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元年十一月,苏东坡住在惠州水东的嘉佑寺,当他看到 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禁不住写下了他的第一首梅花诗:《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 盛开》: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延虫雨 愁黄昏。?
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
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冷艳排冬温。?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尊。
第二首,《再用前 韵》:?
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
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
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
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
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
麻姑过君急扫洒,鸟能歌舞花能言。?
酒醒人教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
第 三首是《花落复次前韵》:
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
人间草木非我对,奔月偶桂成幽昏。?
暗香入户寻短梦,青子缀枝留小园。?
披衣连夜唤客饮,雪肤满地聊相温。?
松明照座愁不睡,井华入腹清而暾。?
先生年来六十化,道眼已入不二门。?
多情好事馀习气,惜花未忍终无言。?
留连一物吾过矣,笑领百罚空垒尊。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游惠山(并叙)】
余昔为钱塘倅,往来无锡未尝不至惠山。即去五年,复为湖州,与高邮秦太虚、杭僧参寥同至,览唐处士王武陵、窦群、朱宿所赋诗,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追用其韵,各赋三首。
梦里五年过,觉来双鬓苍。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鹤翔。炯然肝肺间,已作冰玉光。虚明中有色,清净自生香。还従世俗去,永与世俗忘。
薄云不遮山,疏雨不湿人。萧萧松径滑,策策芒鞋新。嘉我二三子,皎然无缁磷。胜游岂殊昔,清句仍绝尘。吊古泣旧史,疾谗歌小旻。哀哉扶风子,难与巢许邻。(谓窦群。)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赠惠山僧惠表】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欹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焦千之求惠山泉诗】
兹山定空中,乳水满其腹。遇隙则发见,臭味实一族。浅深各有值,方圆随所蓄。或为云汹涌,或作线断续。或鸣空洞中,杂佩间琴筑。或流苍石缝,宛转龙鸾蹙。瓶罂走四海,真伪半相渎。贵人高宴罢,醉眼乱红绿。赤泥开方印,紫饼截圆玉。倾瓯共叹赏,窃语笑僮仆。岂如泉上僧,盥洒自挹掬。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苏东坡与惠州
1.《惠州一绝 》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代: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3.《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宋代:陈师道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4.《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宋代:苏轼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5.《惠州丰湖亦名西湖》宋代:杨万里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
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
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
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惠州是全国文明城市之一,旧称惠阳地区,在古代即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称。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
1990年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
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
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苏轼在惠州趣事
苏轼在惠州的生活 北宋时期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苏轼安之若素,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在苏轼的心目中,清风明月,尽是宝藏。
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也许正因为胸怀的博大,苏轼才能真正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在惠州的时候,苏轼写了和陶渊明诗,对陶渊明的每一首诗都作了呼应。
黄庭坚当时在贵州,听到这些事之后,也写了一首诗作回应:“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子瞻百世士,出处岁不同,风味乃相似。
”意思是说,苏东坡被贬到岭南,但朝中的人仍可能会杀他,而东坡却过着清淡的生活,吃惠州的饭,和了陶渊明的诗;表面看来苏东坡、陶渊明虽然在时间上有极大的差异,但其令人可敬的风格却是相似的。
作为苏轼的好友和门生,黄庭坚对苏轼惠州期间创作的和陶诗作了最精当的注脚。
东坡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想:怎样才能到得了。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绍圣二年秋,朝廷大赦罪臣,惟独不赦免元佑臣僚,东坡闻讯遂绝北归之望。
加上对苏轼庇护有加的程正辅被朝廷召还,东坡面临被逐出当时居住的合江楼的窘境,他不得不未雨绸缪,准备后路。
于是在绍圣三年(1096)春,苏轼在惠州水东白鹤峰购地数亩,意欲终老惠州。
新居有20余间,其中包括“思无邪斋”和“德有邻堂”。
苏轼还打了一口深达4丈的水井,供自己和邻人吃水之用。
然而,就在入住仅仅两个月之后,他又被贬谪出中国本土之外,要到海南儋州去了。
关于被贬海南,有这样一个说法。
苏轼在惠州写《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
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
然而,被贬海外依然无法打倒东坡的乐观精神。
当他要结束海岛生活时,仍然用诗句作了这样的总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描写“惠州”的诗句有哪些?
