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门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红叶题诗: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宋词背后的故事300字作文大全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
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
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
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
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
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
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
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
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
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
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
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
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
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
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
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
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
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最经典的古诗词,背后感人故事你知多少
有些妙言诗佐,字字珠玑、让人动容……然而在这一句句绝美的诗词背后,都有一段凄美的经历。
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
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
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
说得煽情一点。
他拿自己的过去,换来了这个女人。
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
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
而且,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
因为几个月前,王氏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
二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出自《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是纳兰性德为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所做。
当初两人订有私情,而后来女方迫于某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他安慰自己的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经据典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开些。
…..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佑八年,苏轼被贬惠州。
惠州温都监有女名超超,年十六岁,非常仰慕苏轼,别人提亲都不愿意,说只愿嫁苏学士那样的人。
苏轼去惠州后,她每天晚上都去苏轼窗前听他读书赋词。
苏轼在惠州的这段时间里,两人情投意合。
三年后,苏轼再次因事被贬海南。
临行前,他想到自己此生可能都无法再回惠州,所以和温都监商量,欲安排超超嫁给自己的好友王公子,但超超坚决不同意。
苏轼走后,超超茶饭不思,很快郁郁而亡。
家人照她的遗愿,将她葬在白鹤峰下的一个沙丘旁,坟头朝向海南的方向。
几年后,苏轼得到赦令,第一时间立刻奔往惠州,却得到超超已死的消息。
四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元和年间,崔郊因家贫寄居在姑母家。
姑母家中有一使女容貌绝美,精通音律。
一段时间后,崔郊和使女相爱了。
然而姑母由于家境原因,将使女卖给了一位当地的长官。
长官很喜欢这个使女,给了四十万钱。
崔郊对她一直念念不忘,经常在长官的府门附近徘徊。
寒食节时,使女外出,昔日的恋人终于相见。
两人相对哭泣,临别时崔郊写下《赠婢》一诗。
还有很多,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有没有古诗背后的故事?
1、元稹的《酬乐天频梦微之》古诗的故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酬答乐天“频梦”之作。
当时元稹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谪江州司马,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
加之“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只有梦中相见。
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白居易写了四句诗给元稹: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收到白居易这首诉说衷肠的诗篇的时候,正在病中。
由于生病,精神就颠倒了。
经常想念的好友不曾出现于梦中。
而一向没有想到过的“闲人”却屡次在梦中出现,这就更使自己感到离群索居的悲痛了。
以梦中相见代替实际相见,已令人感到惆怅,何况梦中也不曾相见。
写入梦以见相思之切,人之所同;写不入梦而仍见相思之切,则是己之所独。
这是此诗别开生面之处。
2、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古诗的故事 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
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
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
心爱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桃花却依然是微笑地在春风中绽放。
以笑映悲,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这首诗看起来更像是一见钟情之作,有缘千里来相会,道尽了人间多少有缘人的心境? 3、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古诗的故事 北宋崇宁二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
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
诸多不幸,让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
直到遇见了年轻貌美的奇女子杨姝。
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
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
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
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
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
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4、陆游的《钗头凤》古诗的故事 陆游大约在二十岁左右,与表妹唐琬成婚。
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
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后陆母认为唐琬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琬。
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
数年后,陆游去游览沈园,正巧遇到唐琬夫妇也在园中。
唐琬征得丈夫赵士程同意,亲自向陆游敬了一杯酒。
陆游饮后,在沈园题写了那首《钗头凤》。
写罢,搁笔而去。
沈园一会后,唐琬悲恸不已。
回家后,反复玩味陆游的词,便和了一首同样曲牌的词,不久即怏怏而卒。
陆游直至晚年,仍常常凭吊遗踪,追忆当年,不能忘怀旧情,为此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
5、李商隐的《无题》古诗的故事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
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唐诗宋词背后的故事 三百字作文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
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谁知道一些简单的古诗背后的故事?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
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
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
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
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
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
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
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
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
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
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
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
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
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
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
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
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有没有好的古诗书?有诗歌解析及背后故事的。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处】: 中华诗词-唐五代-崔护 【注释】: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
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出来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崔护……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
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
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
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
「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
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
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
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
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
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
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
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相思这首诗的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相 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
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
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
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
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
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即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
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
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
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
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
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
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
”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
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
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
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
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
“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
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
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
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
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
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说一首诗或诗歌 或者歌词背后的故事在联系自己相关的事做十分钟演...
