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谢灵运"是怎么死的

时间:2020-08-04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又因他是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墓葬于今江西省万载县。 谢灵运十五岁时,去京都旧居作乌衣之旅,受其叔器重,赞曰:文章之美,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南朝挖制区)莫及。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已二十岁,出任琅琊大司马行参军,后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南朝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取晋立宋国后,降谢灵运的封爵为康乐侯,改食邑为五百户,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永初三年(422年),由于刘宋王朝对谢家始终怀有疑忌,谢灵运被降为永嘉太守。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又才华横溢,非常高傲,曾说,天下有一石,建安诗人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余下一斗由自古以来及现在的闻名之人共分。他恃才傲物,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被调离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在郡心情烦闷,不理政务,一味纵情山水。平日写写诗文,以宣泄胸中块垒。一年后,称疾辞官。 刘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刘义隆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谢灵运由于名气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尊重,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只是要他充当一名文学侍从罢了,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而朝中真正受重用的却是些名望才干远不如他的人。不久,谢灵运再辞官归始宁,与朋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 谢灵运酷爱登山,而且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高达数十丈的岩峰他也敢上,可以说是古代第一位攀岩运动的先行者。他登山时常穿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于是,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刘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又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但他还是不理政事,终日出游,被地方官员纠弹,要治他的罪。谢灵运不服,反把有关吏员扣押起来。他还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将刘宋王朝比作暴秦政权,并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这种行为和言论,加重了他的罪名,被判免死流放广州。可是刚到广州,朝廷的公文又到了,诬他又犯下了新的叛逆罪,命令将他就地正法。元嘉十年(433年)10月谢灵运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当街斩首),死时仅四十九岁。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采纳哦

谢灵运的诗词名句,为什么李白那么推崇他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古代诗人"谢灵运"是怎么死的

古代诗人韦应物的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来自百度百科】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比较(要简洁点的)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 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

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

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 (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 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先总写自己一天游石壁的观感,又详写了湖中晚景。

在最后两句“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才写游后悟出的玄理,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的自然境界追求。

(二)、在语言、辞藻运用上 谢灵运在对大自然的描绘中,喜欢用各种较生僻难懂的字词,描述一般人少见或难见的事物,以炫耀 自己的博识才气。

谢灵运是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赋家。

汉赋那种铺排扬厉的风气到他的手中虽已减弱但并未绝迹。

谢灵运把写赋的手法运用于诗歌,在诗歌意境结构上表现为前后左右上下照应,面面俱到。

表现在诗歌语言上就是各种僻字生词的运用,如“ 拂鲦故出没。

振鹭更澄鲜”的“鲦”等。

谢灵运内儒外佛的思想基础、与众多名僧法师长期交往的人生经历,不仅使他偏爱幽寂闭塞的意境,而且促使他运用大量佛语人诗,用大量佛家典故人诗,如《过瞿溪山饭僧》 与《净土咏》 二诗中的“息心”、“净土”、“观”、“ 三界”、“ 法藏”、“弘誓”、“ 乘化”等词都是佛家用语。

与谢诗相反,陶诗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和口语入诗,语言纯以自然本色的朴素美取胜。

在陶诗里,我们很难找到华丽的词藻, 绚烂的色彩和僻字生词。

陶诗所选择的词语大都是一些朴实常见的词语,又如“ 草屋八九间”“ 草盛豆苗稀”、“ 清晨闻叩门”、“ 风雨纵横至”。

这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词语,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新鲜的感觉,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从谢诗复杂的语言和陶诗朴素清丽的语言上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谢诗不像陶诗那样广为人们传诵。

(三)、审美兴趣与结构特征的不同 比较陶谢的山水田园诗,我们不难看出,谢较注重对山水局部景观之精妙的刻画与描绘,陶更注重田园整体境界和谐氛围的烘托与传写。

谢灵运善于发现和描绘山水景物的特征与精妙之处。

像“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类,但他无意于景物的充分描绘,游观动态每每使他的笔触很快地从某一景物跳到另一景物,所以谢诗略显单薄,尽管许多山水景物描摹得十分微妙生动,但有时景物与景物之间推移转接的节奏过快,似乎显得缺乏内在有机的联系与和谐的过渡。

相对陶诗而言,谢诗更注重的是动态过程中山水景物时间意味上的有序性,而多少有些忽视空间意味上的简洁和有序性。

他善于描绘自然风景的动态流程,将异时异地的情绪景物经过提炼浓缩而集中于一篇诗作之中。

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随游程的推进而移步换形,在千姿百态的山水景物描绘中兴情悟理。

陶渊明更加注重整体境界的和谐完善,试图传写出某种氛围、情调。

在陶诗中,景物与情思的抒写不像谢那样繁富丽密,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转接过渡与诗人天性,使情思的演化进程也是舒缓自然的,没有突兀不谐之感,景物与景物之间,田园风光与诗人情思之间,充盈着一种和谐相融的生机和韵味,成为一...

