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白话释义: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2、魏·曹操《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释义: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静,方知不染心。
白话释义: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4、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5、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老人含饴弄孙之乐诗句
1、东晋·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白话释义: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问我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显偏。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2、魏·曹操《龟虽寿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释义: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唐·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静,方知不染心。 白话释义: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4、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5、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描写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的诗句有哪些?
1、《赠赵簿景平二首》 诗人: 张耒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纷纷俗物久堪憎,爱子萧萧眉宇清。莫叹青衫掩事业,白头卿相死无名。 2、《前汉门高祖》 诗人: 周昙 朝代: 唐代 体裁: 无 爱子从烹报主时,安知强啜不含悲。太公悬命临刀几,忍取杯羹欲为谁。 3、《张夫人挽词》 诗人: 张耒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世德簪缨贵,家风孝友传。承夫知不忌,爱子故亲贤。飘忽人间梦,生平物外缘。诸天清净报,可但閟重泉。 4、《偶成》 诗人: 李流谦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仲明我友一肝肠,爱子殷勤出妙方。病后药囊朝壁垒,老来贝叶是资粮。 5、《赠蒋公明》 诗人: 林逋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高亢近谁同,心闲爱子慵。居深避俗客,睡起听邻钟。纸轴敲晴响,茶铛煮晚浓。南斋屡招宿,幽话数诸峰。
描写“爷爷关心孙子”的古诗有哪些?
1、《送韦信爱子归觐》 诗人: 钱起 朝代: 唐代 体裁: 七律 离舟解缆到斜晖,春水东流燕北飞。才子学诗趋露冕,棠花含笑待斑衣。稍闻江树啼猿近,转觉山林过客稀。借问还珠盈合浦,何如鲤也入庭闱。 2、《伤子》 诗人: 顾况 朝代: 唐代 体裁: 五古 老夫哭爱子,日暮千行血。声逐断猿悲,迹随飞鸟灭。老夫已七十,不作多时别。 3、《潘丞孩子》 诗人: 皎然 朝代: 唐代 体裁: 五排 爱子性情奇,初生玉树枝。人曾天上见,名向月中知。我识婴儿意,何须待佩觿。 4、《蜜蜂》 诗人: 释云岫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生涯未足怕征科,一日园林几度过。股倦不嫌花粉重,年年只爱子孙多。 5、《咏史上·武帝》 诗人: 陈普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几多爱子出萧关,山积胡沙骨未还。正好望思台上泪,随风北去洒阴山。 6、《赠赵簿景平二首》 诗人: 张耒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纷纷俗物久堪憎,爱子萧萧眉宇清。莫叹青衫掩事业,白头卿相死无名。 7、《前汉门高祖》 诗人: 周昙 朝代: 唐代 体裁: 无 爱子从烹报主时,安知强啜不含悲。太公悬命临刀几,忍取杯羹欲为谁。 8、《张夫人挽词》 诗人: 张耒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世德簪缨贵,家风孝友传。承夫知不忌,爱子故亲贤。飘忽人间梦,生平物外缘。诸天清净报,可但閟重泉。 9、《偶成》 诗人: 李流谦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仲明我友一肝肠,爱子殷勤出妙方。病后药囊朝壁垒,老来贝叶是资粮。 10、《赠蒋公明》 诗人: 林逋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高亢近谁同,心闲爱子慵。居深避俗客,睡起听邻钟。纸轴敲晴响,茶铛煮晚浓。南斋屡招宿,幽话数诸峰。 扩展资料: 1、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和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2、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杜甫《羌村三首》 3、以文常会友,唯德自称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4、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 5、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6、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做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7、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8、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10、世路知交薄,门庭畏客频。——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二首》 11、 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孟郊《择友》 12、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白居易《方言五首》
我爷爷写了一首好诗求评论,发在哪个网站或论坛比较好
甲:有一种付出叫幸福。
乙:有一种坚持叫追求。
丙:有一种忙碌叫快乐。
丁:有一种投入叫坚守。
甲:有这样一群义工老师,他们不顾工作的劳累却挤出时间去传播孝道,他们不在家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致力于儿童孝道教育,他们不是国学专业教师却合力举办少儿国学读书班。他们的付出换来的是内心的幸福。
乙:有这样一群义工老师,他们和众多家长一样关注孩子的成长。每当假期来临,怎么管理孩子让家长们头痛,束缚了一个学期的孩子像脱缰的野马,而电视、电脑上的垃圾故事正好迎合他们的喜好,再加上可口的垃圾食品充饥,家庭作业、老师教导、家长唠叨早已抛在脑后。