为断指招魂一首诗· 唐以洪-- 我写过断指--我写过断指写过他们缠着带血的纱布像早产或夭折的婴儿躺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产床上写过他们的疼痛和麻木与瘦草相比他们略显粗壮但他们比野草还要弱势草被割了还可以再长他们断了就永远不能焊接像是被切割了一次又一次的废铁我写过断指,写过他们在仲裁大厅外的徘徊相互拥着哭成一团写过他们望断秋水般的等待和地狱般的绝望我还写过,在调解书上他们是一截又一截廉价的火腿肠我写过的断指,如果连在一起,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但很多很多的手指还在不甘心地走上去他们常常在我的梦里突然站起来,像一个又一个背井离乡的孤儿他们齐刷刷地站着,仿佛一支逐渐浩荡的队伍去讨伐漆黑的夜色像唐以洪这样的诗人,更像传统中国的"游民知识分子"(王学泰语),离开乡土,辗转于城市之间讨生活,溷迹下层,跌宕于世情百态、江湖风浪。
不同于普通游民,他们有种自觉的书写意识;不同于传统士大夫或现代知识分子,他们往往以后者不齿或不为的职业谋生,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
在写作中,他们不大关心那些抽象玄远的宏大命题,文字也不那么雅驯,但一种泯然众人又不无特殊的视角,加上复杂的人生阅历,使他们成为本雅明断言已经灭绝的"讲故事的人",在最好的情况下可以造就一种贯通写作与人生的俗格之美。
譬如唐以洪写过一首《十月八日在苏小小墓旁》,我们很容易拿它跟潘维的《苏小小墓前》比较。
潘维是个典型的江南诗人,一落笔就很有文化感,这种文化感也总是被情调化,万物皆旧时风月,就像台上的戏子,那么美,那么顾盼生情,却是被世代相传的剧本所导演,在俗套中脱不了拿捏之态。
虽然《苏小小墓前》被写得活色生香、春光旖旎,却不过是才子佳人这中国文学古今第一俗套的再版而已,用该诗中的话说,"把风流玉质娶进春夏秋冬"。
而唐以洪却从自己窘迫的人生处境写起,将前朝名妓与本朝小姐并提,将消费她们的古今富商跟自己对照,用具有现实感与反唯美效果的老实话,突破了历代咏名妓诗的窠臼。
例如同样在苏小小墓前,潘维是"年过四十,我放下责任,/向美作一个交代";唐以洪则以一句大白话说服自己留影,"怕啥!只是和一个死人照了一张相"。
与《十月八日在苏小小墓旁》相比,排比完成的《我写过断指》算不上佳作,放在春节期间推出似乎也有点扫兴。
但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对人间的祝福莫过于平安--而游民安则天下安。
秦晓宇,乙未年正月初一于百望山一个诗歌背后的故事·唐以洪十年前,我在温州一家鞋厂的女鞋部打工,具体的工作就是用射钉枪将鞋包固定在楦头上,这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很困难。
因为楦头的头部很细,只有筷子头那么大,且楦头和鞋包都有黄油,射钉枪的枪头一靠上就打滑,因此这项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不小心就会将钉子射进自己的手里。
但为了生计,我不得不硬着皮头干下去。
我每一天都很小心,也很揪心,生怕钉子扎进自己的手中,可以说,打射钉枪的那段日子,我是在恐惧中度过的。
尽管小心,但高强度的流水作业和长时间的加班,常常让我感到疲倦欲睡,有很多次,刚一打盹,射钉枪里的钉子便射进了手背,钻心的痛登时让我睡意全无,赶紧让工友想办法拔出来,贴上创可贴,继续干。
如果流血过多,管理人员最多同意你休息半天,至于医疗费,全都是自己买单,厂里从来没有报销的先例。
当时我想,幸好射钉枪里的钉子是普通的订书针。
但后来有一次,枪头一滑就抵在了我左手的食指上,钉子一下子射进了手指里,它穿过皮肤,牢牢钉在了指骨上,工友根本没办法给我拔出来。
到医院后,医生好半天才给我用镊子拔出来,血一下子就涌出来了,食指肿得像拇指。
