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格律的由来

时间:2020-08-05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有的是根据一定的音律定的词牌 有的是第一个人写了一首词 然后这首词出名了 后面就有人根据第一首词的音韵格式填了别的词 比如李白写了一道《菩萨蛮》,某人觉得这首词写的很好 所以他也想写一首 就照着李白的律重新填一些词 再后来又有人按照这个词律填 这样就形成了新的词牌

麻烦各位介绍几本关于诗词格律的书、

中华书局出过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包括有: 《诗词格律》,王力 著。

《读词常识》,夏承焘,吴熊和 著。

《词学概说》,吴丈蜀 著。

《诗文声律论稿》,启功 著。

王力的诗词格律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不知道其他几本怎么样,建议你去读读吧

诗词曲格律的由来

诗词曲有何区别

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眼儿媚》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5、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格律诗词与自由诗词相对 根本区别在讲不讲格律

诗词曲赋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绚丽的明珠,炎黄子孙有责任将其继承与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吟诗填词的人越来越少。

偶然看到有人填写的某某词,只是字数与其选的词牌要求相符,但平仄大多“不拘小节”,有的甚至连韵脚都没有,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在填写格律诗词。

如果想自由挥发,不受格律诗词的限制,干脆就写自由体诗,那会宽舒得多。

格律诗词也需要继承与发展,有的人认为既然是填写格律诗词就应该按照以前的发音,其中还包括了入声字。

而我认为这恰恰是格律诗词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格律诗词的填写应该以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为标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不需要再采用入声字。

格律诗词之所以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一是因为语言的精练,二是因为韵律的魅力,不同的律绝、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就像一首首美妙动听的音乐。

试想如果不按照规定的平仄要求去填写,读起来将会是什么感觉? 一首好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百读不厌,不仅仅是因为诗词本身韵律的美,离不开诗词的妙语、意境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下面以词牌《如梦令》为例,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如梦令》为单调,七句,押五仄韵,一叠句,三十三字。

谱:〔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仄(韵),平仄(叠句),〔平〕仄〔仄〕平平仄(韵)。

注:〔〕中的表示可平可仄,而没有〔〕的必须按照平仄要求去填。

(韵)表示要用韵,没有要求转韵的,在同一首诗词里用韵要统一。

例1: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例2:本人作《如梦令》:“触网如痴如醉,忘却何为疲惫。

光电送佳音,岂顾月初收费。

伊妹,伊妹,令我等得心碎。

诗词曲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从内容上着眼,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着眼,则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还可以进一步区分,如格律诗可分为律诗、绝句、长短句(词)等。

诗歌与其它艺术形式交叉结合,可产生如散文诗、配乐诗等横向文学体裁。

诗歌在产生初期就不是独立的体裁,而是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同时也说明了诗歌与情感的密切关系。

诗歌的凝炼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的集中性,二是语言的精炼性。

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时,不是以广阔性和丰富性见长,而是以集中性和强化性见长。

小说和戏剧可以通过非常具体、细致和逼真地描述人物的形象、行动和内在世界、描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以及构成这些冲突的事件和细节,来详尽地充分地展现生活和情感。

但诗歌的体裁要求它捕捉最富于特征的对象,经过艺术加工,集中于对意象的集中、创造与重组,强化性地表现具有“生成性”的意象,激发起读者的审美再创造心理的积极参与,从而以极其精粹的意象来表现生活和情感。

可以说,诗歌是关于意象的艺术,而诗歌处理意象的关键环节是对意象的强化。

诗词曲的资料

诗词曲有关知识一、格律诗的类别格律诗一般有三类,即律诗、排律和绝句。

就字数来说,一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六言律诗也有,但后来很少用,已基本淘汰。

律诗:八句,以每两句为一联进行声律和词性的对仗,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每联尾字必需用同韵群的字押韵,即八句四韵,也有首联起句就入韵的格式,叫首句入韵式,即成八句五韵。

颔联和颈联除了声律的交替和对仗外,词性也要以对偶句形式对仗;首联和尾联词性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排律:以律诗的要求,十句以上的格律诗叫排律。

绝句:四句两联,首句入韵式三韵脚,首句不入韵式两韵脚。

绝句最初叫截句,即截取律诗四句单独成诗之意。

一、二句词性不对仗,三、四句词性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前半部分;一、二句词性对仗,三、四句词性不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后半部分;一、二句和三、四句词性都对仗的截句是截取律诗中间部分。

后因为截句再不可加句,只能是四句,就改称为绝句。

二、对联的基本原理对联是由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的形式单独提出来而成的一种联体。

它完全遵从律诗颔联或颈联的格式,包括声律的交替、对替和词性的对仗,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的定律。

所以说对联是律诗中的精华,也叫诗中之诗。

现代对联发展有九言以上的中、长联,但它基本的声律交替、对替、词性对仗、字数相等、内容相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的六条就是律诗颔联或颈联定律的延续。

三、词、曲的律格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词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

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

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

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

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

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格律诗有哪些

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大类。

诗。

古代的诗可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广义地说,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创造,成为一种有浓厚色彩的新诗体。

