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以及隐居后的几首代表诗句 谢谢 急用

时间:2020-08-03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一 陶渊明的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表层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所谓“一天人,合内外”。中国古人把人看作天地万物之一,与宇宙是一体的。不象今天人们把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异化于天地万物之外。在哲学上有主体和客体之分,有自我,社会,自然几个不同的概念。陶渊明在官场,在社会中,他感到与天地万物的疏离,于是他要回归故里,融于天地万物之中。

二 陶渊明的归隐,是道家哲学对儒家哲学的反叛。那就是脱离社会人伦,放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回归自然。在自然之中,他找到了真,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陶渊明而言,回到故乡务农,就是回归自然,务农就是直接和自然打交道。

三 陶渊明的归隐,是个体对群体的逃离。 关于群体,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作过很好的分析:我这个主体的眼里,他人是客体;而再他人的眼里,我又成了客体。与他人相处,就必须把自己置于客体的地位,这就是矛盾与共在。他更说了一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陶渊明无法忍受这种矛盾,他选择了逃离。农村居民散落为户,他的自我主体保持了独立,完整,自由。 陶渊明的有关诗词:

1. 咏贫士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 拟挽歌辞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 劝农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1. 停云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3.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4. 读《山海经》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怎样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

彭泽归田时,陶潜的家境尚好,“童仆欢迎”,“有酒盈樽”,度日还不难。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所以他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情趣。

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他先醉。

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陶渊明归隐经过: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成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1] 到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

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

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

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

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

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

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

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

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

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

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

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

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

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陶渊明归隐之后具体情况陶渊明并不热衷仕途,他用自己的笔去赞美躬耕,描绘了一幅幅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使他的作品沾有“夕露”,散发出泥土的香味。

从官场回归园林,诗人感受到了乡居的乐趣和躬耕的快乐。

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这种快乐,说自己劳动收工后,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下山,先在溪边“濯足”,然后回家“漉酒”,杀鸡,邀请邻人共进晚餐,用“荆薪”代替“明烛”,欢乐至“天旭”。

有时,他站在庄稼地里看见禾苗长势良好,有丰收的希望,十分高兴。

《怀古田舍》写了这种喜悦:“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当秋收的季节到来的时候,他更高兴了,“不言春作苦”,似乎忘记了往日耕耘的劳累,“束带候鸡鸣”,准备出发去秋收。

由于失去俸禄,再加上诗人本不善农耕,所以家境一年不如一年。

诗人开始懂得躬耕有乐,亦有苦忧。

陶渊明忧心庄稼,“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诗人像老农一样直接关心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忧虑天灾的突然袭击,可见诗人确实经历过天灾给他带来的苦头。

另一方面,劳动又是如此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到南山豆地里锄草,晨出夜归,披星戴月,劳动地点那么远,劳动时间又那么长,其艰苦性可想而知。

彭泽归隐之前,陶渊明也参加过农村劳动,那时还不怎么体会田家的辛苦,还“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怀古田舍》),而如今,他已不是“劝农人”,而是站出来为田家呼喊:“弗获辞此难!”躬耕固然苦,固然累,但比起黑暗的官场来说,又算得了什么?渊明岁岁辛苦,悉心躬耕,生活却日渐贫寒,特别是在遭了火灾之后,损失巨大,“林室顿烧燔”,一家人以船为家。

后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

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以及隐居后的几首代表诗句 谢谢 急用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辞官归隐的诗人?最好有诗句表现

中国古代归隐田园的诗歌并不在少数,当我们提到山水田园诗的时候,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始终是茫茫诗海中那颗闪耀的珍珠。

它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种自然﹑清新﹑纯朴的乡野气息是其它同类诗词所无法相比的,真实的如同诗人锄下翻松的泥土。

了解任何一个艺术作品的实质,都必须通过与作者时代的时空转换回到作者的身边看到他是怎样的生活,在怎样的情况下触发了灵感,为什么而创作。

这首诗是在他坚定的走上归隐之路后一年所作,心境已经相当的淡泊成熟,又不乏当日辞官而去的感触余温。

在此之前他一直过着仕隐不定的生活。

我把这首诗看作诗人终于发现了自我并勇敢的肯定自我的开篇之作。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开篇两句颇有一些“人的觉醒”的意味。

诗人受曾祖父和传统儒家教育的影响,也有过济世大志。

在多次不得志时他也归隐了多次,但这与后世那些寻求终南捷径的文人们不同,其价值在于他是在寻找一种适合自己并且与社会价值观平行的生存方式而非借此寻找再次出世的机会。

为人生中目标太过明确时,结果往往是迷失了自己,自己为自己设计的那个自己常常不是真正的自己。

陶渊明在追求政治理想时必然有着成型的计划,未来的人生一定有着美好的展望,这些可能是他所希望的,也或许是他身边的人对他的期望。

在生活中,现实的世界,大众的意识让我们以为这(我认为出仕是当时文人的普遍理想,文人都追求共同的一个目标,忽略自身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有着种种自我定义对真实自我的限制。

