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邶风`柏舟》,初非言情,后“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木瓜》,木瓜木桃,琼瑶相报,永以为好。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情深且婉转。
苏武《留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汉秦嘉《赠妇诗》丈夫升迁远行,妻子在娘家养病,不获面别,因有赠答。
曹丕《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的誓言。
南朝梁萧纲《咏内人昼眠》,“梦笑开娇靥,眼鬟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丈夫眼中酣眠的娇妻。
南朝沈约《六忆诗》,“忆坐时,点点罗帐前。或歌四五曲,或弄两三弦。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忆眠时,人眠强未眠。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傍人见,娇羞在烛前。”闺房柔情。
何似还家早
题出宋晁补之《御街行待命护国院,不得入国门,寄内》,“锦城乐事,不关愁眼,何似还家早”。待命不得归,辜负春景,再多乐事,哪里比得上早点回家呢?
这一部分,我们选择了一组特别的夫妻情书——唐宋“寄内”诗词。
古代丈夫家国天下,所留诗文,写景、即事、论史、干谒、与友人唱和居多,间或冶游,也不乏诗文酬红粉佳人,唯独写给妻子的,少而又少,那些写给妻子的千古名句,只有一个共同出处——“悼亡”。元稹悼亡妻,写“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苏轼悼亡妻,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纳兰性德悼亡,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悼亡诗词的光芒太盛,却掩盖了另一类更家常的古代情书“寄内诗”的温暖辉光。丈夫不在家,写诗给家中妻子,或言别情,或叮嘱家事,甚至有耽误归期、临时值班的“请假”,都是日常、体贴的夫妻温情。
唐崔融《塞上寄内》,“春风若可寄,暂为绕兰闺。”如果春风可寄,我就把春风寄给你吧。
唐苏颋《春晚紫微省直寄内》,身为高官,晚上值班不能回家,向妻子“请假”:“别离不惯无穷忆,莫误卿卿学太常。”不惯别离,无穷惦念,我不在家,卿卿也要好好的哦。
唐权德舆《祗役江西路上以诗代书寄内》,“辛苦事行役”,还不忘写长诗给妻子,细数羁旅情状,末尾叮咛“春江足鱼雁,彼此勤尺素。早晚到中闺,怡然两相顾”,常常写信,我很快就回来啊。
唐刘兼《江楼望乡寄内》,“蜀笺都有三千幅,总写离情寄孟光”,月夜望乡,思念贤妻。
唐彭伉《寄妻》,“不须化作山头石,待我堂前折桂枝”,你不用化作望夫石,我很快回来陪你赏花了。
唐河北士人《寄内诗》,“试留青黛著,回日画眉看”,画眉的青黛你要留好,待我回来画眉给我看啊。
杜甫的《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未言明写给妻子,却以“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表达了自己长年漂泊在外对妻子的歉意,和另一首《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同样的情怀。
唐孟郊《别妻家》,才离开妻子的家,就开始思念,“鸳鸯卷新赠,遥恋东床空”,“孤云目虽断,明月心相通”。
白居易“赠内”诗写得不少。新婚时写“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赠内》);老年时写“忆同牢卺初,家贫共糟糠。今食且如此,何必烹猪羊。况观姻族间,夫妻半存亡。偕老不易得,白头何足伤”(《二年三月五日斋毕开素当食偶吟赠妻弘农郡君》);旅途舟中写“莫凭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总愁人”(《舟夜寄内》);感叹生活清苦写“暗淡屏帏故,凄凉枕席秋。”(《赠内子》)。
唐李郢《为妻作生日寄意》,妻子生日,自己不能还家,先祝“鸳鸯交颈期千岁,琴瑟谐和愿百年”,再体贴妻子“应恨客程归未得,绿窗红泪冷涓涓”。
唐陈季卿《别妻》,“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深情,也写实。
宋欧阳修《行次寿州寄内》,“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今夜南风吹客梦,清淮明月照孤舟 ”。行至当年共游处,也不忘写诗告诉妻子。
宋陈与义《九月八日戏作示妻子》“小瓮今朝熟,无劳问酒家。重阳明日是,何处有黄花?”家酒新熟,日常的喜悦。
宋晁补之不但写词“寄内”,还饶有趣味地模拟妻子心态,“代内”答自己。“睡眼不曾通夕闭,梦魂争得连宵接”(《满江红寄内》);“西园红艳绿盘龙,辜负一年春好。锦城乐事,不关愁眼,何似还家早”(《御街行待命护国院,不得入国门,寄内》)。模拟妻子轻怨,“谁教又作狂游远。归路杨花满”(《虞美人代内》);“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临江仙代内》)。
宋词人毛滂在宋词史上以清丽婉转的爱情词闻名。耽误归期会写词寄内。“短棹犹停,寸心先往。说归期、唤做的当。夕阳下地,重城远样。风露冷、高楼误伊等望。今夜孤村,月明怎向。依还是、梦回绣幌。远山想像。秋波荡漾。明夜里、与伊画著眉上”(《殢人娇约归期偶参差戏作寄内》)。船未到家,“寸心先往”,想像着妻子高楼遥望,充满歉意,“风露冷、高楼误伊等望”,安慰妻子,明天就能回家了,“明夜里、与伊画著眉上。”毛滂不但写夫妻日常生活,还在妻子的生日,为妻子写词贺寿,一往情深。(见下章《几千年好》)