1.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3.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4. 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5. 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
原诗如下:1.惠州一绝 / 食荔枝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代: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3.《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年代: 宋 作者: 苏轼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
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
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
恰従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
4.《贵卿》年代: 宋 作者: 文天祥天高并地迥,与子独牢愁。
初作燕齐客,今为淮海游。
半生谁俯仰,一死共沉浮。
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
5.自题金山画像宋代: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为什么惠州西湖与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安置。
此次贬谪只是苏东坡动荡生涯中又一段漫长的异乡之旅;但对于时人称为“野蛮之邦”的岭南,一次“彗星撞地球”式的文化冲击却由此开始。
寓惠期间,苏东坡虽无实权,但仍上下奔走,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
他遍游惠州,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光彩顿生。
凡有诗句出处,皆成一景。
他用锦绣文字点亮了惠州。
他关注民生的亲民思想和勤于实践的世界观,自成大家的诗词、书画艺术乃至饮食艺术,在惠州影响殊深。
惠州对于苏东坡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
他在杭州西湖上初识朝云,写下了“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名句;20多年后,朝云在惠州病逝,他又将“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哀思,永远留在西湖六如亭的楹联上。
惠州西湖因苏东坡而与杭州西湖齐名,惠州的人文历史,也因苏东坡的这段奇缘平添了一份凄怆的独特气质。
...
关于惠州的英雄事迹,英雄故事,诗歌,成就,惠州惠州惠州惠州惠...
叶挺,生于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州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
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经中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
关于惠州的诗词:1.《惠州一绝 》宋代: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代: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3.《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宋代:陈师道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4.《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宋代:苏轼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5.《惠州丰湖亦名西湖》宋代:杨万里左瞰丰湖右瞰江,五峰出没水中央。
峰头寺寺楼楼月,清杀东坡锦绣肠。
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更罗浮。
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
1990年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
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
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
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惠州民间歌谣(民歌)第一节 劳动歌《稔哩歌》:稔哩目目娘撒谷,稔哩开花娘莳田,稔哩好食禾好割,样得有闲到姐边。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近郊。
稔哩:稔树,野生灌木,果子可食,根茎表皮捣汁可染布,故农村又称作“染”。
哩是语气助词,无义。
目目:形容花蕾饱满、含苞欲放。
古有“稔子暴卜,耙田撒谷”的农谚。
样得:如何才能得到。
姐边:母亲那里,即娘家。
第二节 生活歌《十岁歌》:一岁爷娘手上揽,两岁扶篱摸壁行,三岁捡起柴撩火,四岁官厅绩细麻,五岁织出家机布,六岁鞋头绣出牡丹花,七岁人来讲,八岁食人茶,九岁行猪过大礼,十岁交还女趸家。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
歌谣具体描述了一个童养媳十岁离开娘家前的成长过程。
绩细麻:把幼细的麻搓成线,作网线的材料。
绩,读如“炙”。
讲:说媒,提亲。
食人茶:应允婚事,接受了男方茶礼。
行猪过大礼:迎娶前的行大聘,礼中必有烧猪,亦称金猪,以示女方为黄花闺女。
女趸家:指男家,因为是童养媳,须趸养一段时间才能完房。
第三节 情 歌《好花一朵满头红》:好烟一口当三口,好连一对当三双。
好酒一杯都晓醉,好花一朵满头红。
【附注】流传于市郊客家地区。
连:原意为男女恋爱,这里指情侣。
都晓:都会。
第四节 仪式歌《哭五更》(哭嫁词):一更金瓦排金字,难为姐妹守更时。
二更金瓦排金链,难为姐妹守更前。
三更渺渺云遮月,又无月光照路行。
四更发只天罗梦,梦女一条贱命实难生。
五更我学仙人唔食桃桠水,着身白衫白裤廖罗浮。
我系罗浮罗仙女,去转罗浮食转斋。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
转:回。
桃桠:桃树枝,桠读如“卡”。
去转:重回。
第五节 儿 歌《落大水,发大风》:落大水,发大风,阿姨烧水捋鸡公。