那一次,只休息了3天,因为车间主任说流水线上一个萝卜一个坑,少一人都不行,我必须去,不然就得另外招人。
没办法,我只有带伤上班。
当然我依然没能报销医疗费,因为厂里说我是违规作业,谁叫我上班打瞌睡呢?当时虽然气愤,却也无可奈何。
几百元的费用去找相关部门投诉或者仲裁,既要失去工作,又要赔上大量的时间,即使得到那少许的赔偿,也等于什么都没有得到……至今,我的食指上还有一道醒目的伤疤。
但这远远不是我写下《我写过断指》这些文字的理由,那段时间,裁床的一位工友被压碎了手掌,虽然厂里出钱给医治了,但留下了残疾,不能握捏东西,找了很多部门,经调解赔偿了5000元。
那段时间我学会了上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断指的新闻,比如"一个家族8根断指"、"海南一农民工的断指纠纷""工厂实习断指索赔无门""工人断指索赔,工厂反向其索赔8万"……这些没完没了的新闻让我感到窒息。
特别是2005年广州商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谢泽宪调查发现,珠江三角洲每年有3万根断指事故,我不由得想到了长三角,想到了整个中国,每年究竟有多少根断指?但我想得更多的是那些暂时还没断的手指。
因此,我写下了《我写过断指》。
歌曲背后的感人故事
丁香花2004年,一首叫《丁香花》的网络歌曲感动了中国。
这首歌的作者和演唱者名叫唐磊,是深圳的一个网络歌手,各大媒体把他誉为“刀郎之后,中国第二个‘自下而上’的红歌星”。
然而,你可曾知道,在这首歌的背后,有着一个比丁香花还要凄美的故事—— “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曾梦捷是个苦命的女孩。
1984年1月26日,她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泰顺镇,刚落地不久,父亲就撒手人寰。
她自幼体质羸弱,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
母亲无奈把她送到远在四川达州的伯父家。
经医院检查,梦捷得的是严重肺炎并发脓肿,虽经抢救保住了小生命,可右肺部分已呈坏死状。
从此,伯父就收养了这位苦命的小女孩。
她管叫伯父“老爸”,伯母“老妈”。
这个家的每个成员都对梦捷关爱有加。
她每天都要吃很多种药,依她自己的话说,是“一桶一桶地吃”。
就这样,她被“一桶一桶”地灌养到了12岁。
1996年夏天,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家看母校的老师,归来时突遇大雷雨。
哥哥打电话回家要雨伞。
梦捷知道后,提着伞就冲进了倾盆大雨中。
没想到这次淋雨竟把梦捷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当天晚上,她就咳个不停,一咳就吐血,一咳就昏死过去。
家人立即将她送到成都抢救,她的右肺被全叶切除,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
那时梦捷已在达州一中上初中,完全明了自己是怎么回事了。
她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起初她绝望、哀伤了好一阵子,时日一长就把生命看得淡了。
她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
原本就好静的她在老妈细心呵护下,多数时间徜徉在书海之中。
梦捷每天只去学校上半天课,但成绩却出奇地好,不为别的,只为“老爸老妈”争气,不辜负他们的养育之恩。
至于上大学,她说:“我这种朝生暮死的身体,光体检就无法通过,还谈什么考不考?”这种先天性的失落让她常常长时间站立在阳台上,幽怨的目光总是湿漉漉的。
特别是2002年8月5日到成都例行检查的结果出来后,梦捷更加沉默寡语了。
