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诗中,以莼菜鲈鱼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颢有七绝《维扬送友还苏州》:“长安南下几程途,得到邗沟吊绿芜。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白居易《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国的“莼鲈之思”,在唐代竟然还传到了国外,当时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韩国朝鲜,他们的国君嵯峨天皇*,在诗中拟张志和的《渔夫词》,写了如下诗句:“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这样的诗句,收入唐人诗集,并不逊色。
唐人热衷莼菜鲈鱼,到宋代,诗人们似乎兴趣更浓。对张翰因思家乡美食而辞官返乡的举动,诗人们不仅理解,而且多加褒扬。辛弃疾的《水龙吟》中有名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苏东坡也有妙句:“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欧阳修为张翰写过很有感情的诗:“清词不逊江东名,怆楚归隐言难明。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羹”。不少诗人因迷恋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江南感受莼菜鲈鱼的美味,尽管这莼菜和鲈鱼的产地并非他们的家乡,但借题发挥,抒发一下思乡之情,也非常自然。陈尧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米芾:“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陆游:“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
...渔河,春,夏,秋,冬,边塞,送别,田园,思乡的古诗词!!
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春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河: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渔河: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春: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杜甫)夏: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高骈)秋: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冬: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边塞: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王维)送别: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思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描写鱼的诗句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释义: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2、“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江南》 两汉: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释义: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3、“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兰溪棹歌》 唐代: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释义: 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4、”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宋代: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释义: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
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5、《鱼藻》 先秦:佚名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
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
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释义: 鱼在哪儿在水藻,肥肥大大头儿摆。
王在哪儿在京镐,欢饮美酒真自在。
鱼在哪儿在水藻,悠悠长长尾巴摇。
王在哪儿在京镐,欢饮美酒真逍遥。
鱼在哪儿在水藻,贴着蒲草多安详。
王在哪儿在京镐,所居安乐好地方。
6、《鱼丽》 先秦:佚名 鱼丽于罶,鲿鲨。
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鳢。
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鲤。
君子有酒,旨且有。
物其多矣, 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释义: 鱼儿钻进竹篓里结伴游啊,有肥美的黄颊也有小吹沙。
热情的主人有的是美酒啊,不但酒醇味美而且席面大! 鱼儿钻进竹篓里结伴而游,肥美的鲂鱼黑鱼各有一头。
热情的主人家待客有美酒,不但宴席丰盛而且酒醇厚! 鱼儿呼朋引伴往竹笼里钻,鲇鱼游得快来鲤鱼跳得欢。
热情好客的主人有美酒啊,不但酒醇美而且珍馐齐全! 食物丰盛实在妙,质量又是非常好。
食物甘美任品味,各种各类很齐备。
食物应有尽有之,供应也都很及时。
关于思乡情怀的诗句
秋 思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诗: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鉴赏: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 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 ,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 ,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 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 ,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
"复恐"二字 ,刻画心理入微 。
这" 临发又开封 "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写讲诗里。
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
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 复恐匆匆说不尽 "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 ,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
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首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
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
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①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③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注释】①异乡:他乡。
为:做。
异客:陌生的客人。
②倍思亲:加倍思念亲人。
③遥知:这里是在遥远的地方想象着的意思。
登高:古代风俗,重阳节要登高,饮菊花酒。
④茱萸(zhūyú):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古人认为九月九日登高时佩带茱萸,可以避邪。
【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做陌生的客人,常常想念家乡,而每逢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忆鲈鱼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忆鲈鱼及思念家乡。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
”菰菜羹:菰菜、莼羹。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
漂泊在外,思乡的诗词
1、《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释义: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2、《长相思·山一程》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释义: 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3、《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4、《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释义: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5、《除夜作》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霜鬓 一作:愁鬓) 释义: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
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
三衢道中是不是思乡的诗
关于动物的诗句如下: 1.鸭子: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唐·苏轼《惠崇》 2.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3.黄鹂: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宋·曾几《三衢道中》 4.青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5.鲈鱼: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6.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7.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8.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古人为何那么喜欢写动物的诗句呢,主要是因为动物代表了丰富的涵义,示例如下: 鸿雁——引发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感伤。
鸡、狗、牛——田园生活,归隐 。
青蛙——美好生活的寄托。
具体来说,就鸿雁而言,古时候有 " 鸿雁传书 " 的典故,因此 " 雁 " 被作为故人来信,或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大雁南飞是古人想借此寄托思乡思亲的情感,在宋末元初的一些诗词中,大雁也会被作为对故国的怀念。
大雁还是青春的象征,预示着年华流逝,或是人生苦短的意象,也有追逐年华而不可得的意思;古人认为大雁一生只有一个配偶,因此大雁有作为爱情的象征。
因此,动物不语,但形象却很生动,用来寄托人不可述说的情感最合适了。
当秋风起时会想起什么思乡的诗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崔颢《黄鹤楼》2、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戴叔伦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3、月夜亿舍弟 【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4、逢入京使 【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古诗里为什么总爱写鲈鱼和莼菜
01、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02.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0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0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05.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0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0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0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09.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10.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12.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14.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徐淑15.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萧子显1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1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18.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晏殊19.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20.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21.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2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2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柳永24.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张先25.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26.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周邦彦27.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李清照28.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29.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程垓30.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31.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刘基32.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杨慎3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34.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柳永35.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36.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37.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3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39.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4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4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甬...
表达了思乡之情的唐诗宋词 要赏析
次北固山下① 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④洛阳边。
①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 。
②客路:旅途。
③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④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倚长江而立。
2. 客路:旅途。
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
风正:指顺风。
4.海日:太阳从海上冉冉升起。
5.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6.旧年: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7.乡书:家信。
何处达:送到什么地方。
8.归雁:归来的大雁。
这句是说,希望雁能把我的信捎到故乡洛阳去。
9.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