)就是生活,当我们强迫自己去遵循这种生活的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努力的使自己变得更加适应这个环境,这使我们感到不适和压抑。

执迷于不可见的前方,使得道途上的其它都变成了黯淡的灰色,于是不安和挣扎让我们忽然在某个启示下觉醒,于是回头发现自己还在那里,还是自己,好象已经回到了过去所愿的某个安详的时刻,但实际又是一个升华了的自我。

在不断的反复和徘徊中终于找到了自己。

陶渊明的归隐没有丝毫勉强无奈的意思,因而诗中自然清新,朴实中展现农家之乐。

我可以想象诗人在彻底归隐之前的思想斗争的苦闷,不断在社会群体意识与真我的选择中挣扎,想融于社会,却无法按捺自己正直,自由的本性。

我想象他是在某个清晨一早醒来,一拍脑门豁然开朗,释然的接受了“性本爱丘山”的自己,拿着锄头悠然归隐去了。

他慨叹道“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流露出的对整个前半生在尘网的痴迷、摇摆的反思和忏悔。

但此笔仅是一叹,并无深及肺腑的悔恨,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山下劳作时抬头看见夕阳时淡淡一叹,望着红色混合的天边发一小会儿呆,然后继续埋头耕耘,或许他的脸上还挂着一丝淡然的自嘲的笑意也未可知。

我们姑且认为出世这一段是诗人的人生道路上的一段歧路(违背了诗人的本愿),而诗人也淡泊的接受了这一段。

也许他也希望自己没有经历过这一段会有多好,但也许没有“误落尘网”的这一段,他就永远都达不到这样超然的境地。

这就是人生的规律,如同价值规律中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人生的轨迹围绕着真我的水平线上下波动,偏离的太远总会回来,我们需要的是在尝试中早点找到自己,增加交点,减少偏离的距离。

然而,面对现实生活时,我们所看到所了解的却常常干扰了选择,我们面对每一具体情况的时候,我们知道很多规则规律经验,可是却常常不知道用哪一条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道德经给了答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何谓自然?自己如尔。

西方也探讨这样的规律,从他们的古代就开始,我们可以在希腊神话或者北欧神话里看到无论是伟大的宙斯还是神力的奥定,他们创造了人类,而他们自己的命运却也早已在预言书上写好了,人类创造了神,用他们的喜怒哀乐来解释人世间种种奇妙的现象,而把探讨真正的主宰者——规律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用无限想象力创造的神们。

这里我总要觉得西方人有着可爱的会偷懒的小聪明,而中国却不安于这些宗教氛围的解释,总有人积极地寻找并早早地给出了“自然”这样精妙的答案。

这样看来是简单了,找到自己,照着自己做就可以了,但实践上并非如想象那般容易,国际象棋32个棋子就产生了10的120次方种可能,而人的思想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谁也不知道这无限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每个人的故事可能大同小异,可是每个细节都不可能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先哲前辈们给了我们许多经验,可是哪些能用到自己的身上还要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寻找,陶渊明在出世和入世的反复中一定经历过彻夜难眠的夜晚,一定曾郁结而饮酒也不能销愁,然而终于超脱接受了自己,不管三十年还是十三年都只是一个必由之路,他这一声“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的慨叹,因是颇含辛酸,感触良多却淡然而出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则是对自己的选择的一种肯定,认为自己回到了自己。

后面几句描写自己的归隐生活,并无铺张华丽的渲染生活,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赞美生活有多美好,朴实平淡的叙述真实而...

表现陶渊明“痴”的诗

其六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

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

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

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

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

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

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

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

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

醉非真醉而实颖”。

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陶渊明归隐山林 是懦弱的表现?

陶先生本身是不想归隐的 归隐了又不大会种田 经济和精神上于是都痛苦着他有政治理想政治抱负 想当官没有合适的官给他做 为了糊口做个小官 又没妥善处理上下级关系 不能胜任工作 结果辞了 辞了以后种田 投入产出总是很可怜 自己又有无病呻吟的毛病 完全不思进取 估计是对官场不死心 陷入无聊幻想的境地 写了个著名的桃花源 不痛苦才怪

陶渊明是什么朝代的

陶渊明(365~427),东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生平: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 、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诗歌: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①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 ,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

东晋元熙二年( 420)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 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 权易代的过程 。

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

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②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

《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 格 。

可见诗人内心无 限 深 广的忧 愤 情 绪。

《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③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

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

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 、高远拔俗的 意境 ,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文章: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 、散文 4篇 ,共计12篇。

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 ,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陶渊明隐居南山时写的五言诗是什么意思

是饮酒。

《饮酒》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一组五言古诗。

陶渊明辞官隐退后,他时常醉酒后诗兴大发,书写感慨,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

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最为经典的是其五。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陶渊明归隐后隐居于何处?