她的痼疾已经影响到心脏,她知道“那一天”快来了,她已经听到了生命倒计时的滴答声。
老爸老妈打算送她到北京治疗,可她坚决不同意。
“为什么你这样倔强?为什么不肯治病?”“老妈”问。
“你们再要逼我治病,我就去死!”一家人都不敢吭声了,其实谁都明白小梦捷的良苦用心:她不愿再麻烦这个家庭了。
就在梦捷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无法去上学了,只好呆在家里,难捱的时光就像地平线一样漫长。
哥哥很爱妹妹,梦捷的病是他心头最大的痛。
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不敢面对妹妹那双幽怨的眼睛。
妹妹那般有才华、那般有爱心,可没有未来——她快要死了。
他想给妹妹做点事,让她忘掉病痛和死神。
2002年9月4日,哥哥用暑期打工挣的钱给梦捷买了一台电脑。
他告诉妹妹:“这里面有一个多彩的世界,你进去看看吧。
” “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 梦捷成了一个网民。
也许是缘分吧,她第一次上网就点开了碧海银沙语音网,来到了著名的“美文之声”朗诵大厅。
这里集中了很多朗诵艺术家和爱好者,还有很多作家诗人也在这里开有专栏。
梦捷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这里的儒雅自由的气氛。
梦捷结识唐磊纯属偶然。
那时,唐磊已经从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毕业了,分配到深圳水务集团工作。
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是网民中很有影响的网络歌手。
2001年10月的一天,在无意中,他来到了“美文之声”,随便取了一个网名“落雪飞花”进去了。
恰巧,梦捷在里面,他的网名立即引起了她的注意。
梦捷觉得“落雪飞花”好美,立马赞叹道:“你的名字好有诗意!轻盈洒脱,寓意超绝!” 唐磊自然得意。
他可能是想考考她,故意问:“为什么?诗意表现在何处?轻盈在何处?寓意在何处?” 梦捷微微一笑,娓娓道来:“宋人有‘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之词。
从诗词平仄来说,落雪飞花,仄仄平平,读来语音清扬,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好听!从词义来看,这名儿让人遐思翩跹,好意!” 唐磊顿时愣住了,半天回不过神来。
他自然明白网上“高人”多的是,但像梦捷这样把他的化名信手拈来分析一番的却还从未有过。
他望着梦捷,想叫声好,无奈找不到恰当的言语。
梦捷又“说话”了:“我很喜欢这种情愫——好凄美的境地。
飞落雪花一片,捧于手中,待欲细看时,早化为莹莹水珠一滴。
让人心悸,让人心伤。
” 从此,梦捷与唐磊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有一次,梦捷与唐磊聊天,说到自己最喜欢的花。
她说最喜欢丁香花,可唐磊不以为然。
梦捷告诉他,那是一种紫色的小花,非常漂亮,象征爱情。
旋即,唐磊说:“你何不给自己取一个网名,就叫丁香吧。
” 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梦捷。
在她的生命里,会经常出现一个梦,梦中会出现一匹漂亮的小白驹,一直在召唤她。
小白驹一路奔跑,从这世界一拂而过,在落霞里奋蹄向西,最后的目的地是一座长满了丁香花的坟地。
这使得“丁香”这个名字顿时有了一层凄美的意味。
她打心眼喜欢这个名字。
从此以后,梦捷变成了网络世界里一枚结着美丽愁怨的丁香。
丁香成了唐磊心中的一个期待。
他几乎一有时间就来到“美文之声”,一见到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