鸡公飞落红花树,吓倒阿姨面砵红。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
捋:宰杀。
面砵:脸面。
第六节 地名歌《惠州府城地名歌》:桥对路,里对坊,烂地对马房。
湖对岭,山对江,公廨对府堂。
府背巷,仓前塘;三角地,万石坊。
打石街,卖草行;长寿路,洋牙巷。
文兴游金带,金鸡上银冈。
四牌楼边提督署,六角亭上七星宫。
华兴巷内皆朱紫,南第门前红花香。
忠信、尔雅出自孔德,大廉、小廉各在公卿。
秀水淘沙淘出白珩售都市,方山打铁打开金带接横廊。
草把沽清出城直去河南岸,薯藤卖尽过艇回归水北乡。
三间冇底庙,两间冇底房。
【附注】流传于惠州市区。
下划横线者是地名。
湖:西湖。
岭:飞鹅岭。
山:孤山。
江:东江。
第七节 民 谣《惠州浮桥谣》:死者有木,生者不得渡。
桥不溺人,亭木生尘。
【附注】录自乾...
苏轼在惠州的故事,最好是作文写历史故事
关于苏轼的600字作文2018-08-21 苏轼 【第1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吟唱的是苏轼,身陷困境依旧浅笑感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也是苏轼,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的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爷爷大字不识,但却深知一定要大力培养下一代读书当官的道理,姑且不论那个年代的唯官论多偏激,但仅凭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据三人,即可得知,这是多令世人称奇惊叹的苏家三父子。
嘉佑二年,年方19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跟随父亲一同进京赶考,正值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改革科考,由曾经的统一命题改为自由发挥,于是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引得欧阳修啧啧称赞,欧阳修以为这么有见地的文章大概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为,他担心自己给曾巩第一名会引来非议,于是提笔给了第二名,事后才知这是苏轼的答卷,但欧阳修毫不吝啬地给予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高度评价,事实证明,欧阳修的评价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说少年中举对苏轼而言太过平坦顺利,那么被贬黄州才是历练东坡居士的真正熔炉。
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开始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反思,也正是在这种“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境地,修炼出了苏轼沉静旷达、宠辱不惊的宁静心境,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他摆脱了“乌台诗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痛苦。
正当他“倚杖听江声”定下心准备快快乐乐过隐居生活的时候,命运似乎又跟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短短几个月时间让他从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晋升到翰林大学士,而后又再度卷入政治漩涡,而被贬到惠州。
一贬再贬的苏轼早已将生死置之身外,“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他自然平淡、淳厚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官场的厌恶。
不论处在人生高潮还是低谷,东坡先生总能巧妙地找到一种平衡,不得不说他的乐天达观成就了他的豪放诗性,纵观历史上的诗人,大多十指不沾阳春水,唯独东坡先生的手既可以写诗作画弹琴,又可以做饭种地做东坡肉,用入世精神做事,用出世精神做人,东坡先生演绎得可谓淋漓尽致,相比较那些消极悲情的诗人,东坡先生无疑是最接地气的,而他的精神也正是中国千古读书人所追求的境界。
...
苏东坡的诗词,蝶恋花,谁有赏析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双调,六十字。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
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
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
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
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
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
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
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
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
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
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
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
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
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
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
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
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
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
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
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
《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