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好
老年上大学,风格不平常。
夕阳胜晨曦,老妪赛姑娘。
读书学文化,热情如潮涨。
吸取新知识,抛弃旧思想。
道德懂透彻,精神有食粮。
唱歌又跳舞,课堂歌声亮。
琴棋书画练,技巧受赞赏。
保健知识学,养生甜头尝。
传承孝文化,传统大发扬。
学法又懂法,维权有保障。
国内谈时事,神州共梦想。
国际看形势,友谊架桥梁。
世事多了解,是非能力强。
前途更明确,雄心高万丈。
永远跟党走,坚定有立场。
读书好处多,千古著文章。
踊跃去参加,炉火纯青炀。
凭着兴趣学,补短又扬长。
争取好成绩,人人都夸奖。
老年大学好,幸福万年长。
诗词大会过后,读什么诗词书,怎么读诗词书
《中国诗词大会》突然火了 热闹过后你有勇气读这些诗词书目吗? 最近,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突然火了!在综艺节目娱乐至死的大环境下,这个节目能够走红,产生热点话题效应,也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据说很多观众追看这个节目,还跟着节目答题。
女高中生武亦姝因为诗词对答如流,甚至被捧为满足所有幻想的才女。
不过,节目热闹一时,毕竟已经结束了。
如果对诗词不是出于三分钟的热情,而是真正有所兴趣的话,不妨静下心来读几本诗词著作。
艺绽君也是资深诗词爱好者,在此斗胆给大家推荐几本书。
从诗词入门,再渐入佳境,由浅入深,可能会让您对诗词产生别一番理解。
您可能会说,不会推荐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吧?哈哈,这类书就算啦!艺绽君怎么好意思推荐给大家呢! 正如有人所言,“诗词大会”终究是竞技,而竞技类节目很容易产生“技术”的幻觉。
比如看了《我是歌手》就去KTV飚高音,看了《汉字听写大会》,就赶紧去背字典。
有言在先,我坚决反对两类人。
一类人就是看了“诗词大会”,赶紧跑回家背诗词,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另一类人则是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小孩去背诗词。
(这类家长该打三十大板!) 背点诗词,好不好?当然好。
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为了炫耀,人不应是复读机。
读诗词更多是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
像节目中参赛的快递员老曹,诗词让他的枯燥的工作生活多了一份色彩,同时也深深感染了周围人。
我想,即使他没有在比赛中胜出,也是真实动人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读诗词的意义所在。
下面开始荐书啦~~ 入门级别 说到诗词入门级别的书,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诗三百首》。
即便是读《唐诗三百首》,也有各种版本的问题。
艺绽君建议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
(虽然该书还有2005年的新版本,但艺绽君觉得1957年的这版封面真是好美▲) 而《宋词三百首》,名头不小,其实由于选词眼光不到位,还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宋词选》。
《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也是比较通行、影响较大的书。
这两部本书入选的唐诗、宋词,数量比较多,赏析比较详细,发行量也很大,各大书店基本上都有售。
此外,马茂元编注的《唐诗选》,也是很有名的,汇集了堪称精华的五百首唐诗▼ 唐宋以外的诗词作品,可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中选择,比如《诗经选》《三曹诗选》之类,都是名家编选、校注,品质值得信赖。
再上层楼读了《唐诗三百首》《唐诗鉴赏辞典》和《宋词鉴赏辞典》,可能会对唐诗宋词有了初步了解,不过对唐宋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历史背景比较难了解,更不用说他们的社交朋友圈和文化交流状况了。
比如,为何现代人也和李白、王维、杜甫一样有不少的烦心事,却为啥写不出和他们一样好的诗词来呢?这就可以看一下作家袁凌的书《在唐诗中穿行》(东方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很好读,文笔比较轻松。
在袁凌看来,唐代诗人与当下面对的困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选择用现代的视角重构唐代诗人的世界: “他们有欢乐有悲哀,有风雅也有困顿,而这种东西被我们忽略。
这本书的大量内容是每个诗人面对真实生活的态度,它不像王小波的传奇笔法,也不是张大春追慕诗人轶事。
你可以从唐诗中感受现代意识,现代人也可以理解唐代诗人的感受。
” 如果您还觉得不够满足,可以读一下文学批评家张定浩的著作《既见君子》▼ 该书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魏晋、唐朝诗人,均娓娓道来。
文体很特别,混合了三种体裁:诗论、诗歌史及诗人传记、书写作者个人阅读经验的读诗记。
这本书各章节的标题,不是体裁、诗歌或绝妙好辞,而是曹子建、阮嗣宗、陶渊明这些古代诗人的姓名。
《既见君子》构建古人生命与今人生活的关系,让那些古代的诗歌和诗人,能够震荡我们今日的生命,照亮我们今天的生活与生命选择。
张定浩融汇古今,潇洒随性,文笔优美,读毕令人为之击节赞叹。
专业级别看了前面推荐的几本书,您还觉得不过瘾,恭喜您,您已经进入古典文学专业级别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必须看。
这本书是经典著作,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都不错。
读了这本书,对诗词境界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了。
除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顾随诗词讲记》也不可错过。
《顾随诗词讲记》于2006年4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根据顾随的学生、著名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20世纪40年代的课堂笔记整理而成的。
▼ 顾随生前籍籍无名,但其学贯中西,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给听课者极深的审美感受与启迪。
叶嘉莹曾经多次聆听顾随讲授的课程,每次都受益匪浅。
她曾说: 我自己虽自幼即在家中诵读古典诗歌,然而从来未曾聆听过像先生这样生动而深入的讲解,因此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
现在各类诗词鉴赏的书籍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但顾随的《顾随诗词讲记》无疑站在了一个高处。
顾随多有独到见解,比如认为曹操若事业上失败了,那么他的诗一定会更...
