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解养生:《枫桥夜泊》藏着哪些养生知识点

时间:2020-08-05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静心的诗句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2、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

——白居易《斋月静居》3、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

——贾岛《寄白阁默公》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鸟穿浮云云不惊,沙沉流水水尚清。

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9、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10、凡事大半天注定,何必三更费心肠。

1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12、官曹称心静,居处随迹幽。

——白居易《赠吴丹》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14、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船夜援琴》15、安禅未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读古诗解养生:《枫桥夜泊》藏着哪些养生知识点

体现学习苦与乐的古语、诗词

一直觉得现代人的生活早已沦为速度的牺牲品,丢失了古人的精致,也缺少了那份对生活的细腻感触和诗情画意。

古人吟诗作对、水岸修禊、竹林集会、曲水流觞,或饮酒兴之所至击节高歌,或长亭折柳送友、叮咚一曲琵琶,种种之事,今人想来,无一不是令人作羡的真性情。

读书,或者读诗,都是调剂单调生活的绝好途径。

如能幸与一类相近之人同行,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关于读书,我对杨绛的两句话一直铭感于内,一句是“人烦恼过多,是因为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一句是“读书类似串门儿,而且是‘隐身’地串门儿”。

我天生属于想得太多的那类人,所以烦恼和困惑也就比较多,于是经常鞭策自己,“多读书”,然后“多思考、多总结”,笃信勤能补拙,既然天性爱想得多,不如就多总结、多改进,这是读书的动力所在。

而读书的乐趣自己一直没能精准地表达出来,只是觉得看书可以了解更多自己无法亲历的人生。

直到看过杨绛这句“读书如串门儿”的精妙譬喻才心胸大开:我自己喜欢看书的一个主要原因也就在于这种“了解未知世界、未知人生”的自由,看到喜欢的,可以隔着时空的距离,隔着纸面儿自己在旁边儿嘿嘿直乐。

只要你愿意,可以聆听任意一位智者、前人的教诲,随意索取自己想得到的人生经验,甚至连鸡鸭酒米之类的束修之礼都不必奉上,当然,如果你愿意交份作业,可以写篇“读某某有感”之类的文字分享与人,即使没有这样的文字,潜移默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也是一种意味。

关于诗歌,红楼梦里有“香菱苦吟诗”的动人故事。

诗歌,让人心生宁静和冷静,在浮躁的世界里,正视自己的灵魂和世界的真相,并获得一种积极的力量。

这是诗歌的美好之处。

诗歌的作用,我有时候莫名觉得类似摇滚,都是对内心体会世界的外向型表达方式。

但是,我不喜摇滚的呐喊,更喜欢诗歌般的娓娓道来。

或许是因为天生对音乐不敏感、而对文字更敏感吧。

无论如何,能够读到一本好书或一首落入内心的诗,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我们不是大观园里衣食无忧的小姐、奶奶,我们都是尘世中背负着养家糊口责任的普通人,只是希望,在这硬邦邦的大大世界里,拥有一块柔软诗意的小小自留地。

万事随缘皆有味, 一生知我不多人 出自于那首诗词?

