 预言打不出石油的地心, 也把通信卫星送上祖先们 梦里也没有到过的白云。

当五大洋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莫高窟壁画的传人, 让翩翩欲飞的壁画与我们同住。

我就是飞天, 飞天就是我们。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历来人们对词中最后一句曾击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理解存有争...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

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

另一种则为“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月指的什么

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此诗句出自唐.杜牧诗《山行》。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人们普遍认为二月的春花是红的,而此时被秋霜打过的枫树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