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音律指的是什么

时间:2020-08-02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按音律的古代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分为:1、五律:即一句五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例、入韵为变例。 2、七律:即一句七个字,八句,限用平韵、一韵到底。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例、不入韵为变例。 3、排律:即可以是五言排律,可以是七言排律。排律至少十句以上。排律用韵必须是整数,如十韵、三十六韵等。 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 入律的绝句:可写五言律绝,可写七言律绝。四句,叶平韵。(注意:绝句分古绝、律绝二类,这里说律绝)绝句特殊,分二类,一类是用律句的律绝,一类是不用律句的古绝。用律句的律绝,划为律诗,用律句的古绝划为古体。大部份书上就叫绝句,不分律体古体的。 凡叶平声韵的,一定是律绝,凡叶仄声韵的,一定是古体。另外,一般来说,五言绝句人们喜用古体,七言绝句人们喜用律体。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详细可以看下《王力诗词格律》

第一章 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二章 诗律

第三章 词律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关于古典诗词音律

“拗句”和“拗救”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概念,某种意义上也是近体诗(格律诗)的重要基石。

然而长期以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被真正搞明白,从而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系列的混乱(如对“拗体诗”的定义)。

本文旨在全面地梳理“拗句”和“拗救”的种类以弄清其本质,也为大家的诗词写作提供便利。

常见的对于“拗句”的定义是: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

但是这一定义非常模糊,它没有把拗句和病句区分开(因为除了4个基本句式,其它的都可以称为“不依常规”),因而无法正确地解释其内涵。

我经过反复思索,深感只有从概念的外延出发,通过对全部的具体的句型进行分析归类,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同时我觉得“拗句”绝对有别于“病句”,必须抓住“拗句”和“拗救”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得出了一个我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拗句是指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我的方法是穷举法,即列出全部可能的平仄组合(即使是最不可能的五连平)。

必须说明,为了方便起见,所罗列句型限于五言(因为七言句型可以通过五言句首增两字推出来)。

用数学方法可以算出,五言句的全部平仄组合是32种。

我将之分为3个大类,5个小类,这已经涵盖了所有的种类。

第一大类:律句(无须被拗救的句式,8种),又分为: I. 4个基本句式: A1 仄仄平平仄 A2 平平仄仄平 A3 平平平仄仄 A4 仄仄仄平平 II. 4个基本句式的变体: B1 平仄平平仄 ——A1的变体 B2 平平平仄平 ——A2的变体 B3 仄平平仄仄 ——A3的变体 B4 平仄仄平平 ——A4的变体 第二大类:拗句(已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完成对句救的句式,7种),又分为: I. 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 C1 仄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2 平仄仄平仄 ——A1的变体 C3 仄平平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句内救孤平” C4 平平仄平仄 ——A3的变体,称为“特拗” II. 不可以单独使用的句式(即必须配合特定的出句或对句): D1 仄仄平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2 仄仄仄仄仄 ——A1的变体,对句必须为B2,称为“大拗” D3 仄仄平仄平 ——A4的变体,出句必须为C4,也称为“特拗” (D3是否可以单独使用还存在争议) 这里就必须再说清楚,我们对拗句的定义是“已经完成当句救或有必要(但不一定必须)完成对句救的句式”。

“已经完成当句救”指的是C3、C4和D3,其中C4和D3之间又构成了对句救。

换言之,除了C3,其它的6个句式都“有必要完成对句救”,其中D类的三个句式不可以单独使用,所以“必须”完成对句救。

第三大类:不拘句(就是病句,17种),包括: E1 平仄平仄仄 ——D1的变体 E2 平仄仄仄仄 ——D2的变体 E3 仄平仄平仄 ——C4的变体 E4 平仄平仄平 ——D3的变体 F1 仄平仄仄平 ——A2的变体,称为“孤平” F2 平平仄仄仄 ——A3的变体,称为“三连仄” F3 仄仄平平平 ——A4的变体,称为“三平”或“三连平” G1 平平平平平 G2 仄平平平平 G3 平仄平平平 G4 平平仄平平 G5 平平平平仄 G6 仄平仄平平 G7 仄平平平仄 G8 平仄仄仄平 G9 仄平仄仄仄 G0 仄仄仄仄平 正如我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其实不拘句也可以稍稍细分的。