篇幅、字句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方言,大量用语气词"兮"。

如《涉江》。

乐府诗:"乐府"原指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词的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开始建立),后来也指采集来配乐的歌词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所写的作品。

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五言、三言、四言、七言等。

最早的乐府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汉代以后的文人,如曹操父子、李白、杜甫摹仿乐府写的诗也不乏佳作,白居易的"新乐府"(《卖炭翁》是其中一首)更反映了乐府诗的发展,写时事、创新题。

他们的作品都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语言通俗明快,富有音乐性。

歌、行、曲、引、吟、叹、怨、操等都是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并沿用后代。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每首八句,每两句叫一联。

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偶数句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每个字用平声(相当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还是用仄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有规定。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句中各字用平声还是仄声也有规定,绝句用不用对仗都可以。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是绝句。

词。

词还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名称。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开始是用来为某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

为谱配歌词叫填词,填词所选定的调子叫词调,词调都有名称(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叫做词牌。

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词牌也便成了说明文字声韵格式即词谱的名称。

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

如"早行"、"咏梅"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一首词只一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一段叫一阕。

双调中的两段,称上阕、下阕,或叫上片、下片,三叠、四叠中的段落按次序叫第一阕、第二阕……词在句式方面的基本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

词谱中对每种词调的平仄、押韵都有规定。

曲。

曲是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宋、金时期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词,发展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又称北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

另外,流行在南方用南曲演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

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

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

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

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

角色有旦、末、净、丑。

全剧曲子由主角一人唱到底。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

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

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

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

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

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

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

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当然这种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凡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的是不好套用这个公式,必须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声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这种公式。

3、凡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也是无法套用这种公式的。

4、凡套用这种公式时,对于送气与不送气的字可不必区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气的读音“bīn”,而“平”字在普通话中则是送气的读音“píng”,可把它当作不送气的字音“bíng”来读。

这样则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并”这个公式时没有某一个字的障碍。

实际上,在普通话中象“平”字这一类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则读成不送气的字了。

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话中是不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却又读成了送气的字,如“就、杰”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区,如江西的修水、武宁、瑞昌、德安、永修一带,不仅有“阴、阳、上、去、入”五声,甚至还有六声,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对此,我们且不必去管它是五声还是六声,反正与“兵、平”二字声调相同的字则为平声字,其后面所有的字均为仄声字。

...

跪求诗词所有格律及去声字、为了大家方便,勿用链接!感激不尽

甘州曲 唐教坊曲名。

《唐书·礼乐志》:天宝间乐曲。

皆以边地为名,甘州其一也。

顾夐词名《甘州子》。

甘州曲 单调二十九字,六句五平韵 王 衍 画罗裙韵能结束句称腰身韵柳眉桃脸不胜春韵薄媚足精神韵可惜许读沦落在风尘韵 ●○○ ○●● ●○○ ●○○●●○○ ●●●○○ ●●● ○●●○○ · 此调起句三字。

顾夐词添作七字,其实即此体也。

结句,《词律》本落去许字,今从《花草粹编》增定。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三字,六句五平韵 顾 夐 一炉龙麝锦帷旁韵屏掩映句烛荧煌韵禁城刁斗喜初长韵罗荐绣鸳鸯韵山枕上读私语口脂香韵 ◎○○●●○○ ○●● ●○○ ●○⊙●●○○ ⊙●●○○ ○●● ⊙●●○○ · 此词即王词体,惟起句多四字。

旧谱泥于《甘州曲》、《甘州子》两名小异,而另列之。

不知曲子二字,互为省文,并无分别也。

按,顾词五首,俱有“山枕上”三字。

其一首,第一句“红炉深夜醉调声”,红字平声;第四句“小屏古画岸低平”,古字仄声。

又一首,第五句“月色照衣襟”,月字仄声;结句“翠钿镇眉心”,翠字仄声。

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醉吟商 姜夔自序云:石湖老人为子言,琵琶有四曲,今不传矣:《日濩索凉州》、《转关绿腰》、《醉吟商胡渭州》、《历弦薄媚》也。

子每念之。

辛亥夏,谒杨廷秀于金陵邸中,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胡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醉吟商》小令,实双调也。

按,《胡渭州》,唐教坊曲名,《醉吟商》,其宫调也。

姜夔自度,乃夹钟商曲,盖借旧曲名,另倚新腔耳。

醉吟商 双调二十九字,前段三句两仄韵,后段三句三仄韵 姜 夔 正是春归句细柳暗黄千缕韵暮鸦啼处韵 梦逐金鞍去韵一点芳心休诉韵琵琶解语韵 ●●○○ ●●●○○● ●○○● ●●○○● ●●○○○● ○○●● · 此调平仄无他首可校。

干荷叶 元刘秉忠自度曲。

属南吕宫,取起名三字为调名。

干荷叶 单调二十九字,七句四平韵、两叶韵 刘秉忠 干荷叶句色苍苍韵老柄风摇荡叶减清香韵越添黄韵都因昨夜一番霜韵寂寞秋江上叶 ○○● ●○○ ●●○○● ●○○ ●○○ ○○●●●○○ ●●○○● · 此亦元人小令,平仄韵互叶。