宋孔平仲《寄内试说途中景》“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艰辛旅途,别后心情,句短心深。
唐梁锽《代征人妻喜夫还》,实为代女子“寄外”,丈夫归来,且娇羞,且欣喜。“ 莫道幽闺书信隔,还衣总是旧时香。”衣是旧时香,情是旧时情。
唐长孙佐转妻《答外——佐转戍边不归寄书与妻作诗答之》,征人在外,寄信给妻子,妻子写诗做答。“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
唐陈玉兰《寄外征衣》,寄去寒衣,也寄去思念,“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步步惊心中的诗词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 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 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法句经》从喜生忧患,从喜生怖畏;离喜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 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
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卜算子——严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 袁了凡 《了凡四训》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桐华原创心若浮云,自在来去。
非关风月,只为真心。
【同生不可求,共死亦无缘。
】【明年芳草绿,故人不同看。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北宋·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芳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中论》【若离于色因,色则不可得;若当离于色,色因不可得。
】题画六首——爱新觉罗·胤祥其二 赤栏桥外柳毵毵,千树桃花一草庵。
正是春光三月里,依稀风景似江南。
其三 片月衔山出远天,笛声悠扬晚风前。
白鸥浩荡春波阔,安稳轻舟浅水边。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汤显祖·《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无俗念——丘处机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村琼葩堆雪。
静夜沈沈,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与“洛”音同),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桐华原创夜宴同笑 酒饮双歌 情浓处 雪落惊人梦 月雪一色 香落只影 徘徊时 梅绽又是春虞美人·秋夕信步清·纳兰容若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 ,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虞美人 清·纳兰容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卜算子北宋·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北宋 贺铸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死生同。
一诺千金重。
推翘勇,矜豪纵。
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
乐匆匆。
似黄粱梦。
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
簿书丛。
鹖弁如云众。
供粗用,忽奇功。
笳鼓动,渔阳弄,...
诗词大赛参战宣言
张大千,生于1899年,去世于1983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影响巨大,又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开创泼墨与泼彩,发展了中国画新的艺术风格。
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他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具全方位的画家。
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尔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
扩展资料 张大千的主要作品有:1971年《可以横绝峨嵋巅》(泼彩山水图);1973年《青城天下幽》泼彩山水图;1979年《阔浦遥山系列》泼彩山水图、《摩耶精舍外双溪》泼彩山水图、巨幅金笺《金碧泼彩红荷花图》;1981年《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泼彩山水图。
1982年《人家在仙堂》泼彩山水图、《春云晓霭》泼彩山水图、大风堂作泼彩山水图、《水殿幽香荷花图》、《水墨红荷图》等作品。
参考资料:张大千(国画大家)_百度百科 ...
