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唐.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
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
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这两句描写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了向往之情。黄河滚滚东流,一直流入大海;西岳华山高耸,直插云霄。诗人大笔如椽,极力赞美祖国的山河。
《公无渡河》唐.李白
原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译文
黄河滔天,决裂昆仑,东行万里,咆哮龙门!
水天一色,尧舜叹息,何人可以治理?
大禹忙于治理河流,三次路过家门,小儿哭啼都没有进去
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把野马般的黄河驯服,中原之地才可以种养桑蚕,耕作农田。
水害虽然去除,两岸依旧茫茫的风沙。
天啊,你看来了一位披头盖发的狂老人,一大清早到黄河边干什么?
呵呵,他想渡黄河呢!哈哈,晕!别人都冷眼旁观,只有他老婆牵扯着他的衫袖,可他不听啊
俗话说的好啊:可以徒手与猛虎搏斗,可千万别光脚渡黄河啊!
这老狂人果然溺死,尸体漂荡到海滨,海上有鲸鱼,其白牙大如雪山。
老狂人象一丝布绢挂在鲸鱼的白牙之间,老妻流泪弹起了悲伤的箜篌曲,感叹老公不生还!
在李太白笔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啸万里入龙门”,气吞万里的黄河,美得让人惊心动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横穿山岳的长江,美得让人心旷神怡;“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直插天际的泰山,美得让人仰视惊叹;“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雄控大川的华山,美得让人欣喜若狂。
有关长江的诗句
万里长江,流经千古,它不仅是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它还创造了雄伟壮丽的三峡风光,沟通了从中国西部至东部沿海的文化和交通。正因为长江的宏伟和悠久,它成为文学家不朽的题材。凡是到过长江的古代诗人,无不用自己的笔描写和讴歌这条亘古不息的大江,为我国的文学宝库添上了一颗又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以唐宋的诗词最为丰富多采,仅李白的诗中,写长江的就有十多首。在这些描写长江的诗词,不乏文情俱佳的上乘之作,表现出了许多诗人的才华和无限的创造力。 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天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写长江,视角辽远,勾出一幅充满深情的动态画面,极有神韵。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僧舍》)后两句想象新奇,把大江的气势,诗人的喜悦,所处的环境融汇成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唐五代·孙光宪《浣溪沙》) "望""天长""片帆""孤光"展现了天长水远的长江全景,炼字极精。 …… 细读玩味唐宋诗人笔下的大江,感到这些歌大江的诗词,无不透出诗人的个性特征和创作倾向。 以唐诗为例,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在宏伟的气势中,透出了辽远悲凉、充分表现出杜甫现实主义沉郁顿挫的风格;而在李白的笔下,"早发百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用活泼的语言,夸张的描写,表现长江的一泻千里,迅疾奔流,字里行间,散发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同是一江水,在李杜的诗中,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意境,体现了他们各自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再看宋词,柳永的慢词"……是处红衰翠减,茵茵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八声甘州》)也是写登高,却无丝毫远望所见,只有眼前江边的的衰草残花和似泪水般的江流,凄凄哀哀,表现出的完全是委婉派的柔靡和蕴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将大江的滚滚长流变成了无穷无尽的愁思和伤感; 而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一反柳李等人的婉约风格,借用杜甫的名句怀古,沉郁苍凉,体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诗人的个性特点;至于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更是豪放派脍炙人口的经典代表,在对英雄的倾慕、赞颂中表现了诗人积极豪迈的人生追求。在俞文豹的《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个小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同是江,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表现了不同的个性和风格。 通过比较,还可以看出唐代诗词中的大江与宋朝诗词中的大江是有明显差别的。唐诗中的大江,多是作者寄情于江,咏江抒情,在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宋代的诗词中,作者往往借大江评古论今、钩陈咏史,议论的成分更浓一些。 例如,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前四句描绘出了一个雄浑阔大的大江东流景象,后四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凄怆之感。景与情形成鲜明的反差,以大江反衬自己的心情,感伤之情流露于笔端。 再看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写洒泪送别,江上遥远的"一帆远"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创造的意境是相同的,烘托出了作者惆怅的心情。 而宋朝的诗词则不同,虽也常有写大江雄浑壮美的佳句,但多是直抒胸意。如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书画难足。今往昔,繁华兢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作者登高望江,触景生情,怀古感慨,以六朝历史提醒当代统治者,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患。 再举一首朱敦儒的《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中议论时事,感慨国家战乱。其内容与辛弃疾的著名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异曲同工。 从上面两首宋词可看出,宋代诗人写大江评古论今较多,这与唐代诗的风格明显不同,宋诗多议论在写大江的词中也见一斑。
苏轼在黄州附近写的诗词
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有名的“乌台诗案”被捕下狱,经多方营救,最后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在河南临汝)团练副使。
黄州是长江中游形势险要之地,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忠君爱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自知其不悦于世而仍不顾“亡论利害,搀说得失”的苏轼,因仕途的不顺和精神上的打击使他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在此期间,他的创作却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就。
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西江月(并序)》(1082)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春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住上。
照野(左氵右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诗:
http://www.bscul.com/BOYIX/ChannelBOYIX/bashu/open.html.aspx?id=8203
诗词三百首是什么?