叶嘉莹古代诗词的美感特质
文/祝晓风 “我的一生中,投注精力最多的就是教书。
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
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来,我等于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个学校,我教三个学校,在北京是三个中学,在台湾是三个大学。
” 记者(以下以■代表):今年10月5日,您在国家图书馆又为普通读者做了一次讲演。
您从70年代末回国,就开始在内地各著名大学、还有其他一些单位讲课或讲演。
1987年,您应北京五个文化团体的邀请,在国家教委礼堂讲了一共十次的“唐宋词系列讲座”,曾轰动一时。
您那种讲词的方法和风格,令听者耳目一新。
在您的生活中,是不是讲课、教学花去了您最多的时间? 叶嘉莹(以下以□代表):我的一生中,在教书,研究,还有诗词创作这三者之中,是教书花去了我最多的时间。
我常常说自己天生是教书的。
我大学毕业以后,就先后在北京的几所中学教过书,佑贞女中,志成女中,还有华光女中,我都教过。
从那时到如今,快六十年了。
这些年,我在北京,还常常有我当年教过的学生来看我,她们现在也都有七十多岁了。
■:50年代在台湾,您好像也是从中学开始教书的。
但在台湾的教学活动,当时也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现在内地学术界对这些还不是十分熟悉。
□:我是1948年3月结婚,11月就因丈夫赵东荪工作调动,随他去了台湾。
1949年12月,我先生就因为“匪谍”的嫌疑被抓。
第二年的6月,我在彰化女中也被抓。
我因为带着吃奶的孩子,而且从未参加过任何政治活动,所以不久被放了出来,但却成了一个无家无业、无处可归的人。
直到暑假快开学的时候,我的一个堂兄,他本来在台南一个私立女中教书,后来他找到一个公立中学,待遇更好一点,就辞去了原来教的学校,他问我要不要去那所私立女中,我说好,就带着女儿去台南这个私立女中教书了。
那时只求有一个谋生的地方就是了。
那会儿不要说书柜书架,什么呀,我连个书桌也没有。
不过,我对于古典文学那是真的有感情,也真的有兴趣。
不管那个私立女中的学生程度有多么低,我要讲的时候,一定要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至于他们懂不懂是另外一回事。
我觉得这不是我对得起对不起学生的事,而是对得起对不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所以那时我生活虽然很艰苦,我还是尽我的力量教书。
■:后来,您到台湾大学教书,好像也是与辅仁的师友有关系? □:四年以后,我先生被放出来,证明我们没有“匪谍”嫌疑。
这时,因为一个机会,我和我先生都到了台北二女中教书。
到台北之后,就见到原来在北京时我的一些老师、同学。
你不是在北京到过我们家,见过我家外院的一排南房吗?当年,有一位许世瑛先生,他是许寿裳先生的儿子。
许世瑛的第一个夫人郭立诚是郭琴石的女儿,郭琴石先生是我父亲和我伯父的老师,许世瑛刚结婚的时候,没有地方住,就住在我们家的外院,那时我还在念中学,所以当时与这位许先生并没有来往。
后来我在辅仁念书,他也在辅仁教书,教男生班,没有教过我,但是很熟知我家情况。
这次在台北遇见他时,他就在台湾大学教书。
——在许世瑛之前,盛成先生也在我们家住过。
他是上个世纪初最早留学法国的,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1971年我到欧洲旅行,在法国还遇见了盛老先生。
他晚年定居北京,我也去看过他。
老先生已于前几年走了。
■:——我觉得这些事情,其实都有一种学术史的意义。
□:还有一位是教我大一国文的戴君仁先生,号静山。
现在,在我个人的网站上,还有我大一的国文作业,上面还有戴先生的批语。
他们两位见到我,知道了我被关的不幸遭遇。
当时台湾“光复”不久,他们两位老师说,台湾大学需要国语讲得比较标准的老师来教国文。
于是,我兼职教台大一个班的大一国文。
我兼了半年,他们就把我改成专任了,教两个班。
两年后,许世瑛先生到淡江大学做了中文系系主任,他说你要到淡江来教书。
我不好意思拒绝,因为他是我的老师。
我就开始在淡江教诗选、词选、曲选、杜甫诗。
所以,我所谓兼任,其实比台大专任的课还多。
又过了两年,辅仁大学复校了,中文系第一任系主任就是戴君仁。
他说,辅仁是你的母校,你怎么不来教?所以,辅仁的诗选、词选、曲选,也都归了我去教了。
三个大学,说是两个兼任,其实都是专任的工作量。
后来,淡江又有夜间部,也要我教。
现在台湾有个作家陈映真,写小说的,就是当年淡江大学夜间部听我课的学生。
其他像白先勇、吴宏一、陈若曦、林玫仪等,也都是这一时期听过我课的学生。
我现在都难以想像当时怎么会教了那么多的课。
许世瑛先生那时还担任台湾教育广播电台的大学国文的课。
他本来就是深度近视,后来越来越严重,就让我替他教,所以我又教了大学国文的广播的课程。
几年之后,成立教育电视台,又把我拉去讲《古诗十九首》。
从1945年,我一直未曾间断地教了六十年书。
这六十年,真的和人家比起来,我等于多教了一倍,人家教一个学校,我教三个学校,在北京是三个中学,在台湾是三个大学,后来在加拿大,虽然没有长时间的兼课,但是我就开始经常回国,又在国内教课。
每年3月下旬UBC(不...
古代老师是如何教学的
古代教育的授课方式,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授书。
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
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
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
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
先生给他点出句读。
古代点句读有专门的工具,比牙签略粗略长一些,一般是木制、鸡骨制、铁制的,也有高端的象牙制的。
一头粗一头细,两头都有一个圆圈。
用它戳上印泥,往书中断句的地方一盖,就是一个圆圈,表示句读。
通常小圈表示逗号,大圈表示句号。
也有小圈表示逗号和句号,大圈表示这个字用得好的。
但一般评点精彩会用朱笔在字旁点一个点。
