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书画的古诗有:
《论书绝句》王文治(清)
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
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
《饮中八仙歌》杜甫(唐)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醉后赠张九旭》李欣(唐)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两三声。
兴来洒素壁,挥毫如流星。
《赠零陵僧》李焕(宋)
张颠没后二十年,谓言草圣无人传。
零陵沙门继其后,新书文字大如斗。
兴来走笔如旋风,醉后耳热心更凶。
忽如斐旻舞双剑,七星错落缠蛟龙。
又如吴生画鬼神,魑魅魍魉惊本身。
钩锁相连势不绝,倔强毒蛇争屈帖。
《快雪堂跋》王梦楼(清)
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
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严书。
其他赞美书画的词语:
行云流水[ xíng yún liú shuǐ ] 1. 比喻诗文纯任自然,毫无拘执;2. 比喻无足轻重。
气势磅礴[qì shì páng bó]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
龙飞凤舞[ lóng fēi fèng wǔ ]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笔走龙蛇[ bǐ zǒu lóng shé ]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笔精墨妙[bǐ jīng mò miào]笔触精到,着墨巧妙
丰筋多力[ fēng jīn duō lì ] 丰:丰满,丰实;筋: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多:多余。书法有筋骨,笔力雄健。比喻字体结构坚实而丰满,笔力强劲有余。
渴骥奔泉 [ kě jì bēn quán ]骥:骏马。如同骏马口渴思饮,飞快奔赴甘泉一般。形容书法笔势矫健。也比喻迫切的欲望。
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 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柳骨颜筋[ liǔ gǔ yán jīn ] 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 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龙蛇飞动[ lóng shé fēi dòng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 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赞美书法的诗句有哪些?
1、画 【作者】王维 【朝代】唐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辋川图》(局部),传为王维创作 2、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出处: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
故事的主人公是王羲之。
3、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
形容书法刚键柔美。
出处 唐·欧阳洵《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
” 4、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
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出处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 ...
赞美山水画的诗句
《人物山水画》年代: 明 作者: 唐寅傍水依山结草庐,案头长贮活人书。
不知施药功多少,仙杏花开锦不如。
《题朱审寺壁山水画》年代: 唐 作者: 柳公权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
《山水图》年代: 明 作者: 唐寅青云台殿泉声隔,黄叶关河雁影来。
别有诗人好怀抱,西风双宾一登台。
《郭熙山水障子》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高为峰岚下涛江,极目森秀涵苍凉。
始知著色未造极,台似丑女施铅黄。
惊泉骇石聚幽怪,巨楠穷柏蟠老苍。
鹿门寺,华子冈,神雷鬼电或取将。
是耶非耶远莫详。
疑闻钟声起晻霭,似有帆影来微茫。
陌穷渡绝雪满坂,驴鞍钓笠分毫芒。
炎曦亭午试展玩,坐觉烟雨生缣缃。
古来绝艺必名士,俗史辟易安敢当。
大年脂粉米老狂,先朝仅数燕侍郎。
吾闻汾阳子,贵购父画一笔不许它人藏。
矮屏短轴已可宝,况此四幅垂华堂。
呜呼主人谨护守。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年代: 宋 作者: 苏轼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
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山人昔与云俱出,俗驾今随水不回。