古代诗人的别称全部

1.李白(别称)诗仙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作品有《李太白集》、《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别称)诗圣 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作品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白居易(别称)诗魔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王维(别称)诗佛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5.陈子昂(别称)诗骨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6.王勃(别称)诗杰 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

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

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诗歌异同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人的诗歌有着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

本文试图从异同点的比较来分析陶谢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 谢灵运 异同 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明朗清净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

在谢灵运的山水景物描写中也充满着主体情感的流露。

在《石壁景舍还湖中作》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隐隐寻绎出诗人的情感脉络,开头的景物描写又是主观化描写,他表述的重点并不在于再现独特风貌,而在于表现诗人赏爱山水,流连往返的心境;接着对山中风物的客观再现:“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这时主体之情隐于景物描写之后,当再一次出现时,已经变成了一份悟得玄理的愉悦。

这类诗作中所表现的情感大多有这样一个隐现的过程。

由此可知,谢灵运在客观景物描写背后隐没着诗人的主观情感。

二.陶谢诗歌的不同(1)诗歌由主观写意转为客观摹像陶渊明本身就是一位写意能手,在他的诗中主体“我”的位置非常鲜明。

陶渊明“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心境”【1】。

例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失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这首诗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我”。

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既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美好,也写出了自己生活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谢灵运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山水并未沾染作者的主观情感,谢诗歌中物我是分开的,他努力将自然山水的状貌惟妙惟肖地描画出来,在具体的诗句中看不到主体“我”的影子。

作者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静观”自然山水,所以他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变成了纯粹自然山水的描摹。

例如:“时雨夕澄界,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徐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以上诗句可以看出,谢灵运是极力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阴晴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无法寻找到“我”的影子。

这就是由于谢诗中物我分离,造成了诗人主体的缺失,自然山水失去了诗人情感的观照,写意完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客观冷的摹象。

(2)谢灵运的山水诗诗突破了陶渊明“一诗止于一时事”的局限。

陶渊明的田园诗由眼前一事一景而引发出内心无限无限感慨。

谢灵运善于描绘自然风景的动态流程,将不同时地的情绪景物经过提炼浓缩而集中于一篇诗作之中。

他的山水诗作常常采用移步换形的手法,例如《初去郡》:“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

谢灵运的后期部分诗作能在一首的诗中包含一段时间的游程,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

作于赴任临川途中的《入彭蠡湖口》首诗已经完全突破了限于一时一事的叙述模式。

(3)由启示性到写实性陶渊明诗歌的语言很富有哲理,需要读者自己去联想和体悟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

古代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品

诗词最盛时期乃是唐宋,故仅罗列唐宋诗词主要诗人如下。

但即使明清亦有好诗,名气不显而已。

王勃,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

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

主要作品为《咏柳》《回乡偶书》 王之涣,字季陵。

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

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

属边塞诗派。

孟浩然,襄阳人。

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诗人兼画家。

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

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门飞鸟鸣涧》《相思》《观猎》《辆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结为《王右巫集》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高适·字达夫,曾任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后人辑有《高常侍集》 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

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 《秋登宣城谢跳北楼》等,结为《李太白集》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

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

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岑参,曾任嘉州刺使,世称岑嘉州。

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

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结为《岑嘉州诗集》。

盂郊,字东野。

与贾岛并称,著名苦吟诗人。

主要作品为《秋怀》《贫女词》、《游子吟》等,结为《孟东野诗集》。

:郊寒岛瘦"。

长于五言,多寒苦之音。

韩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溢文,世称韩吏部,韩文公,郡望昌黎,又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主要作品为《师说》、《马说》《原毁》、《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结为《昌黎先生集》。