俞樾集联 不处下流;自然上达。

不解事汉;真读书人。

从小知大;受重著轻。

老树若卧;微波如罗。

但用我法;何畏人言。

金经度世;白眼观人。

金轮持世;宝典应时。

山深围作国;树老化为人。

不养生而寿;处尘世亦仙。

日长金尊小;身老布衣高。

书得花上味;人闻花下香。

为善无不报;无欲而后刚。

功名子孙事;天地圣贤心。

未成灯下句;来数园中花。

白眼观尘世;金刚养道心。

有时而独往;无日不狂歌。

有花皆解语;无树不生香。

老树立如塔;清流绕作城。

老树堪可怖;空山疑有仙。

多言即少味;无欲斯有为。

众香国中住;大罗天上人。

尘根耨即去;清福种方生。

身心万缘净;意味一孤灯。

佛仙亦凡种;福寿在名山。

坐观西山色;卧读南华经。

但愿后平事;何须著罪言。

罗衣称身着;华担在肩轻。

树上长生果;地里及第花。

是非听人世;礼乐付经生。

畏闻人世事;高卧故山中。

种成皆宝树;道合即金兰。

荷高能得露;兰小已生香。

高以下为体;轻乃重之根。

读书必提要;处世要通经。

读书能见道;人世不求名。

著作空后世;礼乐法前王。

欲无尔我见;须有老庄书。

深思供佛句;微暗读书灯。

清时最有味;白日长无为。

照暗孤灯小;乘流一筏轻。

福寿男则百;德功言为三。

有恒可以入圣;无欲然后得刚。

那能都如人意;要不大异我心。

来从华严法界;去观天下名山。

入乐国,住乐土;见异人,读异书。

多言人,莫轻信;得意事,不妄为。

人世亦能随俗住;我行最喜入山深。

人奉高名非所取;天生清福不须修。

万事随缘皆有味;一生知我不多人。

山中作相尊之至;坐闲供佛夕无量。

山中做等小兰若;天下人尊大布衣。

千金白日虚言值;一老空山坐读书。

凡眼何能别兰种;仙心方得爱荷香。

及时上寿一大白;随时著华千碎金。

不解俗言千种事;皆因身在万山中。

不解养生偏得寿;颇思离世乃成名。

长句未成三益至;清尊欲尽五经来。

心至虚时能受益;目当暗处能生明。

心上有天即见佛;山中无庙亦来仙。

少白读书和上第;老来高卧称达尊。

从来大白何能辱;果是真金定有刚。

书有未观皆可读;事经已过不须提。

世上声名天付取;山中事来我平章。

功已告成还处女;身能长寿又多男。

老树分行如立界;深山围住即成城。

老树成行不见日;清流小触即成波。

合眼已见诸仙佛;入园即如小河山。

时歌白也微之句;一读庄子老子书。

但求之我有定在;不得于心无妄言。

我法去来皆不著;人间聚散莫非缘。

昔往今来有如此;天清地旷无已时。

修仙即是乘佛法;入城不异在山时。

经在汉初无解释;字从斯后有真行。

能以仙心修佛性;即教肉食亦清流。

盘中仙果最得味;坐上修兰别有香。

欲解昔贤何所乐;但观今我此时心。

清波亦可辱以足;小树也能高及肩。

道大随人各有得;心平处事一无求。

尊前时复中清圣;灯下还能读汉书。

解经切莫金根诳;弄性还须白堕来。

度众生,应无虚日;凡百事,可以告天。

戒言于先,言必信;明德之后,德不孤。

大名在千佛经上见;此身于众香国中来。

一念不起,彼我悉化;空山无人,仙佛皆来。

人诵高名,如在天上;身无世尘,不入城中。

人能读书,即为有福;我欲去谤,莫如无言。

与其轻人,不如重我;但求无过,非必有功。

独往独来,义之与此;众闻众见,德则不孤。

善合众长,取孤之白;大有所利,于肉得金。

有子弟可教,一乐也;舍道德不用,其贤乎。

尊中有味,不为贤,必为圣;灯下无事,非读老,即读庄。

深山无日无时,去来今不记;老树有华有实,色香味皆清。

园乃甚小,山亦不深,颇得真意;食尚有肉,衣则以布,自称老人。

求几首关于 养生 的诗词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

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3、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

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负冬日》 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

他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勤炼气功。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

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4、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

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5、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苏沈良方》苏轼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这首诗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

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6、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龚廷《摄养诗》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

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

“吃喝玩乐”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7、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陆游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

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

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

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

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关于读书的诗词

关于读书的诗句(一)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

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清 钱泳《明日歌》) 细雨无尘驾小车,厂桥东畔晚行徐。

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清 潘际云《厂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

(唐 裴说《句》) 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

(唐 许浑《寄殷尧藩》)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唐 杜荀鹤《书斋即事》)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宋 苏轼《和董传留别》) 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

(宋 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 杨继盛《言志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 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宋 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

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明 杨循吉《题书橱》) 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

读书虽可喜,何如躬践履。

(清 刘岩《杂诗》) 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清 汪莹《示儿》)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 韩愈《劝学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

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清 法式善《读书》)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东晋 陶渊明《读山海经》)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 朱熹《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

(宋 刘过《书院》)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 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 宋应星《怜愚诗》)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 朱熹《观书有感》)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

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 王贞白《白鹿洞诗》)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唐 杜荀鹤《闲居书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 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宋 陆九渊《读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明 于谦《观书》)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

(清 袁枚《寒夜》)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唐 杜牧《读韩杜集》)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

(唐 薛令之《草堂吟》)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

(唐 姚合《别贾岛》)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 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宋 王安石《寄吴冲卿...

快乐的诗词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 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赏析二】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有关诗词的小知识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1.如何品诗。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李白读书的故事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