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出色的诗,词

时间:2020-07-27   作者:互联网搜集整理

孙中山: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黄兴:独立苍茫自咏诗,江湖侠气有谁知

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汪精卫诗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袁世凯诗词: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蒋介石诗词: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

叶剑英:会将剑匣拼孤注,又向毫锥汩绮情

陈毅: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朱德: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毛泽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读联随笔:林则徐的对联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他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广州查禁鸦片,迫使英美烟贩交出237万余斤鸦片,在今东莞市的虎门当众销毁。

他的举动震惊了世界,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林则徐一生仕途辉煌又坎坷,著述甚多,有《林文忠公政书》等多部著作传世。

他善撰联,所到之处常以对联寄抒感慨。

本文试举几例赏析之。

林则徐小时很聪慧,据说,有次林则徐的父亲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带他去上学,私塾老师见了,笑着出了一对:“以父作马”;林则徐立即应道:“望子成龙”。

又传,林则徐小时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朋友厅堂上挂面镜子,林则徐照着镜子手舞足蹈,主人出句取笑他:“山鸡舞镜”;林则徐立即对道:“天马行空”。

有一年的元宵节,塾师给学生出上联:“点几盏灯,为乾坤造福”;林则徐随即对出下联:“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

有次塾师带他到河边,看见许多鸭子在水中浮游,便道:“鸭母无鞋空洗脚”;不想林则徐立刻答道:“鸡公有髻不梳头”。

如果说,以上的答对故事带有传说的意味,那么,林则徐善于运用对联来记录生活,表情达意,则是不争的事实。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 据说这副对联是林则徐一次与塾师游鼓山,到达顶峰,林则徐观山看海后吟诵出来的。

这是一副极具创意的对联,虚实结合,把“海的无边”,“山的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极具气魄。

林则徐为官清正廉洁,他有副题于府衙厅堂的对联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联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对联成了他“为官之道”、立身处事的准则。

意为:大海收纳百川之水,因为有容纳百川的气度,才能广阔无边;而意志要象千仞峭壁那样伟岸挺拔,他的气度来自哪里呢?——“无欲则刚”。

没有私欲,自是刚强。

如果“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自然就畏缩不前了!林则徐这样的官员,不仅在清末腐败的官场中难能可贵,就是在中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也屈指可数。

林则徐为官40年,行迹遍及14省,统兵40万,位列封疆大吏,为何能始终廉明清正呢?他的“秘诀”便是“无欲”。

“无欲”,就是正确对待金钱物欲,避免贪污受贿坠落。

“无欲”,就是淡薄名利,摈(bin)弃要官、跑官、贿官。

“无欲”就是不昧(mei)良心,不弄虚作假,不投机钻营,陷害忠良。

“无欲”,就不会把权力变成谋私的手段,“一旦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一阔就变面,得意更猖狂。

”也不会有“有权不用白不用,过期作废空惆怅”的后悔与遗憾。

“无欲”即无畏,不管来自何方的压力,都站得稳,挺得住。

他还有副对联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副对联表明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

有利于国家者,可以置生死于不顾;为官绝不趋福避祸。

林则徐1840年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因广州防守严密,英军遂北上攻定海,陈兵大沽,清政府惊慌失措,把他革职查办,流放新疆。

在他被流放新疆时,还题了另一副对联来表达他的这种“以国事为重”的精神。

其联语云: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林则徐崇敬李纲御侮外敌的精神,为他修了祠,并题了联,同样体现了他的这种“以国事为重”的为国为民的精神。

其联云: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河山。

1940年春,在英军积极准备侵华战争,战事一触即发之时,林则徐在广州紧张练兵,积极准备抵抗。

他亲赴校场阅兵,并手书一联,悬挂在演武厅上。

联云:小队出郊垌,愿士卒功成,净洗银河长不用;偏师成壁垒,看百蛮气慑,烟消珠海有余清。

这副对联充溢浩然正气,激励官兵勇猛抵御外来侵略。

1841年5月,林则徐奉旨离开广州,6月,抵达浙江镇海军营,途经飞来寺时,他感赋一联,表达了他的赤诚之心。

联文云:孤舟转峡惊前梦;绝磴飞泉鉴此心。

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

林则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流放途中,仍关切着国计民生,经过吐鲁番时,特地考察了当地的特别水利设施——坎儿井。

身被流放,心却不忘勘垦屯田、兴修水利,他的爱民举动,感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人民。

这时他已58岁,垂老投荒,归期无日,但他不以个人得失为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便是他流放途中留下来的杰作。

他认为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就努力去做,决不以个人的祸福、生死,而选择回避它或是趋向它。

这期间他还题了一联以自励,准备再寻找机会为国家、为民族出力,决不垂头丧气,丧失信心。

他有一联即表现了他这时期的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其联文为:偶然风雨惊花落;再起楼台待月明。

不忘学习,积极进取,是他终生的课题。

他因病回到故乡福州期间,在其睡卧的楼房里,题联云: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

这联说,我坐卧在一间楼房里,因病得到闲暇,像我这样不才的人,老天或许能够宽恕吧!还是读书好,可与千年以前的古人结交朋友。

我虽然过了学习的最好时光,但是正如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说的那样,秉烛而行,大概也有几分光明的。

自嘲嘲人,自励励人。

他有对集...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出色的诗,词

歌曲七子之歌赏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港、台、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七子之歌》引言)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

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

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宏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从此重归中国版图。

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港(包括港岛、九龙和新界)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行使主权。

“不信今时无古贤”全诗是什么?

这是一副楹联的下联,非出自诗句。

楹联全联的内容是“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意思是古代的贤能之人每当遇到大事的时候都保持内心平静,如果现在的人们做到这点,和古代人相比也不会差。

扩展资料类似的表达的句子: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的表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2、李鸿章曾书写过一幅广为流传的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意思是因为各种主观客观原因,夹在低不成高不就的职位自然是各种来气,但是又能怎样呢?不如保持乐观的态度,享受生活中每一点乐事或是苦中作乐,来更好地生活下去。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从《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

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

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

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

谁能帮我找一些关于纪念香港澳门回归的现代诗歌?

七子之歌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

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

诗人作《凯风》以愍之。

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

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分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广州湾 东海和匈州是我的一双管钥, 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 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 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 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九龙 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 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 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 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旅顺,大连 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 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 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 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

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

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

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

“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

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

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

闻一多的生平事迹

生平: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拓展资料:个人成就: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人物评价: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他还有一首诗《闻先生的书桌》,写得非常好,写他书桌上的笔墨、纸砚,他看着那些东西就开始发牢骚。

...

闻一多先生的典型事例!

1、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讲》,演讲结束后,当天下午在西仓坡宿舍门口即被国民党昆明警备司令部下级军官汤时亮和李文山枪杀,闻一多之子闻立鹤也身受重伤。

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

虽然闻先生已经不在人世,但其浩然正气激励着无数爱国志士与后来者。

2、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3、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拓展资料: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诗人、学者。

生于湖北黄冈浠水。

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

声明:内容仅供参考,图片和文章选取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