丙:有这样一群义工老师,他们像黑夜里的明灯,给迷茫中的家长带来了希望。智慧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不花一分钱,让孩子学习《弟子规》,帮助孩子学以致用,以诚意之心,格物之志,立修身之德。学习一日常规,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成长铺设一条平坦的路途。
丁:有这样一群义工老师,他们斑白的双鬓映照在深夜的灯光里。能否办好读书班,胜任教学任务,在筹备办班的近两个月里,几位老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备课,先后几次统课,反复修改。白天忙工作晚上加班赶。开班时,文字教案、教学课件一应俱全,并在教学中不断修改。他们不辞辛苦换来的却是心里快乐。
甲:举办读书班的消息不翼而飞,家长们纷纷打电话报名,原计划招收10名学员,开班时已达到了15名,最小的5岁,最大的10岁。还有一部分家长翘首期待,只能等到下一期参加。他们深感到重任在肩,因为家长们有迫切的需求。
乙:1月20日,少儿国学读书班开班,王其伦主任热情洋溢的致辞引起了家长们阵阵掌声,也给于了义工老师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决心全力以赴。
甲:他们把爱心印在孩子的笑脸上。孩子们把学员证挂在脖子上,将书包以及课本、作业本、文具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兴奋的等待着新的学习开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让他们心潮起伏。
乙:他们把智慧投射在荧屏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动口、动脑、动手的方式,进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风趣幽默的授课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声情并茂的孝道故事满足着孩子们的渴求。
丙:他们把汗水洒在课堂上。老师把《弟子规》、《一日常规》等内容用视频故事讲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达到了会读、会说、会做的效果。孩子们那渴望的神情使他们忘记了辛苦。
丁:他们把孝行融入孩子的行动上。通过开设“做孝亲少年”公益讲座,让孩子学会如何孝亲,做到“早起、做家务、读圣贤书、听父母话”。通过“我的孩子最优秀”交流,让家长分享孩子学习后的变化;通过才艺比赛展示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成果。通过给父母洗脚连加深了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一件件、一桩桩,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光明的前途。
甲: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听着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和欢笑声,想到孩子们的点滴变化,他们由衷的高兴和满足。
乙:他们是一群傻瓜吗?不是,他们将圣贤智慧装满了心间,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丙:他们是心血来潮吗?不是,他们始终视少儿孝道教育为己任,孝道传播是他们的追梦之路。
丁:他们是图名图利吗?不是,他们对名利视为过眼烟云,他们的投入是对孝到精神的坚守。
合:他们是少儿国学读书班的全体老师。他们的信念是:付出是一种幸福。
读《乱世中的美神》有感不少于600字
读《乱世中的美神》有感 文/菲迩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诗词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 读《乱世中的美神》有感 李清照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我之所以对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感兴趣,多半是源于我对李清照的钟爱。因为我的座右铭就引用了她的一句诗,那是她《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磅礴的气势,恢宏的人生,竟是一位跨越北南两宋的小女子所说的话,不,不是小女子,而是一代女中豪杰。 梁衡先生评价李清照为美神,可见他对李清照有极好的印象。行文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多处引用李词,对其进行深刻地剖析,当写到李清照悲惨的命运时,又会抒发无尽的感慨。梁衡先生给了李清照这样的评价:“她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他凭借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文章很长,我并没有记住太多李清幸福生活的时光,但却深深地记下了她后半生的生命苦旅。 平心而论,对于李清照个人我是很敬佩的,我很难想象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女子先后经历了丧夫之痛,再婚又离婚,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生活,甚至到了晚年让一个孩童的一句“词藻非女子事也。”而否定自己一生时依然可以顽强地挺过。她是怎样傲然屹立于苦难之中而不为所动,她又何来的勇气呢?我想那便是它的词作了。词是词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而不乏多见,李词的特点就是言愁,首首写愁,阙阙言愁,甚至字字都饱含着愁绪。如《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醉花阴》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等这些还只是愁于表面,而词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将情感蕴含在词作的每一个角落,求隐而不求显,可李清照这位千古传颂的大家,含蓄的表达已经满足不了她情感的宣泄,那么她的愁就不是一般的愁了,而是超越时空的愁。 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美,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而作为诗人的李清照在精神之力上定超乎于常人,然而她亦不缺乏外貌之美与才智之强,甚至可以说她是一个完人。但在那个年代,她并没有给世人带来了震撼,因为她是女子,她根本不需要精神之力,也不需要才智之强,美貌如花就足够了,这样她就可以像平常女子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嫁个男人,生儿育女,到了晚年,也好含饴弄孙。但上天不允许,偏偏让它作为这个百年难遇的完人,那么她还怎么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呢,要是有也得跨越时空了。所以她又怎么不会百年孤独,怎么不会愁苦呢? 不过,我们后人真该好好感谢李清照,她不仅让我们拥有了永远享受无穷的李词珍品,更让我们在精神领域接受了一次震撼,一次冲击
最古老的糖是什么糖?