E类的4个句式属于“大拗”和“特拗”的变体,它们的地位是有争议的:有的意见就认为其中的某句或某句是“特殊的拗句”,可以在诗中使用。

我所以将它们排除,是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太低了,并不比别的不拘句更常见。

F类的3个句式是基本句式的变形,它们几乎是格律诗的“禁忌”(尤其是孤平和三平),出现频率甚至远低于其它的不拘句。

而G类的10个句式就没有什么可分析的了,基本上可以无视。

原则上说,在格律诗中只可以使用律句和拗句(就是说32种句式中有15种是可用的),但是实践中很多诗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不拘句(病句),这也是“不以辞害意”的最主要体现。

这中间的区别在哪里呢,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李白写诗用的叫“不拘句”,我们写诗用的叫“病句”。

现在再来看一下所谓的“拗救”。

应该指出,这一概念是后人在对广大前人作品进行总结后提出来的。

被提出的拗救模式共有5种:当句救、对句救、邻句救、隔句救、多句救。

其中隔句救的有效性还存在争议,多句救可以被分解为对句救+邻句救,实际上只剩下3种。

又因为邻句救对拗句的界定没有影响,所以我们只需要分析2种拗救模式:也就是我在拗句的定义中提到的当句救和对句救。

当句救就是句中完成拗救,包括C3、C4和D3(“句内救孤平”与2种“特拗”); 对句救就是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完成拗救,包括C4和D3的拗救(双重“特拗”),D1和B2、D2和B2的拗救(“大拗”),以及C1和B2、C2和B2(或C3)的拗救。

(C1是否可以由C3来救,这一点也有争议) 很显然,除了B2之外,所有参与拗救的句式都是我们划分的拗句;而B2的角色就是“救”别的句式,自身却没有任何被“救”的需要。

所以,我的定义是可以成立的。

以上的内容完全是针对五言,下面将它推广到七言。

方法非常简单,因为五言句本身可以被看做七言句的“去首”,所以我们只需在五言诗的4个基本句式前面分别加上...

古诗词的音律指的是什么

有关诗词的小知识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

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1.如何品诗。

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

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

欣赏诗歌还要“读”。

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

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

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

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

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成 道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李白读书的故事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

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

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求武则天时期的诗词歌赋及逸闻趣事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武则天还有《腊日宣诏幸上苑》诗云: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流传为一个故事,说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

武后大怒,贬之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

”(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

案此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

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

于是,凌晨名花布苑。

群臣咸服其异。

后托术以移唐祚。

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此说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实先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

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存世诗作 《曳鼎歌》[全唐诗:卷5_2]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唐享昊天乐?第一》[全唐诗:卷5_3]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

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唐享昊天乐?第二》[全唐诗:卷5_4] 瞻紫极,望玄穹。

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

垂厚泽,降云宫。

《唐享昊天乐?第三》[全唐诗:卷5_5]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太一晓降黄庭。

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唐享昊天乐?第四》[全唐诗:卷5_6]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

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 图荐洛川中。

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穹。

《唐享昊天乐?第五》[全唐诗:卷5_7]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筵辉丽璧,乐畅和音。

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唐享昊天乐?第六》[全唐诗:卷5_8]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

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

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唐享昊天乐?第七》[全唐诗:卷5_9]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

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唐享昊天乐?第八》[全唐诗:卷5_10]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唐享昊天乐?第九》[全唐诗:卷5_11] 荷恩承顾托,执契恭临抚。