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地点:九江市浔阳区柴桑 清末进士、学者、藏书家胡思敬,他在自撰《盐乘·陶渊明传》(1917年刊出)中说:陶渊明“始家宜丰,筑室南山延禧观侧,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晋太元十八年,以家贫亲老,起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得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遂留居柴桑,躬耕自资……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像冲破笼子的鸟儿回到树林,像久困池中的鱼儿游进河流,脱下官袍卸去乌纱的陶渊明感到一身轻松。

“舟遥遥以轻扬”,何等畅快;“风飘飘而吹衣”,多么潇洒;“悦亲戚之情话”,感受温馨;“乐琴书以消忧”,享受怡然。

从此,没有了每月可得的五斗米,必须过一种共耕自食的生活。

一家老小的生计就落在陶渊明的肩上,他像扛起锄头那样把生活的责任扛起。

农忙时,南山下种豆,清晨荷把锄头在肩上,那草似乎是成心和诗人斗气似的,长得比豆苗欢实,诗人不得不每天清早就上地除草,月上东山才荷锄而归,但他并不觉得累,一天的辛劳早被对丰收的憧憬冲淡。

农闲时,他东篱下采来菊花,泡入酒中,那一份闲散那一份清雅,真是令人神往;有时也走得远点,“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那种浪漫成为后世企羡的流风余韵。

让我至今困惑的一个问题是:那一双白晰的握惯了笔管的手,是怎样握紧了那粗壮又粗糙的锄柄去南野开荒的?一个文人改行去做农夫,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呀!世俗的议论,贪官们的讥讽,是少不了的,唾沫星子能把人淹死,但陶渊明毫不在意。

只有心境淡远的人才能甘于清淡的生活。

陶渊明只希望有一片方圆十来亩的田地可以耕作,再在旁边建造八九间草屋。

房子不必多,但一定要雅,在绿树掩映之中。

屋后种上榆树柳树,屋前栽上桃树李树,春天,桃花粉红,李花雪白,榆钱飒飒,柳条依依;秋天,桃子李子纷纷成熟,可缓一时之饥。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在炊烟的缓缓上升中,这样一种田园生活是后世多少都市人梦寐以求的风景。

与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阿谀谄媚、巴结奉承和投机钻营相比,陶渊明守住心灵乐土,不愿做贪官昏官的选择确实难能可贵。

对于当今热衷功名利禄、削尖脑袋往上钻的人,着实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不要批评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避世,难道我们要求他揭竿而起么?在那样一个“举世皆浊”的世风中,陶渊明能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已属不易,须知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

试想,如果陶渊明不辞彭泽县令,会怎样?晋朝只是多了一个有良知的官员,而中国却少了一位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中国诗坛上将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再说,如果陶渊明生活在一个“高薪养廉”的时代,他会依然归隐吗? 宝贝放错了位置便是垃圾,陶渊明是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找准自己的位置。

陶渊明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经历岁月的风尘,愈加高大厚重。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在江西一个没落官僚地主家庭。

先祖陶侃曾任大司马,后因家道中落,才生活困顿。

年轻的陶渊明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立下大济苍生的抱负。

而在封建社会,想要实现抱负,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入仕为官,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以看出,为官,曾是陶渊明追求的梦想。

但是,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阻碍了非士族出身的陶渊明进身的机会,做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大官成了他毕生无缘的梦想,所以他一直不愿为官。

直到29岁,因生活所迫,他才开始做一些小官,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官职;直到41岁,任彭泽令80天后,因为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而辞去官职,从此过着躬耕归隐的生活,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祖。

陶渊明的为官生涯一直持续了十三年,这对一个古人来说是不算短的年份,据此认为,如果陶渊明真的那么讨厌为官,他不可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他之所以坚持,几次为官,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试图为百姓谋福利;然而,官小权微,官场黑暗,再加上自己刚烈的性格,使他与那个黑暗的官场格格不入。

在不容于官场和想要实现愿望而这个愿望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矛盾冲突中,他作了痛苦的抉择,归隐田园。

他的归隐,是一种悲哀的淡出,看似平淡的语句中包含的是对现实深沉的愤慨。

因此,他在离开后也问自己:“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的归隐带着解脱的快乐,但更多的是苦难的加剧。

在陶渊明归隐后,依然为“世与吾相违”而悲哀,还会问自己“胡为忽惶惶欲何之?”可以看出,诗人的归隐只是被动中的主动,是对“本我”、“真我”的追求,也是放纵心灵(对于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的保存)与山水的安慰。

帮你找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4594217.html?fr=ala0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