他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掘弃南北朝以来的骄体文;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并"唯陈言之务去"。

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

刘禹锡,字梦得·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白居易,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

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

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柳宗元,字子厚,因系河东人,人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使,又称柳柳州。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为《捕蛇者说》《三戒》(包括《黔之驴》)、"永州八记"(包括《小石潭记门《童区寄信》等散文,《渔翁》《江雪》等诗。

结为《柳河东集》他是中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的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了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李贺,字长吉。

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结为《昌谷集》。

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

被称为李鬼才。

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结为《樊川文集大他尤擅七律七绝。

赋作的散文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较大。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主要作品为《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等。

结为《李义山诗集》另有《樊南文集》《行次》是一首长篇政治诗。

《无题》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绣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与其父李碾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 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范仲淹,字希文,溢文正。

主要作品为《岳阳楼记》、《渔家傲》等,结为《范文正公集》兼工诗词散文,属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

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有《乐章集》传世。

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欧阳修,...

古代诗词中折屐一词有何典故

《晋书·谢安传》:“玄 等既破 坚,有驿书至,安 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棊如故。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后以“折屐”形容狂喜。

关于鞋子,又想起了谢公屐,汉语词语,读音为xiè gōng jī,指谢灵运(385~433)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

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陶渊明与谢灵运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

最佳答案检举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 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

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

纵向的比较,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考察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变化及其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

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

但是因为陶谢一向并称,这个区别反不被人注意了。

文学史上通常将魏晋南朝作为一整个时期来研究。

其实,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至少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看来诗风是古朴的。

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正如明陆时雍所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镳乎。

”①汪师韩曰:“何仲默谓:‘古诗之法亡于谢’,洵特识也,独不当先谓诗溺于陶耳。

②我们如果研究诗人的系列,很明显地,陶渊明属于阮籍、左思等老一辈诗人的行列;而谢灵运则属于沈约、谢脁等新一代诗人的队伍。

诗风嬗递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

沈约修《宋书》,单独为他列传,并在他的传后写了一篇长论,论述了自先秦至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见谢灵运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若论诗歌的艺术成就,谢灵运显然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可以说,如果没有谢灵运所开创的新诗风,就没有唐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没有谢灵运等人潜心于艺术技巧的研究与实践,就没有唐诗的多彩与多姿。

评论家们一致认为盛唐的杰出诗人王维得力于陶渊明,殊不知王维得力于谢灵运的地方也不少。

王维是继承了陶谢这两种诗歌传统,再加以发展,才创造出足以代表盛唐山水诗的作儡。

广而言之,整个盛唐诗歌也是吸取了这两种传统的精华,才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转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就拿“山水”来说,《诗经》三百零五篇没有一篇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山水只是作为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这种情况在《楚辞》里也没有多大变化。

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观沧海》,中国诗歌史上才有了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此后,诗中的山水描写虽然逐渐增多,但仍然是以写意为主。

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语)“如风吹水,自成文理。

”(黄彻引东坡语)陶渊明虽被称为田园诗人,但陶诗里写景的句子并不多。

陶集中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只有一首《游斜川》。

乔亿说:“陶公尝往来庐山,集中无庐山诗。

古人胸中无感触时,虽遇胜景,不苟作如此。

”③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他根本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以及形似与神似。

这种情况到谢灵运遂发生了变化。

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

陶诗里互相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割裂了。

谢灵运着力地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朝昏、阴晴的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

他不满足于陶诗那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他要分解,把景物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显示给读者。

且看下列诗句,是何等费力地在摹写物象: 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 时雨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白云抱幽石”的“抱”字,“绿筱媚清涟”的“媚”字,“远峰隐半规”的“隐”字,“林壑敛暝色”的“敛”字,这些动词都是锤炼而成,决非脱口而出。

以“洲萦”对“岩峭”,以“夕曛”对“晓霜”,以“空水”对“云日”,以“云霞”对“林壑”,也处处显示了谢灵运的匠心。

《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受这段话的影响,后人常以“自然”二字评论谢诗,细细想来是不够恰切的。

所谓“自然”,只是相对于颜延之而言,决不能概括谢诗的风格。

真正当得起“自然”二字的是陶渊明,而不是谢灵运。

方东树说:“陶公不烦绳削,谢则全由绳削,一天事,一人功也。

”④是很有见地的。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