庙略静边荒,天兵曜神武。

有截资先化,无为遵旧矩。

祯符降昊穹,大业光寰宇。

《唐享昊天乐?第十》[全唐诗:卷5_12] 肃肃祀典,邕邕礼秩。

三献已周,九成斯毕。

爰撤其俎,载迁其实。

或升或降,惟诚惟质。

《唐享昊天乐?第十一》[全唐诗:卷5_13] 礼终肆类,乐阕九成。

仰惟明德,敢荐非馨。

顾惭菲奠,久驰云輧。

瞻荷灵泽,悚恋兼盈。

《唐享昊天乐?第十二》[全唐诗:卷5_14] 式乾路,辟天扉。

回日驭,动云衣。

登金阙,入紫微。

望仙驾,仰恩徽。

《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全唐诗:卷5_15] 总章陈昔典,衢室礼惟神。

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负扆三春旦,充庭万宇宾。

顾己诚虚薄,空惭驭兆人。

《唐明堂乐章?皇帝行》[全唐诗:卷5_16] 仰膺历数,俯顺讴歌。

远安迩肃,俗阜时和。

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方兴典礼,永戢干戈。

《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全唐诗:卷5_17] 至人光俗,大孝通神。

谦以表性,恭惟立身。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

誉隆三善,祥开万春。

《唐明堂乐章?迎送王公》[全唐诗:卷5_18] 千官肃事,万国朝宗。

载延百辟,爰集三宫。

君臣德合,鱼水斯同。

睿图方永,周历长隆。

《唐明堂乐章?登歌》[全唐诗:卷5_19] 礼崇宗祀,志表严禋。

笙镛合奏,文物惟新。

敬遵茂典,敢择良辰。

絜诚斯著,奠谒方申。

《唐明堂乐章?配飨》[全唐诗:卷5_20]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

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唐明堂乐章?宫音》[全唐诗:卷5_21] 履艮包群望,居中冠百灵。

万方资广运,庶品荷财成。

神功谅匪测,盛德实难名。

藻奠申诚敬,恭祀表惟馨。

《唐明堂乐章?角音》[全唐诗:卷5_22] 出震位,开平秩。

扇条风,乘甲乙。

龙德盛,鸟星出。

荐珪篚,陈诚实。

《唐明堂乐章?徵音》[全唐诗:卷5_23] 赫赫离精御炎陆,滔滔炽景开隆暑。

冀延神鉴俯兰尊,式表虔襟陈桂俎。

《唐明堂乐章?商音》[全唐诗:卷5_24] 律中夷则,序应收成。

功宣建武,义表惟明。

爰申礼奠,庶展翘诚。

九秋是式,百谷斯盈。

《唐明堂乐章?羽音》[全唐诗:卷5_25]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唐武氏享先庙乐章》[全唐诗:卷5_40] 先德谦撝冠昔,严规节素超今。

奉国忠诚每竭, 承家至孝纯深。

追崇惧乖尊意,显号恐玷徽音。

既迫王公屡请,方乃俯遂群心。

有限无由展敬, 奠醑每阙亲斟。

大礼虔申典册,苹藻敬荐翘襟。

《早春夜宴》[全唐诗:卷5_41] 九春开上节,千门敞夜扉。

兰灯吐新...

有关歌咏长城的诗词

1、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李煜.《望江南》)2、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4、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5、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白居易.《宫词》)6、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7、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李清照.《晓梦》)8、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江城子》)9、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10、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李煜.《子夜歌》)

含有风和电的古诗

天问 屈原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泛。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堕,其衍几何?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白霓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蓱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胁鹿,何以膺之?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汤何殛焉?舜闵在家,父何以鱞?尧不姚告,二女何亲?厥萌在初,何所意焉?璜台十成,谁所极焉?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汤出重泉,夫何罪尤?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会晁争盟,何践吾期?苍鸟群飞,孰使萃之?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何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争遣伐器,何以行之?并驱击翼,何以将之?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挴,夫何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妖夫曳炫,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沉之?雷开何顺,而赐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箕子详狂?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投之於冰上,鸟何燠之?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迁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妇,何所讥?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伯林雉经,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中央共牧,后何怒?蜂蛾微命,力何固?惊女采薇,鹿何佑?北至回水,萃何喜?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两,卒无禄?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十月之交 诗经 详细内容 到百...

古诗词特点

近体、古体】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

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

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

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

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一画:一二画:七八十三画:兀孑勺习夕四画:仆曰什及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九画:觉(觉悟)急罚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

四季的诗词

描写春天的诗词: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

卉木:草木。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仓庚:莺。

喈喈:鸟鸣声众而和。

蘩:白蒿。

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

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

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

杂英;各种各样的花。

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

风日:春光风物。

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

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

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

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

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

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

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

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

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

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

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

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 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

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 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 韩滉《晦日呈诸判官》:“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 赵嘏《喜张沨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唐·刘方平《夜月》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唐·令狐楚《春游曲三首》 落花满...