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山水图》年代: 元 作者: 王冕云气笼阴隔荔萝,吾家曾住石南坡。
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
每有渔樵共谈笑,且无车马得经过。
京师沙土眯人目,为尔传图情奈何。
《跋尤延之山水两轴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水际芦青荷叶黄,霜前木落蓼花香。
渔舟去尽天将夕,雪色飞来鹭一行。
《题萧照山水》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烟雨峰峦无古今,断崖迷径静愔愔。
隔溪樵子遥相语,昨夜克流尔许深。
《观山水障子》年代: 宋 作者: 伍乔功绩精妍世少伦,图时应倍用心神。
不知草木承何异,但见江山长带春。
云势似离岩底石,浪花如动岸边苹。
更疑独泛渔舟者,便是其中旧隐人。
《题山水扇》年代: 宋 作者: 陈深青山绿树蔽憎楼,应有高人隐一丘。
客子门前过何急,古今行役未曾行。
赞美王羲之书法的诗句
1、《咏史下·王羲之》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不缘廓庙尽谈空,安得狐狸啸晋宫。
王氏可人惟逸少,更容谢万作三公。
2、《鹊桥仙·乘鸾著色》 年代: 宋 作者: 刘辰翁 乘鸾著色,疾蝇误拂。
不及羲之醉墨。
偶然入手送东阳,便看取、薰时清适。
清风去暑,闲题当日。
宰相纱笼谁识。
封丘门外定何人,这一点、瞒他不得。
3、《题夏博士晋王羲之右军像》 年代: 明 作者: 刘炳 上东门外胡雏啸,万里尘飞洛阳道。
潜龙东渡晋中兴,群马南浮国重造。
石城巃嵸昔所都,庶事草草嗟良图。
衣冠简傲礼乐废,朝廷放旷君臣疏。
大令平生最超卓,早年门第居台阁。
内史新除典要枢,右军任重参帷幄。
擅场翰墨出神奇,蔡卫钟张早得之。
昼长燕寝森兵卫,日暖鹅群戏墨池。
来禽青李囊盛寄,裹鲊《黄庭》醉后题。
春风三月山阴曲,群彦流觞映修竹。
一时簪冕属高风,百年文藻怀芳?属。
流落斯文慨古今,后代宸聪复购寻。
小字昭陵传玉枕,数行定武抵千金。
忽见画图双眼失,采采丰神惊玉立。
羽扇萧疏晚日晴,乌纱仿佛秋尘袭。
繁华如梦转头非,典午山河几落晖。
唯有凤凰台上月,春风依旧紫箫吹。
4、《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容斋阎靖轩卢道集》 年代: 宋 作者: 方回 君不见古来五关虎豹守,入仕艰难无不有。
兴能一札秋槐黄,芒鞋布裙天下走。
攀援龙鳞万万手,咳唾骊珠万万口。
蓬莱无路弱水隔,七上十上空白首。
邂逅登名岂不偶,选坑沉沦十八九。
光范三书徒尔忙,子公一纸焉所取。
书生身体纵著翅,飞声未办廷臣右。
还知气至天地春,花者必花柳必柳。
中庸末章八引诗,三诗首言士所为。
衣锦尚絅潜虽伏,屋漏不高天听卑。
至隐至微至显见,鬼神森列何中欺。
斗间有气射古剑,石上无根生瑞芝。
快雨乍晴虹霓起,蛰虫欲振雷霆驰。
静中根本动中发,暗处精神明处知。
禊帖昔秘永禅师,不过纸上王羲之。
御史萧翼百计取,公等乃有胸中奇。
胸中奇者五色笔,可以补天可活国。
宗彝作绘衮作火,可但能书梵王译。
此之所宝玉非石,求而不藏卞和泣。
良贾韫匵什其袭,藏而不求价倍百。
公等翰墨今第一,谁云识字不得力。
借径文艺以致身,勋名政要无心得。
九万里迅扶摇风,今日朝廷贞观同。
联翩房杜肩王魏,试人常何草封事。
5、《题羲之观鹅图》 年代: 明 作者: 岳正 洛阳天子身衣青,典午横被清谈倾。
群公各抆新亭泪,诸王独擅江东名。
王家子弟谁如玉,郎君解坦东床腹。
内史由来是散阶,右军未必非雌伏。
鞠花嗅罢倚高秋,眼中怀祖齐蜉蝣。
痴儿翻据台司榻,羽觞漫作兰亭游。
填膺豪气弸莫遏,时于行草露棱角。
能雄百代翰墨场,龙跳天门虎卧阁。
白鹅修颈西复东,潇洒颇与吾意同。
风情一点当时目,至今传写画图中。
赞美山水画红运当头的诗
《人物山水画》年代: 明 作者: 唐寅傍水依山结草庐,案头长贮活人书。
不知施药功多少,仙杏花开锦不如。
《题朱审寺壁山水画》年代: 唐 作者: 柳公权朱审偏能视夕岚,洞边深墨写秋潭。
与君一顾西墙画,从此看山不向南。
《山水图》年代: 明 作者: 唐寅青云台殿泉声隔,黄叶关河雁影来。
别有诗人好怀抱,西风双宾一登台。
《郭熙山水障子》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高为峰岚下涛江,极目森秀涵苍凉。
始知著色未造极,台似丑女施铅黄。
惊泉骇石聚幽怪,巨楠穷柏蟠老苍。
鹿门寺,华子冈,神雷鬼电或取将。
是耶非耶远莫详。
疑闻钟声起晻霭,似有帆影来微茫。
陌穷渡绝雪满坂,驴鞍钓笠分毫芒。
炎曦亭午试展玩,坐觉烟雨生缣缃。
古来绝艺必名士,俗史辟易安敢当。
大年脂粉米老狂,先朝仅数燕侍郎。
吾闻汾阳子,贵购父画一笔不许它人藏。
矮屏短轴已可宝,况此四幅垂华堂。
呜呼主人谨护守。
《次韵子由书王晋卿画山水二首》年代: 宋 作者: 苏轼老去君空见画,梦中我亦曾游。
桃花纵落谁见,水到人间伏流。
山人昔与云俱出,俗驾今随水不回。
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山水图》年代: 元 作者: 王冕云气笼阴隔荔萝,吾家曾住石南坡。
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
每有渔樵共谈笑,且无车马得经过。
京师沙土眯人目,为尔传图情奈何。
《跋尤延之山水两轴二首》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水际芦青荷叶黄,霜前木落蓼花香。
渔舟去尽天将夕,雪色飞来鹭一行。
《题萧照山水》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烟雨峰峦无古今,断崖迷径静愔愔。
隔溪樵子遥相语,昨夜克流尔许深。
...