诗词三百首 白玉著 序 妙序横生 春风杨柳,山明水秀。 天长地久,天高地厚。 新旧世纪千古交响的一曲不朽乐章。 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一首永恒战歌。 五千年丰厚文化土壤滋养出来的一朵绚丽奇葩。 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汇总、结晶而成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谓强秦之余音,大汉之古韵,盛唐之遗风。 是谓《诗词三百首》。 是谓序。 ——孙宗亮 前言 诗意盎然 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 《诗词三百首》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把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继承了白居易简洁明快、清新自然的表现手法,兼具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神奇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古体诗词的无限辉煌和永久魅力。在时间上架起了一座横跨九个世纪的宏伟桥梁;在空间上引起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强烈共鸣。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诗词三百首》的诞生,给华文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 唯其如此,高唱《诗词三百首》的歌声才永远回荡在历史的上空! _____双德 初版说明 诗雨绵绵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美在其中,畅于四肢。 ——《周易》 吟诵《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获得最具东方特色的高雅艺术享受,对过去进行冷静地思考和全新地认识,对未来产生美好的向往并做出客观的把握,从而更加充满勇气和自信,坦然地面对一切,达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人生最高境界。 多少年来,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学龄儿童到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已经把《诗词三百首》作为勾通心灵的渠道和加深感情的纽带、传承文明的载体和弘扬正气的媒介。“读最好的书,做高尚的人。”又一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的共识。 《诗词三百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和谐、高度统一;与天公直接对话,与大地时刻共语,并能永远抚慰人们的心灵。虽然曲高和寡,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来自社会大众的一种真情呼唤和至爱宣泄,是天意民心借作者手笔向我们传递的一种美好祝福. ______甘泉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李正 《诗词三百首》鉴赏: 诗姿妖娆 太离谱了,太破格了。 太逍遥了,太超脱了。 能这样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诗人生活的时代,必
想问一首毛主席诗词“辽阔江天万里霜”
贺新郎 别友 (1923)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注释】 挥手从兹去: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热泪欲零:零,与"零落"的零同义,也是落的意思。《古诗十九首》之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人有病,天知否:原为"重感慨,泪如雨"。横塘:东门小吴门外清水塘。一九二一年冬至二三年四月,毛泽东租了清水塘边的一所茅屋,家住兼作中共湘区委员会会址,旧址现为纪念馆。"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hao4)《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凭割断:请割断之意。翥(zhu4):奋飞。最后两韵原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山欲堕,云横翥。" 【题解】 一九二三年四月,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通缉"过激派"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武汉,转上海,然后赴广州参加六月的中共三大,直至二四年秋才回湖南搞农运。这首词是与妻子杨开慧分别时所作。西江月.井冈山(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岿(kui1)然:高峻独立。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作法】 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1930.02)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注释】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由木兰花令(词牌)减字变韵而成。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情更迫:原作"无翠柏"。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题解】 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原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坠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确实是胜利了。【注释】 渔家傲:词牌名,本于晏殊词,“神仙一曲渔家傲”。龙冈:在江西永丰县。张辉瓒(zan4):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兼任江西剿匪总指挥,俘虏后被红军斩首,其头装在木笼内扔入赣江。毛的原注:这首词和另外五首一同发表于《人民文学》六二年五月号。这个原注是毛的秘书田家英查了有关共工的古典文献后,毛加上去的。【题解】 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何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