何氏的名人故事
何香凝(1878-1972),号双清楼主,她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
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天足结缘志同道合 何香凝的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
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
母亲给她缠上,她等母亲转背就剪开。
不惧打骂,坚决反抗。
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
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
于是天天软磨硬求父亲,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
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
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
她聪慧伶俐,做事精细,因而深得父亲器重。
廖仲恺的父亲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
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
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
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
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
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
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
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
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
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
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贤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廖仲恺、何香凝一家 她与廖仲恺结婚后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
然而,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支那史上名。
”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
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
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
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加上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
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
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
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孙。
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廖仲恺、何香凝这对革命伴侣,在人生的旅途上共同生活了28个春秋,他们是夫妻,是同志,是战友。
他们的爱情生活毫不浪漫,但他们的爱情却因志趣相投、情深意笃、患难与共而成为新型夫妇关系和新型家庭的楷模,广为世人称道、讴歌。
1925年8月25日,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遭敌人暗杀,成为“努力奉行孙总理遗教而流血的第一人,终年48岁。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何香凝生前早就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和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在建造廖墓的时候,她就要求将廖墓建成合葬墓的形式,预先给自己留下安葬棺柩的地方。
遵照何香凝的生前遗愿,1972年9月6日下午,何香凝的灵柩安抵南京,在紫金山下的廖仲恺先生墓地举行了合葬仪式。
现了她与廖仲恺先生“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的愿望
张大千原名( )
张大千 目录·人物介绍 ·生平 ·张大千年表 ·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 人物介绍 张大千(1899~1983),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
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生平 张大千幼时,家贫,曾随母、姊、兄学画,打下了绘画基础。
他祖上曾作过内江知县,后归田耕读,写诗作画,过着闲淡的田园生活。
传到张大千已是第十代。
其父张忠发,字怀忠,母亲名叫曾友贞。
张忠发夫妇共生育九男二女,都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他的兄弟张正兰也是现代著名的画家。
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就跟着姐姐哥哥读书识字,九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教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书法。
他姐姐琼枝擅长画花卉、小鸟,在幼年时对他有很大的影响。
大千自幼就很聪明,所以作画进步很快。
十岁的孩子就能帮助母亲描绘花样,画比较复杂的花卉、人物,写字也很工整。
他的四哥张文修在资中家教私塾,故大千也就从四兄就读古籍,在课余常随兄赴资中游览山水名胜,培养了对自然的审美意识。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他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同时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后入重庆求精中学读书,18岁时,张大千随兄张善子赴日本留学,学习染织,兼习绘画。
20岁时,张大千由日本回国,寓居上海,曾先后拜名书法家曾农髯、李瑞清为师,学习书法诗词。
接着因婚姻问题,削发出家,当了一百多天和尚。
还俗后,即以其佛门法名“大千”为号,从此全身心致力于书画。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张大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画意境清丽雅逸。
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他才力、学养过人,于山水、人物、花卉、仕女、翎毛无所不擅,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具有特殊的贡献:他和当时许多画家担负起对清初盛行的正统派复兴的责任,也就是继承了唐宋元画家的传统,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统派得到中兴。
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也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在近代像大千那样广泛吸收古人营养的画家是为数不多的,他师古人、师近人、师万物、师造化,才能达到"师心为的"的境界。
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最后成为了一代画宗。
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荷塘》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
"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续他的道路。
1918年来到上海后,他与兄长坐海轮东赴日本留学,学习绘画与染织技术,不久回国。
1920年他在上海拜曾熙为老师学习书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曾熙为他改名张猨。
后经曾熙引见,又拜临川李瑞清为师研习书法。
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他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百幅作品全部售完,自此以卖画为生,那时的张大千在上海艺术界一鸣惊人。
但是那个年月兵荒马乱,未婚妻的退婚使得大千的心情感到无比的郁闷,他似乎看破了世俗,再加上对佛学的钟爱,顿有出世之心,于是决定在当时的松江县禅定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张大千之名由此而来。
和百日师爷一样,过了一百多天,他便还了俗。
在上海期间他作画习书,以画水仙花见长,时人谓之"张水仙",同时他开始了以石涛艺术为中心,旁及八大山人、渐江、石溪、唐寅,徐渭、陈淳等人的研习。
对于石涛他尤为推崇,他用了大量精力去学习石涛的绘画艺术,把石涛的艺术比喻成万里长城。
他还从李瑞清之弟李筠庵学会仿制古画的方法,并做了许多石涛的赝品,曾多次骗过程霖生。
石涛画境变化无尽,新颖怪奇而又法度严谨,大千正是通过石涛而涵泳了唐宋元明百家之长。
在二十年代的上海他获得了"石涛专家"的美誉。
三十年代,他艺术更是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于齐白石齐名,素有"南张北齐"之称。
1936年他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在南京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并在此时创作了传世名作《中郎授女图》(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了,很快日寇就占领了北平,烧杀,抢夺无恶不作,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大千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他拒绝了担任日华艺术画院院长及日伪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职位,并拒绝了借出所藏明清书画。
由于在言论上表示了对日寇侵略罪行的不满,被日本宪兵队关押了一个多月。
随后他又回到了四川,这时的风格略脱八大山人、石涛的粗犷写意而趋于唐寅、沈周的细润华滋。
张大千因受曾、李二师影响,曾广泛学习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绘画,尤得石...
