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山村 是山水田园诗,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雨过山村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
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描绘农忙景象的诗句
观刈麦 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Oh7nMVd_gbA-qnHGsf6aQY3BcATg4SKazTA11Q8kwsfnTmoF3Y-0VJ9U856LggWGfC1C09YfHMaEox-cp8hk_
有哪些具有乡土气息的词如天麻麻亮
黑土、绿油油、红墙黑瓦、青山伴绿水、土炕、猪圈、、晴空万里、鸟语花香、搞双抢、乡间小路、沉甸甸、马车、斗笠、蓑衣、泥泞、火盆、烟囱东北土话小那阵子,直介玩,都玩啥呢?玩嘎啦哈,弹琉琉球。
俺们小蛋子皮实,不稀罕丫头片子成天尿叽的样子,所以长大后特尿性。
拨浪盖儿在马路牙子上卡突噜皮了,回到家后爸妈总会问:咋整的啊,毛楞三光的!小那阵子,我贼拉拉地淘,晒的雀老黑,后晌黑回到家里小脸都魂儿画儿的,爸妈总数叨我:成天介遥犄旮瞎跑,瞅你那脸,埋了巴汰的!小蛋子总喜欢跟丫头片子疯,丫头片子不能惹,一惹就炸庙:“又逞脸,是吧!”东北姑娘能胡咧咧,小嘴叭叭的。
小伙要是哪天稀罕哪个姑娘还不好意思说,姑娘倒挺直接:瞅你一天天假假估估,扭扭捏捏,吭吃瘪肚的样?姑娘冷不丁的亲小伙子一口,小伙儿心里美滋儿的,嘴上却说:嘎哈啊,整我一脸吐沫星子!不好意思就鸟儿悄的走开。
东北的冬天大家最喜欢坐热炕头,拥护啥?暖乎呗!东北老爷们没事就喜欢整几盅小酒,喝的回到家直吐,东北媳妇见了心疼嘴上却骂:瞅瞅你,成天洋了二怔、五迷三道的,让你喝你就喝,虎啊!东北男人血性,尿性,讲究,对人贼拉拉地热情,看到那种二虎巴唧的人总会说滚犊子,离我远点。
五年级下古诗词三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课后练习题
读着这些诗词,顿时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里。
读着这些诗词,我似乎看到了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无忧无虑.天真浪漫。
打字很累的,我打这段字好累。
给个好评吧! 还有,这是我在课文详解上看的,你可以去买一本。
浓郁,跃动,瞬间,珍惜.写一段话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关于山水田园的诗给我4首: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王维隐居之地。
首推王维是因为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晚年隐居山林、脱离尘俗,所作之诗风格更是清新淡雅,意境幽远,还带有些参禅悟道的气息。
在这首七律中,他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
=================================================日出东南隅行谢灵运 柏梁冠南山。
桂宫耀北泉。
晨风拂幨幌。
朝日照闺轩。
美人卧屏席。
怀兰秀瑶璠。
皎洁秋松气。
淑德春景暄。
谢灵运是山水田园诗人鼻祖,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
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孟浩然幽居襄阳鹿门山,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原因之一就是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因为他是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布衣诗人,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
不过他的诗风格冷峭,偶见雄浑,也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
=================================================春日田园杂兴十二首之三范成大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范诗田园诗主要是他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象一长卷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宋代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是他以前的诗人所很少着墨的。
苏轼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
《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
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
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
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
“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
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
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
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
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
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
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
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
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
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