求毛泽东井冈山时间的诗词并赏析
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秋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岿(kui1)然:高峻独立。 黄洋界(gai4):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译诗】 战旗在山下摇荡, 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 任凭敌军团团围困, 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 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 黄洋界上我军炮火轰鸣, 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题解】 一九二八年八月,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命令红二十八团和二十九团下井冈山开赴湘南。赣军乘虚进攻井冈山。八月三十日,四个团的敌军攻打黄洋界。当时山上只有红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打到下午,红军子弹所剩无几,靠石块御敌。在此关键时刻,红军扛来一门坏的迫击炮和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不但响了,而且恰巧落在敌军指挥部,上山之敌慌忙撤退。红军在哨口守了一夜,第二天发现山下空无人影,原来敌军以为红军主力二十八团(只有南昌起义的正规军改编的二十八团有炮)已经回到井冈山,因此连夜撤走了。 【赏析】 整个60年代,红卫兵徒步长征去井冈山可以说是实现其理想的一大壮举,而那时我没有赶上这趟长征,我年仅10岁,规定不得外出,但我的一个比我大四五岁的堂哥却同几个同学在一个黄昏背上简单的行装和一个我当时觉得非常奇怪而并非必须的军用水壶出发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被某种美好而激动的远方生活所抛弃了,但那时我并不理解这些,也不懂“生活在别处”的含义,我产生了某种锥心刺骨的疼痛,使痛来自何方,我年龄太小当然不知道,我看见他们在灰蒙蒙的夏末黄昏嬉笑着出发了,而我仍在原地生活踏步。 但痛苦消失得那么快,几乎是几小时之内就无影无踪了,去不了井冈山,但很快那个时代的另外的快乐又涌来了,那些快乐我不需一一列举,那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习以为常的文革时代的各种儿童游戏。 突然有一天(那时堂哥走后大约三个月以后),堂哥在深夜回来了,由于旅途中持续的兴奋和体力消耗,他的身子显得更加精干,眼睛中兴奋的余辉还未退尽,爆发式的疲劳即将来临,在他倒头沉睡之前,他递给我一件圆领土红色的运动衫,上面印有红卫兵重庆兵团战士到达革命圣地井冈山纪念,其中井冈山三个大字非常大,是黄色的,我激动异常,当即穿在身上,连续几天沉浸在欢乐里;我似乎在提醒我的同学,这是高人一等的标志。 接着井冈山的歌声以另一种声音在我少年时第二次响起,重庆当时是全国武斗重镇,全城分为二派,一是“8·15派”,二是“反到底派”。重庆是“8·15派”的天下,“反到底派”几乎全面撤出重庆,但它却留下一个坚实的堡垒。位于解放碑(重庆市中心)一幢大楼内,这是它的一个广播站,名字叫“完蛋就完蛋广播站”。这广播站可谓在一派之中心孤军奋战,日夜广播,其中反复播出的一首歌就是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唱的《西江月·井冈山》,尤其是在灼热的夏日正午、黄昏或夜晚。我开始被这首歌感动,被它苍凉、沉郁、稳健的旋律所震动,我也开始莫名地喜欢上了这首歌,很快记住了这首诗,其间也为传闻中死守那个广播站的两三个传奇人物所激动。据说其中有一女广播员(她本来音色绝伦),文武双全,能用手枪和匕首,还经常夜间出击“敌人”,她的确带给我无边无际的遐想。那种遐想里弥漫着某种难以言传的非凡女性的暴力……但这一切,最重要的对美的新发现却是由毛主席的这首诗及谱成的曲完成的,无比惊险而璀璨的一步,诗歌最初的闪光点,但我知道我离理解这首诗还差得很远。 今天,重读此诗,我得庄重地写下我的认识。 这首诗诗人通过对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武装割据的伟大斗争,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全诗以写意手法,再现了战争场面,没有正面的详细的激战描写,但在整个大意境中让人感到从容无敌的风度,稳重帅气不在话下。 透过这首诗,我们还感觉到红军最初成长的路线,以及毛泽东、朱德、陈毅会师并肩作战的风采。 这就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成长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它的星星之火若诗人的诗句星光闪闪,胜利是必然的,如井冈山上的红军采取的口号:一、敌进我退!二、敌驻我扰!三、敌疲我打!四、敌退我追!以及最早的八项纪律(克敌制胜的法宝):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四、借东西要还;五、损坏东西要赔;六、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七、买东西要付钱;八、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最后两项为林彪所加)。 即便是如此超级的以多(敌人)打少(红军)的激战,而且生死未卜,但毛主席依然谈笑风生,举重若轻,以轻松笔法
毛泽东最棒的诗词 10首
五古 挽易昌陶
一九一五年六月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