描写“凌霄花”的诗词

1.《题僧房双桐》唐代:李颀青桐双拂日,傍带凌霄花。

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

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

2.《解秋十首》唐代:元稹清晨颒寒水,动摇襟袖轻。

翳翳林上叶,不知秋暗生。

回悲镜中发,华白三四茎。

岂无满头黑,念此衰已萌。

微霜才结露,翔鸠初变鹰。

无乃天地意,使之行小惩。

鸱鸮诚可恶,蔽日有高鹏。

舍大以擒细,我心终不能。

往岁学仙侣,各在无何乡。

同时骛名者,次第鹓鹭行。

而我两不遂,三十鬓添霜。

日暮江上立,蝉鸣枫树黄。

后伏火犹在,先秋蝉已多。

云色日夜白,骄阳能几何。

壤隙漏江海,忽微成网罗。

勿言时不至,但恐岁蹉跎。

新月才到地,轻河如泛云。

萤飞高下火,树影参差文。

露簟有微润,清香时暗焚。

夜闲心寂默,洞庭无垢氛。

霁丽床前影,飘萧帘外竹。

簟凉朝睡重,梦觉茶香熟。

亲烹园内葵,凭买家家曲。

酿酒并毓蔬,人来有棋局。

寒竹秋雨重,凌霄晚花落。

低回翠玉梢,散乱栀黄萼。

颜色有殊异,风霜无好恶。

年年百草芳,毕意同萧索。

春非我独春,秋非我独秋。

岂念百草死,但念霜满头。

头白古所同,胡为坐烦忧。

茫茫百年内,处身良未休。

西风冷衾簟,展转布华茵。

来者承玉体,去者流芳尘。

适意丑为好,及时疏亦亲。

衰周仲尼出,无乃为妖人。

漠漠江面烧,微微枫树烟。

今日复今夕,秋怀方浩然。

况我头上发,衰白不待年。

我怀有时极,此意何由诠。

3.《寄友三首》唐代:唐彦谦新酒秦淮缩项鳊,凌霄花下共流连。

别来客邸空翘首,细雨春风忆往年。

寒灯孤对拥青毡,牢落何如似客边。

却忆花前酣后饮,醉呼明月上遥天。

客里逢春一惘然,梅花落尽柳如烟。

无情最恨东来雁,底事音书不肯传。

4.《夏日杂题》年代: 宋 作者: 陆游眈眈丑石罴当道,矫矫长松龙上天。

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

5.《晚径》年代: 宋 作者: 洪咨夔促织声来竹裹,凌霄花上松梢。

清泉白石心领,野鹤孤云手招。

6.《真上人因送毛令伤足复伤冷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陶令归时远公送,石苔秋雨步迟迟。

凌霄花在古松上,也笑向人人不知。

7.《表忠观》年代: 宋 作者: 释法照钱王古庙锁莓苔,华表秋深鹤不来。

昨夜石坛风露重,凌霄花落凤仙开。

8.《和陶饮酒二十首》年代: 宋 作者: 苏轼我坐华堂上,不必麋鹿姿。

时来蜀冈头,喜见霜松枝。

心知百尺底,已结千岁奇。

煌煌凌霄花,缠绕复何为。

举觞酹其根,无事莫相羁。

9.《程顺子升斋》年代: 宋 作者: 吴泳雨养焦谷牙,清晨勃然兴,风入春笋节,一夕长数层。

地道元敏树,生意实可徵。

一息不滋长,枯荄莽丘陵。

所以务学者,进德长如登。

礼义所封植,忠和所薰蒸。

湛然清明气,於此中夜存。

德盛仁既熟,始如日之升。

今人废下学,乃以高自矜。

譬之凌霄花,霄竟不可凌。

子归且近思,从下观下腾。

谦谦以自牧,洞洞如不胜。

舜颜亦人耳,毋谓人鲜能。

10.《为沈趣庵题画》年代: 明 作者: 偶桓溪山深处野人居,小小帘栊草阁虚。

洒面松风吹梦醒,凌霄花落半床书。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