点书这一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
一句一句地模仿。
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
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
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
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
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
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
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2到4小时。
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4到8小时。
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
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
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
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
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
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
所以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
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
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
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
一天上多少次书?我们采录到的,最多的一位先生,是一天十次。
他说,我小时候是神童啊,一天可以上到十回书啊。
那么别人呢?他说,一般也就三四次,也有甚至一天就一次的。
可见,大概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或者上午两次下午两次,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一天的学习内容,在几十字到一两百字之间。
这个进度,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
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
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
古代文人能背过多少字?一般在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之间。
大家都听说过茅盾能背《红楼梦》吧?随便打开一页,他都能背下去。
能背《红楼梦》的不止他一个。
《红楼梦》一百万字。
这还是当玩的。
真正要背过的,首推十三经。
科举要考的。
八股文是从十三经中随意抽取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就以此为题作文。
所以十三经都是要背过的。
十三经多少字?据南宋郑畊老统计,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近人黄侃除去伪古文,则17925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孔子春秋本文18000字),公羊传(清阎若琚统计)44075字,谷梁传(清阎若琚统计)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641326字。
背过这64万字就可以进考场了吗?当然不行。
因为你还不会写八股文呢。
八股文是十三经为题,所以古代的高考复习资料叫“高头讲章”,就是把十三经的每句话都作题目,下面附上一篇典范八股文。
背过十三经,掌握高头讲章,就可以了吗?还是不行。
明清科举虽然主考八股文,可不是不考诗词文赋,况且诗词文赋也是八股文的基础。
要掌握诗词文赋,就要背过或熟读楚辞、乐府、汉魏六朝赋、古诗、唐诗、宋词、元曲、诸子百家、文选、古文观止等等一系列诗文,字数也不在几十万以下。
这样就可以了吗?当然还是不行。
没有读过《史记》算什么文人?没有读过《资治通鉴》算什么文人?所以还要读史,好的也要背过。
此外,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拳理兵书,都要涉猎。
琴棋书画、文武双全,这才能算是个文人。
所以说,古人文人能背过几十万字到几百万字,决非虚言。
古代教育没有课本,都是读原著,整本读。
第二步,是背书,学生下去自己复习。
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
古人授课的第三步,叫复讲。
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里,要检查。
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
那么什么是复讲呢?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不是。
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
什么才叫真学到了本事?就是能讲给别人听。
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
三四岁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
于是再次授书。
其实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