张充和的诗词
她在书法、昆曲、诗词方面的造诣,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享誉一时。
她的书法各体皆备,一笔娟秀端凝的小楷,结体沉熟,骨力深蕴,尤为世人所重,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在各种出版的昆曲图录里,她的名字是和俞振飞、梅兰芳这些一代大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1943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曾轰动大后方的杏坛文苑,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一件文化盛事。
张充和时在盛年,一袭暗色旗袍,“素雅玲珑,并无半点浓妆,说笑自如”,以九十六回的《懒画眉》开篇,《双令江儿水》、《朝元令》、《梁州新郎》,一直唱到《罗江怨》的“四梦八空”而欲罢不能,最后以一曲《孽海记》中的《山坡羊》收篇。
中英文诗集《桃花鱼》是代表作,其诗词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构。
《桃花鱼》: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
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陆游所有的写给沈园与唐琬的诗词
《钗头凤》: 其一: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其二:(唐琬作)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晚风干,泪痕残, 欲传心事,独倚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瞒、 瞒、瞒。
关于沈园的: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林亭感旧空回首, 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 断云幽梦事茫茫。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这是我自己搜集的,了解陆唐的故事,这个视频是个不错的选择,里面也有不少陆游的诗词:http://flash.tom.com/flash_show.php?id=65781
求送给朋友新婚的,带两人名字的诗词、藏头、对联皆可!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甜蜜蜜,祝福你们甜蜜蜜;爱情甜蜜,相偎相依;心情甜蜜,快乐随行;生活甜蜜,相互扶持;家庭甜蜜,不离不弃;岁月甜蜜,白首同心。
比翼双飞同患难喜结连理好夫妻翘首传情真伴侣喜结连理好夫妻天赐良缘同富贵喜结连理好夫妻缘定并生真伉俪喜结连理好夫妻情付姻缘柔日夜喜结连理好夫妻情有独钟新伴侣喜结连理好夫妻相伴一生真眷侣喜结连理好夫妻
那首古诗词是写无法和爱人相守之意的?
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解析:这首词写的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结婚以后 ,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
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
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
几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
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
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全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的这次相遇,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
这首词始终围绕着沈园这一特定的空间来安排自己的笔墨,上片由追昔到抚今,而以“东风恶”转捩;过片回到现实,以“春如旧”与上片“满城春色”句相呼应,以“桃花落,闲池阁”与上片“东风恶”句相照应,把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情事和场景历历如绘地叠映出来。
全词多用对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时的美好情景写得逼切如现,就越使得他们被迫离异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显出“东风”的无情和可憎,从而形成感情的强烈对比。
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作品译文:世事炎凉,黄昏中下着雨,打落片片桃花,这凄凉的情景中人的心也不禁忧伤。
晨风吹干了昨晚的泪痕,当我想把心事写下来的时候,却不能够办到,只能倚着斜栏,心底里向着远方的你呼唤;和自己低声轻轻的说话,希望你也能够听到。
难、难、难。
今时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秋千索。
夜风刺骨,彻体生寒,听着远方的角声,心中再生一层寒意,夜尽了,我也很快就像这夜一样了吧? 怕人询问,我忍住泪水,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
瞒、瞒、瞒。
对比:与陆游的原词比较而言,陆游把眼前景、见在事融为一体,又灌之以悔恨交加的心情,着力描绘出一幅凄怆酸楚的感情画面,故颇能以特有的声情见称于后世。
而唐婉则不同,她的处境比陆游更悲惨。
自古“愁思之声要妙”,而“穷苦之言易好也”(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她只要把自己所遭受的愁苦真切地写出来,就是一首好词。
因此,此词纯属自怨自泣、独言独语的感情倾诉,主要以缠绵执着的感情和悲惨的遭遇感动古今。
两词所采用的艺术手段虽然不同,但都切合各自的性格、遭遇和身分。
可谓各造其极,俱臻至境。
合而读之,颇有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