议论文的举例,为的是证明观点,增加说服力。例子是否与观点吻合,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力求“鲜活”,不要“陈芝麻烂谷子”,一论“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盖”、“牛顿的苹果”,这些,也已经是基本道理,这里就不多说了。 议论事例要得力。例子举出以后,还要扣住论点进行分析,把事例所蕴含的思想性揭示出来,使之与论点挂上钩,从而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很多同学写议论文时易忽视这一环节,或观点加事例,看不到扣住事例进行分析;或就事论事,分析不到位;或东拉西扯,抓不住关键,因此,论证就显得无力,不能让人信服。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事例选择相应的议论方法,才能使论证产生无可辨驳的力量。 这里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这些文章举例就很符合中心: 说“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亦作“随寓而安”,旧版《辞海》对该词的解释含有贬义:“剥削阶级所提倡 的一种消极处世的态度。处在各种环境中都要安然自得,满足现状。”后一句的解释,尚较贴近该词的本意,称其为“消极的处世态度”,不免有失偏颇,而将这种 处世态度扣上“剥削阶级”的帽子,更是大失其当。 平时,不少人爱用“随遇而安”一词来批评他人或自嘲,以至使其成了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同义 词。我年轻时,对此词并无深解,于活了一把年纪之后,细细品味这四个字,觉得不但含义颇深,而且包含着两层意思。“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 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于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 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庄子有言: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大宗师》)真人者,道家心目中的圣人也,而若在任何处境中都能做到睡觉时不做梦,醒来 时无忧愁,饮食不求精美,呼吸均匀深沉,就要能够随遇而安。这种“安”,当然是心灵之安,而非安于现状之安了。这种心灵之安,不仅可以使人“其寝不梦,其 觉无忧”,而且可以使人乐观处世,长葆青春。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 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 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 地方,但柔奴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 之安的结果了。倘若柔奴到了岭南,时觉自己身处异乡,对那里的环境处处感到不适应,当她万里归来之后,恐怕就不会是“年愈少”,她的笑容,也可能带着漂泊 的风霜,而不是岭南的梅香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直到今天,仍然被无数漂泊者当作自况、自慰之语。多少“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因能随遇而 安,故而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均能安之若素。能安之若素,方可心无烦忧,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抗日战争期间,世居北平,生活优裕的梁实秋先生,为 避兵燹,南迁重庆,在城郊租住陋室两间,这两间临时居所其陋如何,先生在《雅舍》一文中有所描述,不仅是“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 少,雨来则渗如滴漏”,而且夜晚鼠子猖獗,夏夜聚蚊成雷,但这并不妨碍梁公安然,怡然,潜心写他的文章,并将自己在这陋室中的精神产品,冠以《雅舍小品》 之名。我的学问才华自不敢与梁公相比,但若论随遇而安,似乎尚值一提。我客居北京六年,七迁其家,虽然后三年半租住了一套条件尚可的两居室,前两年半却住 过七平方米的斗室、破陋不堪的农家院,且一度以鬼为邻(门前屋后皆有坟墓,附近数十米便是坟场),但每次迁入“新居”,睡时难免有梦,醒来却无忧烦,于张 罗必备家用,整理生活杂物之后,便架起电脑,读书写作,或曰“开张营业”。而所写文章,或剑拔弩张,嬉笑怒骂,或幽默闲适,平和恬淡,有匕首投枪,亦有风 花雪月,随想随写,不拘一格。何故?只因心境不为环境所扰也。“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梁公在《雅舍》中之夫子自道,正 合我心。 白发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头生白发,俗称:“少年白”,是一种病。这种病也属“古已有之”。西晋大文学家潘岳《秋兴赋序》曰:“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二毛者,白发也。三十二岁便生了白发,当属少年白之列。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看来,豪放旷达的东坡先生也有少年白之 嫌。虽然他未言明生白发的年龄,然而既可以称之为“早”,估计当不会是四十岁之后。少年白虽然是病,但除了影响
对人生的启示。从生到死
这是革命前辈吴玉章的诗句。期颐是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这首诗是说人活着,即使是到了超过百岁,只要不死,就仍然得努力,给后辈青年做榜样。这是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努力未有穷期,人生永无止境。这种境界值得我们敬仰!大多数人也未见得就不努力,但一旦年老了,退休了,就想休息了,退休退休,退而休嘛。含饴弄孙,安享余生,也未可厚非。然总有一些人异于常人,他们能够永葆上进之心,一如青年时代,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即使老了、退休了,依然能够创造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