关于赞美古诗词的文章
赞美春天的古诗的文章 春是一纸写意渲墨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嫣红如火的江花星星点缀着碧蓝的江水,水流云在,春日的阳光淡淡洒在江面上,一抹微红粼粼而起,让人见了,都想拿起水墨画笔,把这幅美景临摹带回家。
还是一卷工笔勾勒?“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春风轻柔,杨柳垂丝皆画,不知是谁的纤纤素手,将这千条万条的柳丝染上了青翠,嫩黄?信步雨后的古桥上,芬芳素雅,仰望斑驳的松枝间,月朗星稀。
春,暖人心脾,“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春,稍纵即逝,“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所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 春,沁凉润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春,酒里飘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春,魂牵梦绕,“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 呵,我试着要解读春天,可我发现她太绚烂,有没有这样一支笔,能画出柔媚欲滴的春色?我又发现她太短暂,有没有这样一扇窗,能留住一纵即逝的春光?一季季的春来了又去,去了又回。
究竟春为何物,我想,你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春天花会开 文: 长发迎空 也曾期待,也曾聆听。
期待百花争妍的美丽,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
在每一个春天。
随着三月的风潜入楹檐,一股温润的气息已悄悄临近,轩窗静倚,空气沁凉却已不带一丝寒意,轻盈地掠过青草地,掠过杨柳梢,掠过城边潺潺的小河,掠过路旁摇曳的花朵。
冬日的沉郁正从那个阴冷的角落缓缓退去,随之而去的,是一如冬日的忧郁心情。
时光流转,春天又至,院中的蔷薇又会再度织出满墙的锦绣,那一株桃树,也会再度晕上了一抹微红,牵引我所有的视线。
而我,很想就这样以草色为帘,以花香为茶,手握一卷诗书,默默地品,静静地读,摈除了红尘里的喧嚣,世俗的浊气,让一颗浮躁的心片刻间沉静,在淡淡的春的花语中,将如花的心事汇成一条潺潺流芬的河,蜿蜒过将要干涸的心。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是水仙的淡雅,“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是桂花的清怡,“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是月季的淡定,“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是蔷薇的缠绵,“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是梨花的脱俗,“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是榴花的娇艳,“红影到溪流不去,始知春水恋桃花”是桃花的风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牡丹的高贵……书中自有花如霞,书中自有香如故。
想着百花婷婷绽放的模样,想着那份属于春的喜悦即将来临,我已经颇为迫不及待了。
赞美春天的古诗和文章 经过一冬的沉寂,终于又盼到了花开的日子,终于又可以轻挽秀发,轻扬素裙,如儿时般轻轻哼着一首歌儿在星星点点的花丛中穿过,听百鸟婉转,闻百花飘香,让裙角洒满属于青春的芬芳。
终于可以端坐抚琴,用如潮的思绪拨时光的琴弦,弹奏出泠泠如水的音韵,缭绕过手中的一杯清茗。
“幽兰生庭前,含薰待春风”,植满新绿的岁月中,欣喜地发现这一个春天的早晨是怎样的明媚。
抑或,细雨中梦回那一条童年的小溪,去倾听“时有落花至”的清音,去轻嗅“远随流水香”芬芳。
让淡淡的春水在眼眸中荡漾,浓浓的春意在眉梢凝结,随着一汀烟雨一树杏花氤成一幅恬淡而又飘渺的山水渲墨。
…… …… 就让岁月都随风影植成了花季,幽幽的花香,将弥漫在心间的年少轻愁吹散。
而记忆也如同那些永不凋谢的花朵,在某一次个不经意的转身,某一个恋恋的回眸中,于心底某一处静谧的角落悄然开放,溢出浅浅的芳香,耐人回味。
再次期待,再次聆听。
期待百花争妍的美丽,聆听花开花落的声音。
在这一个春天。
谁能帮我找些赞美医生的的古诗,字画那种的,大概在20至30左右的字...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
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竹石 郑 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 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
江苏兴化人。
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
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
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
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
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
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