刘作三首皆然。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七句四平韵、两叶韵 刘秉忠 干荷叶句映枯蒲韵柄折难擎露叶藕丝芜韵倩风扶韵待擎无力不成珠韵难盖宿读滩头鹭叶 ○○● ●○○ ●●○○● ●○○ ●○○ ●○○●●○○ ○●● ○○● · 此词结句作六字一句,较前词多一衬字。

喜春来 《太平乐府》注:中吕宫。

《太和正音谱》注:正宫。

一名《阳春曲》。

喜春来 单调二十九字,五句一叶韵、四平韵 张 雨 江梅的的依茅舍叶石濑溅溅漱玉沙韵瓦瓯蓬底送年华韵问暮鸦韵何处阿戎家韵 ◎○◎●○○● ◎●○○●●○ ◎○⊙●●○○ ◎●○ ⊙●●○○ · 此亦元人小令,平仄韵互叶者。

按,元好问词,起句“春盘且剪三生菜”,宜字平声。

姚燧词,第三名“山河判断笔尖头”,山字平声。

元好问词,结句“且唱喜春来”,且字仄声。

其余平仄,参校周德清、司马九皋两词。

又一体 单调二十九字,五句两叶韵、三平韵 周德清 闲花酝酿蜂儿蜜叶细雨调和燕子泥韵绿窗蝶梦觉来迟韵谁唤起叶帘外晓莺啼韵 ○○●●○○● ●●○○●●○ ●○●●●○○ ●●● ○●●○○ · 此词第四句,亦叶仄韵,与张词异。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六句两叶韵、三平韵 司马九皋 岁云暮矣虽无补叶时复中之尽有余韵老来吾亦爱吾庐韵清债苦叶尊有酒句且消除韵 ●○●●○○● ○●○○●●○ ●○○●●○○ ○●● ○●● ●○○ · 此词与周词同,惟结句多一衬字,作三字两句异。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一字,七句一叶韵、四平韵 《太平乐府》无名氏 海棠过雨红初淡叶杨柳无风睡正寒韵杏烧红句桃剪锦句草拖蓝韵三月三韵和气盛东南韵 ●○●●○○● ○●○○●●○ ●○○ ○●● ●○○ ○●○ ○●●○○ · 此词第三句,作三字三句异。

踏歌词 唐《辇下岁时记》:先天初,上御安福门观灯,令朝士能文者,为《踏歌》。

陈旸《乐书》云:《踏歌》,队舞曲也。

踏歌行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 崔 液 彩女迎金屋句仙姬出画堂韵鸳鸯裁锦袖句翡翠贴花黄韵歌响舞分行韵艳色动流光韵 ◎●○○● ○○●●○ ○○○●● ◎●●○○ ○●●○○ ●●●○○ · 此调五字六句,崔词二首皆然。

旧谱于此词,第五句作七字,第六句作三字者,非。

按,崔词别首,第一句“庭际花微落”,庭字平声;第四句“罗袖觉寒轻”,罗字平声。

秋风清 一名《秋风引》。

寇准词名《江南春》,刘长卿仄韵词名《新安路》。

秋风清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 李 白 秋风清韵秋月明韵落叶聚还散句寒鸦栖复惊韵相思相见知何日句此时此夜难为情韵 ○○○ ○●○ ●●●○● ○○○●○ ○○○●○○● ●○●●○○○ · 此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其平仄不拘。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六句三平韵 寇 准 波渺渺句柳依依韵孤村芳草远句斜日杏花飞韵江南春尽离肠断句苹满汀洲人未归韵 ○●● ●○○ ○○○●● ○●●○○ ○○○●○○● ○●○○○●○ · 此即李白“秋风清”词体,但首句不用韵,且声调亦较谐婉。

故列又一体。

又一体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仄韵 刘长卿 新安路韵人来去韵早潮复晚潮句明日知何处韵潮水无情亦解归句自怜长在新安住韵 ○○● ○○● ●○●●○ ○●○○● ○●○○●●○ ●○○●○○● · 此词用仄韵,其字句与李词同。

抛球乐 唐教坊曲名。

《唐音癸笺》云:《抛球乐》,酒筵中抛球为令,其所唱之词也。

《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三日抛球乐。

按,此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词,皇甫松本此填,多一和声。

三十三字者,始于冯延巳词,因词有“且莫思归去”句,或名《莫思归》。

皆五七言小律诗体。

至宋柳永,则借旧曲名,别倚新声,始有两段一百八十七字体。

《乐章集》注:林钟商调。

与唐词小令体制,迥然各别。

以同一调名,故类列之。

抛球乐 单调三十字,六句四平韵 刘禹锡 五色绣团圆韵登君玳瑁筵韵最宜红烛下句偏称落花前韵上客如先起句应须赠一船韵 ◎●◎○○ ○○●●○ ●○○●● ⊙●●○○ ●●○○● ⊙○◎●○ · 此本唐人小律,后人教坊,被之管弦,遂相沿为词。

中二...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